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4-3 社會背景與《台灣鐵道旅行案內》的影響和差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話,可以認為在這個時間點,日本國內和台灣間的移動是非常危險的,也就更使得日台之間 變成了不適合旅行的狀態。

再者,昭和 17 年版的《台灣鐵道旅行案內》是由鐵路部編、為東亞旅行社台灣支部出 版,而「東亞旅行社」是在昭和 16 年,從「ジャパンツーリストビューロー」改名而來的,

197其目的為「本法人以期許發達健全旅客交通,謀求國情文化宣傳的滲透為目的」,而更以 從事「國情文化的宣傳介紹」為事業內容。198可以推測,昭和 17 年版的《台灣鐵道旅行案 內》是以向海內外宣傳台灣總督府的治理成績為目的而出版。

然而,《台灣鐵道旅行案內》在昭和 17(1942)年卻是最後一本的發行。究其原因,應 是由於此時物資不足無法進行要使用燃料的交通工具與消費活動、交通運輸力的低落、為強 化戰時體制對旅行的自制,還有無法保證内台連絡航路的安全性導致台灣作為旅行價值下滑 等諸多因素相關,使得「不必要不緊急」的觀光指南書無法繼續出版。此外,還應該考量一 個遠因,那就是昭和 18 年時,東亞旅行社本想印刷時刻表的計劃,卻因為印刷取締漸趨嚴 格,印刷社自身因軍需與紙幣印刷繁忙不堪,最終無疾而終。再加上相繼的空襲,不斷有工 場、疏散機械等等,都讓印刷作業變得極其困難。199昭和 18(1943)年翼賛會中止旅行,發 表促進國民儲蓄,也使得對民眾對旅行更加地節制。200

4-3 社會背景與《台灣鐵道旅行案內》的影響和差異

如前文所述,昭和 6 年(1931)的九一八事變以後,台灣總督府加強了對於台灣的語言、

服裝、信仰、風俗的限制。從「國語普及十年計劃」、「民風作興運動」或「寺廟整理運 動」等政策看來,經由「皇民化」或「皇民化運動」積極的推動內地化,更藉由「國民精神 總動員運動」的實施,要求全民對戰爭有所助益。筆者推測為了支持「祖國認識」,以及國 民的「身心鍛鍊」,在前述的《台灣鐵道旅行案內》中,增加關於登山、神社參拜,及「台 灣領有」的記述。

但是在另一方面,台灣傳統的「宗教‧文化」或食文化,「台灣人的生活樣式」、「高 砂族的故事」,以及偶爾可見的現地語言的讀音假名等,說明了強調與內地差異性的事項。

這種強調台灣獨特性事項的內容,在中日戰爭進入長期化,甚至直接進入太平洋戰爭的時代 不只沒有改變甚至還進行修訂,與當時的國策有很大的矛盾,是相當不自然的一點。

除此之外,《台灣鐵道旅行案內》中上刊載的多數照片,在 1930 年代末期到 1940 年代 期間出現模特兒。這點在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昭和 17(1940)年也是一様,翻開封面後,登場 的相片是兩位穿著旗袍在台灣式建築前微笑的女性。其他尚有刊載著在椰子樹叢間散步的兩 位漢服女性、台北新公園裡兩位穿著和服的女性背影、步行在建功神社的三位和服女性的照 片,這些照片顯示出台灣民族、文化多樣性的印象。201若是呼籲著台灣人的「皇民化」,在 戰況惡化的情況下,為何仍如此強化對台灣獨特事物的介紹到這種程度?

197 日本交通公社,《日本交通公社 70 年史》(東京:日本交通公社,1982 年),頁 79。

198 日本交通公社,《五十年史:1912-1962》(東京:日本交通公社,1962 年),頁 215。

199 日本交通公社,《五十年史:1912-1962》(東京:日本交通公社,1962 年),頁 246。

200 〈旅行をやめなさい もっと、国民貯蓄を〉,《台湾日日新報》,1943 年 11 月 24 日夕刊,2 版。

201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台灣鐵道旅行案內》(台北:1942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實際上,不只是《台灣鐵道旅行案內》,特別強調台灣獨特的文化以及民族多樣性。昭 和 14(1939)年,由「實業時代社」和「財界之日本社」製作、台灣總督府後援的國策紀錄 電影「南進台灣」中,除了介紹日本統治後所建設的近代設施及產業外,也介紹了台灣建築 樣式、原住民介紹等台灣獨特事物。除了在工廠和農場的介紹中出現了本島人的樣貌外,不 斷有穿著中國服的女性模特兒登場,並強調這是與內地不同的事物。

然而,到了戰況惡化後的昭和 18(1943)年,在公開上映的電影「莎韻之鐘」中,以李香 蘭為首的演員們都穿著原住民服裝演出。即使是標舉「愛國心」或「對日本人忠誠」的電 影,在服裝方面仍是強調了原住民文化,在強力推動「皇民化」的時代背景下看來仍是不自 然的現象。

然而,這或許也著實反映了當時日本將國力推向東南亞之際,所倡導的「大東亞共榮 圈」建設中「八紘一宇」的概念。所謂的「八紘一宇」,出自《日本書紀》第三卷中收錄神 武天皇的〈橿原奠都の令〉,這個詞語意味著「將天下看做一家」的思維。202但不得不留意 到,「八紘一宇」概念和將異民族的思想與傳統予以內地化的所謂「皇民化」,有著一部分 的差異。從這個角度來解讀「莎韻之鐘」的話,那麼,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企圖透過非日本人 的原住民也對日本帝國懷著盡忠之心,來強調日本帝國的四海歸心之意。

昭和 16(1941)年的台灣時報上刊載了宮本延人、大澤秀雄、佐多長春三人的對談,雖然 將皇民化運動認知為「將中國傳統的台灣服,置換為內地傳統的和服與洋服的運動」,但也 指出穿著和服造成行動上不便之處。「採用內地的傳統,透過與內地人有相同表現,以產生 喚起日本人作為皇民自覺的效果」因此認為服裝的統一乃是有效的手段,但「現在,正是所 謂東亞共榮圈的確立,或共存共榮的時代,一律排斥中國服是很奇怪的。(中略) 試想這個 標語,我認為日本人不得不有更大的度量」,「我認為平常的服裝,保留最舒適、衛生(適 應台灣風土)且又經濟的中國服(台灣服)是很好的。然而,舉行儀式的時候,不可穿洋服或 中國服,而以穿著日本的羽織袴為宜」等在傳統文化中保有服裝自由的主張。203

所謂傳統,乃是在某地經由長時間培育而來的文化。由服裝文化看來,台灣有著與內地 不同的文化,因此產生了在台灣穿著和服相對不便的情況。由上述主張提及的「東亞共榮 圈」、「共存共榮」概念中,能夠讀出乃是在尊重彼此的文化上成立。

透過追求東亞民族共榮的大東亞共榮圈的建設,內地人、本島人、原住民等異民族共生 的台灣,將會成為實現大東亞共榮圈理想狀態的區域。在《台湾鉄道旅行案内》上刊載穿著 漢服、和服、原住民服的女性照片,正是反映了強調與內地不同的台灣文化、習慣的日本國 策。此外,原住民(被打扮成原住民樣子的角色)對大日本帝國宣誓忠誠,更是襯托出「八紘 一宇」的閃耀榮光。但是,在台灣總督府方面對於「皇民化」的解釋,在何時產生甚麼樣變 化的資料,目前仍無從得知,仍有待今後的研究。

《台湾鉄道旅行案内》乃是自大正 5(1916)年到昭和 17(1942)年為止,長期發行的旅遊 導覽書,每回內容的改編或修正,到昭和 7 年左右應已經產生一定的「台灣印象」。它傳達 了內地不存在的「美麗夢之國」的台灣魅力,直到進入太平洋戰爭後,仍一貫持續的傳達此 一印象。然而,在進入戰爭後仍持續出版的《台湾鉄道旅行案内》所展演出的台灣形象,仍

202 栄沢幸二,《「大東亜共栄圏」の思想》(東京:講談社現代新書,1995 年),102 頁。

203 〈服飾鼎談 台灣と服装〉,《台灣時報》,(台北:1941 年 1 月號),頁 66−6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強調台灣的特色,表現了東亞民族共生的樣貌,並創造出台灣作為「帝國夢之國」的新台灣 印象,只是,這個美麗的台灣不再只是觀光夢想的形象,而是更強化了日本帝國榮光的意 義,也就是作為「八紘一宇」的「帝國之夢」的形象的結晶。

小結

九一八事變發生之後,日本逐漸受到國際社會的孤立日深。其中,在地理及產業上具有 重要位置的台灣,被當作是國防上重要的島嶼,於是要求島上居民的語言、服裝、信仰,乃 至於傳統都要徹底的皇民化。在此同時,對於內地人則是獎勵其在身體與精神上的鍛鍊,以 及對祖國的認識。在這樣環境下的台灣總督府鐵道部,通過《台湾鉄道旅行案内》介紹台灣 與內地不同的地形、氣候、產業、民族,賦予了到台灣旅行不僅能夠體會到「遠離現實」的 旅行樂趣,同時也能夠認識日本的新領土乃是最適當的旅行目的地的印象。

此外,在戰爭長期化,戰況進一步惡化時,一邊刪減關於國防上重要的「產業」情報,

一邊則持續著對台灣「高山」、「神社」、「宗教文化」等台灣特色事物的資訊介紹。這是 為了製造台灣在戰爭體制下,作為大日本帝國的領土命運休戚與共的共同體意識、並強調多 數異民族共存的台灣乃是實現大東亞共榮圈的重要概念─「八紘一宇」的地方。《台灣鐵道 旅行案内》自大正 15 年出版以降昭和 7 年為止所形塑滿溢異國情緒所謂「美麗夢之島」的 台灣印象,自昭和 9 年以降,作為實現日本國策的理想之島,但始終不變的是台灣作為「美 麗夢之島」的形象。

隨著戰況逐漸的惡化,物資短缺,國民對緊急事態的意識提高,再加上由於無法確保內 台聯絡船等交通機關的安全,使得以觀光為目的的旅行逐漸衰退。目前的資料,無法確認

《台灣鐵道旅行案内》在昭和 17 年版是否確實沒有繼續出版,但至今所能見的最終版本是 昭和 17 年版。隨著太平洋戰爭的戰況激化,台灣的觀光無法避免的自我約束與中止。但日 本統治台灣後,作為近代化副產物而予以開發的觀光目的地,多數在戰後中國國民黨佔領台 灣後,仍繼續以觀光目的地的形態存在,到現在仍不停吸引著台灣人觀光客以及包含日本人 在內的多數外國觀光客。《台湾鉄道旅行案内》所塑造的「美麗夢之島」的台灣印象,經過

《台灣鐵道旅行案内》在昭和 17 年版是否確實沒有繼續出版,但至今所能見的最終版本是 昭和 17 年版。隨著太平洋戰爭的戰況激化,台灣的觀光無法避免的自我約束與中止。但日 本統治台灣後,作為近代化副產物而予以開發的觀光目的地,多數在戰後中國國民黨佔領台 灣後,仍繼續以觀光目的地的形態存在,到現在仍不停吸引著台灣人觀光客以及包含日本人 在內的多數外國觀光客。《台湾鉄道旅行案内》所塑造的「美麗夢之島」的台灣印象,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