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越南學生聲調偏誤模式

越南學生在華語聲調習得上,一聲和四聲的互相混淆,是在先行研究中普遍 受到注意的現象(江佳璐,2009;吳門吉、胡明光,2004;阮越進,2011;林玲 英,2005;馬琳琳,2005;陳氏金鸞,2005;陳鈺、武青春,2008;楊吉春、杜 氏秋恒,2008;楊林、高明揚,2010;廖才儀、張莉萍,2013;劉曉軍,2006;

韓明,2005;羅彩文,2016)。在越南學生的聲調偏誤研究上,較大部分的研究是 從發音面向來探討的(吳門吉、胡明光,2004;李湘平,2006;李璨,2007;林 玲英,2005;高春燕,2008;陳心怡,2007;楊娜,2005;潘武俊英,2008;韓 明,2005;羅彩文,2016),研究者普遍認為:在越南學生的發音偏誤上,四聲為 最嚴重的問題(江佳璐,2009;吳門吉、胡明光,2004;李璨,2007;馬琳琳,

2005;陳氏金鸞,2005;陳心怡,2007;楊吉春、杜氏秋恒,2008;楊娜,2005;

韓明,2005)。發音主要的偏誤模式是一聲和四聲相混,由此可知一聲的發音也存 在著問題。例如林玲英便認為一聲為發音最大問題,而韓明也認為在語流中,除 了四聲之外,一聲是偏誤最多的聲調。此外,陳氏金鸞排序越南學生聲調發音難 易度,也認為一聲是次於四聲的最難聲調。

除了聲調發音的探討之外,部分研究者也進行了聲調聽辨的調查。江佳璐

(2009)、陳氏金鸞(2005)、楊吉春和杜氏秋恒(2008)、劉曉軍(2006)都分 別以單音節詞和雙音節詞來測試聲調聽辨的偏誤情況,曾金金(1999a)除了單、

雙音節詞之外,還做了短句的聽辨測試,而楊林和高明揚(2010)則純以雙音節 詞來測試。聽辨和發音的偏誤模式一樣,也是一聲和四聲的相混。曾金金調查顯 示:越南學生聽辨一聲的偏誤率高,以誤聽為四聲最多。陳氏金鸞、楊吉春和杜 氏秋恒的調查結果相似:越南學生在聽辨方面,一聲問題最大,其次是四聲,不 過劉曉軍則認為四聲問題最大,其次為一聲。

在聲調發音和聽辨能力的比較上,江佳璐(2009)和陳氏金鸞(2005)的調 查結果都是:發音比聽辨的偏誤率高得多,由此推斷受測者聲調聽辨的能力優於 聲調發音能力。以陳氏金鸞的調查結果為例,單音節詞發音偏誤率為聽辨偏誤率 的 6.6 倍,而雙音節詞發音偏誤率為聽辨偏誤率的 2.5 倍,聽辨表現明顯優於發音。

但是楊林和高明揚(2010)的調查結果不同,結果顯示受測者的發音能力優於聽 辨能力。這些研究者也都注意到受測者聽辨與發音能力的不一致:受測者可能說 不準聲調,但卻聽得準聲調;而能聽辨出的聲調,也未必可以發得出來。

在上述研究的發音和聽辨測驗材料方面,這些研究者使用的都是真詞,而在 發音測試中,因考量到受測者認讀漢字的能力,也盡量使用初級或高頻的字詞作 為發音認讀材料,如江佳璐(2009)所使用的發音字詞表是選自朱川的「漢語語 音測試字表」(內容選自「實用漢語讀本」一、二冊)和現代漢語語料庫詞頻統計 表的前 1200 個詞;陳氏金鸞(2005)的字詞表則是選自「實用視聽華語一」,以 確保所選用字詞為受測者學過的字詞。在發音測驗中,字詞大多是以漢字呈現給 受測者認讀的(江佳璐,2009;吳門吉、胡明光,2004;林玲英,2005;陳氏金 鸞,2005;楊吉春、杜氏秋恒,2008)。劉曉軍(2006)與楊林和高明揚(2010)

的字表呈現稍有不同,前者將字詞標注聲母韻母,但不標注聲調;後者是以漢語 拼音呈現字表,含聲母、韻母和聲調。

值得考量的是,以漢字呈現給受測者認讀以測驗其發音能力的調查,無法排

除受測者發音偏誤中的記憶偏誤因素,因此調查結果顯示的不只是受測者的聲調 發音能力,也牽涉到聲調記憶能力。楊吉春和杜氏秋恒(2008)在分析其發音測 驗結果時注意到:越南學生在認讀一聲或四聲漢字時,因不記得此漢字為一聲或 四聲,因此常產生誤讀;而由其所做的進一步認讀調查結果看出,即使是初階高 頻字,也存在著聲調記憶偏誤的問題。

針對越南學生聲調記憶的研究較少。根據黎明清(2009)的調查,在華學習 漢語的越南生對於一、四聲的常用單音節詞聲調記憶,正確率約 70%到 75%。廖 才儀、張莉萍(2013)調查「華語學習者電腦寫作語料庫」中所出現的漢字聲調偏 誤,統計華語學習者在書寫漢字時,因聲調錯誤而誤用的漢字(如;地「方」誤 寫成地「放」)。此調查與學習者的漢字聲調記憶有一定的關聯,而在此調查中,

越南學生一、四聲漢字的偏誤最多,在 A2(初級)等級的單音節詞和雙音節詞字 彙部分,一聲和四聲的偏誤率都約有三成,在 B1(中級)等級的字彙部分,一聲 的雙音節詞偏誤率(35%)高於單音節詞(25%),而四聲的單音節詞偏誤率(42%)

高於雙音節詞(32%)。既然越南學生在聲調記憶上存在著誤差,那麼以漢字為發 音唸讀材料的測試中,受測者的錯誤應有一部分根源於聲調記憶錯誤而非發音錯 誤。由此也可推測,先行研究對於聲調發音和聽辨測驗的結果相比較,或認為越 南學生聽辨能力優於發音能力,或持相反看法,可能與兩方呈現字表方式之不同 有關。江佳璐(2009)和陳氏金鸞(2005)以漢字作為唸讀材料,受測者聲調發 音正確的前提是聲調記憶正確,調查所得結果是:受測者聽辨能力優於發音能力。

而楊林和高明揚(2010)以漢語拼音作為唸讀材料,其發音測驗不會牽涉到聲調 記憶的問題,結果顯示受測者的發音能力優於聽辨能力。

換句話說,先行研究調查越南學生的華語聲調是「聽辨能力優於發音能力」, 抑或是「發音能力優於聽辨能力」,其研究結果可能受到其研究方法所影響:若發 音測驗中的唸讀材料沒有標示聲調,受測者必須自行判斷各字詞為何聲調,則其 發音偏誤率將因聲調記憶偏誤而增加,而很可能得出「聽辨能力優於發音能力」

的實驗結果;若發音測驗中的唸讀材料有明確的聲調標示,受測者不需自行判斷 唸讀材料中各字詞為何聲調,則發音偏誤率應大為降低,甚至得出「發音能力優 於聽辨能力」的結果。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