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社會網路分析

網路(network)是一種可用於各種研究領域(例如,人類學、生物學、社 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生物學、醫學等)的概念,研究者可以同時研 究網路中個體之間的互動連結,以及其與所屬的大環境之間的關係(陳榮德,

2004)。1960 年代,社會科學的研究領域開始將網路的概念引進,進而發展出社 會網路(social network)的概念,成為西方社會心理學家研究人際關係及互動行 為的重要觀點。社會網路是指一個人或一組人連接著一個人或一組人的社會關 係,個人可藉此網路維持某種社會認同並建立社會接觸,進而取得相關資源。而 社會網路最具特色的即是它的網路分析方法,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發展出多套 社會網路理論的分析工具,皆廣泛被應用在各研究領域。

壹、社會網路的定義

Mitchell(1969)認為社會網路是指某一群體中個人間特定的聯繫關係,其 整體的結構,可作為說明該群體中個人的社會行為。Fischer(1972)認為,一個 社會網路是一群社會行動者(social actors)之間的一組特殊聯繫,而社會行動者 可以是個人、角色或團體,依研究者的研究興趣而定。社會網路分析嘗試去瞭解 這些行動者的人際關係狀況、尋找人際關係的特徵、及發覺這些關係對個人或是 組織的影響(Freeman, Wellman, 1996;Garton, Haythornthwaite & Wellman, 1997)。社會網路具有能描繪出原本無法看見的各種關係網路的能力,如情感網 路、諮詢網路、信任網路、訊息網路的建立,並可運用所發展出的指標瞭解評估 整個社會網路的狀況,如結構鬆散或是緊密,或了解社會網路中的角色是位於核

心或邊陲,來幫助解決社會或是個人所面臨的問題(邱議德,2003)。從以上定 義發現一個社會網路至少包含三個基本要素:

1.行動者(actors)也就是節點(nodes),社會網路中的人即為行動者,為 有自由意識或決策能力的個體或群體,社會網路分析著重在行動者之間的關係,

而不是獨自的行動者或是行動者的個人屬性(Hanneman, 1998; Borgatti, 1998),

因此社會網路分析的資料分析方式有別於傳統方法。傳統資料收集以機率獨立取 樣為主,而社會網路分析方式則是將所有與研究相關的資料都收集起來,例如想 知道班上友誼關係網路時,可列出班上同學名單,請同學在名單上勾選出熟識的 同學,將所有相關的行動者資料收集起來,再利用社會網路分析法進一步探討行 動者之間的網路關係。

2.行動者與行動者之間的關係(relationship),行動者因某種關係的存在而 產生互動,並進而產生相互的影響。而該關係可能為社會規範之關係,如親戚、

夫妻,也可能是非正式關係,如情感、諮詢等,而關係的特徵可經由三部份來說 明,分別為內容(content)、方向(direction)、強度(strength)。內容是指兩行 為者間之關係產生原因與關係建構基礎,例如:兩行為者因為同校、同班或者為 同一社群而產生關係。方向指的是資源或資訊由一行動者,傳遞至另一行動者 時,其流動具有一定之方向,此即為關係之方向,關係可分成有方向性(directed)

及無方向性(undirected)。例如甲生與乙生為同一社團中的成員,此種關係便是 無方向性的關係;而甲生選擇乙生為問題諮詢對象時,這時甲生與乙生之間的關 係就有方向性。強度指關係有著程度不同的強度,其衡量方式可能因為不同的關 係型態與研究主題而有不同的變化,例如學習諮詢關係,便可以詢問的頻率高低 來衡量,但若是以兩家公司的伙伴關係來看,持續合作的年限與合約的金額,都 可以作為衡量的基準。

組合(Garton, Haythornthwaite & Wellman, 1997)。其聯繫所含的關係可能只有一 種、也有可能由多種的關係組合而成,由聯繫的強弱又可分成弱聯繫(weak ties)

及強聯繫(strong ties)兩種觀念,Wellman(1992)將強聯繫與弱聯繫分別定義 如下,強聯繫關係是親近、特別的,會自發性的維護聯繫,會陪同其他同伴,強 聯繫彼此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的,有提供援助及需要援助的相互關係存在,會常透 過各種不同的關係來達到彼此之間長時間的互動;而弱聯繫則定義為彼此之間較 少有關係或是親近的接觸,彼此之間少提及個人的經歷、少談論彼此不曾接觸的 事情。弱聯繫優勢(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理論主張弱聯繫較強聯繫有更好的 訊息傳播效果(Grannovetter,1973)。舉例來說,A 有兩個強聯繫 B 和 C,基於 好朋友互動頻繁,所以 B 和 C 有很高的機會因 A 的中介而認識。A 傳了一 個訊息給 B 及 C,B 又轉傳給 C,而 C 早就透過 A 知道了此一訊息,所以 B 與 C 間的訊息通路就是重覆的。

貳、社會網路分析的層次

社會網路分析依照研究目的及資料蒐集的不同,亦有不同的分類,

Borgatti(1998)將其分為二大類:一為以個體為核心所形成的自我中心網路 (ego-centeric networks),強調以成員(包含個人、團體、組織或國家)與其他成員 的連結,分析的重點在網路中的連帶與位置,如網路大小(size)、強聯繫(strong ties)、弱聯繫(weak ties)、結構洞(structural hole)等,圖 2-1 為自我中心網路示意 圖。自我中心網路分析只考慮與 ego 行動者相關的聯繫,以特定的行動者為探討 中心,探討與中心相關的行動者之間的社會網路。

圖 2 - 1 自我中心網路示意圖

其次則是以整體網路(whole networks)為分析焦點,著重在分析網路結構。在 某種特定的範圍下,研究範圍內所有行動者的關係,即為整體網路分析,而所限 定的範圍可以是正式的組織、系所部門、學校。分析的內容包括網路的密度 (density)、中心性(centrality)與子群組(subgroup)等。

參、社會網路指標 一、網路大小(size)

網路大小代表該社會網路中所有行動者的數量,以 N 表示。關係的建立與 維持會受到資源及能力的影響,所以當網路越大,為了要維持所有的關係,可能 就會因為資源的不足,而使得其中的關係中斷,維持不易;相反的網路較小則維 持所有行動者的關係就相對的容易。

二、網路密度(density)

Wasserman & Faust(1994)認為網路密度指的是網路成員間彼此互動的聯繫 程度,亦即團隊成員彼此互動的平均程度。密度高表示網路中的任何一個成員和

就是社會網路行動者的連結程度(Hanneman, 1998)。

Barnes(1954)提出網路密度有兩種計算方法:

(一)自我中心密度(ego-centric density),即自我中心網路中焦點行動者之外 成員的連結密度,可了解成員間互動是彼此交換資訊或是透過焦點行動者作為溝

(二)社會中心密度(socio-centric density),網路所有行動者的聯繫程度,密 度越高,則彼此之間的關係越複雜或重疊,密度計算公式如下所示,其值介於 0

當所研究的社會網路型態為數值網路時(valued network),其強度計算方法 與密度相同,將所有的連結數值加總再除以所有可能的連結數,如此一來即可得 到強度,衡量方式可能因為不同的關係型態與研究主題而有不同的變化。假設甲 生、乙生連結的行動者都有 5 位,網路連結情況也都相同,從密度來看是一樣高,

若是與甲生來往的行動者較為頻繁,與乙生相關的行動者則很久才與乙生有接 觸,甲生的社會網路強度則大於乙生。

四、相互性(reciprocity)

在有向網路(directed network)中,兩行動者間可能的連結情況有四種,如 圖 2-2 所示,A 到 B 互不相連結、A 與 B 互相連結、A 連結到 B、B 連結到 A。

(Hanneman & Mark, 2005)

圖 2 - 2 行動者連結情況示意圖

假設今天有 A、B、C 三個行動者,A 與 B 互相連結,B 連結到 C,如圖 2-3 所示,網路相互性分析可以著重於兩種情況,如果著重在於網路中相互性連結的 比例,因為網路中有兩連結,而其中一連結為互相連結,則 A、B、C 構成的網 路相互性為 1/2,而要是著重其中的關係來看,探討網路中所有可能的連結是否 為相互結構的一部份,則 A 與 B 互相連結要分為 A 連結到 B 與 B 連結到 A,於 是 A、B、C 構成的網路相互性為 2/3。

圖 2 - 3 網路相互性分析示意圖

五、中心性(centrality)

每個行動者在社會網路結構中的結構位置會影響個人所能控制的資源,中心 性是網路分析中常被用來分析行動者取得資源、控制資源可能性的結構屬性(張 火燦、劉淑寧,2002)。Freeman(1979)指出代表中心性概念的三種形式為程度中 心性(degree centrality)、中介中心性(betweeness centrality)及接近中心性

(closeness centrality)(Wasserman and Faust, 1994)。

(一)程度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

若行動者與其他行動者之間的連結越多,則此行動者能可能有越多的選擇來 滿足他的需要,也比較不依賴其他行動者,所以用程度中心性來衡量行動者的中 心性,是較簡單較直觀,也是較有效的方法(Hanneman & Mark, 2005)。程度中 心性是計算焦點行動者與其他點相連的數目,由於它考慮的僅有直接聯繫並不包 含間接聯繫,因此常被視為在測量一個人的區域中心性(local centrality)

在有方向性的網路中,程度中心性又分為對內程度中心性(in-degree centrality)與對外程度中心性(out-degree centrality),其中對內程度中心性可代 表該行動者在網路中的權力地位,該指標值越高代表行動者在該網路的重要性與

公式會受網路大小影響,故對公式進行正規化,即將計算結果在除以網路中其他

(二)中介中心性(betweeness centrality)

網路關係中,任兩個成員的互動必須透過某個關鍵點連結的程度;亦即衡量 一個成員是否在其他兩個成員相互聯絡的通路上。中介者即為網路分析中所說的

「橋」的位置,此一位置在知識或資訊流通的網路中具有十分有價值的地位,根 據弱聯繫優勢理論(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Granovetter,1973),中介者常常是 訊息最靈通的人,因為他站在傳遞資訊的交通樞紐位置上,因為中介別人的訊

(三) 接近中心性(closeness centrality)

接近中心性著重在每一個行動者到其他行動者的距離(distance)。接近中心

接近中心性著重在每一個行動者到其他行動者的距離(distance)。接近中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