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科學解釋類型

4.實用性(Pragmatic):涉及教導如何去進行一個物理或心智操作(Van Fraassen, 1980)。例如:說明顯微鏡使用的方法。

5.統一性(Unification)以某些現象的解釋當中找出統一性,使用科學理論歸納 出結論(Friedman, 1974;Kitcher, 1997)。例:分子運動理論的說明。

Braaten 和 Windschitl(2011)認為藉由了解科學解釋的意涵,確立其在 科學教育上的地位,並從介紹科學解釋的模式和其所包含的元素,讓我們得 以認識科學解釋的基本架構。

第二節 科學解釋類型

在科教領域內,有許多學者都曾探討過科學教室中為了解釋現象而可能 出現的解釋類型,但是關於科學解釋的研究是不足的,且尚未提供一個完整 的架構(framework)來為科學解釋作分類(Edgington, 1997)。教師的科學解 釋大致上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教師自身對於科學現象的理解、對原理的解 釋;第二類是因應教學上的需求,以學生為解釋對象,解釋科學現象或說明 實驗過程,使學生獲得理解以達到教學目標,或是指導學生建構科學解釋的 教學時,所展現的解釋類型。

在科學課室中,科學教師常常需要對科學現象或實驗過程加以解釋說明,

在解釋說明的過程,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以及教材的特質,自然產生許多 不同的解釋類型。大部分以教師對象的研究,都是探討教師在科學教學時的 解釋類型為主,關於教師本身的科學解釋類型的研究卻很少,以下略述幾篇 國內外關於科學教師解釋類型的研究。

14

Dagher 和 Cossman(1992)以 20 位國中科學教師為對象進行研究,探討 其在教室中所使用的解釋之本質,依據所蒐集之 40 堂課堂上口語錄音轉錄而

擬人化的(anthropomorphic):一個現象藉由將人類的特質歸因於非 2.

人類的作用者上。

功能的(functional):依據直接得到的好處來解釋現象,這種將功能 3.

歸因於現象可被自然的歷史事件所支持,例如:自然天擇(natural selection)。

溯源的(genetic):藉由將先前的事件依照發生順序聯繫起來而產生

形上學的(metaphysical):這種解釋是將現象發生的原因當作是由超 6.

自然作用者(supernatural agents)所造成的,在此情況下,解釋者解 釋自然的原因超越了解釋的主體,轉換成如神、上帝、佛祖、天主之 類的外在作用者。

實用的(practical):涉及說明如何執行肢體上或心智上的操作。換言 7.

之就是解釋者對傾聽者說明「如何做」(how to)的解釋。

15

理性的(rational):此種解釋以提出證據和札當的理由支持主張,使 8.

他人不得不去相信和接受此主張。

套套邏輯的(tautological):此種解釋僅將「如何」、「為什麼」的問 9.

題或句子加以重組而已,並未在內容中加入任何新的資訊。

目的論的(teleological):用一個結果,配合系統中其他現象的協同 10.

作用,對一終極結果的達成,提供更高的可能性。此一現象可能達成 目標的結果(涉及高級脊椎動物的意識),或者協調成一虛擬目標,

例如:解釋石頭為何會往下掉落,是因為其回到原本應該存在的位 置。

黃達三(1998)採用了 Dagher 和 Cossman(1992)的分類方式,以國小 一、二年級教師為研究對象,觀察自然科教學時的口語解釋,研究結果發現 了六種解釋類型,分別為類比的、擬人化的、功能的、形上學的、實用的與 套套邏輯的(tautological);同時利用 Dagher 和 Cossman(1992)所建立的 解釋架構,將研究的發現類型加以系統化區分為三個主要的類別,依序為套 套邏輯的(tautological)、實用的(practical)及理論的(theoretical);其中

「理論的」此類別又包含了具有預測能力以及可被證偽之非偽裝的(genuine)

與未具有預測能力以及不可被證偽之偽裝的(spurious)兩次類別,偽裝的包 含擬人化的及形上學的兩種類型,而非偽裝的包含類比的及功能的兩種類 型。

巫少岑(2007)亦採用 Dagher & Cossman(1992)的分類方式,以 20 位 國小科學教師為對象,針對他們對「表面張力、大氣壓力」相關現象的解釋 能力進行研究,發現國小科學教師的解釋類型有機械的、實用的、恆真的、

直覺的、日常生活用語的、和無法提出說明的六種解釋類型。

Treagust 和 Harrison(2000)注意到情境的重要性,指出科學教室中所進 行的科學解釋,是一種獨特的解釋,結合了科學知識和教育知識,他們區分

16

出「科學解釋」和「科學教學解釋」的不同,並將科學教室中出現的 18 種解 釋類型分為科學內容解釋、有效的教育內容解釋(科學教學解釋)及日常解 釋這三大類(表 2-3-1)。同時,Treagust 和 Harrison(2000)也注意到表徵 的重要性,也就是一個有經驗的教師或有效的教學應能同時整合多種表徵,

(Scientific content explanations)

演繹律理(Deductive-nomological)

演繹統計(Deductive-statistical ) 歸納統計(Inductive-statistical)

完整或無所不包的(Complete or comprehensive)

因果(Causal)

實證(Empirical)

有效的教育內容解 釋(Effective pedagogical content explanations)

人類行動(Human action)

擬人化(Anthropomorphism ) 目的論(Teleology
)

類比(Analogy)

比喻(Metaphor)

簡潔描述(Vignettes)

日常解釋

(Everyday explanations)

模糊不完整的(Vague/incomplete)

常术理論導向(Folk theory-driven)

直覺的(Intuitive)

有特性的(Idiosyncratic)

虛無(Tautology)

軼事(Anecdotes)

Treagust 和 Mamiala(2003)更將研究場域設定在化學課室,在這個研究 中,他們進一步合理化了「擬人化解釋」和「類比解釋」出現在科學教室的 必要性,定義了化學教室中,要進行分析的五種型態解釋:類比、擬人化、

理性、問題本位(problem based)、模型本位(model based)。例如:化學

17

教師利用「家族」的概念來解釋元素週期表。

上述的研究是以教師為研究對象,並將其解釋類型加以分類的研究結果,

從中發現教師在課堂中為了達成教學目標而運用「解釋」的過程技能,屬於

「教學上的解釋」;可能因研究對象與教學情境有所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解 釋類型的分類方式,但是很少研究直接去探討教師本身對於科學現象的解釋 類型。本研究設計五個 POE 實驗,利用訪談的方式,分析並探討國小教師對 於「重心、平衡」現象的解釋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