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鐵道旅行案內》塑造的台灣形象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鐵道旅行案內》塑造的台灣形象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7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灣鐵道旅行案內》塑造的台灣形象. 政 治 大. The Taiwanese Image Formed by ¨Guidebooks of Taiwan Railway Tour’¨. 立. 《台湾鉄道旅行案内》が創り出した台湾イメージ.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指導教授:李衣雲博士 研究生:齊藤啟介 中國民國 101 年 12 月. v.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謝詞 論文的完成,首先必須感謝李衣雲老師的耐心指導。帶著連論文寫法都不清楚的我,以 兩人三腳的方式跌跌撞撞終於走到這裡了。老師還給了我極大的寬容、自由與鼓勵。迷惘之 時有著老師的指引,總是能夠豁然開朗。再者,感謝兩位口試委員蘇碩斌老師及林果顯老師 為我提供不僅指正缺漏,提出直指核心的評論。也感謝把我引進台史所的薛化元老師,更在 我研究所在學期間提供工讀機會,親切的問候及關懷,也成為了我碩士班生涯的精神支柱。 也感謝所內的老師們及嵐妮助教、華語文教學中心陳上冠主任、老師們、助教們、國合處助 教們、社科院民族系陳文玲老師、笠原政治老師以及原研中心林修澈主任。如果沒有大家的 支持與相信,無法完成學業了。 在學期間也十分感謝所上好友們的鼓勵:怡錚、賢介、柏棕、璟芳及裴文,因為有你 們,離鄉背井在台生活並不孤單,沒失去我該走的方向。此外特別感謝還負責了論文翻譯作 業的芷盈與芊樺,永遠不會忘記妳們的幫忙。也謝謝總是支持我的亁弟伯峯、恊成寶貝、孟 豪寶貝、哲瑋、逸揚及本偉王子,謝謝你們的陪伴,跟你們的聚會像是個溫馨家庭一樣,成 為了我精神依靠。 以及維庭少爺、佳卉、晉平、俊彥的鼓勵,此外,湘斌學長、婉玲大姐 的照顧,以及「波波拉茶台灣」廣播節目的聽眾朋友們的支持。感謝我所有的朋友們。.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最後に、毎度毎度のわがままと、無計画な台湾進学を許してくれた母と、迷惑をかけ 続けた姉に対しても、心から感謝の意を表し、謝詞とさせて頂きます。. ‧. io. sit. y. Nat. n. al. er. 謝謝大家。. Ch. engchi. i n U. v.

(4) 摘要 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帶來的鐵路通車為契機,歐洲出現近代旅行的概念。其概念傳達到 明治維新以降積極引進歐洲思想及文化的日本。旅行成為日本內地人的娛樂之一。然而日治 初期台灣被內地人視為「化外之地」,絕非內地人輕鬆造訪的地方。然而隨著台灣總督府推 動近代化政策的進展,將其面貌煥然一新。但內地人對新領土台灣的負面印象相當深刻,消 除此誤解與認識實際的統治情況是日治時期台灣的最大課題。 旅行指南書是作為觀光活動媒介,具有復合性機能,為讀者提供觀光地點的資訊、空 間、時間與凝視。至於官方發行的台灣旅行指南書,出版於明治 41(1908)年的《台灣鐵 道名所案內》為首。紀念縱貫線全線營運而發行的旅行指南書意味著台灣終於成為觀光地點 之一。此後台灣的觀光地點與觀光設施急速發展。 本論文的主體《台灣鐵道旅行案內》也是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鐵道部出版的一套旅行指 南書系列。出版期間長達大正 5(1916)年至昭和 17(1942)年之久,共有 12 期。該書以 鐵道沿線導覽的方式介紹台灣的景點,招攬觀光客,同時以「異國」的形容詞來襯托台灣的 魅力塑造台灣形象,使讀者認識台灣的新面貌。其內容不斷改編與修訂,每一期的記述與介 紹的觀光景點有所不同。.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昭和 6(1931)年的滿洲事件以降日本進入的戰時體制,台灣的傳統文化上加以限制。 接著昭和 14(1939)台灣總督府推動「皇民化」與「皇民化運動」,社會與旅行形態皆有 改變,一直到日本戰敗為止。然而《台灣鐵道旅行案內》在如此的情況下依然以「多變」、 「有趣」、「豐富」的魅力介紹台灣,試圖吸引觀光客的注意與好奇。向讀者不斷傳達獨特 的台灣魅力。. n. er. io. sit. y. Nat. al. i n U. v. 關鍵詞:旅行、觀光、旅行指南書、台灣鐵道旅行案內、形象. Ch. engchi.

(5) 目次 緒論===================================1 第一章:歐洲與日本的旅行史========================6 第一節:歐洲旅行史及其發展----------------------6 第二節:日本國內旅行史及其發展--------------------8 第三節:國外旅行的出現與對台灣的視野-----------------11 第二章:領台初期的狀況與旅行書之出現===================15 第一節:內地傳聞的台灣------------------------15. 政 治 大 第三節:旅行書之出現-------------------------23 立 第二節:開發台灣交通與基礎建設--------------------18. 第三章:台灣近代旅遊的發展與《台灣鐵道旅行案內》之出版==========28. ‧ 國. 學. 第一節:台灣總督府初期發行的《台灣鐵道名所案內》與《台灣鐵道案內》--28. ‧. 第二節:「發展期」的《台灣鐵道旅行案內》所傳達的台灣形象-------30. sit. y. Nat. 第三節:鐵路票價折扣制度的實施--------------------36. io. al. er. 第四章:社會變化與《台灣鐵道旅行案內》==================39 第一節:「成熟期」之《台灣鐵道旅行案內》---------------39. n. v i n Ch 第二節:走向戰爭時期的社會變化--------------------44 engchi U 第三節:社會背景與《台灣鐵道旅行案內》的影響和差異----------47 第五章:結論===============================50.

(6) 0 緒論 0-1 研究動機與目的 觀光是近年來許多國家關注及投資的產業。根據日本政府觀光局統計的 2008 年接受外 籍旅客總數排行榜,第一名為法國 78,449,000 人次,接著美國 58,030,000 人次,西班牙 57,190,000 人次。日本內閣平成 18(2006)年通過「觀光立國推進基本法」,平成 19 (2007)年推動「觀光立國推進基本計劃」,平成 20(2008)年創立「國土交通省」附屬 的「觀光廳」等,日本邁向建立「觀光立國」。根據「觀光白書」,觀光立國的最終目標為 每年招攬 2000 萬人次的外國旅客、使外國旅客日本國內消費金額提高為 30 萬億日元、使其 1 停留日期延長為五天四夜等,總共有 5 個項目。 這意味著觀光旅行活動不僅是帶來的經濟 效果會波及到國家整體經濟外,在社會中已成為大眾化的休閒活動。 然而觀光旅行並非是最近才盛行的活動,而是隨著因工業革命而引發的近代化進展,急 速發展的。明治 28(1895)年進入日治時期的台灣也不是例外。清領時台灣,清朝政府並 沒有施行以台灣整體為規模的統治政策,而在當時日本的眼中亦被視為「化外之地」。1895 年日本因甲午戰爭勝利而作為新興帝國第一個殖民地獲得台灣後,在交通、衛生、教育及產 業各方面進行了近代化措施,並提高其生活水準的同時,萌發了作為休閒活動的觀光概念, 成為大眾娛樂之一。2.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台灣隨著近代化的進展與觀光地點的開發,出現了內地旅客來台觀光的需求 。明治 41 (1908)年台灣總督府鐵道部設置「旅客係」,大正 2(1913)年組織「日本旅行協會台灣 支部」,針對來自日本的旅客提供台灣當地的旅遊消息外,大正 13(1924)年「Japan Tourist Bureau」設立台北支部,昭和 5(1930)年成立官方的「日本觀光聯盟台灣支 3 部」,昭和 6(1931)年台灣總督府成立「國際觀光局」等。 除此之外昭和 2(1927)年台 灣日日新報主辦「台灣八景票選活動」。該活動引起本島人的關心與興趣,部分團體展開激 烈的拉票活動。4進入日治時期後,島內產業日益發達,治安穩定,大眾生活中出現了作為 休閒活動的台灣旅行。透過如此的機關和活動,推廣台灣觀光地點的魅力。. er. io. sit. y. Nat. al. n. v i n Ch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治時期由台灣總督府鐵道部發行的旅遊書《台灣鐵道旅行案內》系 engchi U 列。明治 41(1908)年四月縱貫線通車,代表台灣首次出現了連接西部各城市的交通工. 具。台灣總督府鐵道部同年九月發行了《台灣鐵道名所案內》為契機,以降斷斷續續出版旅 行指南書。大正 1(1912)年其名稱改為《台灣鐵道案內》,大正 5(1916)年以降為《台 灣鐵道旅行案內》,出版至昭和 17(1942)年。《台灣鐵道旅行案內》是台灣總督府鐵道 部長期出版的系統性官方旅遊書,也就是成為台灣的宣傳管道。 是故,本論文即以《台灣鐵道旅行案內》為主體,透過瞭解當時台灣的觀光設施發展的 情形與內地人對台灣的印象,以及分析此旅行指南書中記載的內容、介紹的觀光地點與變. 1. 国土交通省観光庁,〈平成 22 年版. 2. 曽山毅,《植民地台湾と近代ツーリズム》,(東京: 青弓社 ,2004 年)17 頁。. 観光白書〉,(東京:2010 年)。. 3. 蔡龍保,〈日治時期台灣鐵路與觀光事業的發展〉,《台北文獻直字第一四二期》,(台北:2002 年)70 頁。 4. 曽山毅,《植民地台湾と近代ツーリズム》,(東京: 青弓社 ,2004 年)199 頁。. 1.

(7) 化,逐步還原日治時期台灣觀光活動的真實面貌,進而深人剖析《台灣鐵道旅行案內》塑造 的台灣形象為何?. 0-2 研究回顧 觀光活動的研究為數不少,關於日本戰前以及日治時期台灣觀光活動有不同角度的研究, 在旅行指南書與相關書籍方面,岩佐淳一在《旅行とメディア−戦前期旅行ガイドブックの 5 まなざし−》 中,強調旅行指南書擁有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機能之重要性,並指出旅行指南書 的特色有形成觀光者凝視的機能。再者,臼井進在〈近代日本的旅行國家化:日本旅行協 6 會、雜誌《旅》與台灣形象的建構(1924-1943)〉 中透過在日本旅行協會出版的雜誌 《旅 台灣號》,探討對台灣的印象形成。此研究指出《旅 台灣號》的特色為讓到台灣的旅 者看到台灣的「現在」:「絢爛」台灣的現實,也就是台灣總督府所實現的現代化建設,其 顯現了帝國版圖之廣大,以及統治台灣的成果。然而兩者的研究並沒有衍生到台灣總督府鐵 道部發行《台灣鐵道旅行案內》上。再者,《台灣鐵道旅行案內》每一期的內容都有加筆、 修正與改善,受當時的社會變化與國策的影響。因此,我們必須探討《台灣鐵道旅行案內》 的改版在旅行指南書機能上是否有變化、有何變化?乃至其內容是否受到當時社會背景的影 響?此外,為了了解作為官方發行的旅行指南書《台灣鐵道旅行案內》與其塑造的台灣形象 的變化,亦必須就《台灣鐵道旅行案內》作為旅行指南書的顯在性和潛在性機能進行對照。.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關於《台灣鐵道旅行案內》,呂紹理《展示台灣》及曾山毅《 植民地台湾と近代ツー リズム》雖然都有提到《台灣鐵道旅行案內》,但其焦點都放在鐵路、博覽會或地域發展的 領域。. Nat. y. 7. sit. n. al. er. io. 呂紹理在《展示台灣》 中,以「生活資訊」、「物產資訊」、「觀覽的景點及其梗概」 及「圖片在《台灣鐵道旅行案內》中的功能」的角度討論《台灣鐵道旅行案內》的內容。指 出《台灣鐵道旅行案內》在景點取擇有「類比式思維」、「殖民統治的指標」、「產業性 格」、「反映台人生活空間」及「具有歷史時間性」的特徵。然而《台灣鐵道旅行案內》從 大正 5(1916)年發行到昭和 17(1942)年,共有 12 期。每一期記載內容有所不同,可是 呂紹理僅使用了 3 期,在史料分析上的樣本不足,無法看出其內容變化的過程。曾山毅則在 8 《植民地台湾と近代ツーリズム》 中,全 12 期為研究史料,彌補了史料不足的問題。透過 沿線導覽中的觀光對象、休閒活動地和視察地的出現傾向,指出《台灣鐵道旅行案內》介紹 的觀光地點,反映 1910 年代至 1940 年代開發的觀光地點受「山水熱潮」、「海水浴熱潮」 及國策的影響。然而兩者都將「景點(觀光對象/觀光地點)」為比較對象,並沒有在旅行 指南書的記載內容方面作進一步的討論。但是,若要討論《台灣鐵道旅行案內》塑造的形 象,除了台灣各地景點的介紹外,亦應分析台灣整體的記述與其變化,才可以進一步的了解 《台灣鐵道旅行案內》介紹的台灣樣貌。. Ch. engchi. 5. i n U. v. 岩佐淳一,〈旅行とメディアー戦前期旅行ガイドブックのまなざしー〉,《学習院女子大学紀要》第三号, 2001 年 3 月。 6 臼井進,〈近代日本的旅行國家化:日本旅行協會、雜誌《旅》與台灣形象的建構(1924-1943)〉(台 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7 呂紹理,《展示台灣:權利、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達》(麥田出版社,2005)。 8 曽山毅,《植民地台湾と近代ツーリズム》,(東京: 青弓社 ,2004 年)。 2.

(8) 綜合上述可知,有關《台灣鐵道旅行案內》、 旅行指南書與相關書籍,雖已有一定的 研究,但缺乏將雙方概念連接的綜合探討。因此,研究者認為作為旅行案內書的《台灣鐵道 旅行案內》,在塑造演出的台灣形象上,仍有開發探索的空間。. 0-3 旅行之定義 本論文將嘗試透過分析日治時期,由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所發行的旅行指南《台灣 鐵道旅行案内》系列書,來探討當時台灣總督府欲建立的台灣形象為何。但追根究底,當時 的「旅行」究竟所謂何物?雖然今日許多民眾可方便地前往海內外各地,享受觀光旅行之 樂,然而此種現象到底是於何時、由什麼樣的人、以什麼目的為前提產生的呢?在進入討論 之前,我們必須先重新釐清「旅行」及「觀光」等等用語其定義以及組成要素等性質。 旅行所包含的其中一個概念為「觀光(tourism)」,但根據 UNWTO(聯合國世界觀光組 織)的定義,「觀光相較旅行(travel)其概念是更受限的,意指:出於任何主要目的,如 商務、休閒或其他個人目的,而非受聘於訪問國家或地點的居民,在持續時間不足一年的期 間內,前往到其日常生活環境之外某個主要目的地的旅行。進行此種行為的人稱為遊客。」 9 在此將期間限定於一年之內,應是基於區別「遊客」與「居民」的理由。「遊客」與「居 民」之間的界線相當模糊。聯合國的人口統計中對於「長期居留之外國人」的定義為「居留 超過一年以上的人士」,10而在日本所得稅法第二條第三號中將「於國內擁有住居,以及擁 有住居期間至今超過一年以上之個人」定義為「居民」。11雖然我們不能斷言絕不存在期間 在一年以上的觀光,但可說觀光與「移民」明確地相異之處在於「從定居地或是日常生活圏 12 離開,抱有再次歸來的意圖,暫時前往他地」這一點上。.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井上萬壽藏更進一步地描述「觀光」如下:「一、人離開日常環境,二、以再次歸來為 前提移動至他處,三、享受放鬆的時光。我們可以說這個架構是觀光意向與觀光目的地之間 13 連結之下的產物。」 此外前田勇指出「觀光」是人類的一種社會行動,為「目的為享樂的 旅行」,也是因應個人喜好而自發性進行的行為。14亦即「觀光」是一種旅行形態,並且也 可說是個人為了放鬆、享樂所進行的活動。不過井上使用的「放鬆」一詞,其意義並不僅僅 單指娛樂活動,另外以視察、參觀、療養、研究為目的的觀光也歸類於此。15. Ch. engchi. i n U. v. 觀光這種「以享樂為目的的旅行」,具體而言需要滿足何種環境與條件方可成立呢?前 田勇將觀光的組成要素分為:「主體:觀光者」、「客體:觀光資源+觀光設施(包含各種 服務)」、「觀光媒介(媒體)」三點。這邊提及的「主體:觀光者」,毫無疑問的即是指 以觀光為目的進行旅行的人。「客體:觀光資源+觀光設施」則是為了喚起並滿足觀光者多 9. 《Tourisim Satellite Account:Recommended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2008》(UNWTO,2009 年),頁 12。 10. 畑野勇,《外国人の法的地位−国際化時代と法制度のあり方》(東京:信山社,2001 年),頁 185。. 11. 上田卓爾,〈明治期を主とした「海外観光旅行」について〉,《名古屋外国語大学現代国際学部紀要》第 6 号,頁 45。 12. 前田勇,《現代観光総論》(東京:学文社,2003 年),頁 6。. 13. 井上萬壽蔵,《観光教室》(東京:朝日新聞社,1957 年),頁 18。. 14. 前田勇,《現代観光総論》(東京:学文社,2003 年),頁 6−7。. 15. 井上萬壽蔵,《観光教室》(東京:朝日新聞社,1957 年),頁 30−31。. 3.

(9) 方面的欲求之對象客體。富足優美的自然環境則成為「觀光資源」的材料,而為享受此種自 然之美,自然需要住宿設備等「觀光設施」,以及隨之而來的各種服務。最後是「觀光媒介 (媒體)」,指的則是為了將觀光者及觀光資源、觀光設施互相媒介連結的「交通工具」以 及「資訊」。隨著交通工具以及大眾媒體的快速發展,不僅人類的行動範圍日益擴大,各種 16 景點的資訊也變得隨手可得,結果導致大眾對於觀光的需求逐漸提升。 本論文的主題《台 灣鐵道旅行案内》等等的觀光指南,即是構成「觀光媒介」的其中一種成分。 如上所述,觀光乃是與「觀光者」、「觀光資源、觀光設施」、「觀光媒介」有著密切 關係的現象。也就是說只要缺少任何一個條件,觀光此種現象將無法形成。即使自然環境條 件優良,若是無人知曉則觀光活動將不會發生;即使為人所知,一旦無法順利預約到目的地 的住宿設施,或是無法確保交通方式順暢,那麼也無法進行觀光活動。當然也是有前往住宿 設施及交通方式都尚未完備的地區觀光的情況,但人數上僅佔少數。因此可看出這些要素對 於觀光發展來說,乃為必要不可或缺的。 本論文將根據上述定義作為前提進行討論。第一章將首先從旅行史此一觀點著手探討; 首節將以歐洲為主,次節則以日本為中心,梳理旅行的起源及後續發展的脈絡,藉以理解近 代觀光活動之連續性及關聯性。先論述歐洲的原因,乃是因為歐洲是日本自明治維新後,推 動近代化時作為模範加以學習的地區。而日本則為當時處於被殖民狀態的台灣之宗主國,因 此,先從歐洲近代觀光的歷史爬梳,釐出日本近代觀光概念的發展,從而了解戰前日本的觀 光活動成立的脈絡,以此作為分析日治時期台灣旅遊觀光歷史的基礎。第三節,則將更進一 步地釐清日本的近代觀光活動是以何種方式對台灣造成影響,並將台灣轉變成觀光目的地的 過程,進而重新理解日治時期台灣觀光是於何種意識形態及文本上奠基成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0-4 章節架構. Ch. i n U. v. 由於日本在明治維新為契機在脫亞入歐的標語之下,將歐洲視為榜樣引進新的概念、思 想與文化。如此的改變在旅行方面也不例外。換言之,日本的近代觀光旅行發展,受到當時 歐洲的近代觀光旅行概念影響,而有其類同性。而作為殖民地台灣的宗主國的日本,對於台 灣觀光的形成又有相當大的影響,因此,第一章論述近代觀光旅行在歐洲與日本的歷史與發 展,了解觀光旅行在歐洲與日本如何出現,探討近代觀光旅行概念形成的過程,作為研究日 治時期台灣觀光的前提。. engchi. 承接第一章的前提,第二章首先回顧當時內地人傳聞的台灣與台灣的統治狀況,以觀光 目的地的角度來分析台灣的真實情況,探討台灣如何蛻變為旅行的目的地。再者,透過促進 觀光活動的旅行指南書的形成與其特徵,了解旅行指南書對實際觀光時的重要性與控制性, 探討台灣總督府鐵道部發行的《台灣鐵道旅行案內》系列擁有什麼樣的意義與作用。 第三章與第四章則進入《台灣鐵道旅行案內》的內容分析。由於《台灣鐵道旅行案內》 是隨著時代、社會狀況,以及鐵道票價制度的變化而陸續修訂,特別是昭和 9(1934)年版. 16. 前田勇,《現代観光総論》(東京:学文社,2003 年),頁 10-11。. 4.

(10) 17. 介紹的觀光地點與記載內容加以整理,與前期的版本有些差異, 因此筆者將本論文的時間 區分為「大正 5(1916)年至昭和 7(1932)年」、「昭和 9(1934)年至昭和 17(1942) 年」兩階段,分別為「發展期」、「成熟期」,以這些指南書的內容及當時的社會背景為基 礎,來討論日治時期台灣近代觀光的變化,以及台灣總督府通過旅行導覽書所傳達的台灣印 象。 本論文透過以上的章節安排,將《台灣鐵道旅行案內》中的記載內容,經由分析、比 對、釐清這一套宣傳台灣的旅行指南書,試圖傳達何種台灣訊息,欲塑造怎樣的台灣形象 呢。.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17. Ch. engchi. i n U. v. 曽山毅,《植民地台湾と近代ツーリズム》(東京:青弓社,2004 年),頁 188。. 5.

(11) 1 歐洲與日本的旅行發展史 在探討《台灣鐵道旅行案內》前,我們必須先確認在歐洲與日本的旅行發展史。因為所 謂台灣的近代觀光,受到宗主國日本帶來的近代化的影響。再者,日本在明治維新後為了達 到近代化以歐洲為榜樣,邁向脫亞入歐,列強國家化。由此可知台灣的近代旅行的概念奠基 於歐洲與日本的旅行形態上。那麼具體而言近代旅行是什麼樣的呢?接下來進一步的討論。. 1-1 歐洲旅行史及其發展 歐洲在近代觀光的概念出現之前,曾經有過如何的旅行活動呢?現存關於旅行最古老的 紀錄是於西元前五世紀時,希臘的歷史學家 希羅多德(Herodotus)所留下來的遊記。從中我 們可以得知,當時的觀光目的乃是為了「宗教信仰」;旅人千里迢迢奔波各地,是為了前往 祭祀希臘神祇的神殿朝聖。另外在西元前 776 年至西元 393 年間,亦有許多選手在每 4 年 一度於奧林匹亞舉辦的古代奧運會期間,從各地前來參加比賽,同時更有大批觀眾一同聚集 觀戰。這邊值得注意的是,在希臘城邦的街道旁有著被稱為「taverna(希臘文中小酒館之 意)」的簡易餐廳,供應客人麵包與紅酒。並且旅客借宿路旁民家的風俗也十分普及。當時 的外來旅客被認為是受希臘神話的主神宙斯庇護的「神聖之人」,一般民眾均會盛情加以款 待。18.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另外我們可以發現,羅馬時代目的為遊樂及文化的旅行,其存在的形式也十分多元。除 了宗教信仰之外,也有藝術鑑賞、休閒養生、品嚐美食等為了娛樂而進行的旅行存在。學者 指出其背景包含:以羅馬為中心的道路網建立了起來,且交通工具(馬車)發達、住宿設施 增加、貨幣經濟成型、治安維持安定等要素。但旅行的參與者僅限於上層貴族,是一種極為 19 特權階級式的娛樂。 而在西元 395 年羅馬帝國東西分裂後,由於治安惡化、道路荒廢、貨 幣經濟蕭條等原因,旅行的環境條件喪失,歐洲的旅行活動暫時進入了空白期。20. er. io. sit. y. Nat. al. v. n. 之後在十三、十四世紀時,朝聖之旅再次興盛,而旅行目的則演變成由宗教信仰、增廣 21 見聞以及娛樂等互相混合而成。 這乃是由於從十世紀前後長期進行的十字軍遠征、十三世 紀的蒙古帝國崛起、十五〜十六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跨國境間的交通網絡開始發達,而道路 沿途的食宿設施也逐漸充實等等,人員與物資的交流得以日益活躍的基礎建設被陸續整備完 成。22而其後在十七世紀的英國,出現了「大旅行(Grand Tour)」。大旅行意指在現代前 期時,以自我啓發為目的,貴族、富豪、學者、藝術家等人前往法國或義大利等國的主要都 市旅行的一種歷史現象。23這種旅行通常是貴族或是紳土階級(gentry)的子弟才會進行,. 18. Ch. engchi. i n U. 前田勇,《現代観光総論》(東京:学文社,2003 年),頁 18。. 19. ジョンアーリ,加太宏邦譯《観光のまなざしー現代社会におけるレジャーと旅行》(東京:法政大学出版 局,1994 年),頁 7。 20. 前田勇,《現代観光総論》(東京:学文社,2003 年),頁 19。. 21. ジョンアーリ,加太宏邦譯《観光のまなざしー現代社会におけるレジャーと旅行》(東京:法政大学出版 局,1994 年),頁 7。 22. 前田勇,《現代観光総論》(東京:学文社,2003 年),頁 21。. 23. 前田勇,《現代観光総論》(東京:学文社,2003),頁 142。. 6.

(12) 24. 但在十八世紀後半,以專業技能為生的中產階級家庭子弟也加入了這個行列。 由以上事實 可知,在歐洲地區,旅行這種概念在相當早的時期就已存在。但此活動僅在極少數的貴族等 特權階級之間流行,且宗教、教育上的意義十分強烈,絕非現今一般人可以輕易為散心而前 往的旅行。 然而,隨著旅行在部分貴族等特權階級人士間開始流行,歐洲各地的溫泉城鎮逐漸興 盛,接著海水浴場也跟著發展起來,只是這兩者還是較著重在「治療」的層面上。另外,也 僅有在社會上地位較高的人,才有能力擁有或是出入這些設施、地點。到了十九世紀,由於 工業革命的發生,使得各地的鐵路逐次建設並開通,人們的移動變得較為過去容易,同時, 勞動階級出現,勞動的時間、空間也開始受到約束,形成制度化的行為,同時,勞動也與娛 樂、宗教、祭祀活動切割開來,勞動所帶來的金錢價值也開始受到重視。外加為了提升工廠 的生產效率,假期的重要性也提高了,這也使得勞動階級最終在時間上、經濟上都擁有了餘 25 裕,並促成了改變閒暇方式的契機。 1841 年 7 月 5 日,湯瑪斯.庫克刊登廣告,招募旅客參加一趟從萊斯特(Leicester) 到附近的拉夫堡(Loughborough)的鐵路遠足旅行。26使用鐵路作為交通工具的團體旅行雖 然在湯瑪斯.庫克之前曾有幾樁例子,但刊登廣告招募參加者這點卻是由他所創。27他讓禁 酒運動大會的參加者搭乘火車移動,並且還安排了午餐、遊樂的時間。湯瑪斯.庫克的旅行 行程大受歡迎。受到這次成功的鼓舞,湯瑪斯.庫克接著多次舉辦禁酒協會會員或主日學的 兒童團體旅行,並且博得好評。他的行程安排周到,參加者無一不感到安心,也讓更多人開 始享受旅行之樂。初次造訪醫個城鎮時,要安排交通工具、食宿地點⋯等其實是份十分繁瑣 的工作,而且若是言語不通的異國那就更加麻煩了。而湯瑪斯.庫克旅行社不僅一手包辦了 這份繁瑣的工作,還提供各種折扣,讓旅行更為貼近人們的生活。2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在之後的 1851 年,倫敦舉辦了第一屆世界博覽會,湯瑪斯.庫克趁著這次機會又更加 一步地提升了旅行的品質。世界博覽會的目的是將近代科學以及人類知識的進步,以具體的 形式展示在世人面前;主辦人為英國的阿爾伯特親王,世界各國以英國為首紛紛參展,借此 29 30 機會宣揚國威。 入場人數共有 6,039,195 人,單日最多有超過九萬人進場參觀。 世博舉辦 的前一年,「大客戶」中土鐵路公司(Midland Railway)的經營者,以及水晶宮的設計師 約瑟夫·帕克斯頓兩人委託湯瑪斯.庫克招攬遊客,而在他的經營斡旋之下,有多達 31 165,000 人的旅客參與行程, 這占了總入場人數的 3%。湯瑪斯甚至還想出了個好點子:發. Ch. engchi. i n U. v. 24. ジョンアーリ,加太宏邦譯,《観光のまなざしー現代社会におけるレジャーと旅行》(東京:法政大学出 版局,1994),頁 9。 25. ジョンアーリ,加太宏邦譯,《観光のまなざしー現代社会におけるレジャーと旅行》(東京:法政大学出 版局,1994 年),頁 31-34。 26. 有山輝雄,《海外観光旅行の誕生》(東京:吉川弘文館),頁 3。. 27. 本城靖久,《トーマス・クックの旅ー近代ツーリズムの誕生》(東京:講談社現代新書,1996 年),頁 11。 28. 有山輝雄,《海外観光旅行の誕生》(東京:吉川弘文館),頁 4−6。. 29. 本城靖久,《トーマス・クックの旅ー近代ツーリズムの誕生》(東京:講談社現代新書,1996 年),頁 55。 30 呂紹理,《展示台灣:權利、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達》(麥田出版社,2005),頁 54。 31. 本城靖久,《トーマス・クックの旅ー近代ツーリズムの誕生》(東京:講談社現代新書,1996 年),頁 108。 7.

(13) 行以世博為主題的旅行雜誌,好在實際踏上旅程之前就先引起旅客的興趣。除此之外,他還 32 推行了團體旅行、飯店折價卷、旅行支票等服務,讓旅行成為更唾手可得的娛樂。 湯瑪斯・庫克提供的服務還包含旅行指南。不過發明旅行指南的並不是他,由湯瑪斯・ 庫克旅行社發行的第一本旅行指南書是在 1845 年夏天,在舉辦前往利物浦的團體旅行時所 出版的。對原本就有涉獵出版、印刷業界的湯瑪斯・庫克而言,寫作並出版旅行相關書籍雖 33 然看似並非難事,以旅行公司的名義出版旅行指南這卻是首例。 藉此,旅行者開始能夠在 事前獲得旅行目的地的資訊,即使目的地距離遙遠,還是可以輕易的以知識的形式吸收瞭解 當地資訊。由於旅行時,大部份的旅行者都是首次前往當地,因此可以事前預習當地知識這 點讓旅行者可以大大地減輕心中不安。 由於鐵路的發達以及湯瑪斯・庫克的活躍, 在過去僅有特權階級有資格踏足的幽靜觀 光地, 開始滿溢著來自城市的團體觀光客,讓觀光地陷入了喧囂。一般人也能夠搭上火車 前往外地觀光,視情況甚至可以過夜住宿;旅行開始不再是僅限於特權階級的活動,而變貌 成讓普羅大眾皆能享受的活動。湯瑪斯・庫克旅行社的營業區域也從英國全土開始擴張,到 法國、瑞士、義大利⋯⋯逐漸推廣到了歐洲本土;1872 年甚至舉辦了首次的世界環遊之旅。 受湯瑪斯・庫克旅行社的成功影響,歐洲、美國也開設了許多家旅行社,讓一般人的觀光旅 行再也不是夢想。這樣的變化同樣也傳到了從明治維新之後,逐漸往近代化之路邁進的日 本。於 1906 年湯瑪斯・庫克旅行社在日本開設了分店。那麼,發生在日本的旅行活動,究 竟是奠基於如何的文本之上呢?.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1−2 日本國內旅行史及其發展. ‧. n. al. er. io. sit. y. Nat. 日本於明治維新之後急速地進行近代化。在廢止了從江戸時代寬永 16 年(西元 1639 年) 到嘉永 6 年(西元 1853 年)之間約兩百年的鎖國政策後,日本於「富國強兵」、「脱亞入 歐」的口號之下,透過外籍講師以及派遣官僚前往公費留學,吸收當時最為先進的西方各國 的概念與技術,開始推行近代化運動,大幅顛覆迄今為止的常識以及刻板觀念。就如同「文 明開化」四字一般,這波改變既劇烈,又新潮,而讓一般人的生活各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改 變,就連觀光產業亦不例外。. Ch. engchi. i n U. v. 旅行自古在日本就不少見,於平安時代(794~1185 年)末期開始為了趨吉避凶,貴族們 就會前往島根縣的熊野三社參拜神社;在鎌倉時代(1185~1333 年)出現前往伊勢神宮參拜 的旅客。更進一步地,進入室町時代(1336~1573 年)後,前往伊勢參拜一事開始普及到全 國民眾之間,江戸時代(1603~1868 年)時,不僅前往伊勢參拜已經普及化被視為國民應盡 的義務,另外也有旅客前往金比羅宮或善光寺進行參拜。34原本只有貴族能夠前往的旅行,爾 後陸續在京都周邊的武士以及較為富裕的農民之間流行,至江戶時代終於推廣到了日本全 國。35. 32. 前田勇,《現代観光総論》(学文社,2003 年),頁 178。. 33. 本城靖久,《トーマス・クックの旅ー近代ツーリズムの誕生》(東京:講談社現代新書,1996 年),頁 34。 34 前田勇,《現代観光総論》(東京:学文社,2003 年),頁 28。 35. 臼井進,〈近代日本的旅行國家化:日本旅行協會、雜誌《旅》與台灣形象的建構(1924-1943)〉(台 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頁 38 。. 8.

(14) 我們可分析這段過程的發展背景如下:隨著時代推進,寺院開始供人住宿,主要的都市間 的道路整備完成,街道旁也陸續開設旅店;各項設施發展完善,可供旅客安全舒適地前往外 地的環境就此完成,也因此讓更多人能夠享受旅行之樂。然而,江戶時代的旅行絕非如同現 代一般悠游自在。在全國尚未統一的日本,各個藩國間設有關門,無法自由通行。若要通關 則需要「通行手形」,一種類似現代護照的通行證。旅行目的若非醫療、信仰,或是由於締 結姻親關係而導致的遷徙等特定理由,則無法獲得通行手形,獲准通關。以醫療為目的的旅 行稱為「湯治」,以信仰為目的的旅行則被稱為「社寺參拝」。但據說實際上醫療與信仰有 36 時也不過只是「表面上的理由」,旅客可在路途中好好地觀光玩樂一番。 明治之後各藩間的關門被加以裁撤,日本人開始可以自由地離開自己的出生地。與此同 時,擴大人們行動範圍的交通工具也出現了。那就是在明治 5(1872)年時開通,來回在新橋 (今日的汐留地區)-橫濱(今日的櫻木町)之間的鐵路。此路線正式營運之後,從新橋到 橫濱(途中於品川、川崎、神奈川三站停車)只需 53 分,表定速度高達每小時 32.8 公里。 如此的抵達時間與速度,可說是打破了到當時為止人們對於交通時間的常識。即使將從都心 到新橋車站間的交通時間,以及等車時間一併計入,交通時間還是縮短到了五~六分之一。37 並且鐵路建設不分官營還是民營均有進展,特別是以首都東京為中心的鐵路路線一條緊接一 條陸續通車,包括以江戶時代時修築的主要街道:東海道、甲州街道、中山道、奥州街道、 日光街道,所謂的「五街道」為中心運行的東海道線(於明治 22(1889)年新橋至神戶間全 線通車)、甲武鐵道(明治 22(1889)年新宿至八王子間全線通車)、日本鐵道(明治 24 38 (1891)年上野至青森間全線通車)等。 特別是在明治 19(1886)年以後開始,各地開始刮 起一陣鐵路旋風,直到日俄戰爭後的明治 30 年代因金融恐慌而讓建設鐵路的步調停滯之前, 鐵路網擴展到了全國。在鐵路國有法公布,使許多民營鐵路與公營鐵路合併前夕,也就是明 治 39(1906)年 3 月 31 日時點,共有 37 間民營鐵路公司,營運旅程數與公營鐵路的 1532 英 39 里相較,達到了 3251 英里,這有如飛躍般地擴大了日本人的行動範圍。 就算是日本的「天 涯海角」,從此也可以在短時間內抵達。鐵路的開通不僅為日本的經濟產業發展帶來了極大 的影響,也同時大大地改變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今日阪急電鐵集團的創辦人小林一三,在明治 43(1910)年開通了箕面有馬電化鐵路的 梅田−宝塚區段以及石橋−箕面區段。當時他除了招攬廠商在鐵路沿線建設公寓住宅之外,於 年末在箕面建設動物園,隔年又在寶塚地區建設了公共浴場「寶塚新溫泉」,在大正 3 (1914)年組織了日後的「寶塚歌劇団」的前身「寶塚唱歌隊」,大正 9(1920)年時邀請了 東京的百貨公司「白木屋」於梅田車站旁的大樓設店,在昭和 4(1929)年開設了自家企業的 百貨公司「阪急百貨店」。40由以上事例可看出,阪急電鐵不僅將鐵路只作為通勤的交通手 段,更成功地在其之上附加可前往娛樂場所此一價值,構思並提出了利用鐵路運送人們現代 化的各種設施享受休閒娛樂此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小林一三的成功也影響了關東地區的民營 鐵路經營,使東京急行電鐵或京王電氣軌道等公司也著手於鐵路沿線招商設立百貨公司或經 營遊樂園等事業,讓鐵路成長成更為與人們息息相關的交通方式,並且將這種新潮的近代觀 光休閒活動推廣到一般庶民之間。. n. al. Ch. engchi. i n U. v. 36. 前田勇,《現代観光総論》(東京:学文社,2003 年),頁 29。. 37. 原田勝正,《日本の鉄道》(東京:吉川弘文社,1996 年),頁 19。. 38. 沢和哉,《日本の鉄道 120 年の話》(東京:築地書舘,1993 年),頁 230。. 39. 沢和哉,《日本の鉄道 120 年の話》(東京:築地書舘,1993 年),頁 88。. 40. 小林一三,《逸翁自叙伝》(東京:日本図書センター,1997 年). 9.

(15) 另外,日本開國後進入日本而居留於此的外國人,也開始發掘日本國內新的療養地與風景 名勝。譬如在明治 18(1885)年鐵路通車至鄰站橫川的輕井澤,是由加拿大的傳教士亞歷山 大・克羅夫特・蕭(Shaw, A. C.)在明治 19(1886)年時因傳教而來,發現當地與風景彷彿 故鄉一般,十分適合避暑,而在數年後於當地蓋了別墅。41根據昭和 2(1927)年出版的「輕 井澤與周圍名勝」一書記載,亞歷山大・克羅夫特・蕭的別墅是建於明治 25(1936)年,而 在五年後海軍上尉八田裕次郎也在此建設別墅,開始向上流社會廣泛介紹輕井澤一地。42接著 進入大正時代後,曾是貿易商的野澤源次郎所率領的野澤集團,在大正 4(1915)年時收購了 明治時期的其中一名拓荒者-川田龍吉的廣大土地,開始將土地切割為別墅用地加以分售。 以此為起首,爾後於大正 5(1916)年名古屋的富商近藤友右衛門收購了從舊輕井澤至碓氷峠 的見晴台一帶的土地,大正 8(1920)年時實業家堤康次郎經營的箱根土地株式會社,開發並 建設千ヶ滝遊園地、鬼押出一帶,以及收購南輕井澤的土地等等,直到 1910 年代也就是明治 時期為止,本來由外國傳教士為中心的低調開拓,開始轉變成以龐大資本為後盾所進行的大 規模企業開發。43 神戶的六甲地區也是相同情形。神戶港開港之後,在明治元(1868)年赴日的英國貿易商 Arther Heaketh 與同樣住在神戶的外國人們,從明治 23(1890)年左右開始帶著獵犬前往六 甲山狩獵取樂,而在明治 28(1895)年,在參與了位於神戶外國人居留地的東方飯店 (Oriental Hotel)之建設、經營後,Arther Heaketh 便打算將六甲山塑造成與輕井澤相同 的避暑勝地,開始在風景優美的地點陸續建設別墅;作為六甲山建設的基礎,他在明治 34 (1901)年開設了滑雪場,將六甲山化為外國人的遊憩場所。在此之後在神戶市民,特別是 商業人士之間,這種西式的休閒活動開始流行、普及。44從以上史實可以看出:文明開化之 後,經長期居留在日本的外國人之手,當時之前未受重視的地區也被開發成為觀光景點,在 大正、昭和時期間,在此進行的休閒活動徐徐地在日本人間被推廣流行。此一事實說明了西 方的近代文化在上述時期滲透了日本,同時搭乘鐵道前往遠方旅行也更為一般人所接受了。.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y. Nat. sit. n. al. er. io. 由日本人所籌辦的觀光旅行也更為人們所熟悉了。鴿子巴士的前身,東京遊覽乘合自動車 公司從大正 14(1925)年 12 月 15 日開始正式營運日本首台定期觀光巴士。分為山手線、内 濠線、下町線、全線四條路線,依乘坐區間制定票價,若搭乘全程票價則為 3 円 50 錢。以 8 小時的時間,環遊宮城、日比谷公園、芝公園、愛宕山、泉岳寺・明治神宮、招魂社、上野 公園、淺草公園、被服廠跡、銀座、東京車站等主要的東京名勝,以及關東大震災後逐漸復 原的都心區域。之後的昭和初期,路線擴大至多摩御陵高尾山、鎌倉江之島、房總半島、富 士五湖箱根、輕井澤草津伊香保等地。45在原本的宗教聖地或溫泉鄉之外,還將海水浴場、健 行步道、避暑勝地等也加入路線的目的地中。這些組合不僅讓休閒活動的內容更為多彩多 姿,也增加了觀光地的數量,讓觀光大幅轉變成一般人能夠輕易享受的休閒活動。在此時 代,我們可說近代觀光活動已然充分地大眾化了吧。 41. Ch. engchi. i n U. v. 前田勇,《現代観光総論》(東京:学文社,2003 年),頁 32。. 42. 小松史生子,《コレクション・モダン都市文化 年),頁 28−29。. 第 52 巻. 軽井沢と避暑》(東京:ゆまに書房,2009. 43. 第 52 巻. 軽井沢と避暑》(東京:ゆまに書房,2009. 小松史生子,《コレクション・モダン都市文化 年),頁 799。. 44. 臼井進,〈近代日本的旅行國家化:日本旅行協會、雜誌《旅》與台灣形象的建構(1924-1943)〉(台 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頁 76。 45. 橋爪紳也,《モダニズムのニッポン》(東京:角川学芸出版,2006 年),頁 65−67。. 10.

(16) 透過上述推演,我們可看出日本的旅行文化其形成脈絡與歐洲截然不同。雖然古代的旅行 不論日歐,都只屬於限定的特權階級所進行的宗教巡禮,但日本在 12 世紀的鐮倉時代,以京 都為中心開始發展的參拜旅行,在 14 世紀的室町時代被推廣到了全國的富裕農民之間。在江 戶時代修築的幹線道路「街道」完備之後,旅行成為了更為普遍的活動。這點與在 18 世紀 後,旅行才終於普及於一般人間的歐洲大大不同。只是江戶時代前的日本,旅行一事之目的 終究還是參拜與醫療,於途中尋幽訪勝、品味各地名產充其量只能說是附加價值。旅行作為 一種自由的休閒活動,還是要等到在文明開化之後,歐洲成熟的近代技術傳入日本後才正式 成立。 然而,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吸收了近代西方列強的思想及技術,急速地成長及發展,使得 旅行這一面向也受到歐洲的大幅影響。特別是隨著鐵道的發展,新的觀光地與休閒活動的出 現大大地改變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但日本原為島國,對於經歷了漫長鎖國時期的日本人而 言,前往外國旅行絕非常事。那麼,一般人究竟是從何時開始,以如何的形態開始前往海外 旅行的呢?另外,在甲午戰爭中勝利的日本,在明治 28(1895)年藉由馬關條約,首次獲得 了台灣這個殖民地後,亦逐漸地將這塊新領土視作觀光旅行的目的地。究竟這塊新領土,是 如何變貌為旅行的目的地的呢?. 1−3. 政 治 大 國外旅行的出現與對台灣的視野 立. ‧. ‧ 國. 學. 根據上田卓爾的研究,目前史料中最早記載首次日本一般民眾前往國外旅行,是明治 24 (1891)年 8 月 11 日至 8 月 25 日,「浦潮遊航船」的新潟至海參崴的國際航行。其後的國 外旅行,我們可掌握的有:明治 29(1896)年兵庫縣立豐岡中學校前往滿洲、朝鮮旅行, 長崎商業學校也至上海旅行 9 天 8 夜、明治 35(1902)年岡山縣私立關西中學校在 7 月 1 日〜8 月 28 日間前往美國修學旅行、明治 35(1902)年三重四日市商業学校則前往釜山進 行「修學行商」。46這說明了在明治 28(1895)年的甲午戰爭日本勝利之後,基於「忠君愛 國」的教育理念之下,為了培養肩負國家使命的學生其愛國、敬神精神,修學旅行受到了重 視,47也開始出現學校將外國作為旅行目的地。在明治中期之後,雖然僅佔一小部份,日本 人前往海外旅行的現象開始產生。但被大眾媒體大篇幅報導,受到社會矚目的還是明治 39 (1906)年的「滿韓巡航船」此一案例。.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在 6 月 22 日東京與大阪的「朝日新聞」報上,以「空前的壯舉(滿韓巡航船開航)」 為標題大幅宣傳,並且募集參加人士。 並且於報上刊登以下文章:「於即將到來的盛夏之 際,於水邊山間避暑乘涼實乃落伍。或有人對此存疑,但棲身簾下飲酒、藏身樹蔭午寐以躲 避暑氣豈不至為消極?我等日俄戰爭中大獲全勝之戰勝國民,躍身世界一等國家的新興國 民,當然應有豪快且威武之避暑之道。此乃朝日新聞社計劃訂下汽船,集結眾人一遊滿州韓 國之因。」呼籲讀者一同參加。 48從這段宣傳文字中,我們可以讀出明治末期時,前往外地 度過閒暇時間一事已充分地在日本人間普及,同時,為了提升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中相繼勝 利的新興帝國日本國民的民族自覺,當時的大報社朝日新聞社鼓吹讀者前往戰爭的舞台—— 朝鮮以及滿洲旅行,以結果論也可說讓更多讀者瞭解了國外旅行此一潮流。 46. 上田卓爾,〈明治期を主とした「海外観光旅行」について〉,《名古屋外国語大学現代国際学部 第 6 号,頁 57,62。 47. 紀要》. 林雅慧,〈「修」台灣「學」日本:日治時期台灣修學旅行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 士論文,2010 年),頁 21-22。 48 有山輝雄,《海外観光旅行の誕生》(東京:吉川弘文館),頁 18−19。. 11.

(17) 那當時又是什麼樣的人會前往海外旅行呢?前文所述的明治 24(1891)年出航的「浦潮 遊航船」,其出航目的為「載送意欲一覽當地之同胞以及奮勇拓荒之志士」49,船費為「頭 等 35 円,一般 25 円」50,乘客以商人最多,其他尚有實業家、縣議會議員、新聞記者陸軍 士官、技術人員、學生等登船。51 在之後明治 39(1906)年時的「滿韓巡航船」,雖然其目的為「避暑」,但其主要行程 卻是在平壤參觀甲午戰爭的戰爭遺跡,而後前往奉天、遼陽、大連、旅順參觀日俄戰爭的遺 跡。52費用方面,則為「甲 60 円、乙 45 円、丙 27 円、丁 18 円」53。大阪朝日新聞原本預計 會有學生參加,因此刻意訂出較三等更為廉價的等級——丁,共 200 個名額,並且積極招攬 旅客。但結果參加的學生卻少於朝日新聞當初預想之人數,僅有 46 名學生參加旅行前往滿 州、韓國。在這趟滿韓巡航船之旅面世之後,當時的高等學校掀起了一陣滿韓修學旅行的風 潮,文部省也積極推動學校前往滿洲韓國進行修學旅行,其結果造成多數學校的學生有機會 前往海外。54從日本首次的國外旅行以來,經過 15 年的時光,雖然目的地僅在鄰國,但人們 開始可以前往國外觀光這件事實相當有趣,也代表了旅行真正脫離了部分貴族以及特權階級 人士才能享受的娛樂範疇,正式地被推廣到了一般人之間。. 政 治 大. 距「滿韓巡航船」出航兩年後,明治 41(1908)年在東京與大阪「朝日新聞」上這次刊 登了募集前往「世界一周會」參加者的廣告。55在推行這場旅行時,朝日新聞與剛開設日本 分店的湯瑪斯・庫克旅行社聯手,計劃並推動了這場在 90 天內環繞世界一周的旅行。旅客 由橫濱出發,途經火奴魯魯、舊金山、鹽湖城、芝加哥、波士頓、華盛頓、紐約、利物浦、 倫敦、巴黎、柏林、聖彼得堡、莫斯科、伊爾庫茨克、海參崴,參觀各地後最後回到日本敦 賀。從日本首場國外旅行僅過了 17 年,日本人的旅行目的地便大幅得以擴展。. 立.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不過說到台灣旅行,狀況就似乎完全不同了。在明治 28(1895)年成為日本領土的台灣 雖然就如字面上地成為了「國內」地區,但是實際上的狀況離可自由渡航前往尚相差甚遠。 日本領有當時的台灣禁止「非戰鬥員」的內地人(日本人)自由渡航以及遷徙,在 7 月 18 日の讀賣新聞中雖記載「政府方針乃待平定台灣後再行開放內地人之遷徙殖民」,但也記載 「該島係位居熱帶溫帶之中界,為免内地人感染惡疫,且待政府於該島設立醫院整備衛生後 再行批准自由遷徙」56事實上,當時的台灣不但有土匪的抗日游擊活動,更因衛生方面的不 完備導致霍亂及鼠疫頻傳,日本亦持續地報導這些情況。57在如此沒有安全保障的狀況下, 當然無法悠閒地觀光散心,也根本沒有可讓內地人輕鬆造訪的景點。. 49. Ch. engchi. i n U. v. 旅行案内,《新潟新聞》,1891 年 7 月 8 日。. 50. 上田卓爾,〈明治期を主とした「海外観光旅行」について〉,《名古屋外国語大学現代国際学部 第 6 号,頁 57。 51. 浦塩斯徳への遊行船,《山陽新報》,1891 年 7 月 24 日。. 52. 有山輝雄,《海外観光旅行の誕生》(東京:吉川弘文館),頁 73。. 53. 有山輝雄,《海外観光旅行の誕生》(東京:吉川弘文館),頁 19。. 54. 有山輝雄,《海外観光旅行の誕生》(東京:吉川弘文館),頁 34,36。. 55. 有山輝雄,《海外観光旅行の誕生》(東京:吉川弘文館),頁 90。. 56. 台湾への渡航及移住,《読売新聞》,1895 年 7 月 18 日朝刊,頁 5。. 57. 紀要》. 読売新聞の報道によれば、1895 年 7 月前後の抗日運動に関する新聞記事には 5 月 21 日「台湾不穏の状 況」、5 月 30 日「台湾の独立及びその準備」、6 月 20 日「台湾暴徒の現況」、6 月 22 日「台湾行軍困難の 12.

(18) 即使如此,在 8 月 9 日的同一份報紙中,刊有「台灣仍無供人遷徙居住之餘地云云等言 論絕非必定正確,其頭首部之北部地帶蓋乃已受討伐平鎮之地,此時尚猶疑不決嚴禁渡航豈 不將吾等視為簾外之蝶,帝國之面目該置何處!」此一論述、58實際上禁止內地人渡航遷徙 的「取締渡航内地人規則」也由台灣總督府在隔年四月廢除。59之後在 5 月 18 日,台灣總督 府開始命令大阪的商船與近海郵輪固定航行內台間的定期船,到此為止才真正地可以讓一般 人往來台灣。 但雖說如此,實際上在領有初期為了旅行而前來台灣的人士其實極為少見。在朝日新聞 開始招募滿韓巡航船參加者的兩天前,在明治 39(1906)年 6 月 20 日的讀賣新聞上有這麼 一篇憂心現狀的社論:「過去的修學旅行僅侷限於日本國內,且前往新領土台灣之旅行尚稱 罕見。前往北海道者亦同樣稀少,多數仍為往來本土以及九州四國諸地。」另外還有「台灣 蓋近於熱帶,滿韓乃大陸地形,與本國相較動植物皆有異趣。若採集之,可得學術利潤自不 在話下。另建築術、採礦冶金等方面,所謂橘越淮而為枳,滿韓、台灣尚有眾多可供研究之 材料。」等內文論述前往台灣、滿韓之重要性,並且以「修學旅行範圍之擴張與國勢之擴張 不可不相伴」做結。60. 政 治 大. 由於江戶時代開始的鎖國政策,日本長期地斷絕與外國間的交流。但到了明治中期,開 始陸續出現前往海外的人士。特別是日本的勢力向海外擴張,明治 28(1895)年的甲午戰 爭、明治 38(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紛紛得勝,也透過媒體的大幅報導,讓日本人得以 知曉並理解海外情勢。另一方面,在明治 28(1895)年由清朝割讓給日本的台灣,在日本 領有的第二年開放了一般民眾的自由渡航,即使身為在甲午戰爭中贏得的重要熱帶新領土, 並且在地理、歷史、文化、產業等方面皆被認同具有學術價值,但卻因其特殊的環境而不被 視為旅行的目的地。此一狀況在日俄戰爭之後依然不變。. 立. ‧. ‧ 國. 學. sit. y. Nat. 小結. n. al. er. io. 正如前文所述,旅行原本僅為貴族以及部分上流階級的特權,其意義只在於宗教、醫 療、學問之上。但在 19 世紀後由於歐洲掀起產業革命,受近代化的浪潮影響,旅行逐漸地 娛樂化、大眾化;而在這一連串的連鎖反應下,廢除了鎖國制度,這股改變的浪潮也逐漸流 進吸收西方文化思想的明治時期日本。特別是由於鐵路的發達,擴大了人們的行動範圍,連 帶地也大大地帶動了旅行範圍的擴大,讓日本當時現有的觀光資源重新地受到檢視,並且生 成新的觀光資源,旅行的目的地更加完備,旅行的大眾化巨幅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形態。日 本人的旅行範圍更不僅限於日本國內,在明治 24(1891)年開始有人前往海外,在日俄戰 爭後的明治 39(1906)年後更漸漸地出現旅客前往朝鮮、滿州旅行。. Ch. engchi. i n U. v. 然而,在日俄戰爭結束的這個時間點,先不論當時仍是外國的滿洲與朝鮮,自領有開始 已經過 10 年的「國內」地區——台灣卻還不是修學旅行的目的地。台灣迥異於内地的風 俗、文化、環境,即使擁有與內地不同的特色,但仍不被看作是適合修學旅行的地點。在明 実況」等があり、衛生面に至っては 4 月 13 日「コレラ患者陸続来る」、6 月 22 日「家内の不衛生」、7 月 11 日「台湾島の脚気病」等が報道され、更に 10 月 28 日には近衛師団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が台南で病死す る等、台湾統治が困難を極めている状況は国民にも伝わっていた。 58. 台湾に自由渡航を許すべし,《読売新聞》,1895 年 8 月 9 日朝刊,頁 2。. 59. 葉龍彥,〈日治時期台灣觀光行程之研究〉,《台北文獻直字》第一四五期,2003 年 9 月,頁 86。. 60. 修学旅行の区域拡張,《読売新聞》,1906 年 6 月 20 日,頁 2。. 13.

(19) 治 39(1906)年 6 月 20 日讀賣新聞的社論中,將屬於國內的台灣,跟當時為外國的滿州以 及韓國相提並論,由此可看出,內地人對於台灣的看法,其實還是與「外國」相近。既然如 此,那麼日本統治時代的台灣,是如何從如此狀態發展、變貌成為可供旅行的地點,所謂觀 光目的地的呢?於次章,筆者將從台灣領有初期的統治政策中找出脈絡,以檢視當時究竟建 設了何種觀光基礎設施,台灣變貌為觀光目的地其過程又是如何,並且重新確認觀光旅行的 媒介物——旅行指南書到底所謂何物。.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4. i n U. v.

(20) 2 領台初期的狀況與旅行書之出版 前章已經確認了,作為台灣殖民母國的日本,其「旅行」概念的誕生,乃於明治維新 後,以歐洲為範本而擴充之。「旅行」在歐洲原本指稱以宗教與學習為目的之儀式性行為, 但進入 19 世紀後,隨著工業革命的進展、交通的發達因素等,對旅行的傳統概念崩壞,而 出現越來越多的人把旅行視為休閒娛樂。相對於此,日本則因江戶時期長期鎖國政策,與外 國之交流多有限制的關係,旅行範圍也侷限在國內地區。不過,明治維新以降,旅行範圍逐 漸擴充到至諸如朝鮮、滿洲、歐美等海外地區。而台灣雖說在明治 28(1895)年後,因甲 午戰爭的勝利而成為日本殖民地,納入帝國版圖,卻無法要求台灣立刻成為旅行目的地。 那麼,台灣是朝向怎樣觀光地蛻變的呢?此處將日本領有台灣以來至《鉄道旅行案内》 (大正 5 年)發行之前一年,也就是大正 4 年定為一個時期分段,透過日本內地報紙所刊載之 台灣相關報導與台灣發展情況為基礎,來分析台湾総督府鐵道部分別在 1908 年發行的《鉄 道名所案内》與 1912 年發行的《台湾鉄道案内》兩本書,藉此討論在日治初期的台湾之 「旅遊書」是怎樣的書籍。. 2−1 內地傳聞的台湾.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最初,日本對台灣抱持著怎樣的印象呢?在日本統治以前,可於明治 13(1880)年以後 在《讀賣新聞》的,發現「台湾」出現在標題上。首先,是與經濟相關的報導,像是在台灣 滿載砂糖的英國和德國船於橫濱卸貨的消息,61後雖因清法戰爭爆發中斷了這項經濟活動, 然而戰況卻被日本逐一報導。之後,劉銘傳治台時期實施的,鋪設海底電纜、62設置砲台、63 鋪建鐵路、64開辦新氏教育等自強新政也有被報導。65不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報導霍亂流 行、66蕃人暴動、67民變之類的新聞。68如此一來,使當時日本提到台灣現狀便浮現「台湾雖 然持續進行經濟活動、逐漸導入近代化設施,不過在治安、衛生方面有很大的問題。」這樣 的印象。. io. sit. y. Nat. n. al. er. 日本在甲午戰爭的勝利所衍生實際賠償問題上,以佔領台灣為賠償的討論越來越具體。 最終,依據明治 28(1895)年 4 月 17 日締結的《中日馬關條約》正式決定割讓台灣 , 同年 5 月 29 日,近衛師團於鹽寮登陸則為日本治台之開端。然而,《讀賣新聞》早在明治 27(1894)年 8 月間的社論便提到領有台灣之事、同年 9 月 25 日的社論中,便以「水流豐 沛,土壤膏腴,米穀香煙砂糖等溫熱帶的天產物實在豐富,亦產出金銀銅鐵,放牛頗廣,多. Ch. engchi. 61. i n U. v. 1880 年 2 月 21 日「横浜の市況 アメリカから石油が大量入荷 台湾からは砂糖 4 万俵」、1881 年 1 月 28 日「台湾の砂糖が英国船で久し振りに横浜へ 相場に変動なし」、同年 5 月 8 日「台湾の砂糖を大量に積ん だ仏国船が横浜に入港」、同年 9 月 20 日「ドイツの帆前船が台湾から砂糖を積んで横浜へ入港」等,可見 由外國貨船將砂糖運至日本的報導。 62 〈清国の劉銘伝将軍が、福建港から淡水港へ海底電線の敷設を建議〉,《讀賣新聞》, 1885 年 9 月 29 日, 2 版。 63 〈台湾・基隆港に砲台建設を命令/清国政府〉,《讀賣新聞》, 1886 年 7 月 3 日,2 版。 64 〈台湾の鉄道建設、いよいよ着工 上海の旗昌洋行が 75 万ドル出資〉,《讀賣新聞》, 1887 年 4 月 12 日,1 版。 65 〈劉銘伝・台湾駐防官が洋学研究の学校開設を計画、学生募集を告示〉,《讀賣新聞》,1887 年 4 月 21 日,1 版。 66 〈台湾の8月のコレラ患者約 1 万人、死者 2380 人〉,《讀賣新聞》, 1885 年 10 月 29 日,2 版。 67 〈台湾蕃人の勢力盛ん 劉爵帥が出兵・征服の準備〉,《讀賣新聞》,1886 年 12 月 12 日,1 版。 68 〈地租徴収不服から台湾南部で騒動 数千人が官署を襲い、軍隊が出動し平定〉,《讀賣新聞》, 1888 年 9 月 25 日,1 版。 15.

(21) 69. 有煤礦」來強調台灣資源的特點外,也論述了地理上的有利性。 再之後也以特集的形態, 連載了六回的「台湾之概況」與 28 回的「論述台湾」,其中諸如台灣的歷史、民族、風 俗、政治與經濟等面向都有介紹,成為使內地人知道台灣這塊土地、認識台灣基本知識的讀 物。只是,明治 27(1894)年 10 月 10 日發生製樟腦的日本人遭台灣蕃人殘殺的事件,當 時報紙以跨 4 天連載報導了事件的始末。70使日本體會到,甲午戰後取得具有豐沛資源、前 途可觀的南島臺灣,固然是最好的選擇,不過從劉銘傳時期即有的治安問題依然讓人不安。 在近衛師團登陸後,實際統治範圍漸趨拓展之同時,登陸後的內地人所作的詳實報告也 有不少傳到日本來。由於一般人渡台受到限制的緣故,只能從近衛師團團員與同行國會議員 71 的調查書、見聞錄中見到對台灣的實況報導,像是介紹農作一年三穫與農產品、 金砂與煤 等礦業發展、72台灣人的種族及台灣產業的報告、73對台人生活方式的觀察、74鐵路的現況、75 甚至是台灣曾有日本語學校的話題等,76報告書涵括了所有的範疇。 之後,明治 29(1896)年 4 月後開放了一般人渡台與移住的限制後,開始出現有關近代 化建設情況的報導,例如鋪設鹿兒島到台灣的海底電線計畫以及台北城的發展、77鐵路建設 的進展等,78再加上即時更新隘勇線推進的報導等,皆向日本國內傳達出,台湾在日本統治 下確實地邁向近代化的景況。.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然而,這樣的近代化設施日趨整備的另一方面,對於衛生的改善卻非常的遲緩。從表 1 可以見到在日本統治的 7 年後,也就是明治 35(1902)年對台灣傳染病統計報告中,顯示 出患者有 4,289 人、死亡 2,708 人,而其中死亡率最高為鼠疫,患者 2,308 人中有 1,853 人 死亡,而且終明治時期都無法改變傳染病肆虐的慘狀。要進入大正時期才能見到傳染病逐漸 被控制。又依據台湾總督府的統計,霍亂在大正 8(1919)年與大正 9(1920)年的大流 行,各自造成 5,687 人感染、2,698 人死亡與 2,673 人感染、1,632 人死者的災情。同時期 赤痢和傷寒的疫情各地頻傳。79而內地也逐一報導台灣疫情發生與災情。在這樣的情況下, 內地人會把台灣視為不適合旅行的瘴癘之地也是可以想像的吧。.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69. i n U. v. 〈再び台湾を論ず〉,《讀賣新聞》,1984 年 9 月 25 日,2 版。 關於「日本人樟脳製造者惨殺事件」的詳細報導,刊載於 1984 年 10 月 14 日〜10 月 17 日的讀賣新聞上。 71 〈台湾近信 稲刈りの光景〉,《讀賣新聞》, 1895 年 8 月 27 日,2 版。 72 〈台湾の鉱業〉,《讀賣新聞》,1895 年 9 月 16 日,2 版。 73 〈台湾に於る住民と実業〉,《讀賣新聞》,1895 年 9 月 19 日,2 版。 74 〈台湾の風俗視察〉,《讀賣新聞》,1896 年 2 月 19 日,1 版、同年同月 20 日朝刊,1 版。 75 〈佐藤里治氏の台湾鉄道談〉,《讀賣新聞》,1895 年 9 月 26 日,2 版。 76 〈台北の日本語学校〉,《讀賣新聞》,1985 年 11 月 12 日,2 版。 77 〈台湾鹿児島間海底電線/台湾通信 台北城内の繁華〉,《讀賣新聞》,1986 年 5 月 29 日,2 版。 78 台灣的縱貫鐵路由新竹與高雄新建,最終明治 41(1908)年全線通車。但其中若有新建路段啓用通車時, 報紙逐次報導。 79 《府報》(台北:台灣總督府,1920 年 1 月 10 日),頁 36。 70. 16.

(22) 表 1. 伝染病患者及死亡者数 霍亂. 鼠疫. 赤痢. 80. 傷寒. 白喉. 斑疹傷寒. 痘瘡. 流行性能 脊髄膜炎. 猩紅熱. 計. 明治 30 年. -. 730 566. 368 155. 77 32. 1 1. -. 401 40. 1 -. -. 1578 794. 明治 35 年. 746 613. 2308 1853. 192 188. 192 41. 4 3. -. 285 10. -. -. 4289 2708. 明治 40 年. 3 2. 2586 2235. 205 72. 350 72. 26 9. -. 1 -. 1 -. -. 3171 2390. 大正元 年. 333 256. 223 185. 225 87. 1019 210. 109 54. -. 4 -. 1 -. -. 1914 792. 大正 6 年. 2 1. 7 7. 245 34. 977 209. 2 1. 7 -. -. 1357 296. 大正 11 年. -. -. 177 12. 1083 175. 197 40. -. 97 15. 4 -. 509 323. 2067 565. 大正 13 年. -. -. 118 13. 970 153. 214 62. -. 7 -. 6 -. 133 86. 1448 314. 大正 14 年. 3 3. -. 159 13. 704 106. 249 68. -. 5 1. 179 104. 1315 297. 學 ‧. ‧ 國. 立. 政 11744治 --大. sit. y. Nat. 16 2. n. al. er. io. 儘管如此,在進入大正期後,也開始出現在台日人的見聞報導,透過日本人的角度所見 到的台灣實況也傳到了日本。像是大正 3(1914)年 6 月 4 日,婦女專欄便刊載了 3 回<夏 の台北から>,作者是一名自內地移住台北的三保子女士,她在文中比較了殖民地特殊環境 下台北的夏季生活與日本的差異。81甚至,大正 4(1915)年 5 月 8 日民政長官內田嘉吉的 妻子りん子女士接受《讀賣新聞》對於台灣生活的訪談<熱帶地區開朗的生活>中,卻也透露 出「對久居這個無處可出遊、無處舉辦戲劇和音樂會之地的人們感到可憐」的想法。82隔年 大正 5(1916)年 4 月 16 日,隨夫婿大島久滿次辭去民政長官而返日的かな子女士也接受 了採訪,她認為當時的台灣「沒感覺很大程度的差異」,談到台灣女性則認為「本島女性也 有擅長作人造花、刺繡者。而最近就讀於公學校、職業學校的『土人』女性畢業後,要考慮 就職的情形」,表示台灣女性開始一點點的滲透內地人社會。83自日本領有台灣 20 余年來, 不單單早先視為懸案的衛生問題獲得改善,再加上包括女性在內,有不少內地人移住台灣, 透過他們持續地向內地傳達了沒有預設立場與陳見的台灣實況。. 80. Ch. engchi. i n U. v. 武内貞義,《台灣:改訂版》(台北:新高堂書店,1927 年),頁 506。. 81. 〈夏の台湾から(より)〉,《讀賣新聞》,1914 年 6 月 4 日,5 版、同年同月 9 日,5 版、同年同月 10 日, 5 版。 82 〈熱帯地の快活な生活〉,《讀賣新聞》,1915 年 5 月 28 日,4 版。 83 〈内地化した台湾婦人〉,《讀賣新聞》,1916 年 4 月 16 日,4 版。 17.

(23) 歸結上述各期間關於台灣報導可以發現,在日本統治台灣以前,台灣被視為英、德籍商 船運載的砂糖之產地,此後清法戰爭爆發之際,則透過戰況報導的方式,讓更多人知道了台 湾的存在。其後,也有報導劉銘傳治理台灣時期推動的近代化情況。不過關於台灣地理、民 族、生活風俗與經濟的基本知識,則要至明治 27(1894)年間,隨著以領有台湾作為甲午 戰勝的實質賠償之討論具體化時才出現。雖說如此,日本對統治前的台灣認識還是非常有限 的,這必須要等到近衛師團登陸後,才能更具體地掌握台灣的實際情況,而隨著其統治範圍 的推展,台灣的情報得以即時傳遞日本內地。 但是,那些關於台灣的消息並非都是好消息,像是抗日勢力、傳染病疫情與受害報告 等等,也同時把日本治理台灣的窒礙難行處傳達到日本國內,使得不少內地人對台灣抱持著 負面的印象。就旅行而言,目的地的安全性是極為重要的,前往缺乏人身保障的危險地帶無 異於自殺行為。如此一來,對於日本內地人來說,要把治安與衛生大有問題的台灣當成一個 旅行地點實在是很困難。如此也能明白前章所述在明治 39(1906)年,把台湾當做修學旅 行的目的地時,引發厭惡終至無法成行的原因了。. 政 治 大. 雖說如此,圍堵猙獰兇猛的原住民的隘勇線,每天確實地向前推進着、疫情最嚴重傳染 病鼠疫也逐漸克服了,惡劣的環境日漸改善。進入大正時期,在台日人舒適生活的模樣也傳 達到國內,不過在這樣的傳播中,台灣如何被整備成為「適合旅行的環境」呢?下一節試圖 藉著爬梳對旅行者的移動而言很重要的交通問題,包括內台連絡船與鐵路的進步,以及作為 台湾的中心都市與近代化的重點實施所在的台北的發展、,來考察接納旅行者的環境是如何 被建設出來的。. 立. ‧ 國. 學. ‧. 2−2 開發台灣交通與基礎建設. n. al. er. io. sit. y. Nat. 如同第一章所述,為了達成舒適的旅行,發展作為「觀光媒介」的交通設施是不可或缺 的!自日本領台開始,便以台灣總督府為統治中心,立即著手改善與整備基礎建設,其中, 連接日本與台灣聯絡航線以及聯繫台灣本島的鐵路建設,被視為緊急要務而進行。內台聯絡 航線營運始自明治 28(1896)年開放內地人自由進出後,鐵路的從領有之初開始,除了全 面改良舊有鐵道外,也進行縱貫鐵路的鋪設。另一方面,作為台灣中心都的台北,也在舊有 設備的改良與新建設的施行下,面貌為之一變。總之,以往被視為未開化地的台灣,以明治 28(1895)年為契機,展開了急速的近代化,不過,具體而言進行的是怎樣的改善與建設 呢?. Ch. engchi. i n U. v. 2−2−1 逐漸發達的交通網 在那個航空不發達的時代裡,不單是內地與台湾間的交通運輸需要仰賴船舶,對鐵道與 公路尚未整備的台灣島內的交通而言,船舶也是重要的移動方式。明治 29(1896)年 5 月 18 日開放日本人自由渡台後,台灣總督府對「大阪商船」和「近海郵船」下達了定期航行 內台的命令。大阪商船株式會社為此,使用了三艘一千噸以上、速度 10 節以上的「須 磨」、「明石」與「舞鶴」作為定期航線船隻。以下是初期的航行路徑: (1)神戶—馬關(下關)—長崎—鹿兒島—沖繩—基隆(每月一往返) (2)神戶—鹿兒島—大島—沖繩—基隆(每月二往返)84. 84. 葉龍彥,〈日治時期台灣觀光行程之研究〉,《台北文獻直字》第一四五期,2003 年 9 月,頁 86。 18.

(24) 明治 30 年(1897)起,加入日本郵船株式会社的「基隆-神戶」定期航班。. 85. 明治 34(1901)年大阪商船的航線擴充至以下航線。 (1)台北丸:基隆—長崎—門司—神戶 (2)福岡丸:基隆—沖繩—鹿兒島—神戶 (3)愛國丸:基隆—花蓮—打狗—安平—澎湖—基隆 (4)釜山丸:基隆—澎湖—安平—打狗 (5)大仁丸:淡水—廈門—汕頭—香港 (6)台中丸:基隆—門司—神戶 (7)宮島丸:基隆—花蓮—南灣—打狗—安平—澎湖—基隆 近海郵船尚有以下航線: (1)弘濟丸:基隆—門司—神戶 (2)威海丸:基隆—門司—神戶86. 政 治 大. 有趣的是,除了航行中国的大仁丸,全部的航線都以基隆作為起點,也就是從內地出發 的旅客都必須從基隆登陸才行。由此,我們可以明瞭當時基隆開始具備台灣玄關的機能。此 外,透過當時設置的台灣沿海航線,使得從基隆到澎湖、台南、高雄、花蓮等的離島與尚未 有鐵路的本島各地得以聯結。. 立. ‧ 國. 學. ‧. 內台聯絡航班日後持續增加。像是大正 5(1916)年 7 月自基隆出發的大阪商船連絡船 就有: 3 日「笠戸丸」、6 日「亜米利加丸」、12 日「香港丸」、17 日「笠戸丸」、20 日 「亜米利加丸」、26 日「香港丸」與 31 日「笠戸丸」等 8 班次;8 月亦有:3 日「亜米利 加丸」、9 日「香港丸」、14 日「笠戸丸」、17 日「亜米利加丸」、23 日「香港丸」、28 日「笠戸丸」與 31 日「亜米利加丸」共 7 班次運行。而日本郵船的内台連絡船則有 7 月 14 日的「備後丸」、同月 23 日的「信濃丸」、同月 28 日的「備後丸」以及 8 月 6 日航行的 「信濃丸」。總之,約莫 3 至 6 天即有一班日台連結船航行。87.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i n U. v. 內台聯絡航線,是在日本領台 2 年後,隨著內地人渡台自由化政策而同步運行,扮演著 內台聯絡生命線的角色。迄大正 5(1916)年,僅僅 20 年間船舶不斷改良、航班逐次增 開,運送了很多往返台、日的人們。由於航班的增加,提升了便利性和運輸力,這當然對日 本國內前往台灣旅行有所影響。. engchi. 在大正 11(1922)年起使用桃園丸、青海丸、湖南丸等船開設了連結內地與高雄的航 路。連絡在此之前,內台連絡船在台灣的出發地點只有基隆,藉此機會結成每月四個班次横 浜ー神戸ー宇品ー門司ー長崎ー基隆ー澎湖島ー高雄路線的航班,便利性也大幅提升。大正 14(1925)年「神戸ー基隆線」更利用六千到一萬噸等級的大型客船,結成神戸ー門司ー基 隆每月 12 班次需時 4 日的航班,形成備受注目的路線。其他如「横浜ー高雄線」或「那覇 ー基隆線」,也結成每月 5 班次的基隆ー西表ー八重山ー宮古ー那覇路線。與第二章所述領 台初期的內台連絡連絡航班比起來,班次的增加與船舶的大型化,對於輸送力提升大有幫 助,顯示出內台間移動的便利性得到確實的提升。88 85 86 87 88. 張倩容,〈日治時期台灣的觀光旅遊活動〉,(台北: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 年),頁 44。 葉龍彥,〈日治時期台灣觀光行程之研究〉,《台北文獻直字》第一四五期,2003 年 9 月,頁 88。 張倩容,〈日治時期台灣的觀光旅遊活動〉,(台北: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頁 46−47。 張倩容,〈日治時期台灣的觀光旅遊活動〉,(台北: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頁 48−50。 1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雖然日本人已探勘到蛇紋石,也申請到礦權,但是山區欠缺可供大型交通工

最為人知的尌是『大佛風景區』 ,是彰化最具代表性的佛教觀光聖地,屬於

中華民國不動產仲介經紀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社團法人台灣房屋

,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事實上太不可能。也 許那就是我不夠愛他的緣故,也就是我愛我現在

台中地區 (山海屯) 台中市大里區崇光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大元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大里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立新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內新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草湖國小

台中地區 (山海屯) 台中市大里區崇光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大元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大里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立新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草湖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永隆國小

妙心寺派開始傳入台灣是在明治 32 年(1899)。當時該 派布教師梅山玄秀在臺北圓山劍潭寺駐錫、傳教。明治

系之一月眉山派的創立者,也是台灣佛教中學林(今臺 北市泰北中學)的創立者。明治 40 年(1907),善慧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