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4-2 走向戰爭時期的社會變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由此也得以明瞭,關於昭和 9 年以降介紹台灣的篇幅,在太平洋戰爭戰爭爆發之後出版 的昭和 17 年版本中,「產業」與「海運」的情報被修改或刪除,得隱見對戰時體制的應對 之道。然而在此之外,對於「登山」與台灣傳統料理、航空以及原住民的情報著墨卻增加,

可以說是著重在強調日本內地與台灣的差異。那麼,當時實際的社會是怎樣的呢?能夠見到 現實台灣和《台灣鐵道旅行案內》之内容的影響或背離嗎?下一節想討論戰時體制的社會變 化、關於日本和台灣生活的變化對旅行之影響。

4-2 走向戰爭時期的社會變化

昭和 6(1931)年 9 月 18 日,以満州奉天郊外南満州鉄道爆破事件為導火線,「満州 事變」爆發後,日本佔領了滿洲各地。168其後, 1932 年 1 月第一次上海事変、同年 3 月成 立満州国。1933 年國際聯盟裁決了撤退勧告案,日本退出了國際聯盟。169伴隨著日本在國際 社會的孤立,日本軍國主義、國家主義氣勢高漲,而對於思想、言論的統制也變得嚴厲。170

這樣的戰爭氛圍不限於日本內地,也擴大至台灣。満州事變以後,報紙持續著激勵人心 的報導,而因為對承認滿洲國與否,造成日本與其他國家的對立,也促成了國內反國際聯 盟、反英美的感情激化。171自昭和 9(1934)年左右,《台湾實業界》雜誌開始刊登認識戰 時體制的讀物。一月号「飛機下的台灣」專欄以「無論是白天或深夜,交戰時,該預想台灣 有飛機飛來侵略。更因作為海軍根據地,繁忙著支配華南領海權。實際上,台灣正維持著國 防上武裝殖民地的榮譽。」論述戰時體制下台灣的重要性。172而二月号也接著刊載的「台灣 日本化-先從語言與服飾開始」專欄中,說到因「在台生活者的日本意識持續變得稀薄」,

而呼籲台灣既然身日本領土,則非得改變說台湾語、穿中式服裝服不可。173此外,昭和 11

(1936)年初,政府開始獎勵西服使用「國防色」,同年 2 月 8 日,菊元百貨開始陳列標榜 著「一有事就派上用場」的國防服。174

實際上,自昭和 8(1933)年起,台灣總督府提出十年內將總人口國語普及率提升 50%

的「國語普及十年計畫」。另外,自 1930 年代起台灣總督府基於「敬神尊皇」,透過在全 台各地設立神社與人民家中安置「神棚」,來獎勵各別的參拜行為。昭和 11(1936)年起 更展開所謂「民風作興運動」,來普及對日本神道的敬神思想,並改善台灣傳統的宗教與習 慣,各地「寺廟整理運動」於焉開展,隔年(昭和 12 年),台南州斗六街、朴子街祭拜媽 祖時燃燒金紙與鳴放爆竹的行為被禁止,北港朝天宮的金爐甚至遭到拆毀。175

168 蔡錦堂,《戰爭體制下的台灣》(台北:日創社,2006 年),頁 11。

169 中村宏,〈戦時下における国際観光政策ー満州事変、日中戦争、第二次大戦ー〉,《神戸学院法学》第 36 巻第 3・4 号,2007 年 4 月,頁 171。

170 蔡錦堂,《戰爭體制下的台灣》(台北:日創社,2006 年),頁 13。

171 竹中信子,《植民地台湾の日本人女性生活史・昭和篇上》(東京:田畑書店,2001 年),頁 206。

172 〈航空機下に於ける台湾 完全に国防植民地たらしめよ〉,《台灣實業界》,台北:1934 年 1 月號,頁 1。

173 〈台湾を日本化せー先づは言葉と服装から〉,《台灣實業界》,台北:1934 年 2 月號,頁 1。

174 竹中信子,《植民地台湾の日本人女性生活史・昭和篇上》(東京:田畑書店,2001 年),頁 344。

175 蔡錦堂,《戰爭體制下的台灣》(台北:日創社,2006 年),頁 27,41-4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昭和 12(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日本國內由第一次近衛文麿内閣提出把「盡忠報國」

「舉國一致」「堅忍持久」為三大目標的「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獎勵日本國民對戰爭全 面協力的行為。與此同期在台湾正提倡「皇民化」及「皇民化運動」。176而第 17 任台湾總 督小林躋造於昭和 11(1936)年 9 月 2 日任職後,提出為實踐八紘一宇,必透過國語教育 與領會皇民精神為施政方針,故發表「要求強化台灣精神動員與徹底皇民化」之言論,大聲 疾呼皇民化的重要性。177小林躋造於昭和 14(1939)年即將結束任期回京之際,發表了以

「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作為治台三大原則。由於要更發展台灣作為日本 領土國防上的重要據點,明言了強化作為日本國民意識的必要性,因此在台灣的皇民化運動 被更加強化。 178其後, 1938 年 4 月 1 日内閣通過「國家総動員法」,要求全體國力投入戰 爭。179

中日戰事的拉長,導致嚴重的物資與食糧不足的情況。內地於昭和 13(1938)年 3 月 7 日,商工省公布「石油販売取締規則」,而同年 5 月 1 日起開始實施汽油等的票券制販售。

180昭和 15(1940)年 4 月起,實施米、糖與全球首次的火柴配給,同時也進行積極研發替代 品的措施。181只不過物資與食糧不足的情況絲毫未見改善,同樣是昭和 15 年(1940)7 月 7 日頒佈施行禁止奢侈品製造與販售的「七七禁令」,8 月 1 日「奢侈是敵人」的標語也登場 了。182而同年 11 月間發佈的「大日本帝國國民服令」,原本僅是獎勵穿用的國防服,改為 必須要著用。183其後於昭和 17(1942)年,衣料販售改為票券制後,不論人民擁有多少財 產,倘若沒有票券就無法購買衣料。184

即使是台灣,這樣的情況也沒有改變。昭和 15(1940)年,因為宜蘭郡的咖啡、料理屋 與飲食店員工們,有著誇張的燙髮又穿著台灣服的緣故,被要求改著和服、洋裝與留低調的 燙髮。在基隆、新竹,亦禁止藝妓穿著具挑釁性的上海服裝(應是指旗袍)。北投的藝妓與娼 妓成立了女子奉公会,於毎個月一號的奉公日當天就會出現,穿著重新染黑改造成モンペ

(農婦型的工作服)的浴衣、綁上黑色頭巾的團體,進行神社參拜、廣播體操、遊行等活動。

185這些獎勵參拜神社、改變台灣與中國式的服裝等行為,造成本島人生活很大的改變,這也 代表了自昭和 11(1936)年以後的皇民化更進一步的情況。

總體而言,滿洲事件以後,日本社會進入戰時體制下,並影響了一般市民的生活,就算 是旅行也無法例外。如第二章所述, 1920 年代中,觀光對日本人來說逐漸成了普遍的事 情,日本人也積極開展赴外地觀光,例如昭和初期大阪商人以「(讓外國人)理解日本的事

176 蔡錦堂,《戰爭體制下的台灣》(台北:日創社,2006 年),頁 17−19。

177 竹中信子,《植民地台湾の日本人女性生活史・昭和篇上》(東京:田畑書店,2001 年),頁 339−340。

178 蔡錦堂,《戰爭體制下的台灣》(台北:日創社,2006 年),頁 13。

179 山中恒,《暮らしの中の太平洋戦争ー欲シガリマセン勝ツマデハー》(東京:岩波新書,1989 年),頁 3。

180 山中恒,《暮らしの中の太平洋戦争ー欲シガリマセン勝ツマデハー》(東京:岩波新書,1989 年),頁 3。

181 竹中信子,《植民地台湾の日本人女性生活史・昭和篇下》(東京:田畑書店,2001 年),頁 140−148。

182 蔡錦堂,《戰爭體制下的台灣》(台北:日創社,2006 年),頁 85。

183 蔡錦堂,《戰爭體制下的台灣》(台北:日創社,2006 年),頁 143。

184 山中恒,《暮らしの中の太平洋戦争ー欲シガリマセン勝ツマデハー》(東京:岩波新書,1989 年),頁 73。

185 竹中信子,《植民地台湾の日本人女性生活史・昭和篇下》(東京:田畑書店,2001 年),頁 154−15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情是重要」為由,招待美籍教師前往「内地」、「朝鮮」、「台湾」、「満州」旅行。186此 外,昭和 8(1933)年,也有國際觀光協會募集美國人為對象,進行前往「内地」、「朝 鮮」、「満州」的旅行。187

然而,戰爭的長期化,使得即使是日本人之間的旅行,也受到了限制。昭和 15(1940)

年,日本國內禁止中小學學生 4 日以上的校外旅行。此乃「從緩和輸送機關的擁擠以及規範 物資消費的立場,修正一直以來的修學旅行」,「禁止一切大學高等學校専門學校學生以及 中小學校學生的教學旅行,僅限於允許實習、調査、研究為目的之旅行或野外演習、集體勞 動與其他有益身心鍛錬的旅行」。188到了昭和 16(1941)年,為了防止内地的國鐵在暑休盂 蘭盆的繁忙期,會因為鐵道的擁擠激化而發生危險事故,而鼓吹終止不必要與不緊急的旅行 外,甚至暗示可能會依情況停發乘車券的情況。189不論如何,都是標舉「緩和擁擠」為目 的,乍看仿佛與戰時體制沒有關係,不過,考量原因還是因為戦争長期化的影響,導致在物 資不足的情況下又得保持運輸力,再加上限制車輛保養與保線作業,導致鐵路運輸力大幅減 少吧。

當然,對旅行制限的原因不單單是交通運輸力的低落。昭和 16 年(1941)年,台中州 訓令禁止職員在年末年初之際旅行。這應該可以對應非常時局下,被指示就算是休假中也當 成非常事務般的指示.可說是為提振戰爭意識,故禁止娛樂性強的旅行。190此外,神奈川縣 鎌倉市於 1940 年出版的《鎌倉市民戦時生活体制実行方策》中,明白記入「廢止新婚旅 行」。191更有甚者,昭和 17(1942)年還刊登出那年新年期間,拜訪高雄的觀光客大幅減少 的報導。192從這些事情都可察覺到因為戰爭長期化,使得即使是一般市民之間,也打算自我 節制「不必要不緊急」之事的這種意識高漲的現象。

昭和 18(1943)年 3 月 19 日,高千穗丸遭敵艦擊沈而造成了大量死傷。為此,交通局總 長極力要求控制不必要與不緊急的旅行。193而遭敵艦攻擊的不僅是高千穗丸,同年 9 月 13 日大和丸194與 10 月 27 日富士丸均遭擊沈,195造成死傷無數。大和丸的沈沒促使交通局長再 次呼籲終止不緊急的旅行,他說「戰時的海上,就是戰場,絕對沒有安全可言」。196對於制 海權遭奪的日本而言,沒有必要讓敵艦得以輕易瞄準長時航海的內臺交通船。換句話來說的

186 新井堯爾,《観光の日本と将来》(東京:観光事業研究会,1931 年),頁 42。

187 中村宏,〈戦時下における国際観光政策ー満州事変、日中戦争、第二次世界大戦ー〉,《神戸学院法 学》第 36 巻第 3・4 号,2007 年 4 月,頁 172。

188 〈小中学生の旅行 四日以上は禁止〉,《台湾日日新報》,1940 年 6 月 23 日夕刊,2 版。

189 〈国鉄徹底的に旅行抑制断行〉,《台湾日日新報》,1941 年 7 月 14 日,2 版。

189 〈国鉄徹底的に旅行抑制断行〉,《台湾日日新報》,1941 年 7 月 14 日,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