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金山社區參與社區營造案例

4.2 金山社區參與社區總體營造

4.2.2 社區營造策略與經過

4.2.2 社區營造策略與經過

營造初期,專業團隊因為陳板老師過去操作社區的經驗背景,選擇以文化作為發 展主軸,所以金山社區早期的營造策略擬定與當地的歷史文化有密切的關係。

我是從文化角度進入金山面,我想了解金山面歷史過程,我的認知是文化性的歷史,所 以不是純粹文獻性,所以必須到現場確認每ㄧ個點、每ㄧ個環境它的生命的歷程。所以我就

在吳里長的幫忙合作之下,看很多的地方,那很多的地方因為他賣米,所以他跑過很多地方,

有很多人的背景,應該來說,對他來講這是一個生活的經驗,但是對我來說這有很多珍貴文 化的價值,所以也把它整理出來,有初步變成文字,也讓我認識到金山面有它的很有價值的 底層裡,為什麼是底層裡是因為它沒有表面的價值,地方方面包括社區本身,包含這個地方 上的人,都不太把最起碼那時候我認為的文化價值當寶貝,科學園區更是沒辦法理解這個事 情,這不是它的業務(受訪者 A4)。

陳板老師透過里長引導路線,著手調查社區環境,加上過去操作社區經驗的歷史 敏感性,發現金山社區有幾棵老樹,樹齡都已逾百年,其中,有一棵老樟樹(伯公樹)

旁已經釘下了高速鐵路的中心樁,高鐵也已經支付了 30 萬了賠償金給金山里,當時陳 板老師聽到這個消息之後,極力想保留此樹,他認為茶、糖、樟腦是台灣三寶,其中 樟腦是北台灣的活命恩人,有些樟樹沒被砍伐掉,被人當作神樹(伯公樹),一棵樟樹 的意義已經超過了單純的自然資源,而富有人文的意涵(新竹市文化中心,1997:14)。 社區營造第一年(民國 85 年)的營造策略是「紅布與綠樹」,主要的訴求是請高 鐵微調軌道方向,不要砍掉百年老樹,讓老樟樹與開山伯公能留存於當地,在同年的 11 月,在風空聚落舉辦了老樹座談會,參與者除了風空居民之外,還有新竹縣六家的 朋友、媒體、文化中心人員、高鐵人員。

圖 4-2 老樹座談會

圖片來源:http://bloguide.ettoday.com/banchern/textview

圖 4-3 老樹與伯公

圖片來源:http://www.ktps.hc.edu.tw/930331-king/index26.html

老樹座談會的氣氛,不似衝突謾罵的場面,走的是懷古路線。風空人以辦節慶的 心情來參加,故準備了柚子,客家麻糬等食物。座談會剛開始,請風空長老開代表大 家向伯公說話,希望伯公顯靈保佑大家,接者開始由地方的耆老訴說對於老樹的印象,

例如有人分享隔壁庄的人來這「掌牛」(客語:放牛),爬上伯公樹摘樹枝,下來後肚 子就疼了,直到他的母親準備好牲儀拜過伯公後,肚子才不疼了;另外,也有類似的 故事,述說有一位啞巴砍了一株彎曲的樹,準備做牛軛,不料卻肚子疼,她自己卻不 知道發生什麼一回事,在一陣子比手劃腳之後,大家推測應該是伯公樹的緣故,最後 也是在祭拜之後了事(陳板,1998)。根據受訪者表示:

這故事是真是假我想這不重要,主要讓人知道老樹保護的重要,為什麼變成伯公樹,原來 是這樣的(受訪者 A1)。

這兒所謂保護老樹的立場並不如往常以生態保育的論述為基調,而是透過耆老的 懷舊說故事形式,將老樹神化。這樣的論述賦予老樹歷史與文化的深度,它不單單只

是一棵樹,更有見證歷史代表地方的價值,有了價值,同時具有不可侵犯性。這樣的 論述是根植於當地的信仰與傳統中,讓居民開始有了保護老樹的動機。這樣的操作策 略讓運動的政治味減少,文化層次提高。

這樣的故事,不但讓風空居民與部份居民支持,更在隔年參與全國社區博覽會,

讓保護老樹運動的知名度推上巔峰,老樹最後也保存了下來,只是因為伯公面對高鐵 視野不好,所以,將伯公轉向 90 度,其他的面貌沒有太多的改變。

圖 4-4 老樹與高鐵

(圖片來源:本研究攝影)

在這期間,保護老樹的運動更常常登上報紙,從金山面第二年的期末報告整理的 表格中,發現光是從 85 年 11 月起到 87 年 4 月,共有 35 篇的報紙報導,這已不單單 是一個社區內部的營造工程,金山社區營造精神的擴散力,超出我們的想像。但是,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社區對於外部的擴散力,遠遠超越在內部自身的擴散力,社區內 部除了當時里長(亦是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之外,主要參與動員的人物以風空當地 居民為主,風空以外的居民,似乎沒有太大的參與。初步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老 樹位置處於後段的風空聚落,不屬於中段被徵收者的生活空間,更無法引發眷村居民 的關心,再加上被徵收地段某些原地主拋售土地,社區湧進新成員,這些成員與過去

的社區歷史毫無關聯,當然無法引起共鳴,第二,潛藏排他性,根據受訪者表示,他 們認為社區營造屬於「專業者」的團隊,他們不便介入。

第二年與第三年的社區營造方向,比較沒有像第一年鮮明的目標,主要的大方向 是科學園區污染事件以及介壽路命名的公聽會。金山社區是與科學園區比鄰而居的社 區,但是環境汙染問題一直為社區居民所困擾,在這期間,雖然常有揭發科學園區污 染的新聞,但是,卻無法形塑規模更大的社會運動。介壽路命名部份,因為三期配地 形塑的新社區,需要有新的路名規劃,而原本介壽路位於新社區的旁邊,因此也被納 進討論,地方對於介壽路看法分歧,發動金山面社區營造的文史工作者希望改成金山 面大道,但有人認為維持原路名,或金科路等等,所以後來舉辦了一場公聽會,由東 區戶政事務所主任主持,最後由在場居民舉手表決,結果維持舊路名(新竹市文化中 心,1999)。總而言之,金山社區營造二年三年的計畫在主題上並不如金山社區營造一 年的具有當地傳統的號召力,從揭發園區污染到道路命名事件過程皆未產生同仇敵 愾,同心一致的氣氛,參與者侷限於原本的專業團隊與社區少數個人。

4.3 營造後的金山社區(1999~迄今)

經歷園區徵收、總體營造洗禮的金山社區,除了風空還保有傳統聚落型態之外,

其他都已被徵收,在中段的三期安遷戶土地上,大批的餐廳業者,超商業者都進駐此 地,尤其到了上下班時間,這兒交通車水馬龍,動彈不得。

除了地景的驟變,當地原有的人際關係網絡也就此打散,在訪談的過程中,有許 多人都表示,原本的舊鄰居已斷了消息,或許還在同一個社區中,但是因為大部分的 人都住在高樓層,樓下店面租人,很少有機會交流。根據受訪者 A9 表示:

差很多,有時候鄰居只是打個招呼,不會說很深入,知道有這個人,像我們以前住在鄉 下,大家都很互相,以前我們住在鄉下的時候,以前還沒有開發的時候,我要出門工作,我 的小孩就丟給鄰居,他都幫我看,照顧到我們回來,還會讓他吃飽,就住在鄉下人情味很重,

大家都很互相,一叫有小偷喔,大家都會爬起來去抓,有不認識的人進來,大家都會互相說…,

要找誰啊,互相說外面進來小偷等等,都會互相關心,像這個社區喔…,比較那個。(受訪者 A9)

在地的人際網絡在都市化與工業化的侵入下,空間上、關係上被迫打散,相對的,

祭祀圈因為徵地而被迫重整,轉以聚集的型態產生。原本當地客家人的信仰「伯公」,

也因為土地被徵收,而仿桃園機場、石門水庫等模式,將分散六處的伯公安置在三期 安遷戶土地範圍內的集福宮內,共同祭拜。

目前金山社區的組織有社區發展協會、長壽會、集福宮委員會、釣魚協會與巡守 隊等。其中,社區發展協會的發展重心在於老人關懷等服務,每禮拜固定時間到集會 所上課;而長壽會則是繳會費後,一年旅遊一次,一年兩次聚餐的形式。從社區組織 結構來看,參與成員不是義工媽媽就是較悠閒的老人,結構上顯得薄弱;從運行活動 來看,主要以關懷面著手,缺乏強而有力的社區號召力。由於社區發展協會在社區中 扮演重要的角色,故以下將對照營造時與營造後的社區發展協會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