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節 研究範圍、限制

二、 研究限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文獻可以分為一手文獻(Primary Source),包括官方與非官方的各種原始以及間接 文件資料;以及二手文獻(Secondary Source),包括專書論著、期刊論文、學術文章及 網路資料等相關資料。本文經由一、二手文獻分析,試圖整理歸納出研究目的,並為所 提出之問題提出解答。

第四節 研究範圍、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篇論文研究範圍,包含兩層面:

1. 時間層面- 自鴉片戰爭(從 1860 年)後期至 1944 年;

2. 空間層面- 指喀爾喀蒙古唐努烏梁海地區(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中俄「勘分西北界 約紀」之前,唐努烏梁海地區定義如下:北至薩彥嶺、阿穆哈河與察罕米哈河匯合處與 俄羅斯為界;東至庫蘇古爾湖東南額林車拉、木特莫倫二卡倫與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 為界;南至納馬納山、唐努山與喀爾喀蒙古塞音諾顏部、扎薩克圖汗部以及科布多所屬 杜爾柏特部、阿勒坦淖爾烏梁海為界;西至阿勒坦河與哈屯河匯合處與俄羅斯為界)14

二、研究限制

因清廷為滿人朝廷,而唐努烏梁海與蒙古頗有密切的關係,因此,或我們要全面客 觀地研究此問題,滿文以及蒙文文獻亦須納入分析。

研究者由於語言限制,故特從中、俄、英文文獻客觀地分析做結論,以修正與補充 另一種文化觀點。

14 據樊明方,《唐努烏梁海》,(台北市:蒙藏委員會印行,民 85)頁 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本文研究分為五章,第二、三章研究脈絡憑本篇標題以及研究目的而組成。

第一章包括五節,說明本文研究動機、目的、方法、途徑以及研究範圍與限制。除 此之外,以述評與評論方法探討有關唐努烏梁海的專書、期刊、原文。通過文獻回顧分 析,討論本文研究價值與貢獻。

第二章介紹唐努烏梁海地區歷史演變,圖瓦共和國現況,以及圖瓦族文化、社會傳 統。

第三章研究二十世紀初唐努烏梁海與中國之間的關係,這一段時間可分為三個部分,

即辛亥革命之前、辛亥革命之後以及唐努圖瓦共和國建立(1922)之後,本章安排照此邏 輯分為三節。

第四章探討所謂俄羅斯因素,即俄羅斯擴張政策對清朝邊疆地區政策之影響,以及 唐努烏梁海與俄羅斯的關係。

第五章結論在於說明,唐努烏梁海在清末民初的政治平台地位,及說明,唐努烏梁 海在辛亥革命以後為何會接受俄羅斯的保護,進而納入蘇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第貳章

第一節 唐努烏梁海地區的概念 一、唐努烏梁海地區的歷史演變

唐努烏梁海一詞出現於清朝。《清史稿》載:「唐努烏梁海在烏里雅蘇台之北,東 南土謝圖汗部,南塞音諾顏部,西阿爾泰烏梁海,西南扎薩克圖汗部,北俄羅斯。」15 清 代時,唐努烏梁海一詞有兩種含義,一種含義是居住在唐努山一帶的烏梁海人,另一種含 義是在唐努山一帶的烏梁海人所居住的地區。烏梁海人,即近代圖瓦人 (тувинцы)的祖 先,從古以來居住在葉尼塞河流域。

至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簽訂之前的唐努烏梁海地區範圍是:北 起薩彥嶺、阿穆哈河(今俄羅斯阿巴坎河,р. Абакан)與察罕米哈河(今俄羅斯切罕河)

16匯合處與俄羅斯為界;東以庫蘇古爾湖(о. Хубсугул)東南額林車拉、木特莫倫二卡倫與 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Тушэту-хан)部為界;南至納馬納山、唐努山17與喀爾喀蒙古塞音諾 顏(Сайын-ноян)部、扎薩克圖汗(Дзасакту-хан)部以及科布多(Кобдо)所屬之杜爾柏 特18部,以阿勒坦淖爾烏梁海19為界;西起阿勒坦河(今俄羅斯比亞河,р. Бия)至哈屯河(今 俄羅斯卡通河,р. Катунь)匯合處與俄羅斯為界20

今圖瓦人的祖先問題在中國史料當中 ,最早出現於新、舊《唐書》。《新唐書》〈回 鶻傳〉(上)稱匈奴居住於該地區,為圖瓦人祖先:「回紇,其先匈奴也,俗多乘高論車,

15 《清史稿》,(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館;文號 701007989,統編故傳 008021,傳稿(包)-傳稿 7989(1-2)

號),頁 1

16 樊明芳教授應指今俄羅斯哈卡斯共和國的切罕河(р. Чехан),哲巴士河(р. Джэбаш)之支流,哲巴士河 為今阿巴坎河的右岸的支流。

17 應指今為屬於南西伯利亞山脈的唐努烏拉(Танну-Ола)山脈,為今俄羅斯圖瓦共和國及蒙古的邊境。

18 瓦剌(厄魯特)四部之一,姓綽羅斯氏,原居於準噶爾盆地北部額爾濟斯河一帶。

19 清代烏梁海三部之一, 屬科布多參贊大臣管轄。牧地約今俄羅斯阿爾泰共和國。

20 樊明方著,《唐努烏梁海》,頁 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及俄羅斯史學,以為古代吉爾吉斯人居住在葉尼塞河上游。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考古結果卻 將之前已得確定的問題再提出質疑。專家認為,本來吉爾吉斯人在今蒙古西部吉爾吉斯湖

(о. Хяргас-Нуур)周圍游牧,但公元前三世紀匈奴使他們遷移到葉尼塞河流域29。此外,

在中國史料中,吉爾吉斯族(結骨、堅昆、隔昆等)與葉尼塞河有關。吉爾吉斯族到了葉 尼塞河流域,與當地部落通婚。

公元前三世紀,匈奴在北方建立奴隸制軍事政權,征服游牧在葉尼塞河上游的結骨部。

匈奴先在漠南黃河地區及陰山,與趙、秦、燕三國為鄰。秦始皇時,匈奴被擊退到漠北,

不過,匈奴在漠北國勢日盛。公元前 209 年,頭目單于的長子冒頓弒父之後,自立為匈奴 單于,逐漸征服了周圍一些部族,建立第一個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政權。

冒頓自立後,先往東邊襲擊東胡,佔領其畜產。「冒頓凱旋歸來,乘其盛勢,又西向 擊走月氏;南並樓煩、白羊王;又侵中國的燕、代,克復以前蒙恬所取之地;北面降服渾 庾,屈射、丁零、鬲昆 (漢書作隔昆),薪犂等國。至此,匈奴統一大漠南北,成為北方 大國,與中國相抗衡。30

西漢初期,「國被邊, 匈奴數入」,匈奴作為強大政權,不斷入侵漢朝邊境。漢朝當 時無法擊敗匈奴。與此同時,匈奴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五單于爭奪最高領導權的混亂局面,

後來,公元 48 年導致了匈奴大國分為南北兩個政權。公元前一世紀,漢與匈奴經過連年戰 爭,「匈奴元氣大損」31,公元前 33 年,南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自言願婿漢氏以自親」

32,宮女王嬙嫁於匈奴之後,公元前 31 年匈奴為漢朝的臣屬。

匈奴大國所征服的部族之中,有東胡的後裔鮮卑族(сяньби)。「丁氏說:大鮮卑山 在俄屬伊爾古斯克省北,通姑斯河南,今外蒙古以北之地,西人皆稱悉比利亞。悉比即鮮

29 С. В. Киселев, Древняя история Южной Сибири, 1949 (電子資源:

http://kronk.spb.ru/library/kiselov-sv-1949-91.htm ) (2016.07.08)

30 劉義棠著,《中國邊疆民族史》,(台北:台灣中華,民 58),頁 43

31 Ibid., 頁 53

32 Ibid., 頁 54

金古代墳場(Terezin cemetery)「屬於鮮卑、至少與鮮卑有關的民族」36.

公元四世紀末葉,柔然(жужани)興起在大漠南北。柔然本隸屬於拓跋氏37。後來,

35 Pavel M. Leus, “New finds from the xiongnu period in Central Tuva. Preliminary communication”, 電子來源 http://www.exploration-eurasia.com/EurAsia/pictures/10Newfinds.pdf ,p.8 (2016.07.08)

36 Ibid., p. 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民族,其中鐵勒「種類甚多,自西海之東,依據山谷,往往不絕」42。當時,圖瓦族的祖先 於庫蘇古爾泊西南邊游牧43,稱作為都波。

隋書曰:「雖姓氏各別,總謂之鐵勒。並無君長,分屬東、西兩突厥。居無恆所,隨 水草流移。44」公元 628 年(唐太宗貞觀二年),役屬於突厥的薛延陀部(сеяньто)在漠 北建立政權。630 年(貞觀四年),唐朝聯合薛延陀,向突厥進攻,東突厥政權亡。

圖瓦人與結骨處於薛延陀的控制之下。646 年,唐軍擊破薛延陀,薛延陀「十一姓,

各遣使入貢,稱薛延陀不事大國,暴虐無道,自取敗亡,部落烏散,不知所之,今各有分 地,願歸命天子請置唐官」45。次年,唐朝設置六府七州以治理該區。647-648 年骨利幹 (курыканы)、都波、結骨等部相繼遣使入貢。都波是結骨的從屬,唐努烏梁海自然屬於堅 昆都督府管轄。堅昆都督隸屬燕然都護,唐努烏梁海從此歸入唐朝版圖。都波貴族接受唐 朝的官職和尊號(都督、職使(刺史)、長史、將軍、公主) 。

隋唐時期,回紇(уйгуры)部受突厥政權統治。745 年,回紇在唐朝支持下,擺脫突 厥的統治,建立回紇汗國。在唐努烏梁海地區建立行宮。820 年,黠戛斯(хакасы)46領袖 自稱為可汗、加強其國勢力,與回紇抗衡。臨近黠戛斯游牧地區的唐努烏梁海領土,當時 為兩個部落爭戰的舞台。黠戛斯視唐努烏梁海為具有戰略價值的地區,試圖將其勢力擴展 到整個中亞。47不過,蘇聯歷史家克孜拉索夫(Л.Р. Кызласов)卻提出,黠戛斯主要目標是 驅除回紇離開唐努烏梁海的領土,削弱回紇的勢力,並恢復與唐朝的往來。48

42 Ibid., 頁 229

43 Ibid., 頁 233

44 Ibid., 頁 233

45 Ibid., 頁 366

46 居住於今代俄羅斯哈卡斯共和國領土的黠戛斯為回紇之屬下。

47 Л.Р. Кызласов, История Тувы в средние века, с. 58

48 Ibid., c.9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公元十一、十二世紀時,黠戛斯控制唐努烏梁海,但因北部中國的契丹(кидань)部 落的興起並進一步佔領現代的蒙古地區,將黠戛斯領導人之領地逼至薩彥嶺下49

二、蒙古管轄下的唐努烏梁海地區

十一、十二世紀時,蒙古諸部前往西方並佔領突厥諸部部落之領土,部分蒙古斡亦剌

(ойраты)佔據唐努烏梁海華克穆河(р. Каа-хем)50流域。當地圖馬特(тумат)51部落被 迫退到黠戛斯游牧區。52

為了打敗外來的蒙古諸部,居住於今蒙古的北部及今新疆的北部(歷史上「準噶爾」53 地區)的突厥諸部聯合起來,自稱吉爾吉斯(кыргыз)54。但蒙古領袖鐵木真(Темуджин)

統一蒙古諸部,及至十三世紀初期,佔領今蒙古西北地區及準噶爾盆地。

1206 年春,鐵木真召集全蒙古貴族,舉行大聚會(курултай)。會中,鐵木真取得了 大汗之位,號成吉思汗,宣告大蒙古國成立。次年,成吉思汗派遣長子朮赤(Джучи)領 兵北進,征服居住在色楞格河以北的「森林百姓 」55。朮赤降服了圖瓦人以及斡亦剌、撼 合納(хабсаги),取得了整個唐努烏梁海地區。

當時,圖瓦人祖先的住地歸成吉思汗直轄,這些地區以後成為元朝嶺北行省的一部分。

古都波之後裔,圖馬特 1217 年試圖擺脫蒙古統治,蒙古領袖派遣軍隊平定起義者。1218

49 Ibid., c.96

50 又稱小葉尼塞河(Малый Енисей),與大葉尼塞河(俄:Большой Енисей;圖瓦文:Улуг-хем)形成葉尼 塞河。

51 圖馬特,中文資料中「都波」之後裔,圖馬特(Тумат)氏族之祖先。先下屬黠戛斯,之後向成吉思汗宣 誓效忠。

52 Л.Р. Кызласов, История Тувы в средние века, с. 131

53 俄:Джунгария, 指今新疆北部的準噶爾盆地。

54 Л.Р. Кызласов, История Тувы в средние века, с. 131

55 住在貝加爾湖到額爾濟斯河流域的說蒙語與突厥語的部落。「森林百姓」又稱「林木中百姓」,中國邊疆歷

55 住在貝加爾湖到額爾濟斯河流域的說蒙語與突厥語的部落。「森林百姓」又稱「林木中百姓」,中國邊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