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歸結上述各期間關於台灣報導可以發現,在日本統治台灣以前,台灣被視為英、德籍商 船運載的砂糖之產地,此後清法戰爭爆發之際,則透過戰況報導的方式,讓更多人知道了台 湾的存在。其後,也有報導劉銘傳治理台灣時期推動的近代化情況。不過關於台灣地理、民 族、生活風俗與經濟的基本知識,則要至明治 27(1894)年間,隨著以領有台湾作為甲午 戰勝的實質賠償之討論具體化時才出現。雖說如此,日本對統治前的台灣認識還是非常有限 的,這必須要等到近衛師團登陸後,才能更具體地掌握台灣的實際情況,而隨著其統治範圍 的推展,台灣的情報得以即時傳遞日本內地。

但是,那些關於台灣的消息並非都是好消息,像是抗日勢力、傳染病疫情與受害報告 等等,也同時把日本治理台灣的窒礙難行處傳達到日本國內,使得不少內地人對台灣抱持著 負面的印象。就旅行而言,目的地的安全性是極為重要的,前往缺乏人身保障的危險地帶無 異於自殺行為。如此一來,對於日本內地人來說,要把治安與衛生大有問題的台灣當成一個 旅行地點實在是很困難。如此也能明白前章所述在明治 39(1906)年,把台湾當做修學旅 行的目的地時,引發厭惡終至無法成行的原因了。

雖說如此,圍堵猙獰兇猛的原住民的隘勇線,每天確實地向前推進着、疫情最嚴重傳染 病鼠疫也逐漸克服了,惡劣的環境日漸改善。進入大正時期,在台日人舒適生活的模樣也傳 達到國內,不過在這樣的傳播中,台灣如何被整備成為「適合旅行的環境」呢?下一節試圖 藉著爬梳對旅行者的移動而言很重要的交通問題,包括內台連絡船與鐵路的進步,以及作為 台湾的中心都市與近代化的重點實施所在的台北的發展、,來考察接納旅行者的環境是如何 被建設出來的。

2−2 開發台灣交通與基礎建設

如同第一章所述,為了達成舒適的旅行,發展作為「觀光媒介」的交通設施是不可或缺 的!自日本領台開始,便以台灣總督府為統治中心,立即著手改善與整備基礎建設,其中,

連接日本與台灣聯絡航線以及聯繫台灣本島的鐵路建設,被視為緊急要務而進行。內台聯絡 航線營運始自明治 28(1896)年開放內地人自由進出後,鐵路的從領有之初開始,除了全 面改良舊有鐵道外,也進行縱貫鐵路的鋪設。另一方面,作為台灣中心都的台北,也在舊有 設備的改良與新建設的施行下,面貌為之一變。總之,以往被視為未開化地的台灣,以明治 28(1895)年為契機,展開了急速的近代化,不過,具體而言進行的是怎樣的改善與建設 呢?

2−2−1 逐漸發達的交通網

在那個航空不發達的時代裡,不單是內地與台湾間的交通運輸需要仰賴船舶,對鐵道與 公路尚未整備的台灣島內的交通而言,船舶也是重要的移動方式。明治 29(1896)年 5 月 18 日開放日本人自由渡台後,台灣總督府對「大阪商船」和「近海郵船」下達了定期航行 內台的命令。大阪商船株式會社為此,使用了三艘一千噸以上、速度 10 節以上的「須 磨」、「明石」與「舞鶴」作為定期航線船隻。以下是初期的航行路徑:

(1)神戶—馬關(下關)—長崎—鹿兒島—沖繩—基隆(每月一往返)

(2)神戶—鹿兒島—大島—沖繩—基隆(每月二往返)84

84 葉龍彥,〈日治時期台灣觀光行程之研究〉,《台北文獻直字》第一四五期,2003 年 9 月,頁 8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明治 30 年(1897)起,加入日本郵船株式会社的「基隆-神戶」定期航班。85 明治 34(1901)年大阪商船的航線擴充至以下航線。

(1)台北丸:基隆—長崎—門司—神戶 (2)福岡丸:基隆—沖繩—鹿兒島—神戶

(3)愛國丸:基隆—花蓮—打狗—安平—澎湖—基隆 (4)釜山丸:基隆—澎湖—安平—打狗

(5)大仁丸:淡水—廈門—汕頭—香港 (6)台中丸:基隆—門司—神戶

(7)宮島丸:基隆—花蓮—南灣—打狗—安平—澎湖—基隆 近海郵船尚有以下航線:

(1)弘濟丸:基隆—門司—神戶 (2)威海丸:基隆—門司—神戶86

有趣的是,除了航行中国的大仁丸,全部的航線都以基隆作為起點,也就是從內地出發 的旅客都必須從基隆登陸才行。由此,我們可以明瞭當時基隆開始具備台灣玄關的機能。此 外,透過當時設置的台灣沿海航線,使得從基隆到澎湖、台南、高雄、花蓮等的離島與尚未 有鐵路的本島各地得以聯結。

內台聯絡航班日後持續增加。像是大正 5(1916)年 7 月自基隆出發的大阪商船連絡船 就有: 3 日「笠戸丸」、6 日「亜米利加丸」、12 日「香港丸」、17 日「笠戸丸」、20 日

「亜米利加丸」、26 日「香港丸」與 31 日「笠戸丸」等 8 班次;8 月亦有:3 日「亜米利 加丸」、9 日「香港丸」、14 日「笠戸丸」、17 日「亜米利加丸」、23 日「香港丸」、28 日「笠戸丸」與 31 日「亜米利加丸」共 7 班次運行。而日本郵船的内台連絡船則有 7 月 14 日的「備後丸」、同月 23 日的「信濃丸」、同月 28 日的「備後丸」以及 8 月 6 日航行的

「信濃丸」。總之,約莫 3 至 6 天即有一班日台連結船航行。87

內台聯絡航線,是在日本領台 2 年後,隨著內地人渡台自由化政策而同步運行,扮演著 內台聯絡生命線的角色。迄大正 5(1916)年,僅僅 20 年間船舶不斷改良、航班逐次增 開,運送了很多往返台、日的人們。由於航班的增加,提升了便利性和運輸力,這當然對日 本國內前往台灣旅行有所影響。

在大正 11(1922)年起使用桃園丸、青海丸、湖南丸等船開設了連結內地與高雄的航 路。連絡在此之前,內台連絡船在台灣的出發地點只有基隆,藉此機會結成每月四個班次横 浜ー神戸ー宇品ー門司ー長崎ー基隆ー澎湖島ー高雄路線的航班,便利性也大幅提升。大正 14(1925)年「神戸ー基隆線」更利用六千到一萬噸等級的大型客船,結成神戸ー門司ー基 隆每月 12 班次需時 4 日的航班,形成備受注目的路線。其他如「横浜ー高雄線」或「那覇 ー基隆線」,也結成每月 5 班次的基隆ー西表ー八重山ー宮古ー那覇路線。與第二章所述領 台初期的內台連絡連絡航班比起來,班次的增加與船舶的大型化,對於輸送力提升大有幫 助,顯示出內台間移動的便利性得到確實的提升。88

85 張倩容,〈日治時期台灣的觀光旅遊活動〉,(台北: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 年),頁 44。

86 葉龍彥,〈日治時期台灣觀光行程之研究〉,《台北文獻直字》第一四五期,2003 年 9 月,頁 88。

87 張倩容,〈日治時期台灣的觀光旅遊活動〉,(台北: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頁 46−47。

88 張倩容,〈日治時期台灣的觀光旅遊活動〉,(台北: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頁 48−5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殖產局長中瀨拙夫在昭和 5 年由雜誌《台灣實業界》舉辦的座談會中提到,因應內台連 絡連絡船乘客年年增加的情況,「對三等乘客的設備逐漸改善。學生時代搭乘的經驗,是像 豬隻一樣的待遇。」、「現在無論是湯汁或醃漬物等食物無限食用」、「前往新加坡等地的 甲板乘客都喜歡搭乘日本船。日本船與外國船不同,給予甲板乘客人類的待遇,也就是承認 他們是有人格的 。」89等自身見解。從這些事可以知道,內台連絡船在增強輸送量的同 時,船內服務逐步的改善及強化。

接著,來談談肩負台灣島內重要移動方式的鐵路之發展吧。台灣鐵路建設,始於清代劉 銘傳擔任台灣巡撫時,明治 24(1891)年 10 月基隆—台北路段完成、明治 26(1893)年 11 月台北—新竹路段也開通。然因軌道傾斜過陡、曲線半徑又很小,加上載運僅為小型的 機車和貨客車,可說相當缺乏運輸能力。90因為劉銘傳所建設的鐵道,不論是從貨運、客運 或是軍事運輸而言,都無有效的貢獻,結果基隆-新竹路段長達 62 英里的鐵道,僅留下 5 英 里,故有必要對鐵路進行根本的改良。91

日本新規劃的縱貫鐵路,採取以新竹往南、打狗往北兩路新建的方式。以明治 33(1900) 年 11 月 29 日,打狗-台南段、明治 35(1902)年 8 月 10 日,新竹-中港(竹南)段的各別通車 為開端,次第延伸開通。終於,在明治 41(1908)年 4 月 20 日,后里庄(后里)-葫蘆墩(豐 原)開通後,從基隆-打狗全長 405.9 公里的縱貫鐵路全線開通了。在日本統治 13 年後,台 灣西部首次被一條鐵路連接。此外,明治 34(1901)年台北-淡水的淡水線也通車了。緊連縱 貫線通車,明治 41(1908)年 10 月 1 日,打狗-九曲堂的屏東線也通車了。如此,台灣西部 不僅是縱貫線,其他鐵道也加緊鋪設、相繼開通。92

明治 41(1908)年 10 月 24 日,假台中舉行了多達 800 位佳賓的盛大通車儀式。不過在 同一時間,被認為與台灣地形相似的日本九州,熊本-鹿兒島還尚未通車。因此也可以看到

「在熊本與鹿兒島還有連鐵路是啥都不知道的人。看看台湾,總會有人會感到不好意思吧」

這樣的新聞報導。93由此可知,鐵路不僅是統治上迫切需要之設備,也可被視為近代化的象 徵。

台灣鐵路不斷的持續發展。表 2 為台灣鐵道、朝鮮鐵道、日本鐵道每日每公里收入示意 表。台灣鐵道自縱貫鐵路開通的明治 41(1908)年以後,旅客收入與貨物收入開始大幅增 加。在這個時間點上,台灣鐵路的收入超越了朝鮮鐵路,到了大正 14(1925)年甚至到了 凌駕日本國有鐵路的程度。自明治 41(1908)年以來,台灣鐵路呈現出與朝鮮鐵路、日本 鐵路不同的情況,雖然有貨物收入高於旅客收入成為其特色,旅客收入不只高於朝鮮鐵路,

也呈現出與日本國鐵箱匹敵的情況。而表 3 則是官設鐵路(總督府鐵道部路線)的乘客數與 營業公里的變化示意圖,顯示出隨著路線的延伸旅客數也有持續增加的狀況。

89 〈台灣介紹座談會〉,《台灣實業界》台北:1930 年 4 月號,頁 27。

90 曽山毅,《植民地台湾と近代ツーリズム》(東京:青弓社,2004 年),頁 58。

91 高橋泰隆,《日本植民地鉄道史論(台湾、朝鮮、満州、華北、華中鉄道の経営史的研究)》(東京:日本 経済評論社,1995 年),頁 24。

92 今尾恵介・原武史監修,《日本鉄道旅行地図帳歴史編成朝鮮台湾》(東京:新潮社,2009 年),頁 21、

92 今尾恵介・原武史監修,《日本鉄道旅行地図帳歴史編成朝鮮台湾》(東京:新潮社,2009 年),頁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