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社會網路分析在企業組織用於反映人與人之間或部門間重要知識關係,有助 於提高組織中的協作、知識創新和知識傳播;在企業組織中使用社會網路分析法 進行分析,能夠及時的知道誰有哪方面的知識,並可以及時要求獲取他的知識,

也就是知他人之所知,組織成員中對彼此的能力有所了解,更能在知識分享的過 程中得到所要的答案。社會網路分析亦能發現組織中的非正式結構,找出誰是適 合的領導者,在團隊內任務編排時如何選擇正確的人等。社會網路在學校的相關 研究多為針對教師之工作滿意度,學校教職員之間的相處與學校文化,或針對特 定教師(如資訊組長)功能。國內研究中社會網路分析多應用在研究虛擬社群、企 業組織內知識分享或網路行為,少有應用在教育領域者,將社會網路分析法應用 於學生身上的研究更少。

班級和企業,雖然本質上不完全相同,目的也不同,班級是為了教育,而企 業是為了獲利,但是在班級內要更容易的分享知識、找出班級內重要領導人物與 對於班級分組時誰應該在同一組才能讓學習的效果更佳,這樣子的需求與企業組 織類似。班級生活佔了青少年同學生活中大部份的時間,青少年的友誼關係更是 影響其與班上同學互動,及與同儕相處的重要根基(Santrock,1998)。友誼網路對 青少年學生而言確實有其重要性與長期持續效果,友誼網路隨著時間變遷會進化 與退化,不是成形後就不變,不是個靜態的結構化產物(吳齊殷、李文傑,2001)。

Pattison(1993)指出社會網路是指社會組織中,組織或是個人間相互連結 的關係集合。研究社會網路主要目的是發掘人與人之間相互交集的模式,因為人 們的接觸或是移動並不是隨機的,是有固定模式的現象,而這些模式的發掘可顯 示出個人人際關係的特徵,提供解釋其模式形成的可能原因,以及個人在社會網 路中所擁有的人際關係。透過社會網路分析除了能顯示個人社會網路特徵外,還 能夠了解許多社會現象。因為社會網路在實體組織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無形角 色,當人們在解決問題或是尋找合作夥伴時,通常都是依循著所擁有的社會網路 來尋找最可能幫忙協助的對象(Kautz, Selman & Shah, 1997)。

根據以上所述,如果能利用社會網路分析學生在班上的友誼網路,能更了解 學生的友誼狀況,發現學生友誼狀況異常時,若能從旁幫助改善友誼關係的發 展,則有助於學生與同儕之間相處甚至是改善其學習成效。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以國中學生為對象,調查學生社會網路中的友誼網路與學習諮詢網 路,並利用社會網路分析法進行分析。想了解友誼網路與學習諮詢網路的特徵及 其相關性,進一步針對社會網路指標分析結果較為特殊的同學,訪談教師以了解 學生在該社會網路指標位置的原因。

根據以上所述之目的,本研究問題包含:

一、友誼網路分析

1.班級內友誼網路指標情況為何?

1.班級內學習諮詢獲得網路指標情況為何?

2.課後學習諮詢獲得網路指標情況為何?

3.班級內學習諮詢付出網路指標情況為何?

4.課後學習諮詢付出網路指標情況為何?

三、友誼網路與學習諮詢網路之相關性

四、學生處於社會網路分析指標中特殊位置的原因為何?

第三節 名詞定義

壹、自我中心網路

以受訪者為核心去回想哪些行動者是與受訪者相關的網路關係。

一、友誼網路:以學生為核心,讓學生回想他班級內與課後的朋友有誰。

二、學習諮詢網路:以學生為核心,讓學生回想他班級內與課後的學習諮詢 獲得與學習諮詢付出網路

貳、社會網路指標

社會網路指標種類繁多,本研究利用其中七種社會網路分析指標進行分析,

包含大小、強度、密度、相互性、中心性、結構洞與子群組

一、網路大小:網路大小代表該社會網路中所有行動者的數量。

二、網路密度:網路密度是網路成員間彼此互動的聯繫程度。

三、網路強度:所有的連結數值加總再除以所有可能的連結數。

四、相互性:網路中相互連結的比例。

五、中心性:本研究使用程度中心性與中介中心性,程度中心性計算行動者 與其他點相連的數目,中介中心性則是網路關係中,任兩個成員的互動必須 透過某個關鍵點連結的程度。

六、結構洞:在網路結構中,若有兩個行動者或群體之間缺少聯繫,彼此沒

有互動往來,因而形成一個結構上的洞,若此時有某第三方個體能在此結構 洞上扮演「橋樑」的角色,將兩個不接觸不來往的群體連結起來,將可因此 佔據有利的結構洞,而獲得許多位置優勢(Burt,1992)。

七、子群組:利用特定的條件,從社會網路中將子群組分離出來,可了解子 群組對社會網路的影響。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