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三節 解釋融貫性分析

本節探討受訪教師之解釋融貫性,在五個實驗當中,由於 POE5 為綜合 應用實驗,所包含的概念較為複雜,而 POE1~POE4 中,兩個實驗間只相差 一個變因(POE1 vs. POE2、POE2 vs. POE3 及 POE3 vs. POE4 等三組,參見 表 3-2-1),因此本研究探討 POE1 vs. POE2、POE2 vs. POE3 及 POE3 vs. POE4 這三組實驗間的解釋融貫性。另外,再分析「解釋能力」與「解釋融貫性」

之關係,以及不同背景、性別教師之「解釋融貫性」。

一、「解釋融貫性」分析

為分析受訪教師之解釋融貫性,首先歸納 POE1~POE4 這四個實驗中,

最主要的解釋用語,分析結果如表 4-3-1 所示。由表 4-3-1 可發現,POE1~POE4 中,以「重心」來解釋現象者最多,其他用語有:力矩、力平衡、重量平衡…

等,使用「重心」或「力」來解釋現象者,融貫性也較高;以「左右重量平 衡」解釋者,「融貫性」低,「解釋能力」分數也比較低(NF12、NF15、NF16)。

「無法解釋」共有 9 個,其中在 POE3「無法解釋」者最多(5 個),其次是 POE4(4 個),且有兩位受訪教師對於 POE3 及 POE4 這兩個實驗都無法解釋 現象(NF12、NF16)。

分析「POE1 vs. POE2」、「POE2 vs. POE3」及「POE3 vs. POE4」這三組 實驗之間的相關性,結果發現「POE1 vs. POE2」解釋融貫者最多,共有 8 次,

其次是「POE2 vs. POE3」有 4 次,「POE3 vs. POE4」則有 3 次。此外,只有 三位教師(如以下晤談內容)在這四個實驗間的解釋都有融貫性(SM02、SM06、

SM08),四個實驗都以「重心」來解釋(SM02、SM06),或是以「重力、

力矩」來解釋(SM08)。

SM02:重心沒有在支點上,重心太高,所以會掉(POE1);重心比 較低(POE2);重心慢慢降下來,直到重心和支點在同一個點(POE3);

63

64

二、「解釋融貫性」與「解釋能力」

探討受訪教師「解釋融貫性」與「解釋能力」之相關性,由表 4-3-1 可知,

在「POE1 vs. POE2」、「POE2 vs. POE3」及「POE3 vs. POE4」這「三組實驗 的解釋都有融貫性」,共有 3 位教師(SM02、SM06、SM08),其解釋能力分 數皆高於全體平均 1.55;「兩組實驗間具有融貫性」者,只有 1 位(NM09),

其解釋能力分數為 1.6,略高於平均 1.55;「一組實驗間具有融貫性」者,共 有 5 位,其中,只有 1 位的解釋能力高於全體平均 1.55,其他 4 位皆未高於 平均;「未出現融貫性」者,共有 7 位,其中有 2 位(SM01、SM13)的解釋 能力高於全體平均 1.55,而教師 SM01 的解釋能力分數(2.3)還是所有受訪 教師當中最高的。由以上結果可知,受訪教師的「解釋融貫性」與「解釋能 力」,並沒有一定的關聯性。

表 4-3-2 解釋融貫性與解釋能力分析

「具融貫性」

組數

「解釋能力」分數

大於平均(人次) 小於平均(人次)

3 組 3 0

2 組 1 0

1 組 1 4

0 組 2 5

三、不同背景教師之「解釋融貫性」分析

比較不同背景教師之「解釋融貫性」,分析結果如表 4-3-2 所示。在「POE1 vs. POE2」中,「理工」背景教師融貫有 6 人(75%),「非理工」背景教師有 2 人(25%);在「POE2 vs. POE3」及「POE3 vs. POE4」的融貫性,都是「理 工」背景教師融貫有 3 人(37.5%),「非理工」背景教師有 1 人(12.5%)。由 分析結果可知,「理工」背景教師之「解釋融貫性」都比「非理工」背景教師 高,但除了在「POE1 vs. POE2」中「理工」背景教師的融貫性大於 50%,其 餘的融貫性皆小於 50%,顯示全體受訪教師的解釋融貫性不高。

65

66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