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解釋能力分析

本節先探討受訪教師在實驗前之「預測札確性」,接著探討受訪教師在預 測階段(P 階段)及解釋階段(E 階段)的「解釋能力」,最後比較不同背景 及性別受訪教師之「解釋能力」。

一、「預測札確性」分析 (一) 預測札確題數分析

分析受訪教師在預測的札確題數,由表 4-1-1 可知,在五個 POE 實驗的 預測中,全部 5 題都預測札確只有 1 位;答對 4 題有 2 位;答對 3 題有 6 位;

答對 2 題有 6 位;只答對 1 題只有 1 位,受訪教師的平均答對題數為 2.75 題,

平均札確率為 55%,顯示所有受訪教師的平均答對率達 50%以上。

表 4-1-1 預測札確題數分析

預測札確題數 5 題 4 題 3 題 2 題 1 題 札確率(%) 100% 80% 60% 40% 20%

人數(人) 1 2 6 6 1

50

(二) 五個 POE 實驗之預測札確性分析

分析五個 POE 實驗之預測札確性,由表 4-1-2 可知,POE3 預測札確的人 次最少(3 人),預測札確率(19%)最低;POE5 預測札確的人次(13 人)

最多,預測札確率(81%)最高;POE1、POE2 和 POE4 的預測札確率皆達 50%以上,所以,五個 POE 實驗中,只有 POE3 預測札確率低於 50%。

POE3 預測錯誤的理由大都是「另一端太重,失去平衡」,顯示多數的受 訪教師對於「平衡」的概念,只考慮「平移平衡」,未考慮「轉動平衡」。

NM13:因為另一端比較重,會整個往重的那一端傾倒。

預測札確的三個人當中,有兩位都聯想到古早的「秤桿」(SF07、NM14),

以秤桿為例子來作為 POE3 的預測理由;另一位(SF08)則是以「力矩」來 解釋,沒有人用「重心」來解釋。

NM14:好像早期的秤桿,覺得它不會掉。只是會往重物的方向傾斜。

SF08:往下力量比較大,力矩往下比較大。

由於本研究設計是序列性 POE,從 POE1~POE5 每個實驗都只改變一個 變因,但是,研究發現,有的受訪教師會忽視前一個實驗的結果,繼續持同 一個錯誤的理由,造成接下來的實驗預測錯誤。

SF03:根據槓桿原理,一邊有施力點(重物),但另一邊沒有抗 力點,這絕對是沒辦法平衡的。(在POE3 的預測理由)

SF03:只有一個往下的力(重量),應該要有一個往上的力,找 不到反作用力支撐重心,所以還是會掉。(在POE4的預 測理由)

51

52

二、「預測階段」與「解釋階段」之「解釋能力」比較 (一) 受訪教師 P 階段及 E 階段的「解釋能力」之比較

分析受訪教師 P 階段及 E 階段的「解釋能力」,由表 4-1-4 可知,16 名受 訪教師中,有 11 名受訪教師在 E 階段的解釋能力分數高於 P 階段;3 名受訪 教師(SF08、NM10、NF16),P 階段解釋分數與 E 階段相同,只有 2 名受訪 教師(NF11、NF15),E 階段解釋能力分數比 P 階段低。全部受訪教師在 P 階段平均分數為 1.43,E 階段為 1.68,可見,多數的受訪教師在 E 階段解釋 能力分數是提升的。

此外,兩個階段的解釋能力分數皆高於 2 分有 2 位(SM01、SF08);有 一名受訪教師(NF12)P 階段解釋能力分數低於 1 分(0.8),大部分受訪教師 的解釋能力分數都在 1~2 分之間,由表 4-1-4 得知全部平均得分為 1.55,尚 未達到「理由札確但不完整(2 分)」的水準,顯示整體而言,國小教師科學 解釋能力有待提升。

53 可知,POE5「預測札確率」81%,是五個 POE 中最高的,其「解釋能力」1.72,

也高於平均的 1.55;而 POE3 的「預測札確率」最低(19%),其「解釋能力」

也是最低的(1.20)。

然而 POE1 的「預測札確率」雖然達 69%,高於平均的「預測札確率」(55%),

54

但是 POE1「解釋能力」卻只有 1.32,低於平均 1.55,由此可知,受訪教師在 POE1「預測札確率」雖然高,但是「解釋能力」卻不佳。

表 4-1-5 五個 POE 實驗之解釋能力得分分析

POE1 POE2 POE3 POE4 POE5 平均 P 階段 1.19 1.63 1.13 1.56 1.63 1.43 E 階段 1.44 1.94 1.56 1.63 1.81 1.68 平均 1.32 1.78 1.20 1.59 1.72 1.55

三、不同背景受訪教師解釋能力之比較 (一) 不同背景國小教師的解釋能力之比較

不同背景國小教師的解釋能力分析結果,如表 4-1-6,理工背景教師平均 為 1.74,高於非理工背景教師(1.36),由 t 檢定的統計結果發現,兩者的差 異 t 值為 2.46,達顯著差異(p< .05)。

表 4-1-6 不同背景教師之解釋能力 t 檢定結果

背景 人數 平均 標準差 t 值 p 理工背景 8 1.74 .36

2.46* .027 非理工背景 8 1.36 .23

*p<.05

(二) 不同性別國小教師的解釋能力之比較

不同性別國小教師解釋能力分析結果,如表 4-1-8,男性教師平均 1.70,

高於女性教師(1.40),由 t 檢定的統計結果發現,兩者的差異 t 值為 1.83,未 達顯著差異(p>.05)。

表 4-1-7 不同性別教師之解釋能力 t 檢定結果

性別 人數 平均 標準差 t 值 p 男 8 1.70 .28

1.83 .088 女 8 1.40 .37

55

(三) 不同背景及性別國小教師之解釋能力比較

為深入了解不同背景以及不同性別教師之解釋能力的差異,因此進行二 因子變異數分析。首先由表 4-1-9 發現,其中以理工背景的男性教師解釋能力 分數為最高(1.88),非理工背景的女性教師為最低(1.20)。進行二因子變異 數分析之前,先考驗變異數同質性之假定,發現不同組別之間的變異數,未 達顯著差異,因此繼續進行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分析結果如表 4-1-10,可發現不同背景的主要效果,達顯著差異(F=7.2, p< .05),而不同性別的主要效果,未達顯著差異(F=4.62,p> .05),而不同背 景與性別之間的交互作用,未達顯著差異(F= .03,p> .05)。

表 4-1-8 不同背景教師之解釋能力得分分析

理工背景 非理工背景 合計

平均 標準差 平均 標準差 平均 標準差 男 1.88 .30 1.53 .10 1.70 .28 女 1.60 .41 1.20 .22 1.40 .37 總和 1.74 .36 1.36 .23 1.55 .35

表 4-1-9 不同背景與性別教師之解釋能力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變 異 來 源 SS Df MS F p 不同理工背景 .563 1 .563 7.22 * .020

性 別 .360 1 .360 4.62 .053 不同理工背景×性別 .003 1 .003 .03 .861

誤 差 .935 12 .078

* p<.05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