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越南學生聲調偏誤成因

先行研究大多以對比分析的觀點,來探討越南學生一聲和四聲的偏誤成因。

對比分析是 Lado(1957)所提出,乃是將學習者所學的第二語言與其母語作比較,

分析兩者的異同,來預測第二語言學習的難易點並解釋偏誤成因:學習者對於第 二語言中和母語相似的語言面向較易掌握,對於第二語言中有但母語中沒有的語 言面向則較難掌握,而學習第二語言時所產生的語言偏誤,主要源自於母語的干 擾和負遷移。

先行研究為了對華語和越南語的聲調進行對比分析,大多對中、越這兩個聲 調系統做了描述和比較(吳門吉、胡明光,2004;李璨,2007;林玲英,2005;

馬琳琳,2005;高春燕,2008;陳氏金鸞,2005;陳鈺、武青春,2008;郭星,

2011;楊吉春、杜氏秋恒,2008;楊娜,2005;潘武俊英,2008;謝小玲,2008;

韓明,2005),其中對於華語聲調的描述較統一,對於越南聲調的描述較分歧。這 些中越聲調的描述內容,統整如表 2-1 和表 2-2,其中調值所列的數字,為各聲調 以五度制標音所呈現的音高值:

表 2-1:先行研究對於華語聲調之描述

調類 一聲 / 陰平 二聲 / 陽平 三聲 / 上聲 四聲 / 去聲

調值 55 35 214 51

調型 高平 中升 / 高升 降升 / 低降 高降

表 2-2:先行研究對於越南語聲調之描述

(吳門吉、胡明光,2004;高春燕,2008;楊林、高明揚,2010;劉曉軍,

2006;黎明清,2009;韓明,2005;羅彩文,2016)。

二、越南語沒有高降調,所以越南學生學習華語時,感受不到四聲(吳門吉、胡 明光,2004),而當他們嘗試發四聲時,降幅不夠,減低了一聲和四聲的差異,

因而發成一聲(高春燕,2008;陳氏金鸞,2005;楊林、高明揚,2010;楊 娜,2005;黎明清,2009)。

三、越南語中的平聲,雖然是平聲調,相似於華語一聲,但調值較華語一聲稍低,

越南學生發華語一聲時,借用了越南語平聲的發音,使得華語一聲的發音變 低,產生一聲的偏誤,甚而與四聲混淆(吳門吉、胡明光,2004;陳鈺、武 青春,2008;楊吉春、杜氏秋恒,2008;楊林、高明揚,2010;黎明清,2009)。

以上這些論點,大致上是以對比分析的角度,比較華語和越南語的聲調範疇,

來解釋聲調習得的難易點,認為越南學生容易習得華語中和越南語近似的聲調,

但較難掌握華語中有而越南語中沒有的聲調,而偏誤的原因,主要來自於越南語 聲調的干擾和負遷移。

然而這些論點尚有一些可細究之處。首先是關於越南語平聲的調值問題。越 南語平聲的調值究竟為何,先行研究中有不同的看法。部分研究者將越南語平聲 標記為五度制調值的 33,為中平調(阮越進,2011;林玲英,2005;高春燕,2008;

陳鈺、武青春,2008;楊吉春、杜氏秋恒,2008;潘武俊英,2008),部分研究 者將其標記為 44,為中高平調(吳門吉、胡明光,2004;馬琳琳,2005;郭星,

2011;楊林、高明揚,2010;劉曉軍,2006;謝小玲,2008;韓明,2005),也有 將平聲歸為高平調的(韋樹關,2012;傅成劼、利國,2004;Ha & Grice,2010;

Nguyen & Ingram,2006;Pham,2001)。

若越南平聲為高平調,便可直接對應於華語一聲,那麼越南學生在華語一聲 的感知和發音上,應可受到母語而來的正遷移,不致如部分先行研究所言,會受 到越南語平聲的負遷移而產生一聲的偏誤。然而,如若平聲為中平調或中高平調,

便會引致越南學生學習一聲時的偏誤嗎?葉德明(2005)指出,聲調的音高不是 絕對的高度,而是相對的高度,調域的高低寬窄因人而異,即使是同一個人,在 不同情境語氣之下,調域也會有所不同。曾金金(1999b)的研究發現,在台灣所 說的「標準國語」,其聲調的調域較中國普通話的調域為窄。Fon & Chiang(1999)

利用聲學分析計算出的華語調值顯示,台灣華語的調值只有 1 到 4 四度,而一聲

(高平調)的調值,是 44,而非一般認為的 55。即便在大陸,發音時一聲的調值 也未必達到 55。劉曉軍(2006:31)指出,「越南語的平調是讀為 44 的。但實際 上我們在日常的發音中陰平並不是嚴格發調值為 55 的音,從實驗得出,普通話水 準比較高的漢教老師發的音大部分也是在 44」。由此看出,越南語平聲和華語一聲 的調值大致上相當。高春燕(2008)以聲學分析調查越南學生的越南語和華語的 發音,其實驗結果顯示,越南學生所發的一聲和標準普通話一聲相比,調值雖然 稍低,但相差不大,可看作是發音到位的。陳氏金鸞(2005)調查得出:越南平 聲的發音,調值33、44、55 各佔 30%,由此可見,越南語中存在著調值 55 的高 平調,也存在著華語母語人士感知為高平調但實際讀為 44 調值的平調。因此,若 說越南語中沒有高平調、且造成一聲和四聲偏誤是因為越南語平聲和華語一聲的 調值差異所致,這樣的論點是值得商榷的。越南學生華語一聲的偏誤並非是調值 過低的偏誤,而是調型改變的偏誤:將平調錯聽或錯發為降調,因而與四聲混淆。

再者,若按先行研究的對比分析論點來看,固然可推論出:越南語因無高降 調,故越南學生感受不到四聲,因此造成學習四聲的障礙;然而,引人深思的是:

越南語的平聲與華語一聲近似,本應引來學習的正遷移,但為何一聲也成為學習 障礙?越南語的平聲和華語一聲一樣,都是平調。越南學生使用越南語時,聽辨 平調並無困難,要發出平調也無困難,但是為何進入華語系統後,卻無法正確聽

辨平調,而會把平調聽成降調?為何他們平調發音也出現困難,變成與降調錯亂,

反而將母語中熟悉的平調,慣常發成母語中所缺的降調?此現象除了以「過度類 化」來解釋之外,是否還可找到其他原因?

陳氏金鸞(2005:86-88)在探討越南學生聽辨一聲的偏誤時,將偏誤歸因於

「語流音變」。他引用吳宗濟(1980:325,2004:145)調查漢語雙音節詞的結果,

指出華語一聲的音節,只有在後接一聲時,才會保持原有高平的調值,若是後接 二聲、三聲、或四聲音節,則位於前音節的一聲在連讀時,音高會有下降的趨勢,

因此越南學生聽辨雙音節詞時,易將一聲在前的音節誤聽為下降的四聲,因而造 成高偏誤率。然而,「語流音變」無法解釋一聲單節詞以及一聲位於後音節的雙音 節詞的聽辨偏誤,也無法解釋一聲連接一聲的雙音節詞的高偏誤率。一聲位於單 節詞以及後音節時,沒有語流音變的問題,但聽辨上還是產生了一、四聲相混的 偏誤。一聲後接一聲時,前音節會保持原有的高平調值,不會下降,不過由越南 學生的聽辨偏誤來看,一聲加一聲的雙音節聲調組合偏誤率卻還是偏高(陳氏金 鸞,2005:66-67)。由此看來,「語流音變」此因素固然值得注意,但越南學生一、

四聲相混的偏誤,可能還有其他的成因。

從對比分析的角度來看,華語一聲的高平調對越南學生而言,有調值相似於 高平調的越南語平聲作為參照聲調,應該是越南學生較易掌握的聲調,而華語四 聲,如按照先行研究普遍的看法,是越南聲調中不存在的高降調,對於越南學生 而言是全新的聲調範疇,因此應該是較難掌握的聲調。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一聲和四聲同樣都是越南學生聲調學習的難點,此現象難以用對比分析的理論來 解釋。

若不從對比分析來探討,越南學生的聲調偏誤成因,是否可從其他的語言學 習理論找到線索?Flege(1995)所提出的語音學習模型(the Speech Learning Model , SLM)認為,學習第二語言時,學習者對於與母語相似的第二語言音素,會將其 同化為母語音位,從而保留母語的口音而難以去除,因此習得效果較差;而對於

母語裡不存在的新音素,因在母語音位中找不到相似的音系範疇,所以雖在初始 階段學習較難,不過只要有充分的輸入,就可以建立起新的範疇,習得效果反而 較好,因此第二語言習得中,與母語明顯不同的新的語音,普遍習得較好,而與 母語相似的音則習得較差。若借用 Flege 的語音學習模型來推論越南學生的華語聲 調發音習得效果,可推測他們對於母語中不存在的高降調四聲,習得效果應該較 好,而對於與母語平聲相似的一聲,習得效果會較差,然而,從先行研究對越南 學生的聲調偏誤分析來看,情況不盡然如此:四聲和一聲一樣,在感知和發音上 都是越南學生華語學習上的問題,即使是中級、高級甚至優級階段的學習也如此

(陳氏金鸞,2005:74, 80)。語音學習模型或可解釋為何越南學生在學習華語一 聲時有困難,但若以此模型來推論越南學生習得四聲較易,又與實際情況相矛盾。

語音感知同化模型(Perceptual Assimilation Model,PAM)為 Best(1995)所 提出,而近年來,對此模型的相關研究已經從音段領域延伸到了超音段領域(張 家秀,2010;So,2005)。根據語音感知同化模型,第二語言學習者在感知第二語 言的語音時,會把它們與母語中發音最為相似的音位範疇進行類比,而產生幾種 類比模式:(1) Two-Category (TC):第二語言中的兩個音,分別與母語中的兩個音 位範疇相似,因而分別被同化到母語的兩個不同的音位範疇內。對這類二語的語 音,學習者在感知上並不困難;(2) Single-Category (SC):第二語言中的兩個音,

與同一個母語音位範疇相似,而被同化到同一個母語音位範疇內,且它們與母語 音位相似程度相同。學習者對這類二語的語音,區分難度最大,也最容易出現錯 誤;(3) Category Goodness (CG) :第二語言中的兩個音,與同一個母語音位範疇 相似,而被同化到同一個母語音位範疇內,但它們與母語音位的相似程度不同。

學習者對這類二語的語音,能夠感知到一定程度的分別,不過區分的正確度不如 TC 型;(4) Uncategorized-Categorized (UC):第二語言中的兩個音,其中一個音被 同化到某一母語語音範疇之中,但另一個音無法被任何母語語音範疇同化。學習

學習者對這類二語的語音,能夠感知到一定程度的分別,不過區分的正確度不如 TC 型;(4) Uncategorized-Categorized (UC):第二語言中的兩個音,其中一個音被 同化到某一母語語音範疇之中,但另一個音無法被任何母語語音範疇同化。學習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