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語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

先行研究對於越南學生的聲調偏誤以及因應之教學對策已多有關注並且投注 心力,本研究在先行研究的成果基礎上,進行擴展與補充,期能在此領域獻上一 己之力。然而研究中仍有一些限制以及待改善之處。

本研究在各實驗中的受測者人數,分別為實驗一 25 人,實驗二各 35、25、17 人,實驗三的實驗組和對照組各 20 人,樣本數仍嫌不足。未來研究若要更有力地 呈現實驗結果的統計學依據,樣本數宜再增加。此外,本研究專注於探討越南學 生一聲和四聲之偏誤,對於其二聲、三聲、乃至於輕聲之偏誤未加以細究,此部 分在未來之研究可再予以補充。另外,在實驗二的越南語母語者唸讀平聲的發音 測驗中,所有受測者都是已學習華語約兩年的越南人。雖然先行研究對平聲尾音 下降的現象已有記載,但還是不能完全排除華語聲調對於受測者平聲讀為降調之 影響。後續研究可再針對沒有學過華語的越南人進一步檢驗和確認,以了解第二 語言對於第一語言的影響狀況。

在教材改進方面,如實驗三結果的各回訓練的正確率排序所示,各回的難易 度順序還需調整。而在實驗組所回饋的教材使用者問卷中,學生希望教材可從雙 音節詞聽辨練習再擴增至更多音節字詞或是句子的訓練,此建議也是本研究未來

可進行的方向。

由本研究結果得知,越南學生的華語聲調偏誤極有規律,歸納出此偏誤模式 並釐清其偏誤原因,可得到聲調教學和教材設計之有力參考資訊。而教學方法的 持續改進以及聲調教材的不斷充實仍是今後的努力方向。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于曉敏、孫悅、張勁松、解焱陸、曹文(2014)。知覺訓練對初中級日本學生感知 漢語聲調的訓練效果分析。漢語應用語言學研究,3,126-134。

王力(1979)。現代漢語語音分析中的幾個問題。中國語文,4,281-286。

王玲娟、黃美英(2017)。越南胡志明市及周邊地區大學漢語教學情況調查與對策 研究。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05-112。

王園園(2010)。北京話二字組重音節律句法分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王增光(2009)。華語正音練習。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古川千春、曾金金(2005)。以日籍學生爲中心的數位華語語音教學策略初探。第 四屆全球華文網路教學研討會論文集,38-48。

江佳璐(2009)。越南人說國語所表現的音韻系統。聲韻論叢,16,255-277。

仲清(2011)。對外漢語即時糾誤回饋與學生課堂焦慮度研究。合肥學院學報(社 會科學版),28(3),122-126。

吳門吉、胡明光(2004)。越南學生漢語聲調偏誤溯因。世界漢語教學,2,81-87。

吳宗濟(1980)。試論普通話語音的「區別特徵」及其相互關係。中國語文,5,

321-327。

吳宗濟(2004)。吳宗濟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湘平(2006)。越南留學生學習漢語的語音調查分析。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7(6),

168-170。

李燕芳、董奇(2011)。不同語音知覺訓練方式對漢語兒童和成人英語語音產出的 作用。應用心理學,17(4),325-330。

李璨(2007)。越南留學生漢語聲調的聲學研究。湘潮,3,41-44。

阮光興(2015)。越南高校漢語教學現狀調查與研究。蘇州:蘇州大學博士論文。

阮越進,(2011)。初級華語口語課程設計-以越南學生為對象。台北: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玲英(2005)。越籍配偶漢語語音偏誤現象初探。「2005 全國語言學論文研討會」,

新竹:台灣國立交通大學。

林茂燦、顏景助、孫國華(1984)。北京話兩字組正常重音的初步實驗。方言,1,

57-73。

林燾、王士元(1984)。聲調感知問題。中國語言學報,2(2),59-69。

邱建倫編(2007)。華語發音書。台北:希伯崙股份有限公司。

信世昌、黃苕冠(2005)。華語文數位教學系統之編輯模組設計。第四屆全球華文 網路教育研討會論文集,212-222。

洪芸(2013)。糾錯回饋與理解回應的實證研究。漢語學習,6,105-112。

計惠卿、張秀美、李麗霞(2005)。華語文數位教材之內涵與互動設計研析。「第 四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僑務委員會。

姚道中(2005)。中文老師及學生對糾錯的態度:初步報告。李振清、陳雅芬、梁 新欣(編),中文教學理論與實踐的回顧與展望:慶祝趙智超教授榮退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頁 143-159),台北:師大書苑。

姜瑞涵(2012)。德籍學習者之漢語雙音節聲調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 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韋樹關(2012)。關於越南語中漢語借詞的分類問題。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3,159-163。

段軼娜、孫琪(2015)。聽說課不同偏誤類型糾誤方式比較研究。漢語學習,3,

89-95。

祖曉梅(2008)。漢語課堂更正性回饋的調查與分析。漢語學習,1,93-100。

祖曉梅、馬嘉儷(2015)。漢語教師和學習者對課堂纠错回饋信念和態度的比較。

漢語學習,4,66-75。

夏艾雯(2010)。訓練非聲調語言學習者對國語雙音節詞的聲調之聽辨與發音。台 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

馬琳琳(2005)。越南學生漢語習得中的語音偏誤及偏誤標記研究 。昆明:雲南師 範大學碩士論文。

高春燕(2008)。越南留學生漢越聲調比較。紅河學院學報,6(6),84-86。

孫悅、張勁松、解焱陸、曹文(2013a)。日語母語者漢語陽平和上聲的知覺訓練。

漢語應用語言學研究,1,204-213。

孫悅、張勁松、解焱陸、曹文(2013b)。日本學生漢語陽平和上聲的知覺訓練效 果的初步分析。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53(6), 921-924。

張林軍(2009)。知覺訓練和日本留學生漢語輔音送氣/不送氣特徵的習得。語言教 學與研究,4,85-90。

張家秀(2010)。語音知覺同化模型及其對英語語音教學的啟示。重慶科技學院學 報(社會科學版),22,188-190。

陳氏金鸞(2005)。越南學生漢語聲調偏誤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 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心怡(2007)。越南籍新住民華語語音偏誤及教學策略研究。台東:國立台東大 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玟君(2013)。聲調視覺回饋教學方案對國小聲調困難學童國語四聲辨識成效之 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大學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鈺、武青春(2008)。越南留學生的漢語聲調學習難點探究。紹興文理學院學報,

28(12),7-10。

郭星(2011)。近六年來對外漢語聲調教學研究述評。科教導刊(中旬刊),6,38-39。

梁遠、祝仰修(2012)。現代越南語語法。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

曾小燕(2015)。越南漢語教學發展的現狀及問題探討。東南亞縱橫,5,52-56。

曾金金(1999a)。東南亞學生華語聲調聽辨分析。第二屆東南亞華文教學研討會 論文集,92-113。

曾金金(1999b)。兩岸新聞播音員語音對比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 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88-2411-H-003-017)。

曾金金、陳靜子、張月馨(2007)。線上聲調自我檢測系統建制及效果評估。華 語文教學研究,4(2),43-69。

傅成劼、利國(2004)。越南語基礎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馮海峒、李斐、毛朋(2012)。普通話水平測試應試教程。香港:萬里機構出版有 限公司。

黃雅菁、羅喻方、吳培筠、奧野絢加(2015)。華語發音教學策略與教材設計: 以 日籍學習者為教學對象。台大華語文教學研究,3,53-106。

楊吉春、杜氏秋恒(2008)。論越語橫聲對越南學生學習漢語普通話陰平和去聲的 干擾。民族教育研究,4,83-88。

楊林、高明揚(2010)。越南留學生漢語聲調習得偏誤量化及成因分析。雲南農業 大學學報, 6,76-82。

楊娜(2005)。越南人學漢語常見語音偏誤分析。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 學與研究版),3(1),35-38。

靳洪剛(2013)。第二語言糾錯回饋研究成果與對外漢語今後研究方向。漢語國際 傳播研究,1,72-92。

賈琳、王建勤(2013)。視覺加工對英語母語者漢語聲調感知的影響。世界漢語教 學,27(4),548-557。

葉德明(2005)。華語語音學-語音理論(上篇)。台北:師大書苑。

葉德明、陳慶華(2010)。數位華語發音。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趙元任著、呂叔湘譯(1979)。漢語口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金銘(1987)。從一些聲調語言的聲調說到漢語聲調。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 論會議文選,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廖才儀、張莉萍(2013)。以語料庫為本的聲調偏誤類型研究。「2013 台灣華語文 教學學會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高雄:文藻外語大學。

廖埻棓、曾金金(2005)。符合 SCORM 標準的華語語音數位教學設計。第四屆 全球華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175-189。

廖淑慧、廖南雁(2010)。法語語者華語聲調習得之偏誤分析--從聲學觀點談起。

應華學報,8,195-217。

鄭才華(2014)。高變異語音訓練法對漢語聲調感知的影響。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版),12,130-133。

劉文、毛瑞、廖文武(2012)。教師課堂行為對留學生漢語課堂焦慮的影響研究。

新課程研究(高等教育),2,100-102。

劉瑩、周靜琬、姚蘭(2013)。線上商務華語教材設計與教學實務探究。「第八屆 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洛杉磯:Pasadena City College。

劉曉軍(2006)。越南留學生漢語聲調偏誤實驗分析。南寧:廣西大學碩士論文。

潘武俊英(2008)。越南語靜態聲調的聲學分析。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 學與研究版),6(4),59-65。

黎明清(2009)。越南學生對漢語普通話聲調的認知。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 學版),11,144, 155。

盧億(2014)。臺灣教育部外派越南華語教師教學現況之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 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謝小玲(2008)。淺談漢越聲調的異同。南寧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5(2),45-47。

韓明(2005)。越南留學生聲調偏誤分析及教學對策。玉林師範學院學報, 26(2),

121-123。

羅彩文(2016)。越南留學生漢語聲調學習難點探析。新西部(理論版),3,157, 160。

貳、西文部份

Ao, Q. (1999). A descriptive study of teachers’ error correction of Chinese tones dur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 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Aoyama, K., Flege, J. E., Guion, S. G., Akahane-Yamada, R., & Yamada, T. (2004).

Perceived phonetic dissimilarity and L2 speech learning: The case of Japanese/r/and English /l/ and /r/. Journal of Phonetics, 32(2), 233-250.

Bauer, R. S., & Benedict, P. K. (1997). Modern Cantonese phonology. Berlin and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Best, C. T. (1995). A direct realist view of cross-language speech perception. In W. Strange (Ed.), Speech perception and linguistic experience: Issues in cross language research (pp. 171-204). Timonium, MD: York Press.

Bradlow, A. R., Pisoni, D. B., Akahane-Yamada, R., & Tohkura, Y. I. (1997). Training Japanese listeners to identify English /r/ and /l/ : IV. Some effects of perceptual learning on speech production.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01(4), 2299-2310.

Bradlow, A. R., Yamada, R. A., Pisoni, D. B., & Tohkura, Y. (1999). Training Japanese listeners to identify English /r/ and /l/: Long-term retention of learning in

perception and production.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61(5), 977-985.

perception and production.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61(5), 977-98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