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六節 POE 的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

一、POE 的意義及起源

POE(Predict -Observe-Explain)是「預測-觀察-解釋」的簡稱,是一 種藉由教學者設計「預測-觀察-解釋」三步驟之任務,以探究學生認知理 解情形的教學策略。POE 起源自於美國 Pittsburgh 大學 Champagne、Klopfer 和 Anderson 於 1980 年所設計的 DOE (Demonstrate-Observe-Explain)概念 晤談教學策略的研究工具。此概念晤談策略首先對學生進行紙筆測驗,再由 教師示範實驗活動(Demonstrate)讓學生觀察(Observe),隨後要求學生回 答測驗裡的問題並提出說明(Explain),當時有些 DOE 的問題情境會要求學 生於觀察之前先對該項實驗的結果進行預測。後來 White 和 Gunstone(1992)

發現若能在活動前先進行預測的活動,不但能呈現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還 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便將 DOE 策略改良為 POE

(Predict-Observe-Explain)教學策略,以期提高教學效益。

許良榮(2005)更進一步的利用前後具有關連性的數個 POE 策略,發展 出「序列性 POE (Sequential Predict-Observe-Explain;S-POE)」策略,S-POE 意指序列性的預測-觀察-解釋,其設計方式是利用前後具有關連性的數個 特定事件或現象,要求學生對每一個特定的事件、現象,依序完成對它的預 測、觀察與解釋。此策略可以除了可以了解學生科學解釋的特徵,亦可用來 深入了解學生每個相關聯的現象之間的解釋是否具有解釋的融貫性。

二、POE 的實施

POE 在實施上,由學生決定所持的理由來解釋他們所認知的科學概念,

在 POE 活動開始前,需讓學生明確的了解自己所要預測的事件,此時可允許 學生提出各種相關疑問,活動的實施過程可分為下列三個步驟(White &

Gunstone, 1992):

29

進行 POE 時,要考慮下列原則(White & Gunstone, 1992):

要提供學生一個可以預測,並能以個人理解進行推理的情境或實驗,

30

許多研究(如表 2-5-1、表 2-5-2)顯示 POE 策略廣泛的應用在科學教育 上,能協助教師探索學生的先前概念或另有概念, 在國內方面,以 POE 策略 設計推理活動探究學生概念理解、推理過程,探討主題有磁力、拋射體、滲 透作用、影子等概念的研究(曹永彬,2009;周孟勳,2011;張綾娟,2011;

黃瑜珮,2012 等)。在國外方面,則有應用 POE 策略診斷化學概念(Methembu, 2001)、季節與月相的另有概念(Kucukozer, 2008)、酸鹼概念(Kala, Yaman

&Ayas, 2013),及鹽的溶解另有概念(Kibirige, Osodo & Tlala, 2014)等研究。

在科學教育的活動之前,教師若能了解學生的先前概念,並以此作為教學策 略擬定及改進的指標,方能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

除了診斷先前概念、迷思概念之外,研究發現,使用 POE 教學策略,可 以提昇學生科學概念的理解,亦是設計概念改變教學有效的策略之一。黃贊 樺(2011)以 POE 教學策略結合科學解釋文字鷹架,探討學生在光學概念改 變的影響;翁靖婷(2011)及 Keleş & Demirel(2010)以 POE 教學策略改變 學生對於光的另有概念。Cinici & Demir(2013)則是以 POE 教學策略探討學 生「滲透作用」概念改變的情形。在 POE 策略中,預測的理由不僅能呈現學 生原本的認知架構,學習者解釋其預測和觀察結果之間的矛盾的歷程,具有 認知衝突(cognitive conflict)的特色,於此,再藉由教學的引導,有助於改 善其另有概念。

此外,有些研究運用多媒體結合 POE 教學策略,在國內學者方面,楊凱 悌、邱美虹、王子華(2009)將數位影音融入 POE 教學策略,應用於改善國 小高年級學童在脊椎動物分類之另有概念的效益情形,研究發現,國小高年 級學童對於脊椎動物之分類,多按其知覺到動物的原型加上明顯特徵來將之 分類,因而產生許多另有概念;透過數位影音融入 POE 教學,有助於改善其 對脊椎動物分類之另有概念。利用 POE 策略融入資訊教學設計,還能引發學 生的學習興趣、可以促進學生的思考,更能提高學習動機及興趣,提升學生

31

學習成效。陳瑩雯(2013)利用 POE 動畫教學法複習「燃燒與滅火」的知識,

無論是對全體學生或不同學業成就學生而言,在「燃燒與滅火學習成效測驗」

之前後測的比較上,皆達到顯著性的差異,表示學生利用 POE 動畫教學法複 習,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Kearney, Treagust, Yeo & Zadnik(2001)將 POE 策略融入電腦多媒體教學,設計十六個關於力與運動概念的 POE 電腦學 習方案,探討不同學校 10、11 年級師生,對於電腦化 POE 活動的看法,並 建議有效運用多媒體進行科學學習的方法。

POE 策略亦用來探究科學解釋的情形(許良榮、羅佩娟,2009;黃贊樺,

2011;Zacharia, 2005)。許良榮(2005)由 POE 策略發展出序列性 POE 策略

(S-POE),以探討受訪者在數個相關連的 POE 實驗中的解釋融貫性,巫少 岑(2007)、陳嘉蕙(2007)和劉月智(2007)以其設計之「大氣壓力、表 面張力」序列性 POE 策略,分別探討國小科學教師、國中生及大學生的科學 解釋能力及解釋融貫性。Costu, Ayas & Niaz(2010)更以 POE 發展出的 PDEODE 教學策略(predict-discuss-explain-observe-discuss-explain)探討學生 概念改變的情形,及學生對於蒸發概念學習的成效。

POE 策略亦用來融入教學,協助教師改善教學,提昇教師教學專業。陳 均伊、張惠博、楊巽斐和鄭一亭(2006)針對一位資深的地球科學教師,探 討其教學信念,並基於所面臨的教學問題,嘗詴實施 POE 教學,給予學生較 多討論與思考的時間,進而提昇教學成效。陳俐娟(2008)探討一位非理工 背景之國小自然科教師,學習與運用 POE 教學策略後,教學知能的轉變,研 究結果發現,個案教師在運用 POE 教學策略時,因為對該教學策略的不熟悉 及學科內容知識薄弱,產生教學上的困難;POE 教學課程實施後,課程能獲 得學生的認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思考能力。

綜合國內外 POE 相關實徵研究,可以發現 POE 策略常用於探求受詴者在 某一現象之理解情形,其中以物理現象的研究居多,如槓桿、浮力、光學、

32

磁力等科學現象(陳海玲,2007;紀薰順,2010;Keleş &Demirel, 2010;陳 宗佑,2011)。在化學方面,則有氧化還原、酸鹼概念等主題的研究(李明 修,2011;Kala, Yaman &Ayas, 2013 等)。唯大多數 POE 的研究以學生對象 居多,以教師為研究對象之研究並不多(Gunstone & White, 1992;巫少岑,

2007;陳琍娟,2008),未來之相關研究方向,亦可針對教師科學概念、科 學解釋能力的部分加以深入研究。

考量 POE 策略設計要能提供受訪者可以預測,並能以個人理解進行推理 的情境或實驗,「重心、平衡」是生活中常聽到的語詞,但是其中詳細的原理,

多數人並不是很清楚。普通高級中學物理教科書(2008)提到「重心」應符 合兩個力學的要求:(1)重心所受重力=所有質點所受重力之合力=物體的總 重量。(2)重心所受的力矩=所有質點所產生的力矩和。邱韻如(2010)指出

「平衡」意指「靜力平衡(Static Equilibrium)」,同時包含移動平衡(外力和 為零)及轉動平衡(外力矩和為零)兩個條件,必頇對各種力的性質有充分 的瞭解與掌握,以及力矩、轉動與支點的選擇有相當的認識,絕非僅靠「合 力等於零」或「合力矩等於零」就可以解題的。因此,本研究以「重心、平 衡」原理,設計五個 POE 實驗,每個實驗間只改變一個變因,欲以這五個 POE 實驗探討不同背景之國小教師對於「重心、平衡」現象的解釋情形,以探討 國小教師的科學解釋能力。

33

34

35

表 2-5-2 國外 POE 之實徵研究

年代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重點

1992 Gunstone &

White 教師

36

年代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重點

2013 Kala, Yaman

&Ayas 國中生

以三個 POE 的問題和半結構式訪 談探討國中生對於酸鹼概念的理 解情形。

2014

Treagust, Mthembu &

Chandrasegar an

國中生 應用 POE 教學策略提升學生學習 氧化還原概念的理解。

2014

Kibirige, Osodo &

Tlala

10 年級

探討 POE 策略對於 10 年級學生在 鹽的溶解的另有概念及概念改變 的情形。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