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示範教材的舉例

一、正弦與餘弦定理

既然我們要探討三角函數的一些性質,那就脫離不開三角形,同學都知道任 一個三角形皆由三個邊和三個角所構成,到底邊和角之間有什麼關聯性呢?本單 元所要介紹的正弦定理與餘弦定理,和國中所學過的「畢氏定理」及「三角形的 邊角關係」有著密切的連結性,並可處理其他的三角形問題,更可以應用在日常 的測量問題上。

1.正弦定理

如圖所示,我們想開鑿連接山丘兩端城市A, 之間的隧道,並測得此隧道的B 直線距離AB,若我們從 A 城市走了 10 公里到觀測

C處,而且已測知∠BAC=75°,∠ACB=60°,由 這些數據,我們是否能計算出此隧道的長度呢?

我們先從國中所熟悉的三角形面積及所學過的三角函數,看看之間是否有何 關聯性?在計算三角形面積時,同學最常使用的公式為

三角形面積 1

= × (底×高) 2

將這個公式搭配之前學過的三角函數,會有不同的計算方法。在ΔABC中,若AB 邊上的高為CD,如下圖所示,我們根據∠ 為銳角、直角與鈍角三種情形來討A

60°

75°

C

A B

10 km

論:

2

回到前面開鑿隧道的問題,我們將圖形畫出如右圖

解: ∠B=180°−∠A−∠B=60° 由正弦定理知

= °

° sin45 10 60

sin

AB

2 2 10 2

3 = AB

即得 AB=5 6

又由 10 2

2 2 10 45

2 sin = =

= AC°

R

得ΔABC的外接圓半徑R=5 2 隨堂練習

ΔABC之外接圓半徑為 10,若BC=10,求∠ 的度數。 A

例3.在ΔABC中,∠A=75°, ∠B=45°, AC =10,求AB 的長度與ΔABC的 外接圓半徑。

隨堂練習

在ΔABC中,AB=2, AC=2 2, ∠C =60°,求∠ 的角度與B ΔABC的外接 圓半徑。

2.餘弦定理

如果我們想開鑿連接山丘兩端的城市A, 之間的隧道,並測得此隧道的直線B 距離AB ,我們可找一觀測點C,使得此觀測點連接兩城市所成的角度為90°,

且量出觀測點C到兩城市A, 的距離B ACBC,再利用畢氏定理就可求得此隧 道的長度了。但事實上並非那樣的完美,若觀測點連接兩城市所成的角度為120°

或其他非特殊角度θ時,我們是否亦能算出隧道的長度呢?我們現在來探討這個 問題。

(1)如圖所示,由觀測點C測得AC為2 6 公里,

BC為5公里,∠ACB= °90 ,求連接山丘兩端

的城市之間的隧道AB 的長。

解: 由畢氏定理知

AB= (2 6)2 +(5)2 = 49 =7 所以隧道長為7公里。

(2)如圖所示,由觀測點C測得AC為3公里,

BC為5公里,∠ACB=120°,求連接山丘

兩端的城市之間的隧道AB 的長。

解: 過 A 點作BC的垂直線,交BC的延長 線於D 點,則ACD=60°。

2 3 3 2 3 3 60

sin °= × = AD= AC

C

A B

120°

C

A B

A B

C

120°

D

邊邊長及其夾角,是否可求得第三邊呢?底下所介紹的餘弦定理將可解決這些問

用同樣的方法可以證得 b2 =c2+a2−2 cosca Bc2 =a2+b2−2abcosC

2

2. 如右圖,圓的半徑為r ,若AOB= , θ1BOC= , θ2COD= ,則 θ3

B、程序試題

6. 如圖,ABCD是邊長為2 的正方形,ΔBCE為一正三角形,求AE 的長。

7. 在ΔABC中,已知AB=8, ∠ =A 120°,且ΔABC之面積為12 3,求AC長。

8. 在ΔABC中,∠A=30°, BC =6公分,求ΔABC的外接圓半徑。

9. 在ΔABC中,BC=a,CA=b,AB=c,已知∠C =120°且a2 +b2c2 =−8,求 ΔABC的面積。

C、解題能力試題

10. 如下圖,三角形ABC之三邊長為AB=5, BC=6, CA=7,若四邊形ABDE , ACFG皆為正方形,求EG

11. 有大小兩圓相交於 A , B 兩點,如右圖,過 B 有一線段CD交大圓於C,交小 圓於D ,且ACD=45°, ∠ADC=60°,求大圓與

小圓之面積比。

A

B C

E D

A

C 45° B 60°D

1 2 A

B P

S T

Q

A C B D

P

12. 如下圖,已知∠PAQ=60°,AB 平分 PAQ∠ ,並以P , Q 為圓心,並分別以 1 及 2 為半徑畫兩半圓,若兩半圓皆與AB 相切,且切點分別為S, T ,

(1)求 AP 的長 (2)求 PQ 的長

13. 兩張大小相同的紙,各折出 7 個大小相同的矩形,且其寬度為 1 公分(BC=1 公分),放置如右圖,使頂點 A 重合,P 與另一張紙之折線重疊(點 P 落在CD 上),則 (1)求cos∠PAC (2)求 BP 。

答案

1.(3) 2.(3) 3.(2)(4) 4.(2)(4) 5.(1)(3) 6. 13 7. 6 8. 6 9. 12 10. 4 7 11.

2

3 12.(1) 2 (2) 2 3 13.(1)5

7 (2) 5

二、複數的極式

)

解: (1)r = z = x2 + y2 = (−4)2 +(3)2 =5 (2)

5 cos = = −4

r θ x

(3)

5 sin = = 3

r θ y

(4)z=−4+3i在複數平面對應的點為P(−4,3) 故得θ 在第二象限

隨堂練習

將下列各複數化為極式?

i z = 3− )

1

( 1 (2)z2 = 1− +i (3)z3 = 1 (4)z4 =3i

隨堂練習 若 15 8

17 17

z= + i,且由查表知 15 cos 28

° =17 , 8 sin 28

° =17,則下列何者為z 的極 式之表示式?

(1)z=cos 28° +isin 28° (2)z=cosθ +isinθ,其中 15 8 cos ,sin

17 17 θ = θ = 例2.設複數z=−4+3i的極式為r(cosθ +isinθ),若0≤ <θ 2π ,求 (1)r (2)cosθ (3)sinθ (4)θ在第幾象限。

2.複數的乘除

( ) ( )

這表示z1z2的絕對值等於z1z2絕對值的乘積,而其輻角為z1z2輻角的

(2) 設r1 = z1 = (−1)2 +( 3)2 =2,

3.棣美弗定理

因此,棣美弗定理不但對於任何正整數次方都成立,對於負整數次方也都成

實軸 虛軸

O

(1) (2)

實軸 虛軸

O 實軸

虛軸

O

(3)

(4)

實軸 虛軸

O

(5)

實軸 虛軸

O

實軸 虛軸

O

習題

A、概念試題

1. 在複數平面上,將複數cos1+isin1對應的點,以順時針旋轉 2 弧度,則所對應的複數為下列何者?

(1)cos3+isin3 (2)−cos1−isin1 (3)cos1−isin1 (4)cos3−isin3 (4)−cos1+isin1。

2. 在複數平面上,若z=cosθ +isinθ ,

6 3

π ≤ ≤ ,且 θ π

z 點在複數平面上所畫出的圖形如右圖所示,則z 3 所畫出的圖形為下列哪個圖形(哪段弧)?

P( z )

(3)z2 =( )z2 8 (4)z4 =z2(cos120° +isin120 )°

(5)z4 =z1(cos 60° +isin 60 )° 3

10. 設方程式x6 =1的六個根為1, 1− ,ω ,1 ω ,2 ω3,ω 。設4 ω ,1 ω ,2 ω3,ω 的主輻角依 4 序為θ1234,且θ1234,求(ω23)−(ω14)之值?

11. 已知 O 為原點,Z ,1 Z ,2 Z 是複數,若3 Z1 =1,Z2 =2 (cos 75Z1 ° +isin 75 )° ,

3 4 (cos( 45 )1 sin( 45 )) Z = Z − ° +i − °

(1)若Z 的主幅角為1 30°,則Z 的主輻角為多少度? 3 (2)求O,Z ,2 Z 在複數平面上所圍成的三角形面積的值? 3

答案

1.(3) 2.(3) 3.(1)(3)(5) 4.(3)(4)(5) 5.2 6.4 3

π 7. 1− 8.(1)

9.(1)(2)(3)(4)(5) 10. 2− 11.(1)345° (2) 2 3

參考資料

一、中文部分

Richard R. Skemp(1987),陳澤民譯。《數學學習心理學》。台北市:九章出版社。

黃敏晃譯(1987)。解題技能的教學。《數學傳播》,第十一卷第四期,2-20 頁。

黃敏晃譯(1988)。數學解題的教學,近 25 年來的回顧。《數學傳播》,第十 一卷第四期,26-43 頁。

黃敏晃(1991)。淺談數學解題。《數學傳播》,第十四卷第四期。

施盈蘭(1995)。《五專生的三角函數學習現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 論文。

梁宗巨(1996)。數學歷史典故。台北市:九章出版社。

余民寧(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出版 社。

谷超豪(1997)。《數學辭典》。台北:建宏出版社,162-164 頁。

梁宗巨(1998)。《數學歷史典故》。台北:九章出版社,92-108 頁。

陳英娥、林福來(1998)。數學教育臆測的思維模式。《科學教育學刊》,第六 卷第二期,191-218 頁。

蔡聰明(1999)。星空燦爛的數學(Ι)—托勒密如何編製弦表。《數學傳播》,

第二十三卷第二期,57-67 頁。

石厚高(1999)。百年來的美國數學。《數學傳播》,第二十三卷第四期,70-75 頁。

藍紀正、朱恩寬譯(1999)。《歐幾里得、幾何原本》。台北市:九章出版社。

George Polya(2000)。《數學發現》。台北市:九章出版社。

George Polya(2000),李心煽、王日爽、李志堯譯。《數學與猜想》。台北市:九 章出版社。

Eli Maor(2000),胡守仁譯。《毛起來說三角》。台北市:天下出版社。

喻 平(2002)。論數學解題教學的現代理論基礎。《數學傳播》,第二十六卷 第四期,60-68 頁。

袁小明(2002)。《數學誕生的故事》。台北:九章出版社,169-175 頁。

陳忠雄(2003)。《高中學生三角函數概念學習錯誤類型研究》。國立高學師範 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昭慧(2003)。《利用棣美弗定理解 n 次方根概念心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賴潔芳(2004)。《二階段評量應用在高中生三角函數學習成效之研究》。高雄 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

簡志明(2004)。《高一學生銳角及廣義角三角函數基本概念應用運算錯誤類型 之研究》。國立高學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洪萬生(2005)。從程序性知識看《算數書》。《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

第五十卷第一期,75-89 頁。

李源順(2005)。同分母真分數加減運算的教學建議。《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

第三期。

郭慶章(2006)。改弦易調說正弦。HPM 通訊,第九卷第十期。

蘇俊鴻(2006)。餘弦定律可以怎麼教。HPM 通訊,第九卷第十期。

汪曉勤(2007)。平面三角公式之幾何淵源。《數學傳播》,第三十一卷第三期53-69 頁。

黃鈺芸(2007)。《九十四學年度高一學生三角函數之學習狀況研究》。國立中 央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佳玲(2007)。《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對三角函數學習之影響》。國立中央大 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立衛(2007)。數學解題過程中的特殊化原則。《科學教育月刊》,第三 O 四期,29-38 頁。

張 娟(2007)。基於知識分類觀的初中數學教學策略。《成功.教育》,第五 期。

蘇惠玉(2007)。三角函數公式的托勒密方法。HPM 通訊選輯~十年精華,

P80~83。

林福來、陳冒海、陳順宇、陳創義、邱顯義、徐正梅、許清土、葉善雲、林信安

(2007)。《高級中學數學第二冊》。台南市: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 司。

許志農、黃森山、許婉青、陳清風、謝銘峰、曾政清(2007)。《高級中學數學 第二冊》。台北縣: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虎雄、陳昭地、黃登源、李政貴、林礽堂、儲啟政、朱亮儒、柯明忠、陳嘯虎、

張敏雪、游經祥(2007)。《高級中學數學第二冊》。台北縣:康熙文化 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楊維哲、沈燈賢、蔡秋穎、林嘉宏、黃溪松、林明欽、沈振南、蔡哲淵(2007)。

《高級中學數學第二冊》。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淑珠、李正、蕭守仁、黃呈明、陳勝雄、王勝輝(2007)。《高級中學數學第 二冊》。台北市:泰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余文卿(2007)。《高級中學數學第二冊》。台南市: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

楊壬孝(2007)。《高級中學數學第二冊》。台北縣: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黃純杏(2007)。《高中學生廣義角的三角函數運算錯誤類型之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資訊網(2007)。http://140.116.223.225/98course/

俞頌萱(2008)。《高中數學三角函數精練 800 題》。上海市:上海交大。

二、英文部分

James Hiebert (1986),Conceptual and Procedural Knowledge:The Case of Mathematics.pp.1~27

Lorin W. Anderson and so on (2001).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pp.52~55

Roger B. Nelsen(1993).Proofs Without Words—Exercises in Visual Thinking.

(pp.31~33).Washington:The 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

Andy Liu(2001).Hungarian Program Book III(pp.111~112). Washington:The 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

Anderson & Krathwohl(n.d.)(2001).A Taxonomy for Learning,Teaching,and Assessing.(chapter4)

附錄

附錄一、銳角的三角函數

單元:銳角的三角函數 班級:____ 座號: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一、單選題: 16%(每題 8 分,答錯不倒扣)

( )1.如圖所示,埃及金字塔是底為正方形,四個側面為全等等腰三角形的四 角錐,書中定義:

金字塔的「塞克特」=金字塔正方形之邊長的一半

金字塔的高度 (即FG AF )。

若古夫金字塔的每個側面與底面的夾角約為53°(即∠AGF),則古夫金字 塔的「塞克特」為

(1)sin 37° (2)cos 37° (3)tan37°

(4)cot37° (5)sec37°。

( )2.天文學家巴塔尼曾經研究過日晷問題,如圖所示,若竹竿長h,在太陽 光下的投影長為s,太陽光與地面的夾角為θ ,則下列哪一個選項可以 表示三者的關係?

(1)s=hsinθ (2)s=hcotθ (3)s h= tanθ (4)s h= cscθ (5)s h= secθ 。

二、多選題: 24% (每題 8 分,錯 1 個選項給 4 分,錯 2 個選項以上得 0 分) ( )3.下列哪個選項與tan 20°一樣?

(1)cot 20° (2) 1

cot 20° (3)cot 70°

(4) 1

cot 70° (5)sin 20 cos 20

°

°。

A

B

C D

E

F G

s

h θ

6 7

11 12

C B

D A E

D. 如右圖,ΔABC中,AD ⊥BC,已知AB=25,

5 sinB= 3,

17

sinC=15,則BC= 。

E. 如右圖,在ΔABC中,已知∠BAC=90°,AC =15、

=17

BC ,且

5

sin∠CAE= 3,求DE 。 =

F. 如右圖,在ΔABC中,ACBCCDAB,已知

=1

ADBD=3,求tanA= 。

四、計算題: 12%

如下圖,ABCD是面積為9 正方形,在各邊上取一點EFGH 也形成一正方形,

EFGH 的面積為的5。已知BE> AE(1)試求 AE = 。(6 分)

(2)試求tan( BFE∠ )之值= 。(6 分)

A

F E

B

G C H D 13 14

15

17

18

A B

C

D 16

附錄二、廣義角的三角函數

( )5. 若θ 為廣義角,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

θ

A E

D C

B ( )11. 設cosθ =0,

2 ) 1

cos(θ+α = ,且0° ≤ <θ 360°,0° ≤ <α 360°,則α 的 可能角度為下列何者 ?

(1)30° (2)60° (3)90° (4)150° (5)210° 。

三、選填題: 16% (每題 8 分,每題全對才給分) A. 若(x,−4)為角θ 終邊上的一點,且

5

cosθ =−4,則x= 。

B. 如右圖,已知ABCD為矩形,E 為 AB 之中點,∠BED=θ,若AB=6,DE=5, 求tanθ = 。

四、計算題: 16%

如下圖,小思、小維兩人分別A 點、B 點出發( A 點在0°位置,B 點在90°位置),

依逆時針方向跑圓形操場,若小思與小維的速度比是 5:2(即在同時間內,若小 思跑了5°,則小維跑了2 ),試求 °

依逆時針方向跑圓形操場,若小思與小維的速度比是 5:2(即在同時間內,若小 思跑了5°,則小維跑了2 ),試求 °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