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社會網絡

壹、 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

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是個體與「個體間關係」所構成的結構;社會網 絡是社會行動者(Social actor)之間關係的集合(Freeman, 2004)。一個社會網絡 是由多行動者(節點)和各個節點之間的關係(Relation)組成的集合。社會網絡的表 達形式是使用行動者和關係來表達:

(一) 行動者(actor)

行動者的視覺化使用節點表達,行動者是團體中任何一個社會單位或社 會實體,可以是個體、公司,或者是學校、組織、城市、國家等。

(二) 關係(relation)

關係表達形式是線,為兩個節點的連結,線表示節點間的關係,關係類 型非常多元,例如:友誼關係、情報關係、工作關係、貿易關係等,但 學者對於一個網絡只會關注一種關係。

關係網絡學者提出多種分法,情感網絡與諮詢網絡(Morrison, 2002),諮詢 網絡(advice network)、友誼網絡(friendship network)、信任網絡(trust

network)(Krackhardt,1992)。依照研究目的,關係可分為有方向性(arc)或無方向 性(edge)(Nooy, Mrvar & Batagelj,2005)。透過社會網絡分析收集網絡中的行動者 與關係數據,可從關係角度了解網絡結構與個體心理與行為的相互影響。本研究 參考 Krackhardt 和 Morrison 對關係的分類,本研究網絡關係分成三種類型,且 三種網絡關係均具有方向性:

14

1. 諮詢網絡:在工作中被諮詢或諮詢他人。

2. 友誼網絡:成員與成員間的友誼交流。

3. 情感網絡:成員與成員間互相信任之情感。

社會網絡的衡量方式可區分為個體網絡(ego-centric network)與整體網絡 (whole network)(Hanneman et al.,2005)。

貳、 個體網絡(ego-centric network)

個體網絡是指以個體行動者為研究目的,研究該位行動者與其他行動者連結 的關係、該位行動者的屬性和與其他行動者的關係與特徵。

衡量體網絡具有效度的指標通常使用中心性(centrality)指標。中心性指標是 指行動者在關係聯繫上網絡位置多麼核心的程度。應用中心性指標,找出網絡中 的意見領袖,可幫助了解該網絡資訊流動的組成與資訊傳遞是否密集(Salt, Hiltz

& Turoff, 2004)。

研究個體網絡最常使用以下三種中心性指標:分別為程度中心性、接近中心 性、居間中心性(Hanneman & Riddle,2005)。用此可瞭解個體在網絡中的重要性。

一般認為,個體的中心性程度越高,獲取的資源越多,較多情感支持,擁有較多 的權力、責任、工作壓力。

(一) 程度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

行動者與其他行動者直接連結、接觸的程度。指標計算為與其他個體直 接連結數量。並依方向性不同,而有向外程度中心性(Out Degree)、向

15

內程度中心性(In Degree)之別。向外程度中心性是該行動者主動與其 他節點直接連結數量總和;向內程度中心性是指從其他行動者接收到的 節點數量總和,越高表示越多成員承認與該位成員存在某種關係。程度 中心性越高,代表相鄰節點越多,資訊接收與傳送程度越高。若與其他 網絡結構比較,須使用標準化接近中心性指標,該指標越大表示該點為

「全域」中心點。

(二) 居間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

行動者位居其他兩位行動者連繫通道之間程度,指標計算為兩位行動者 經過該行動者的最短路徑數值佔這兩點之間最短路徑總數的比例。

與程度中心性相異點在於計算個體居間中心性須考量整個網絡中其他 個體所有兩點的最短路徑。與接近中心性一樣是最短路徑的平均值,但 與接近中心性差異點在於個體是在其他個體的最短路徑上,不是在端點。

因此網絡須考量 n(n-1)/2 個最短路徑是否可由某行動者居間傳遞。

一個行動者如果位於許多網絡的中間傳遞位置,代表此節點位居重要地 位,因此對其他兩人的交往具有控制能力。(Freeman,1979)因此指標越 大,代表控制資訊流動程度越大,也代表能引導該網絡的資訊流動。

(三) 接近中心性(Closeness Centrality)

行動者與其他行動者的接近程度。指標計算為與其他行動者最短路徑之 和,進而算出與其他行動者平均路徑距離。與程度中心性不同點在於,

接近中心性需考量某個體在子網絡所能連結到其他網絡的最短路徑。因 此須考慮(n-1)個最短路徑。接近中心性越高,表示與他人距離越短,

16 中心性為指標(Freeman, 1979: 226)。總體來說,學者認為個體中心性指標越高,

代表個體在網絡中的影響力越大(Sparrowe,Liden,2005)。

17

的指標為互惠性、關係傳遞性、密度(Density)、核心邊陲、集中性(centralition) 等指標。依據指標數據,可判斷該網絡資訊流動速度、小團體的數量與分佈 情形。本研究也考慮各點的叢集係數。

 叢集係數(Cluster Coefficient)

代表個體與其他人直接連結所形成的三角網絡中,不透過某人可直接連 結的機率。此指標可用來衡量網中是否存在小團體。若該指數越高,代 表所有行動者間的關係越密切,資訊流動程度越好。

肆、 假說推導

群體傾向中集體主義比起個體主義,會更加關注其他個體間的直接溝通與親 密關係維持,關係結構較密集,因此本研究認為集體主義網絡向內程度中心性與 向外程度中心性大於個人主義。學者也發現個體自我構念為相依我傾向,會不自 覺地與他人保持較近的距離,獨立我個體會保持與他人較遠的距離(Holland et.

2004)。因此本研究推論,相依我比起獨立我,也會有中心性程度較高的情形,

提出假說 1a、1b、4a、4b。

團體傾向若為個人主義,該團體有比起集體主義更加關心自身態度,網路網 絡聯繫也只會注重與自身至關重要的關係。因此個體較不會有協助他人傳遞資訊 的行為產生,對其他個體資訊控制程度較小。從資訊傳遞的角度來看,居間中心 性表示個體扮演資訊傳遞者的重要程度。由此可推論團體傾向為個人主義,居間 中心性指標將小於團體傾向為集體主義,;延伸至個體看待與他人之關係,自我 構念的相依我,獨立我也會有相同情形,於此提出假說 1c、4c。

由於個人主義團體較無內團體的意識、而集體主義有分享資訊行為;從自我

18

構念獨立我、相依我文獻可知,相依我會不自覺地與他人有較近的距離,獨立我 則會與他人保持距離,因此本研究認為團體中比起個人主義,集體主義內個體的 距離較近。即集體主義的接近中心性,低於集體主義的接近中心性指標,因此提 出假說 1d、4d。

如果個人主義的居間中心性、接近中心性都偏高,這也代表整體網絡平均控 制資訊程度高、資訊具有獨立性,則意見領袖的存在較突出且至關重要。集體主 義的居間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偏低,也代表整體網絡平均資訊控制程度高、資訊 具分享性,則團體內部同質性較高。由於集體主義比起個人主義,較有團體意識,

因此本研究推測,集體主義的群體叢集係數大於個人主義的叢集係數,提出假說 1e、4e。

由於調節焦點理論認為獨立我、相依我會影響個體調節焦點傾向,學者認為 促進焦點者較具有獨立我構念傾向,預防焦點者較具有相依我傾向,因此本研究 推論預防焦點者將比促進焦點者,與其他個體距離更近,較願意替他人傳遞訊息,

較常與其他個體直接溝通,提出假說 2。

本研究藉由同質性觀點推論,認為個人主義文化底下預防焦點個體與促進焦 點個體的人際交往程度差距會大於集體主義文化底下預防焦點個體與促進焦點 個體的人際交往程度差距,提出假說 3、假說 5。

19

20

假說 2a:預防焦點將比促進焦點,向內程度中心性越高 假說 2b:預防焦點將比促進焦點,向外程度中心性越高 假說 2c:預防焦點將比促進焦點,居間中心性越高 假說 2d:預防焦點將比促進焦點,接近中心性越高 假說 2e:預防焦點將比促進焦點,叢集係數越高

假說 3:個人主義之下的促進焦點與預防焦點訊息傳遞程度差距,大於集體主義 之下的促進焦點與預防焦點訊息傳遞程度差距。

假說 4a:相依我將比獨立我,向內程度中心性越高 假說 4b:相依我將比獨立我,向外程度中心性越高 假說 4c:相依我將比獨立我,居間中心性越高 假說 4d:相依我將比獨立我,接近中心性越高 假說 4e:相依我將比獨立我,叢集係數越高

假說 5:獨立我之下的促進焦點成員與預防焦點成員訊息傳遞程度差距,大於相 依我之下的促進焦點成員與預防焦點成員訊息傳遞程度差距。

2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