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研究貢獻 

        關於品牌行銷之相關研究相當熱門,已完成的研究文獻遍布國內外,然而針對 消費體驗發展品牌之成功案例研究目前仍較少人研究,本研究希冀從國內外文獻理 論與實務界觀點,嘗試找到一套完整的觀念架構與實務操作工具,提供欲發展品牌 的企業主檢視與操作運用的參考。本研究所引用的理論依據與實務觀點兼備,參考 運用時,不但可以獲得理論支持,還提供具體的操作方法或工具與成功案例實務驗 證。     

      由個案分析中驗證品牌經營的觀念架構品牌精神、品牌關係與客戶體驗三者間 有其重要性與相關性,建立品牌關係所用之顧客關係管理的差異化行銷與形成客戶 體驗之體驗行銷策略兩種觀點既實務做法可完全結合一起並用。目前相關研究多只 針對單一理論觀念進行探討與研究;而本研究從實務操作的執行觀點,將差異化關 係行銷與體驗行銷策略結合,提供給欲經營品牌企業另一種思維與操作方法之參考,

即不但要知道如何運用體驗媒介與體驗類型設計好的品牌體驗,更知道對應不同客 戶投注差異地行銷資源,並聚焦如何精準的驅動客戶行為與管理客戶,設計尋求贏 得客戶的感動,進而觸動客戶的消費行動,讓體驗有價,品牌溢價,並精準有效率 地轉為顧客價值,形成企業營收。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 本研究僅選擇四個個案進行深入研究,兩個國內品牌與兩個國外品牌,在樣本 的代表性仍有所不足,因此對於分析結果的論述,並不足以代表所有成功品牌,

建議後續研究者可再針對更多的成功個案進行探究。 

2. 本研究方法運用質化研究之個案研究法,採深度訪談蒐集資料,因此從個案方 談過程中,可能會受訪談者主觀認知或表達而影響資料來源的品質,即受訪談 者主觀意識影響對個案的陳述;另於執行研究過程中,可能需要一些主觀、片 段或軼聞性的軟性資料(Mintzberg, 1973)亦影響研究闡述之客觀性。 

3. 產品品質可以管控,人員服務品質可以訓練與確保,但唯有客戶體驗與感受在 其本身,較難掌控。企業唯有追求盡可能的提供全面完整的品牌接觸點設計,

但是透過這些互動接觸點於接觸互動的當時,會依客戶的個性特質或當時情緒 而產生質變,本研究並未針對客戶的個性或情緒等因素可能影響消費體驗設計 進行研究,因此未來可從消費體驗的客戶因素進行研究,使品牌建立的考慮因 素更加深入。 

4. 本研究所選取的個案類型為可提供消費情境的店頭門市進行消費體驗的品牌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行研究,然而,社群網路與行動媒體的興起,許多品牌的消費體驗並不僅侷限 於店頭門市,網路商品品牌的消費體驗或與實體店面的體驗不同,進而使品牌 體驗與品牌關係有所不同,建議後續研究者可針對此議題延伸研究,補本研究 範本代表性之不足,增加分析與論點的豐富性。 

5. 本研究主題為「由消費體驗發展品牌的成功案例研究」;然而,研究對象之選 擇為四個成功案例的廠商,希冀從廠商的經驗與執行方法檢視品牌發展,缺少 從消費者或客戶的角度,進行消費體驗之感受研究。又礙於品牌精神較難具體 客觀的測量其深厚度與獨特性,故本文分析僅著重在品牌精神的闡述,是否深 厚與獨特需有賴客戶體驗,而客戶體驗來自於顧客關係管理與體驗行銷策略的 設計與實行,本研究專注於品牌關係的評估與客戶體驗之體驗行銷策略分析,

缺少關於客戶體驗的真實感受。未來後續研究可深入探討消費商品時的真實感 受,以及是否與品牌精神相符等相關主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 

1.「王文欣  抓住熟客衝獲利」,蘋果日報,2008 年 04 月 21 日。 

2.王育英、梁曉鶯(2000),「體驗行銷」,台北:經典傳訊文化,譯自 Bernd H.   

  Schmitt(1999)。   

3.江惠頌譯(2005)  ,「品牌管家兒:奧美 360 ゚品牌傳播管理」,滾石文化,譯自 Mark      Blair。 

4.宋東(2006),「讓競爭者無法模仿的行銷策略」,天下 2006/09 

5.呂玉娟(2006),「祖傳方法做茶創新方式茶賣」能力雜誌,封面故事,2006 年 2 月份。 

6.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王婷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

譯自:Earl Babbie。 

7.李政青,「親愛的,我把茶變年輕了!王德傳茶莊老店新開」,《數位時代雙週》

第 74‐75 期合刊號。 

8.何玲玲(2008),「品牌關係之初探性研究—以電子化政府為例」,元智大學資訊傳 播學系碩士論文。 

9.林公孚,「法藍瓷贏的策略:感動顧客」,中國時報,2007 年 9 月 10 日。 

10.邱慧菁譯(2008),「品牌個性影響力:數位時代的口碑行銷」,麥格羅.希爾,譯自 Rohit Bhargava。 

11.胡瑋珊譯(2001),「消費者行銷導向」,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譯自 Alan Mitchell  (2001)。 

12.袁方編(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13.洪穎思(2004),「體驗行銷與品牌形象互動之探討」,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14.陳立恆,「法藍瓷的經營策略」,『服務業創新商業模式新思維』研討會,2007 年 12 月 8 日。 

15.陳立恆,「談創意」,經濟日報,2007 年 12 月 12 日。 

16.陳怡如,「傳統媒體大轉型  聯合報網購平台上線」,數位時代,205 期,2011 年 5 月號,PP.42~44。 

17.陳育慧(2002)  ,「體驗行銷之探索性研究‐統一星巴克個案研究」,中國文化大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18.陳啟明,「從品質出發,陳立恆創立 FRANZ,重振中國陶瓷光輝」,《品質月刊》

2007 年 9 月。 

19.張力文(2007),「體驗行銷中性別因素對顧客體驗價值認知影響之研究」,淡江大 學國際貿易學系國際企業學碩士論文 

20.張志誠,「連柯林頓都著迷的精品瓷器-法藍瓷」,Career 就業情報網。 

21.張振明譯(2004),「行銷是什麼?」,台北:商周,譯自 Philip Kotler。 

22.張鈴妤(2010),「消費體驗、口碑、信任對消費意願之研究—以醫學美容為例」,

亞洲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民國九十九年七月。 

23.張耀中(2008),「法式西餐廳顧客消費體驗之研究‐‐以金禾別苑餐廳為例」,大仁 科技大學休閒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24.郭淑怡(2007),「中小企業的品牌建構與管理‐以資源基礎理論的觀點」,國立台北 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民國九十六年。 

25.「專題報導:MIT 紅不讓」,《中國時報》,2007 年 9 月 10 日。 

26.黃光玉、劉念夏、陳清文譯(2004),「媒介與傳播研究方法」,臺北:風雲論壇,

譯自 Berger, Arthur Asa。 

27.黃威融、李雪如,「良品設計」,《Shopping Design》,2008 年 4 月。 

28.黃威融、李雪如,「風格品牌.良品設計對談  Dialogue on MUJI’s Story. Concept. 

Product」,《Shopping Design》,2008 年 4 月。 

29.黃振翔(2001),「刺激性遊具之刺激程度與遊憩滿意度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國文 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30.傅姿芳(2008),「體驗行銷對企業與顧客關係強度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 際貿易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31.焦晶,「法藍瓷:從 ODM 穩步推進」,《中外管理》 

32.童筠(2008),「體驗行銷策略研究‐誠品書店個案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33.奧美互動行銷股份有限公司,內部教育訓練用資料。 

34.「福海騰達系列瓷器亮相故宮」,新華網,2006 年 12 月 20 日。 

35.詹陣奇(2008),「顧客體驗管理程序探討_麥當勞個案研究」,逢甲大學經營管理 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36.業良、魯煒譯(2008),「體驗經濟時代」,台北:經濟新潮,譯自 Pine II & Gilmor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99)。 

37.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揚智文化。 

38.廖榮利(1992),社會個案工作。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39.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The lifestyle society」,台北:天下。 

40.蔡佩純(2008),「企業自創品牌歷程與影響因素解析‐以法藍瓷與宏達電為例」,

國立政治大學管理碩士學程(AMBA)碩士論文。 

41.賴政豪(2004)  ,「運動健身俱樂部體驗行銷與體驗價值關係之研究  以原動力健 身中心為個案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 

42.盧希鵬,「顧客狩獵 vs.顧客畜牧:談一對一行銷」,經理人,77 期,2011 年 4 月 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原文資料:

1. Aaker, David. A & Joachimsthaler, E. (2000), The brand relationship spectrum: The  key to the brand architecture challenge,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Berkeley,  Summer. 

2. Abbott L. (1995), “Quality and Competi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3. Blackston. M (1992), Observations: Building Brand Equity by Managing the Brand’s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May/June,pp.79~83 

4. Don Peppers & Martha Rogers (2004), Managing Customer Relationships ,John  Wiley & Sons, Ltd. 

5. Ellwood, I. P. The Essential Brand Book: Over 100 Techniques to Increase Brand  Value, UK: Kogan Page, 2000. 

6. Fournier,S. (1998), Cos: Developing Relationship Theory in Consumer Research ,  Journal of Consumer Rnsumers and Their Brandesearch , Vol. 24, 

March ,pp.343‐373. 

7. Franzen, G. (1999). Brands & Advertising. UK: Admap Publication. 

8. Holbrook, M. B. and Hirschman, E. C., The Experiential Aspects of Consumption: 

Consumer Fantasies, Feelings, and Fu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9, pp. 

132‐140, 1982. 

9. Kevin L. Keller (2001),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Build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Brand Equity, 2d ed. 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 

10. Krishnan, H. S., Characteristics of Memory Associations: A Consumer‐Based Brand  Equity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13, pp.389‐405,  1996. 

11. Leonard L. Berry (1995), Relationship Marketing of Services‐Growing Interest,  Emerging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3 (Fall): 

236‐245. 

12. Mitchell, M. A. & Orwig, R. A., Consumer Experience Tourism and Brand Bonding,  Journal of Product and Brand Management, 11, pp.30‐41, 2002. 

13. Owens, D.D (2000), The Experience Economy, Franchising World, 32(1), 11. 

14. Padgett, D & Allen, D., Communicating Experiences: A Narrative Approach to  Creating Service Brand Image, Journal of Advertising, 26, pp.49‐62, 1997. 

15. Pine II, Joseph and James H. Gilmore (1998), 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Boston, Vol. 76. pp. 97‐10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Pine II B.J.,& Gilmore, J.H. (1999). The Experience Economy: Work Is Theatre and  Every Business a Stage, Boston Massachusett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pp.25‐42. 

17. Norris, R. T. (1941), The Theory of Consumer’s Demand,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8. Schmitt. Bernd H. (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 How to Get Customers to Sense,  Feel, Think, Act and Relate to Your Company and Brand, New York: Free Press. 

19. Schmitt, Bernd H. Alexander Simonson (1999). Marketing Aesthetics: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Brands, Identity, and Image. , New York: Free Press. 

20. Stanley Lebergott (1993) , Pursuing happiness: American consumer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21. Wimmer R.P. & Dominick, J.P. (1997),Mass Media Research:An Introduction,5th  ed. ,Belmont, Calif:Wadsworth. 

22. Yin, R.K. (1994),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2nd ed. ,Applied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Series;V.5u.s : Sage Pub.,Inc.pp4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網站資料: 

1. 1111 人力銀行名人小傳:

http://project.1111.com.tw/zone/personage/biography_content.asp?sno=349  2. 王德傳茶莊官方網站 http://www.dechuantea.com/ 

3. 美體小舖台灣官方網站 http://www.thebodyshop.com.tw/ 

4. 美體小舖全球官方網站http://www.thebodyshop.com/_en/_ww/index.aspx? 

5. 法藍瓷官方網站:www.franzcollection.com 

6. 無印良品  台灣官方網站 http://www.muji.tw/index.asp  7. 無印良品  全球官方網站 http://www.muji.com/ 

8.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3%81%E7%89%8C#.E5.8E.86.E5.8F.B2  9. MBA 智庫百科 http://wiki.mbalib.com/wiki/%E5%93%81%E7%89%8C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