•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兩位文官Kurt Campbell 以及 Ely Ratner 所述,中共並未因長期與美國在經濟與 政治上的交涉而變得更開放,因此美國必須要重新思考對中國的政策。59

59 Kurt M. Campbell and Ely Ratner, “The China Reckoning: How Beijing Defied American Expectations,” Foreign Affairs 97, no.2 (2018): 60-70.

60 “Foreign Ministry Spokesperson Hua Chunying's Regular Press Conference on March 21, 2018,”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ttp://www.fmprc.gov.cn/mfa_eng/xwfw_665399/s2510_665401/t1544122.shtml>, (March 21, 2018).

61 “Foreign Ministry Spokesperson Lu Kang's Remarks,”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ttp://www.fmprc.gov.cn/mfa_eng/xwfw_665399/s2510_665401/t1543137.shtml> (March 17, 2018).

62 “Remarks by the Spokesperson of the Chinese Embassy in the United States

regarding the "Taiwan Travel Act",” Embass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http://www.china-embassy.org/eng/zmgxss/t1543100.htm>( 2018/03/17).

63Josh Rogin, "Opinion | China Threatens U.S. Congress for Crossing its 'Red Line' on Taiwan." The Washington Post, Accessed July 04, 2018,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josh- rogin/wp/2017/10/12/china-threatens-u-s-congress-for-crossing-its-red-line-on-taiwan/?noredirect=on&utm_term=.78d8d233899f >( October 12, 201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 研究途徑

本文以國會外交的視角來檢視美台之間的關係建構,並以《台灣旅行法》

為例,由於美國國會外交權有相當多的資料以及著作,因此很難找到一個或者 幾個較權威的規範論述,但範圍可以縮限至有關台灣的範疇,本文研究架構由 美國國會外交權的框架來檢視過往《台灣關係法》、台灣連線以及本文著重的

《台灣旅行法》,並以微觀的因素來檢視其對宏觀的影響,其中將國際政治與國 內政治如美、中、台三邊三角關係以及美、台國內政治影響作為宏觀的層次,

而國會議員、議長或委員會主席等人的偏好與決策模式以及台灣方進行遊說的 動機等作為微觀的層級來探討《台灣旅行法》以及過往國會外交的成果。再 者,本文也會透過三權行政與立法部門相互制衡的論述探討美國國會國會外交 分權。最後,1979 年《台灣關係法》訂立後,美國國會外交權反映了當時的國 際情勢,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之間的美國關係轉換導致行政部門必須同時兼顧 中國大陸與台灣,而這須歸功於國會的反擊,因此國會議員的思維形塑了後來 幾十年美、台之間的關係,因此了解微觀層級以前必須考量大環境因素;而大 環境的因素也會受如國會議員、台灣人公共事務會等行為影響,而本文亦注重 微觀因素的探討。

二、 研究方法

本論文主要是以文獻資料分析法(Document Analysis Method)、訪談法以及歷 史研究法。

(一) 文獻資料分析法

由於國會外交相關的資料來源除了學術著作外,更重要的是國會議員的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明、辯論以及旅行紀錄,甚至是預算的編排與法案的審議順序等都是國會外交 考量的項目,因此必須整理眾多的資料,並建立國會外交權的完整框架來對 美、台之間國會議員的往來以及《台灣旅行法》的推動等進行歸納與分析,主 要資料與文獻分為一手文獻與二手文獻,一手文獻包含美國國會的議事紀錄、

辯論以及法案通過全程、美國國會議員的公開談話、國會議員的互訪聲明、過 去美國台灣之間官員互訪的聲明、中華民國外交部、美國國務院、國會各委員 會等官方網站。而二手資料包含台、美關係與國會外交相關專書與期刊如 Foreign Affairs、Foreign Policy、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International Affairs、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The China Quarterly、International Security、問題與研究;雜誌的部分包含如 The National Interests 等,另外還有 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Brookings 等智庫及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 公開資料。

(二) 訪談法

由於《台灣旅行法》的重要性不易衡量,並且這個法案立法至今不過半年,

除了媒體資料外,難以找到足量的專書與期刊,故了解國內專家對於《台灣旅 行法》對台、美未來關係的深化有其必要;本文採深度訪談,訪談對象包含文 化大學陳一新教授、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研究員嚴震生教授、前美國在台協 會(AIT)處長司徒文(William A. Stanton)、前外交部次長高英茂、前外交部部長 陳唐山以及曾任FAPA 副會長與外交部研究設計委員會主委的楊黃美幸女士等 具實務經驗的學者、專家,深度訪談能助於梳理與解釋「美台關係發展」、「《台 灣旅行法》的意義與重要性」、「對美國國會台灣連線議員的遊說」、「議員加入 美國國會台灣連線的因素」、「草根遊說對美國國會影響」、「現代國會外交依舊 還是台灣外交的破口」和「對美中台關係的影響為何」等疑問。64

64 訪談資料可參考附錄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 歷史研究法

歷史研究法主要是研究的問題及變化過程包含長時間的研究性質,因此透過 分析這些有關的資料,如《台灣關係法》以及後續相關的國會決議對我國的影 響,我們可以歸納出可供解釋的理論,本研究方法著重議題的演變以及因果關 係的解釋,如此一來可以構築一個解釋與判斷的途徑,用以說明未來《台灣旅 行法》對台、美關係之重要性與意義。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