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歌唱比賽節目就是一場遊戲,這是本文通篇論述主要傳達的核心思想之 一。這短短幾個字的主張,其實也是簡妙如(2015)批判選秀節目收割素人的 免費勞動時的結論,惟其寓意與本文大不相同。她認為觀眾不過是因為節目的 戲劇性與娛樂性而圍觀,發現沒什麼新奇時就離開,更遑論會繼續支持,因此 不論是想藉著節目實現明星夢,還是拯救音樂產業,這真的只是一場遊戲。顯 然對她而言,「一場遊戲」是對素人透過節目追求明星夢的一種嘲諷。在各種關 於選秀節目的研究中,許多學者也用「假民主」、「十五分鐘名人」等類似字眼 來附和簡妙如的觀點。他們一起否定甚至批判選秀節目製造的幻象,似乎真的 很擔心大眾太相信這一段神話而紛紛提出警惕,告誡大家別再趨之若鶩。

筆者卻以為,歌唱比賽節目作為「一場遊戲」的本質,理應有更正面、更 理所當然的學術定位。或許正是因為歌唱比賽等選秀節目在學術界中一直被過 於嚴苛或嚴肅地看待,使它必須被框定在特定的文化或社會理論中扮演被論述 的角色,才會讓它作為一場遊戲的本質一直只是被批判的結論。也就是說,歌 唱比賽節目在過去常被學者以民主、勞動、後現代主義等理論觀點「由外往 內」檢視,以致「由內往外」分析它作為一場遊戲的樣態之觀點一直付之闕 如。學者們熱衷於審視它的真實、檢討它的民主意涵與勞動關係,最後再笑言 一切不過是一場遊戲,殊不知作為一場遊戲的特質恰恰才是它內心深處最渴望 被論述的世界。而本研究的初衷與目的,正是想在這個空白上稍作著墨,留下 幾筆關於這場遊戲的具體形容。這種被放置在遊戲與儀式思維中的討論,可能 讓我們對歌唱比賽節目的學術定位有新的想像。過去將它視為一種真人秀或實 境節目,或是將它視為這兩者的次類型(選秀節目或才藝秀)的界定,筆者以 為皆不算精準。並不是指它不再具備真人秀或實境節目的特質,而是「真人」

與「實境」不足以全稱它逐漸被放大的「比賽」精神,它的目的甚至不再是

「選秀」或「才藝秀」了。這些老舊的名詞不過只是它的部分或形式,它明明 是一場以歌唱能力為主題,以創造衝突、勾勒矛盾為至高價值的「歌唱比賽節 目」。無論是就這場比賽被激化的程度而言,還是從舉辦、參與以及圍觀的人數 來看,今時今日的歌唱比賽節目,理當名正言順地成為電視文本中的獨立類 型。

除了學術意義的重新定位,對賽制的觀察也具有實務上的參考價值。賽制 的解析其實正是節目產製策略上的一種思考,是對於如何滿足大眾的觀看情 慾,藉此提高收視率的一種分析。對於這幾年這幾年被批評為「素質低落、缺 乏創新」的台灣綜藝節目而言,中國大陸的節目如何透過賽制革新打開節目製 作的格局,也許值得借鑑。雖然業界總有人稱台灣的產業環境資源稀缺,當然

80

無法比擬砸大錢打造的大陸節目,但若撇開舞台燈光、現場樂隊等高價元素不 談,台灣的節目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做出賽制設計上的突破,藉此滿足閱聽人 的感官需求,尚有巨大的思量空間。以 2015 年復出的《星光大道》為例,節目 雖有陶晶瑩、蕭敬騰、草蜢、藍心媚、辛曉琪、蘇永康等大卡司坐鎮,賽程也 縮短至三個月,比過往緊湊許多,但賽制上多半是沿襲舊有模式,選手依次演 唱後評審按燈投票,勝者晉級,敗者進入淘汰區。對於已經習慣於在大陸各種 激進的比賽情境中宣洩觀看情慾的閱聽人而言,台灣節目的賽制甚至可以說是 乏善可陳。當初《超級星光大道》與《超級偶像》那種小小攝影棚中的小情小 愛,已經不足以撐起一個歌唱比賽節目的格局了。

可是話說回來,無論是台灣節目的乏人問津,還是大陸節目的日益壯大,

「歌唱」似乎是最受擁戴的內容類型。2015 年,台灣金鐘獎評審有感於台灣節 目品質普遍低落,「最佳綜藝節目獎」的入圍名單竟只開出三個名額,且全部都 是歌唱節目41。反觀中國大陸,2012 年開始掀起的歌唱比賽熱潮短時間內催生 大量同類型節目,以致大陸政府在 2013 年 7 月份頒布「限唱令」,透過停播或 延遲播放的方式抑制歌唱比賽節目的泛濫。由此可見,「歌唱」作為一種娛樂主 題,似乎較其他任何元素來得更具號召力。顯見大眾對明星夢或明星本身的追 逐與崇拜,依舊是節目販售給閱聽人最正當、最無法割捨的收視動機。過往,

《超級星光大道》與《超級偶像》以「你應該當明星!」、「人人都能成為超級 偶像!」來呼召群眾,讓大眾藉著想像自己成為明星的美夢來解放資本主義帶 來的束縛與壓力。如今,歌唱夢想結合了《後宮甄嬛傳》42等電視劇中的「虐 心」文化,進一步被包裝在被激化的競技遊戲之中,讓觀眾對於逐夢的想像更 貼近現實。複雜且殘酷的節目規則讓他們彷彿身歷其境,一切就像是自己的真 實生活。他們在觀看的過程中想像自己的應對進退與喜怒哀樂,想像自己的生 命就跟這場佈滿荊棘、變幻莫測的生存遊戲一樣,甚至想像它根本就是自己所 處的中國當代社會,以致只能靠著對夢想的渴望與堅持,來抵抗高度競爭的社 會壓力。

歌唱比賽節目在量與質的轉向也為產業帶來了一些改變。在這一波歌唱比 賽熱潮之中,有些曾經紅極一時但跟著歲月的流逝默默淡出的歌手,如今重新 回到螢光幕前,刷新大眾的音樂記憶;有些努力許久但在歌壇始終默默無聞的 他,在這裡找到了屬於他的舞台,震撼整個音樂市場;有些我們過去一直忽略 的佳作,藉著節目中選手的翻唱驚艷我們的耳朵,紅遍大街小巷。這幾年,歌 唱圈的重點話題常常都是誰又上了哪個節目,一定要看,不然就是哪個節目的 哪段表演非常精彩,一定要聽云云。歌唱比賽節目除了如過往的選秀節目一 般,向歌壇輸出大量新秀以外,也逐漸將大眾對音樂的審美場域由錄製的成品 轉向表演現場。尤其對於歌唱技巧早已獲得認可的發片歌手而言,單純歌唱實

41 分別是《我要當歌手》、《音樂萬萬歲 3》、《全球中文音樂榜上榜》。

42 紅遍兩岸三地等華人地區的大陸電視劇,內容講述清朝雍正後宮的各種爾虞我詐。

81

力的較量其實難有鑑別度,如何透過選歌並重新編曲來鋪陳一段好的現場演 出,往往才是專業歌手們的決勝關鍵。節目形式上篩選數百位大眾聽審進場投 票,實則呼召所有閱聽人參與對歌手現場演出的審視。被賦予評審權力的大眾 於是開始在意歌手的改編,評價它是讓人驚艷還是了無新意,甚至常常會質疑 歌手們的演唱是否經後製修音。大眾對音樂的消費不再僅止於被動地接受歌手 的錄音成果,他們開始自以為是製作人,在這個沒有錄音室遮掩的競技舞台 上,對歌手的現場功力品頭論足。

至此,音樂產業的生產與消費似乎從唱片的產製過度為現場演出的編排。

雖然早有不計其數的學術文獻或媒體報導用「演唱會時代」等類似字眼來指稱 這種趨勢,但本文的進一步強調在於,歌唱比賽節目的興起無疑是對這股趨勢 推波助瀾的最大動力,它甚至改變了「歌手」這個身分的定義。過去,愛唱歌 的人透過發片晉身為歌手,如今,曾經發片的他們紛紛被趕上競技舞台,透過

《我是歌手》等節目爭取歌手身分的再認證。2012 至 2016 年間,從隱居深山 的資深前輩到活躍於世間的當紅歌手無一不接獲各大節目導演的電話,投身於 以現場表演為形式的音樂生產。以台灣歌手為例,周杰倫、蔡依林、張惠妹、

楊宗緯、彭佳慧、辛曉琪、張信哲、林志炫、齊秦、虞澄慶、蕭敬騰、陶喆、

張韶涵、Alin、徐佳瑩、李玟、信、趙傳、范瑋琪、范曉萱、楊丞琳、黃小琥、

吳克群、林宥嘉、王力宏、田馥甄等數十位歌手皆陸續亮相於大陸歌唱比賽節 目舞台,還沒登上節目的歌手甚至已經是歌壇中的少數。天價出場費以及節目 播出後如雪片般飄來的商演邀約甚至使他們一去不復返,台灣過去被譽為「華 語流行音樂中心」的美名似乎快隨著歌手們一起西進到大陸去了。媒體紛紛用

「西進撈金去!」43、「跨年活動沒歌手!大咖西進撈人民幣!」44、「台灣歌手 只能西進?沒別條路可走?」45等等標題盤點這些轉戰大陸市場的歌手,顯見 這一波歌唱比賽節目不僅造成音樂審美場域的轉移,更成為中國大陸在華語音 樂帝國中建立強權的武器。

隨著大陸政府的介入管制,這一波歌唱比賽節目進入 2016 年已明顯式微,

只剩下《中國好歌曲》、《我是歌手》、《中國新歌聲》(前身即為《中國好聲 音》,因版權爭議更名)等三檔節目,取而代之的是《隱藏的歌手》、《天籟之 戰》、《夢想的聲音》等音樂綜藝節目。這些節目不再熱衷於追求激烈競爭,而 是純粹以綜藝節目的方式製造娛樂。比如說 2015 年佳評如潮的《蒙面歌王》今 年改名《蒙面唱將猜猜猜》,歌手們依舊是 cosplay 登場,但不再設有 PK 環節。

由歌手與主持人等藝人組成的「猜評團」會在歌手演唱完畢後猜測歌手真實身

43詳見《網路溫度計》2014.09.25 之報導:http://dailyview.tw/Daily/2014/09/25,上網日期

43詳見《網路溫度計》2014.09.25 之報導:http://dailyview.tw/Daily/2014/09/25,上網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