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激化中的競技遊戲:歌唱比賽節目的賽制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激化中的競技遊戲:歌唱比賽節目的賽制分析"

Copied!
8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大眾傳播研究所 碩士論文. 激化中的競技遊戲: 歌唱比賽節目的賽制分析 Intensifying games: A study of the elimination mechanisms in singing programs in China (2012-2015). 指導教授:蔡如音 研究生:陳際宇. 中華民國 106 年 2 月.

(2) 謝誌 我剛開始追歌唱比賽節目的時候,《超級星光大道》已播到第四季,星光熱 潮大體已經退卻。《超級偶像》正在播第三季,似乎正值收視高峰。我記得某 天,我在大學宿舍的交誼廳看報紙,娛樂版上說楊蒨時以一曲《舞孃》成功從 敗部復活,且瘦身成功,復活前後判若兩人云云。我覺得很有意思,就去看了 播出。這一看,就看到今天。所以這一切若要追本溯源,大概是因為我當時很 支持楊蒨時。我甚至記得,她積分賽唱《Beat it》忘詞失誤,我是如何難過不 已;她冠軍賽唱《蘋果花》,我是如何屏住呼吸聽到最後,然後大鬆一口氣,替 她高興。 自那時候開始,觀看歌唱比賽節目成了我的日常。我總能非常投入,甚至 可以說是入戲很深,常與自己支持的選手同喜同悲。鄧紫棋在《我是歌手 2》 一炮而紅的時候,我覺得自己見證了一股沉潛已久的能量在對的時間爆發,備 受鼓舞。相反,朱俐靜在《直通春晚》輸給張赫宣、艾怡良止步《中國最強 音》總決賽、李幸倪在《中國好聲音 4》距鳥巢一步之遙、袁婭維在《歌手》 被淘汰等等時刻,我都認真鬱悶,有時甚至會哭。一部分是替他們惋惜,一部 分是感動他們面對夢想的掙扎與堅持。就如我看到閻奕格、關詩敏在歷經生命 的低潮後重新站上《中國夢之聲》與《中國好聲音 4》的時候,我就覺得堅持 的力量實在是太巨大了。不管結果是如鄧紫棋般大放異彩,還是如大多數人般 得要再一次坦然面對淘汰,他們不被現實淹沒的堅持,在我心裡有無比巨大的 說服力。 或許在逐夢的劇本裡,他們的故事不算特別,我也不想刻意把它描繪得太 煽情。只是因著自己也喜歡音樂,甚至敢說有關於音樂的夢想,所以觀看節目 的過程成了我對生命的想像,舞台上的他們成了一部份的自己。當然,歌手跟 歌迷終究是我們現實中的距離。有時我會買他們的專輯、去他們的演唱會,儘 一點支持的力量。但我這輩子大概不會有機會親自跟他們說謝謝,所以想藉著 這一小段文字,感謝他們透過節目帶給我的所有情緒跟鼓勵。 謝謝袁婭維、鄧紫棋、艾怡良、楊蒨時、符瓊音、朱俐靜、閻奕格、關詩 敏、方宥心、李幸倪、劉明湘。謝謝你們之於我與這本論文的全部。.

(3) 摘要 近幾年,《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等歌唱節目紅遍全球華人地區。相較 起過去以夢想為號召的《超級星光大道》、《超級偶像》等「選秀節目」,本文主 張新一波的選秀熱潮是以製造矛盾、激化衝突為樂的「歌唱比賽節目」。過去被 尊為評審老師的專業歌手,如今紛紛被趕上競技舞台,與素人們一同在更為複 雜與殘酷的遊戲規則中掙扎求生。 本研究遂以 2012-2015 年間 16 個中國歌唱比賽節目為研究對象,在「遊 戲」以及「儀式」兩個理論觀點中分析其賽制。遊戲之理論用以詮釋節目如何 透過賽制激化衝突,儀式之觀點則解讀賽制展示的社會意義。整體而言,專業 歌手的加入、參加過比賽的選手重新回鍋、凸顯人性的自私、強迫玩家在矛盾 中抉擇、刻劃選手的好勝心與求生意志等,是這一波歌唱比賽節目賽制的主要 特色。就儀式意義而言,節目的賽制替眾多歌手與選手創造了歌唱生涯的第二 生命,也展示了中國社會在追求競爭的同時,依舊難以割捨關於和諧與師長文 化的社會價值。. 關鍵詞:歌唱比賽節目、選秀節目、實境節目、遊戲、儀式、中國好聲音、 我是歌手.

(4) 目錄 第一章、歌唱比賽熱潮的死灰復燃...................................... 1 第一節、《超級星光大道》以後..................................... 1 第二節、實境節目中的「歌唱比賽節目」............................ 4 第二章、從遊戲到賽制................................................ 6 第一節、實境節目就是一場遊戲.................................... 6 第二節、實境節目中的儀式........................................ 8 第三節、節目賽制的學術意義..................................... 10 第四節、小結:歌唱比賽節目的再發現............................. 14 第三章、歌唱比賽節目的賽制分析..................................... 16 第一節、問題與方法:以遊戲與儀式為觀點的賽制分析 ............... 16 第二節、研究對象:從《中國好聲音》到《中國之星》 ............... 16 第四章、激化中的競技遊戲........................................... 61 第一節、誰會來,誰要走......................................... 61 第二節、歌唱的競技,人性的遊戲................................. 63 第二節、小結:告別真實,擁抱競爭............................... 70 第五章、賽制的儀式主題............................................. 73 第一節、第二生命............................................... 73 第二節、競爭與和諧的平衡....................................... 76 第六章、競技遊戲之後............................................... 79 參考文獻........................................................... 83.

(5) 第一章、歌唱比賽熱潮的死灰復燃 第一節、 《超級星光大道》以後 對台灣的閱聽人來說,2007 年成功聚焦全球華人目光的《超級星光大 道》1(以下簡稱《星光》)大概是最為熟悉的歌唱比賽節目。這個節目開播不 久就以突破 5%的收視率打破中視歷年同時段紀錄(大紀元時報,2007 年 5 月 28 日),其後續所引發的社會話題及產業效益一方面可從其培育出許多樂壇的 後起之秀(如蕭敬騰2、徐佳瑩3等)觀之,二來也可以從學術界的爭相討論一 探究竟(如陳亭瑜,2009;薛聖棻,2009;簡妙如,2010、2015 等)。爾後台 視也不落人後,在同年底推出《超級偶像》(以下簡稱《超偶》)與《星光》共 同搶奪觀眾的關注,最高收視率也有 4-5%,前三季節目更是常打敗收視率已經 慢慢下滑的《星光》(簡妙如,2015),且節目同樣培育出了張芸京4、艾怡良5 等知名歌手。這兩個節目當紅的時候,甚至引來對岸的諸多選手飄洋過海來參 賽,其在華人社會的舉足輕重由此可見一斑。 只可惜好景不常在,《星光》與《超偶》共創的這一股台灣歌唱比賽熱潮終 究還是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短短三年時間,收視率與社會關注度顯著下降,媒 體的標題也漸漸從對節目的大力宣揚變成「逐漸黯淡的星光」(張莉雯,2012 年 1 月 1 日)、「星光熱潮過,選秀節目收視疲軟」(黃湞尹,2012 年 12 月 4 日)等等無情的字眼。縱使節目嘗盡了休息、改名、再出發的各種努力6,卻還 是擺脫不了漸漸被全世界遺忘的宿命。無獨有偶,在中國大陸,歌唱比賽節目 的發展曾在 2005 年因湖南衛視的第二季《超級女聲》7登上高峰8,它的成功催 生了各家電視台超過二十個同類型的歌唱比賽節目(Jian& Liu, 2009)9,歷經了 1. 2007 年於中視開播的節目,爾後改名《華人星光大道》 ,再改名《星光大道》 。知名歌手蕭敬 騰、徐佳瑩、楊宗緯等人就是發跡於這個節目。 2 第一季節目的踢館魔王、第 24 屆台灣金曲獎最佳男歌手。 3 第三季總冠軍、第 21 屆台灣金曲獎最佳新人。 4 第一季總冠軍,曾獲 2009 年 Yahoo 奇摩搜尋榜女歌手第一名。 5 第五季總冠軍、Sony 唱片旗下歌手,曾得過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 2014 年度十大專輯。 6 比方說《星光》舉辦 6 屆後曾休息數個月後改名《華人星光大道》捲土重來,播出三屆後又 休息一年再改名《星光大道》 ;《超偶》舉辦 6 屆後也改為《超級偶像校園爭霸戰》 ,透過走進校 園的方式拉近與年輕世代的距離。 7 中國大陸 2000 年代收視率最高、最引人關注的歌唱選秀節目。由湖南衛視於 2004 年推出,以 限定女生參賽為特色,隔年開始推出限定男生參賽的《快樂男聲》 。 8 依謝耘耕、陳虹(轉引自廖宣怡,2011)的數據資料,當年節目吸引超過 15 萬人報名、上千 萬粉絲參與投票、收視觀眾達 4 億人次,湖南衛視的全國收視上升 20%,連續 20 個月坐穩全國 收視冠軍,總決賽的廣告達每 15 秒 11.25 萬元人民幣。 9 如《快樂男聲》 、《絕對唱響》 、《我型我秀》 、 《夢想中國》等。 1.

(6) 2007 年的過度氾濫後才又漸漸淡去。 一直到了 2012 年夏天,大陸浙江衛視買入風靡全球的好聲音(The Voice) 版權,在這個已經沉寂已久的歌唱比賽場域中投下震撼彈,啟動了新一波的選 秀瘋狂。這一個從國外遠道而來的節目品牌靠著其巨額的製作成本10與其創新 的本土化模式終結了歌唱比賽節目的低潮,開播連續四年的高收視率與廣告收 入等等數字證明了它是中國最成功的商業節目(藝恩網,2015 年 10 月 9 日) 11. 。姑且不談數字證據,這個早已在荷蘭、美國、英國等地引起劇烈回響的歌 唱品牌,靠的就是它區隔於其他節目的重要特色──盲選(巧翎,2013),也就 是評審背對選手聆聽他們的演唱,演唱完畢以前評審可選擇按鈕轉身,表示願 意將選手納入自己的隊伍,繼續後續的比賽。這一張可以自動旋轉、幾乎才是 節目真正主角的華麗高貴椅,一張就要價新台幣 3200 萬(TVBS,2012 年 10 月 3 日),跟其他節目看起來只像個傢俱的椅子相比,它在《中國好聲音》12 (以下簡稱《好聲音》)的舞台上不僅是場景設置的一部分,更是牽引節目敘 事、誘使觀眾投入其中的媒介。簡單來說,節目的主軸跟觀眾的目光所聚焦 的,幾乎就是那張椅子到底會不會轉過來。 《好聲音》播出三個月以後,東方衛視不讓《好聲音》專美,推出了一檔 《聲動亞洲》(以下簡稱《聲動》)。它效法《好聲音》聘請明星藝人作為導師, 初選時以類似盲選的方式讓選手在幕後限時演唱 30 秒,倒計時結束以前有任何 導師按燈則選手可以走到舞台中央完成演唱,否則淘汰。在賽制上,《聲動》比 照《好聲音》將學員分組,只不過《好聲音》比賽形式是以組內對抗為主(同 一位導師的選手相互競爭),而《聲動》則是以導師與導師之間的跨組對抗為主 (不同導師的選手相互競爭),且節目的選手幾乎由唱片公司新人以及過往參加 過各大比賽的回鍋選手組成13,在總決賽時甚至加碼邀請印度、馬來西亞、新 加坡、韓國等亞洲選手一同競技,努力營造「我們的選手素質更高」、「我們具 有更寬廣的亞洲視野」等節目主題。 這種一邊想要沾沾成功節目的福氣,另一邊又想要在同中求異來彰顯自己 的製作動機像滾雪球般在各大衛視台之間散佈開來。在《好聲音》開播後的這 三年內,市場上漸漸冒出了數量繁多、種類複雜的歌唱比賽節目(詳細節目介 紹可參閱第三章),歌唱比賽也在這樣的量變中產生質變。舉例而言,身為綜藝 10. 根據聯合新聞網 2015 年 7 月 29 日的報導, 《中國好聲音》一集的製作費用達 3600 萬元台 幣,台灣製作費最高的《華人星光大道》一集僅 400 萬元。 11 本篇報導題目為《中國好聲音仍是國內最成功的綜藝節目》 ,裡頭提到四季節目加起來的廣 告收入超過 40 億人民幣,幾乎等於浙江衛視 2014 年一整年的廣告招標收入(50 億) 。四季節 目的平均收視率達 4.8%左右,是所有歌唱比賽節目的龍頭。 12 全球知名歌唱節目 The Voice 的中國版(原版為《荷蘭好聲音》 ) ,2012 年於大陸浙江衛視播出 第一季,2016 年準備上演第五季。 13 其中包括第四屆《星光》總冠軍方宥心、台灣樂團八三夭、2009 年《我型我秀》冠軍余超穎 等人。 2.

(7) 節目老大的湖南衛視不願意笑看其他電視台在收視率排行中坐榜,在 2013 年初 買入韓國版權節目《我是歌手》(以下簡稱《我歌》),邀請許多知名歌手同台較 量,並由現場 500 位大眾評審投票決定成績。這種完全顛覆過往「專家選素 人」的評判機制,讓這些所謂的專家以及歌壇前輩血淋淋地面對觀眾的評頭論 足,整個節目不斷製造關於「誰會來」跟「誰會走」的懸念,很快就引起了超 乎預期的社會關注14。歌手們似乎是以自己多年的努力跟名聲為賭注,努力爭 取在這個舞台上的競演名次來證明自己,宣佈名次於是成為整個節目收視率最 高的環節(常穎雯,2015.03.23)。節目組於是將它越拖越長,到了第四季時這 個儀式甚至占用了整個節目將近半小時(節目總長度的四分之一)的時間。 爾後各家電視台又不服輸地推出各種賽制不同,但都是以歌手為參賽者的 比賽節目。比方說江蘇衛視的《全能星戰》(以下簡稱《星戰》)聚集陶喆15、 孫楠16、黃小琥17等重量級歌手,每週限定爵士、戲曲、搖滾等比賽類型,努力 打造參賽歌手是全方位巨星的節目招牌,且每位歌手必須攜帶一位製作人共同 參賽,在節目中針對彼此的表現相互論辯;安徽衛視《我為歌狂》(以下簡稱 《歌狂》)宣稱自己是「全國首檔音樂隊戰類節目」,將不同的歌手配對進行分 組對抗,每週最低分的組別甚至還得被關進密室,進行「誰是老鼠屎」的殘酷 投票;江蘇衛視繼《星戰》後再推出《蒙面歌王》(以下簡稱《蒙歌》),參賽歌 手們戴著面具化身「靈魂戰警」、「齊天大聖」、「黑天鵝」等等角色,讓觀眾同 時沉浸於鑑賞這一場華麗的變裝秀,又不斷臆測面具背後的真實身分當中。 新一波的歌唱比賽熱潮掀起後,許多曾經參加過《星光》與《超偶》,卻已 經漸漸被觀眾淡忘的選手紛紛再戰大陸選秀節目18,唱片公司也極力將旗下歌 手送上對岸的競技舞台,企圖藉著比賽打開知名度,爾後在迅速崛起的大陸商 演市場中分一杯羹19,中國大陸的歌唱比賽節目儼然成為了大家開創或再創演 藝事業高峰的跳板。在後續的第三章中,我們會詳細地看到這一波節目在賽制 上的設計與特色。前面的綜觀描述旨在勾勒出各家電視台在這一波歌唱比賽熱 潮中努力營造的各種主題與號召,並初步強調這種百花齊放是以增加歌唱作為 一場競技遊戲的看點為目的。節目之所以挪用歌手的聲望、昂貴的椅子、充滿 懸疑的面具等來豐富觀眾對節目的感官刺激,不過就是為了持續販賣這一場比 賽中關於競爭與懸念的敘事與話題而已。筆者以為,這個過程諭示了歌唱比賽 節目在作為「實境節目」或「真人秀」的一種類型的同時,也逐漸回到了它身. 14. 幾乎每一集收視率都是全國同時段冠軍。單一廣告商的冠名費用達 7.2 億元新台幣。 (吳嵩 浩,2013 年 5 月 18 日) 15 第 21 屆金曲獎歌王,人稱 R&B 教父。 16 中國大陸一線男歌手,曾 2013 年江蘇衛視《全能星戰》亞軍、2015 江蘇衛視《蒙面歌王》 冠軍、2016 東方衛視《中國之星》冠軍。 17 台灣資深女歌手,曾任《超級星光大道》常駐評審,有 Pub 天后之稱。 18 比方說《星光》的林芯儀、葉瑋庭、劉明湘、張心傑、鄭心慈等人陸續參賽《好聲音》 。 19 比方說林志炫、彭佳惠、辛曉琪等台灣歌手都在參加《我是歌手》以後身價飆漲。 3.

(8) 為一種「比賽節目」的位置上,展示了它另一種本質上的面貌與意義--一種 以層出不窮的賽制與節目設計為核心思考的屬性。第二節主要以此觀點為基 礎,在實境節目這一類型中找尋歌唱比賽節目的位置,並進一步解釋這個位置 如何幫助我們檢視它、理解它。. 第二節、 實境節目中的「歌唱比賽節目」 實境節目(或稱真人秀節目,reality show)實在是個很不好定義的名詞。 如同 Nabi, Biely, Morgan, & Stitt(2003)所言,縱使大眾對於什麼樣的節目可以被 歸類為實境節目有一個概念,但這個類型實在沒有一個標準的定義。話雖如 此,他們還是努力地將實境節目框架為上演真人生活(而非策劃號的事件)的 節目,並指出它包含的幾個主要元素:一、節目中的人做他們自己(而非演員 或特定的社會角色);二、至少是拍攝他們生活或工作環境的一部分,而不是一 個設置好的場景;三、沒有劇本;四、事件在敘事情境中發生;五、以娛樂觀 眾為首要目的。上述定義可以說是 Nabi 等人對於傳統上所謂實境節目(如 Big Brother20與 Survivor21等,有大量關於實境節目的學術文獻尤其喜歡討論 Big Brother)的特質做出的歸納。以台灣的電視節目來說,這個定義指的就是《TV 搜查線》22、《誰來晚餐》23等此類節目。 之所以說它很不好定義,是因為本文所欲聚焦討論的「歌唱比賽節目」 (singing competition show),比方說大家熟悉的《星光》、《好聲音》等,並不 完全符合前段所述的定義。這種節目雖然同樣出現了真人,大部分時候他們也 確實在做自己,但節目的重點從來不是他們生活的點滴(不管是在房間裡還是 在孤島上),他們也並不是毫無劇本地在鏡頭前表現自己最自然的舉手投足。相 反,他們是在一個被設置好的舞台上展現自己的歌藝,就算鏡頭常常也忙於捕 捉他們的談話與後台中的各種反應,節目終究是以選手們的歌唱競技為主題。 這也難怪許多學者不約而同地將這類節目定義為「才藝類節目」(talent show) 或「才藝類實境節目」(talent-based reality TV),甚至將它定位為實境節目的一 種次類型(如 Barton, 2013; Nabi, Stitt, Halford, & Finnery, 2006 等),藉此諭示它. 20. 中譯為《老大哥》。節目源自荷蘭,爾後陸續出現美國、英國等版本。節目邀請一群參賽者 (含名人與素人)同住在一房屋數週,24 小時被攝影機監控。選手每週會被賦予特定任務,並 由全國觀眾投票淘汰一名選手,最後留在屋子中的人可獲得巨額獎金。 21 中譯為《倖存者》。節目源自於瑞典的 Robinson Crusoe( 《魯賓遜漂流記》 ) ,爾後有美國、英 國、法國、俄羅斯、澳洲等世界各地版本。節目將十餘位參賽者置於荒涼的孤島,選手們靠著 簡單又稀少的資源求生,每週透過互相投票淘汰一位選手,最後勝出者獲得巨額獎金。 22 華視早期的節目,目前已停播。節目內容主要是偷窺、調查並敘述大大小小的男女情愛糾葛 與故事。 23 公視一檔以家庭生活為主題的節目。節目組會要邀請明星嘉賓到特定的家庭(通常都是遭遇 不幸或有特定經歷的家庭)一起共進晚餐,彼此分享生命故事、吐漏真情。 4.

(9) 與所謂實境節目有意義上的重疊,也有本質上的不同24。 當然,用實境節目或真人秀節目來指稱歌唱比賽節目的學術文獻或媒體報 導還是隨處可見,畢竟兩者本來就不是零和的個體。相反,之所以將歌唱比賽 節目視為實境節目或真人秀的次類型(而不是兩種類型),一方面是肯認它展示 了關於「實境」與「真」的特質,二方面也強調了它作為「比賽節目」的獨立 意義。尤其我們在第二章的相關理論敘述中將會看到,這種比拚才藝的比賽節 目更多時候是一個以販賣競爭為號召的競技遊戲,箇中的各種比賽制度與節目 設計都在努力用懸念、矛盾與衝突堆疊觀眾對於贏家產生的期待與高潮。在這 個過程當中,它甚至不強調也不強求所謂的真實。其中最赤裸的例子,便是許 多歌唱比賽節目從不諱言他們會在節目錄製完成後靠電腦修飾選手演唱的音準 與節奏等問題(俗稱「修音」),以確保節目的聽覺品質(北京日報,2014 年 11 月 24 日)。 或許應該說,實境節目或真人秀只不過是對於某一種節目類型的通稱,它 的意義與屬性本來就是多重甚至是流動的。如果說過往《星光》跟《超級女 聲》等節目的成功是基於它成功販賣了有關聲望跟明星的較高文化地位的意識 形態(簡妙如,2015),或是它創造了讓大眾參與彈性化、在地化製作過程的 「民主娛樂」(Jian& Liu, 2009),本文以為這一波歌唱比賽熱潮除了再一次實踐 了過往學者對它的定論,也同時開啟了關於五花八門的賽制、遊戲、節目儀式 等的新話題。而「比賽節目」這個視角將讓我們對歌唱比賽節目的檢視更貼近 它現在的真實。也就是說,我們過去常常從特定的文化觀點或社會理論來檢視 節目的社會文化意義,如今我們也許可以有這樣的新角度:站在節目作為一場 比賽的中心立場,去看看比賽本身形形色色的奇觀與面貌。這個視角也許無法 讓我們像過去許多研究一樣,以特定節目為例來全稱對實境節目(或歌唱比賽 節目)的解讀,但它讓我們看見歌唱比賽這個類型中不同節目的個體差異。並 不是指這就跳脫了將歌唱比賽節目視為一種電視文化類型的討論框架,而是本 文後續的分析與論述,並不以能夠適用或全稱各類型的實境節目為目的。 綜上所述,新一波的歌唱比賽熱潮以不斷模仿又差異化的賽制與設計為號 召,竭力邀請觀眾將自己投身在充滿懸念與衝突的競賽遊戲當中。關於它以什 麼樣的制度設計或呈現方式,來彰顯什麼樣的主題與敘事的問題,本文以為將 之放置在「遊戲」與「儀式」的理論脈絡中思考,可以提供適切的答案。. 24. 學界在這裡其實並沒有一致的定論。比如說 Brenton& Cohen(2003)將 Big Brother 與 Survivor 界定為 gameshow,將才藝類型的定義為 talent game show;Barton(2013)認為 Big Brother 這種 是 competition-based programming,才藝類的叫做 talent-based reality tv;在 Aslama& Pantti(2006)的分類中,Barton 提的這兩種類型都算是 competition show。本文針對各種分類並 不持特定立場,僅指出這種分類恰恰證明歌唱比賽節目跟其他類的所謂實境節目不盡相同。 5.

(10) 第二章、從遊戲到賽制 本章分為四節:第一節與第二節分別從實境節目的相關研究中發展出「遊 戲」與「儀式」的理論基礎,建立後續討論與分析的正當性;第三節在既有關 於歌唱比賽節目的學術文獻中找尋關於賽制的討論,一來作為後續分析的參 考,二則藉此初步描繪出本研究的核心關切。. 第一節、實境節目就是一場遊戲 後現代擬像論是關於實境節目(真人秀)的學術討論中最主要的觀點之一 (簡妙如,2008)。這個視角主要聚焦於節目對於虛擬與真實界線的模糊化,以 及批判它對現代社會的顛覆。Flynn(2002)顯然不喜歡類似的觀點。他認為如果 我們能用更廣泛的媒介混合(media hybridity)的概念去理解實境節目,就不必 擔心節目讓真實陷入矛盾之類的問題。過往研究紀實節目的歷史學家與理論學 家都過於將紀實性節目界定為事實,忽略了當中的奇觀(spectacular)與玩樂 (playful)元素,故 Flynn 效法 Corner(轉引自 Flynn, 2002)稱 Big Brother 等 實境節目為「遊戲紀實節目」(gamedoc),強調它與 The Sims 25這種電腦擬像遊 戲一樣,並非在仿冒紀實性節目,而是結合玩樂、仿擬符號與觀眾互動的另一 種真實再現。 無獨有偶,Dovey(2004)亦指出實境節目與電腦遊戲共同擁有擬像的本質。 只是相較起傳統上所謂消失的真實(如 Baudrillard 的觀點),Dovey 更傾向於把 擬像理解為由複雜的結構與行為建構、以動態規則系統(dynamic rules system)為基礎的再現模式,是一種可以將行動者的角色扮演公式化,進而觀 測互動體系中複雜、浮動、難以預測的現象與行為的實踐工具(比如軍事上透 過電腦擬像擬仿實戰場景的遊戲來訓練士兵)。這種擬像現今除了很常應用在如 Shrek26這種電腦遊戲中以外,也逐漸延伸至像 Big Brother 這種紀實性電視節目 (factual television programme)中,Dovey 稱之為「遊戲節目」(gameshow), 與 Flynn 所謂的遊戲紀實節目(gamedoc)不約而同地強調了「遊戲」這個主 題。 指出了遊戲就是節目的核心之後,Flynn 與 Dovey 進一步描繪了這一場遊 戲的樣態。Flynn(2002)援引 Darley 的觀點,直言 Big Brother 這種實境節目是 「以遊戲為勞動的競技場」,是一種被控制、被規則化的玩樂,一種強調紀律以 及結構形式的玩樂。在 Big Brother 中,玩家與觀眾必須相信完成與維繫洗澡、. 25 26. 中譯為《模擬市民》,一個透過電腦人工智慧來觀察與操作人際互動的電腦遊戲。 以知名動畫電影《史瑞克》為主題的電腦遊戲。 6.

(11) 洗碗、倒垃圾、澆花等等這些單調的家務是他們在這個房子中生存並贏得這一 場遊戲的關鍵。在這樣的遊戲當中,玩家的玩樂(play)具有兩層涵義:一、 以 Roger Caillois’ 對 play 的定義來說,節目以一個模擬空間為舞台,選手們在 這個被想像建構的空間中扮演觀眾分不清是真實還是表演的奇觀;二、屋子中 上演的日常行動都由一場又一場為了獲得食物或其他供應的競爭遊戲所建構, 或者說,Big Brother 的敘事結構是由不斷上演的相互連結又相互排擠的即興戲 劇建構而成,這一齣戲的主導者就是每週被設計來故意破壞團隊關係的淘汰過 程,以及每日的挑戰與試驗(Dovey, 2004)。 有觀點認為實境節目的遊戲是一場關於人性的心理實驗。Brenton & Cohen(2003)的看法比較極端,他們從一起瑞典實境節目 Expedition Robinson 選 手被淘汰後自殺的事件27談起,用力苛責 Big Brother 與 Survivor 這種節目的遊 戲設計(睡眠剝奪、與鱷魚一起游泳等)根本就是極度罔顧人性的折磨與懲 罰,甚至認為這一切跟軍事訓練以及監獄中對犯人的審訊如出一轍。Palmer (轉引自 Dovey, 2004)附和了心理實驗論,他認為 Big Brother 是一場以角色扮 演及觀察為方法、專為大眾娛樂消費而設計的社會心理實驗。選手的隔離、監 看、心理學家的旁白點評等等元素都將節目標示為一個心理實驗室,這種被設 計來觀察人類互動的模式跟被設計來調查其他自然與社會進程的電腦擬像本質 上是一樣的。 Dovey 關於心理實驗室的論述更著重於它被設計的動機。他特別強調這種 以表演性的角色扮演為形式的擬像是一種以「如果這樣,那會怎樣」(What If) 為號召、娛樂重於啟發的人性擬像(human simulation),是一種在一系列的規 則中觀看即興演出、等待非預期行為的玩樂與實驗。為此,這個封閉系統(Big Brother 的屋子、Survivor 的孤島)的經理人(製作人)會在其中策畫出「角色 藍圖」(character algorithms,如電腦遊戲中電腦靠概率計算分配出外向、善 良、活潑等特質),依據他預期的戲劇效果與敘事結構選擇角色--有人比較激 進、有人安靜卻城府很深、有人比較怪癖等。我們在很多遊戲中(尤其是講求 團隊合作的)可以看到這個模型的縮影,主要是讓整個擬像能以有趣的方式發 展,不過真正有趣的還是非預期事件的發生,Jane Roscoe(轉引自 Dovey, 2004)稱之為「真實綻放的時刻」(flickers of authencity),也就是非預期行為從 擬像中產生的瞬間,它也可以理解為戲劇或音樂中的即興表演,雖然節奏與聲 調從一開始就設定好了,但還是會不確定它會往哪裡去。 這種強調節目作為一種遊戲的解釋也落實在美食節目的分析中。Oren. 27. Expedition Robinson 中譯《魯賓遜漂流記》 ,即知名實境節目 Survivor 的前身。自殺的選手名 為 Sinisa Savija,他是該節目第一位被淘汰的選手,於淘汰後一個月(1997 年 7 月)跳火車自 殺。他在遺言中表示節目組的剪輯讓他看起來很愚蠢,讓一切看似他就是那個該被淘汰的人, 他因而對自我產生否定。 7.

(12) (2013)指出,傳統上關於生活的電視節目都以美好的幻想作主題,但像是 Top Chef28或 Chopped29這些美食節目似乎已不再聚焦於美食家之間的友好關係,而 是更傾向於捕捉專業廚房中冷酷、嚴厲、犀利的氛圍。它們不再只聚焦於食材 備製的專業領域,而是將產製邏輯從答案(如何做這道菜)調整為問題(他能 成功做出這道菜嗎),節目的形式變成了關於懸疑、衝突、恥辱與失敗的敘事。 節目以競賽為主要形式,廚師們在極度恐慌中完成限時挑戰,然後面對評審嚴 厲甚至有辱人格的譴責,像是「打包你的刀具離開吧!」、「脫下你的圍裙離開 廚房!」等。競賽式美食節目就是把這樣的混亂與不適視為節目產製的重要元 素,除了美食本身,他們同時以壓力、衝突、責備為號召,節目的高潮甚至不 再是美食,而是選手們在時間與情緒壓力中準備食材、製作料理,最終帶著成 品(以及個人價值)面對批評與審視的程序。而觀眾也在觀看節目時以「扮演 專家」為玩樂。節目的敘事結構以及所有的製作(音樂、剪輯、場景等)都是 在堆疊最終進入評判與點評的高潮,觀眾也會隨之在網路或部落格上關注並參 與這樣的評論(如美國偶像等淘汰性質的節目)。 至此,我們也許可以簡單地歸納出小結:一、實境節目歸根究柢就是一場 透過擬像來操作的遊戲,惟相較起從後現代的視角探究節目對於真實的仿擬, 本文比較在乎將它界定在遊戲這個本質上能夠衍生什麼樣的討論主題;二、這 一場遊戲由一系列的競賽規則主導與建構,所謂的規則可以簡單理解為每週選 手被指派的任務與淘汰機制;三、遊戲的亮點在於對人性的窺探、非預期事件 的發生、關於衝突與競爭的各種元素等,如同 Barton(2013)以使用與滿足(uses and gratifications)為理論的量化研究顯示,觀眾收看所謂真人秀的理由很多時 候甚至與真實無關,而是基於其他像是懸疑或是戲劇性等與好故事相關的特 質。整體而言,本節旨在建立將實境節目界定為遊戲的理論基礎,並試圖指出 遊戲中的規則是介入遊戲中各種宣稱與主題的捷徑。然而除此之外,本文以為 實境節目至少還可以(甚至說是應該同時)被放置在人類學與社會科學中關於 「儀式」(ritual)的構念來解讀,這尤其能夠為賽制以外的節目流程與敘事內容 找到分析的視角。. 第二節、實境節目中的儀式 Carey(1989)是最早主張將儀式(ritual)視為傳播研究的取徑的學者之一。 他認為傳播的學術視野可以簡單二分為「傳輸」(transmission)觀點與「儀式」 觀點。前者將傳播視為人類克服時空限制,進行知識、想法與資訊交換的技術 或行為;後者認為傳播跟「共享」(sharing)、「參與」(participation)、「連結」 28. 中譯為《高廚》或《頂尖廚師》,美國電視台 Bravo 的原創節目,節目內容為素人的廚藝競 技。 29 中譯為《廚藝大戰》,美國 Food Network 電視台的原創節目,節目內容為素人的廚藝競技。 8.

(13) (association)、社群(fellowship)以及「共同的信念」(the possession of a common faith)有關,比起訊息的擴散與流通,它更重視社會的維繫與共同信念 的再現。如果從儀式觀點來檢視一份報紙,我們不會那麼在意訊息內容的效果 與結構,不會將閱報視為一種獲取訊息的管道,而是將它理解為用自己的經驗 觀察、參與、涉入特定情境的過程(比方說一則校園暴力案件會喚起讀者關於 階級對立與仇恨的意識)。在這裡,新聞不是形容世界的資訊,而是刻劃具戲劇 性元素與行動的一齣戲。它在特定的歷史時空中獨立存在,邀請我們在自己的 假設與社會位置上涉入它。 不同於 Carey 從社會科學來詮釋儀式,Couldry(2003)指出儀式是源自人類 學的概念,它可以簡單地涵蓋三層意義:一、慣性行為(habitual action,指任 何慣性或重複的行為,無論其有沒有特定意義);二、形式化行為(formalised action,指有特定意義的例行性行為);三、具有超然價值(transcendent)的行 為(比方說基督教的聖餐被認為能夠與信徒至高的價值連結,也就是上帝)。 Couldry 稱媒介文本中的儀式為「媒介儀式」(media ritual)。他認為從儀式的觀 點來看實境節目是過去的媒介研究中較為忽略的。在他的觀點中,實境節目讓 觀眾介入特定真實情境的臨場感,並在過程中共享某種社會真實的屬性在本質 上就可以被視為一種媒介儀式,許多混合遊戲與真人秀的「遊戲實境節目」 (game-doc)的儀式概念,就存在於它所往返的人為娛樂與人性真實之間。 比方說,Big Brother 每次有人被淘汰時的「典禮」(ceremony)就是一種媒 介儀式(Couldry, 2009)。每次節目組從攝影棚向屋子內的選手宣布當週的投票率 以後,被淘汰的人將擁有一個小時的時間收拾行李準備離開。剩下一分鐘的時 候,主持人會從攝影棚走向參賽者所處的房子,然後房子的大門打開,淘汰者 走出來面對群眾的送別與歡呼,主持人會攜他到攝影棚裡,訪問他關於在房子 裡的一切。Couldry 並不是說這個過程本身就足以全稱所謂的媒介儀式,重要的 是這個過程試圖劃出一個素人不同於名人的界線:在「屋內」比「屋外」更像 是名人。選手們的彼此競爭,也具有努力從素人攀向更高的名人階級的儀式意 義(Couldry, 2003)。這種節目中的儀式往往再現真實世界的特定「神話」 (myth)。節目組總是深信,將選手交給全國觀眾監看兩個月(Big Brother), 或是在需要團隊合作的生理極限挑戰中(Survivor),人性的真實將會被揭露出 來(Couldry, 2003; 2009)。 除了 Couldry 以外,Reijnders, Rooijakkers, & Zoonen(2007)是少數將實境節 目放在儀式的視野中考察的學者,他們認為過往的大多數研究對於新聞節目、 媒體事件、媒體醜聞、醫療紀錄片等文本中的儀式有許多著墨,但一直忽略了 儀式其實與許多像是玩樂(play)、歡慶(festivity)、社群(community)等娛樂 主題有關,而這些元素在才藝節目(talent show)中都有其具體且反覆出現的意 義。以荷蘭歌唱選秀節目 Idols 為例,它擁有一個固定的形式結構:選手們在犀 9.

(14) 利的評審面前唱歌,清唱一小段以後評審做出裁決,讓選手們晉級或是回家。 這個模式反覆進行到選出 30 位歌手為止。可以說,這整個過程就是在彰顯一種 透過歌唱實力來爭取進入某個階級(ranking)的核心思維,它似乎就是在滿足 人類對於競爭(competition)與秩序(order)的基本需求(Reijnders et al., 2007)。 縱使儀式觀點在實境節目的研究中算不上常見,但我們大概也能在許多關 於節目形式的論述中看見它的影子。比方說 Jian(2013)觀察到台灣選秀節目中的 評審、節目主持人、製作團隊、樂隊成員、舞者等在節目中都被稱作「老師」, 這些無處不在的老師與他們所彰顯的父權建構出了節目中的紀律體系,將參賽 選手變成一個不斷說「謝謝老師!」的乖學生。如果將 Jian 的關懷理解為節目 形式在儀式意義上所反映的社會真實,似乎也無不可。又比方說 Dyer 認為 Pop Idol 節目所訴求的夢想其實源自於美國夢當中的「成功神話」(success myth), 其中包括平凡是明星的正向標記、好運會臨及任何人、天分與堅持會被獎勵等 等元素(轉引自翡翠,2008),這似乎是從儀式的觀點切入也可以得到的結論。 至少我們可以先得到一個小結:本節所說的儀式與第一節中所謂遊戲是節目形 式的一體兩面,也許遊戲更側重於節目的規則與賽制,儀式則著重於節目整體 的敘事主題、結構與流程,但更多時候它們也許是重疊的,畢竟規則本身也可 能隱含某些社會分享的共同價值,而某些儀式意義可能也鑲於賽制之中。本章 後續將試圖列舉貼近於這種思考意識的研究,不過在那之前,第三節會將討論 範疇從「實境節目」限縮至本研究關切的中國歌唱比賽節目,在其中進一步找 尋關於競賽遊戲與儀式的痕跡。. 第三節、 節目賽制的學術意義 第一與第二節的論述主要在回顧「遊戲」與「儀式」這兩種觀看實境節目 的視野。尤其當我們把「比賽」放在思考此類節目的中心位置時,「遊戲」與 「儀式」提供了可著力的理論基礎。只不過,遊戲與儀式其實是基於後設立場 對節目形式進行詮釋,本文以為使用「賽制」這個名詞可以讓我們對它的指稱 有較直觀與具體的想像。所謂賽制是指節目每週的淘汰機制,也就是決定選手 勝敗的規則。本節的任務是回顧各種討論歌唱比賽節目的文獻。雖然大多數的 它們都不是從遊戲或儀式的視角出發,但他們或多或少都論及了節目的賽制, 初步回答了關於「什麼叫做節目的賽制分析?」以及「分析節目的賽制會得出 什麼結果?」的問題。 華人社會中關於歌唱比賽節目的研究主要聚焦於《超級女聲》(以下簡稱 《超女》)、《超級星光大道》(以下簡稱《星光》)、《超級偶像》(以下簡稱《超 偶》)等節目。關於這些節目的賽制分析往往離不開「素人逐夢」與「大眾投 票」的象徵意義上。比方說 Wu(2011)從哈柏瑪斯關於公共領域(public 10.

(15) sphere)的理論出發,探究大眾對於《超女》的投入是否延伸至他們對其他公民 議題或大眾政策的參與;Huang(2014)則將《超女》視為一個象徵中國大陸實施 改革開放政策以後的流行文化文本,檢視年輕世代在參與節目的過程中如何抵 抗政府的管制以及中國當代的意識形態。兩人在各自的論述中皆不僅一次提 到,《超女》之所以能讓大眾蜂擁而至(無論是參賽還是投票),主要是它解放 了中國傳統社會束縛已久的各種價值。尤其它顛覆傳統的菁英主義,讓任何年 齡任何背景的人都能爭取被鎂光燈投射的機會,並且讓人民第一次體驗到了能 靠投票來表達喜好、決定讓誰留下的愉悅。節目讓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輕人) 相信,他們能夠掙脫主流意識與獨裁政治的限制,只要有才華、肯努力,他們 也能夠為自己贏得更高的社會地位(Huang, 2014)。不過 Jian & Liu(2009)認為, 《超女》(等選秀節目)其實只是看似擁有了民主的基本元素,讓大眾能用投票 換取一種決定自己命運的感覺。實際上,觀眾若要投票就必須要付出金錢,做 自己的主人的同時,也要付出免費勞動。這個過程中的所謂民主只是想要透過 一點控制權來涉入節目所累積的感覺跟慾望而已,它終究是閱聽人自己產製又 自己消費的「娛樂民主」。 至此我們可以說,《超女》在學術上的討論價值主要與它們在文化與政治上 的民主意涵有關,在這種觀點中的研究通常僅將節目的整體做意義上的解讀, 並不會針對節目的賽制與設計做細部解析。簡妙如(2015)將免費勞動的主題 延伸到她對《超級偶像》與《超級星光大道》的研究之中。她透過對參賽選手 的訪談指出,參賽者為滿足節目設計的競賽遊戲往往必須付出各種努力與自我 訓練。比方說為了應付快歌或舞蹈挑戰賽而努力健身、排舞、克服心理障礙、 努力瘦身讓自己看起來煥然一新、貢獻自己的真實故事等等。這除了增加了節 目的價值,其實也掩飾了節目對於生產成本的投資與轉嫁。這就跟 Burawoy 關 於工廠勞動的敘述一樣,工廠中的勞動過程被設計成一場遊戲與比賽,剝削關 係被隱藏在這些趕工競賽與團體賽的表像中,勞工們彼此競爭,又調和了員工 與管理階層之間的對立,使他們在遊戲中產生自我滿足與志願性順服(轉引自 簡妙如,2015)。雖說這一份研究對於節目的賽制與設計有了較細緻的觀看,也 多次提到相關的名詞(比如快歌挑戰賽),但基本上也只是對賽制的意義有較深 層的批判,對於賽制與節目設計的具體型態之著墨依舊是欲言又止。 相較來說,分析歌唱比賽節目產製策略與閱聽人心理的文獻比較常論及節 目的賽制。簡子軒(2008)的研究探索整合行銷傳播策略(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cation)在《超偶》中的應用。他提到「美夢成真」是節目行銷與明星 形象行銷的關鍵主題。節目內容會不斷透過訪談、花絮、口號、廣告畫面等訴 說參賽者為了贏的比賽所付出的各種努力,錄影時也會要求選手在鏡頭前闡述 自己的真實故事(打過苦工、身世坎坷等),加深觀眾對他們的理念形象與認 同。薛聖棻(2010)在關於《星光》的創製關鍵元素的分析中,也提到了選手 的逐夢故事是觀眾感動的主因之一,惟除此之外,每週比賽主題的趣味性、競 11.

(16) 賽過程的故事性、踢館賽的緊張感等也是觀眾被節目吸引的理由。陳亭瑜 (2010)分析《星光》與《超偶》中素人明星的產製與消費,她特別指出「大 改造」與「人氣投票」是節目在賽制上最主要的特色,前者係指節目聘請專業 造型團隊讓選手脫胎換骨,讓選手看起來更像明星;後者指的是觀眾透過網路 或手機簡訊選出節目中的人氣王。節目每週限定的比賽主題(如快歌挑戰賽、 我的第一張專輯等)也為節目增色不少。 廖宣怡(2011)針對《超級女聲》與《快樂男聲》的產製策略做個案研 究,它對比賽形式的觀看比前述文獻更為細緻。他觀察到「節目主題」(如參賽 選手的特質與故事)與「賽制設計」是影響節目內容品質的關鍵因素,它們必 須創造足夠的衝突與懸念,才能維持觀眾對節目的興奮與期待。他以 American Idol 為例,指出節目製造衝突的手法:選手們聚集在房子裡等待成績,隨後評 審走進房間宣布淘汰結果,此時音樂響起,鏡頭忙於捕捉選手們痛苦不已的表 情,他們互相安慰,有的打電話回家。除此之外,廖宣怡也詳列節目中「車輪 賽」、「反向車輪賽」、「48 小時突圍賽」、「賽前小考」等精心設計的賽制,他認 為節目複雜又麻辣的賽制就是為了鋪陳各種懸念。以 PK 賽為例,《超女》每輪 比賽後觀眾投票率最低的選手將與評審挑選的最差選手進行 pk,演唱完畢後由 場內 35 位觀眾一位一位走向台前進行投票,這是節目中最具戲劇性與刺激感的 環節。 除了將賽制放在節目產製策略的框架中解析,李立(2012)與 Reijnders et al. (2007)對節目的思考可能更貼近於本文的位置。李立(2012)直白地點出真 人秀中最具研究價值的內容就是它的遊戲規則。他在著作《奇觀社會的文化密 碼--電視真人秀的遊戲規則研究》中指出,真人秀是奇觀社會中媒體奇觀的 典型樣本,而規則作為組成人類生活的基本特徵,是解開這個時代中各種隱喻 的密碼。只是他的核心論述其實不在於仔細介紹各種節目的賽制,而是廣泛地 從符號學、社會理論、文化研究等多種觀點去討論規則本身作為一種文本的功 能與特質,論述過程中自然地輔以節目的賽制與設計為例。比方說,他認為 《超女》中 PK 環節的設置,其實是一種將選手間的潛在衝突強化為正面對決 的競爭儀式,這種兩兩對決打破了原來的線性表演,使競爭短兵相接地出現, 有助於反覆堆疊節目的高潮。在關於收視行為的分析中,李立也提到了儀式的 觀點。他認為電視的即時轉播與廣泛覆蓋使得觀看變成了某種儀式,節目中也 大量使用了類似儀式的場景。比方說《超女》的 PK 環節與 Survivor 的淘汰環 節,它們都是試圖將觀眾帶進特定情境裡的儀式。大眾之間的不同在共同投入 的過程中被消弭,讓螢幕內外產生一種心理上的應和。這種心理可能是基於觀 眾的好奇心原則、快樂原則、交流對話原則以及相關自身原則(李立,2012)。 Reijnders et al. (2007)指出荷蘭選秀節目 Idols 中不同層面的儀式意義。就節 目的進程而言,「初選」、「淘汰賽」、「決賽」這三階段的設置就是在塑造選手從 12.

(17) 小孩變大人、從原來的社會階層爬向更高地位的象徵意義。評審在初選時犀利 無情的批評,到了決選時也只會剩下「你真的很棒!」、「你真的是一個大明 星!」等等讚美與誇獎,象徵選手已經完全蛻變,進入另一個全新的階級。而 節目最終的贏家身上往往也匯集社會對於成功的標記:他們通常不只唱得好, 而且看起來好看,鏡頭會不斷聚焦於他們在觀眾席中的家人與小孩,他們驕傲 與含淚的面孔讓贏家看起來被愛洋溢。除此之外,「偶像」(Idol)這個原來用以 指稱上帝的詞,其意象也被挪用於選手明星形象的打造。他們的形象被印製成 光鮮亮麗的巨大海報,掛在年輕小朋友的睡房中,印有他們形象的杯子、衣 服、帽子、日記本、背包等等週邊產品也讓群眾蜂擁而至,選手儼然如同節目 的名稱一樣成為受大眾膜拜的「偶像」。除了 Idols 以外,另一個實境節目 X factor 也有它名稱背後的儀式意義:它默許了評審在裁決的過程中仰賴專業以及 可量化標準以外的任何理由,評審不再需要為他們的無法或不願抉擇提供合乎 邏輯的理由。 整體而言,我們在討論歌唱比賽節目的不同立場中初步看見了關於節目賽 制的解析。本節的整理除了是描繪出後續分析的草稿,為本文的核心關懷提供 部分解答以外,更重要的企圖在於指出不同的議題角度如何影響關於賽制的視 野。當學者從民主或勞動等觀點探究歌唱比賽節目的文化意涵時,節目賽制的 分析常常處於較為次要的位置,多半只是用作舉例,甚至只是不得不的順帶一 提。因為針對節目的文化意涵作詮釋本來就不以賽制的細節為說服要件,節目 的整體型態本身就足以啟發相關的思考。相較之下,分析節目的產製策略理顯 然會觸碰較多的賽制與設計細節,畢竟這本來就是節目產製的核心元素之一。 惟相關的文獻往往僅對賽制與設計做一般性描述,鮮少挖掘箇中的細節與差 異。舉例來說,文獻中常提到節目設有投票機制、每週有不同主題,但對於投 票機制的細節以及每週主題的差異著墨較少甚至是不聞不問。也許產製策略的 核心關懷僅止於節目包裝與行銷的各種面向,作為面向之一的賽制只需點到為 止,細部的意義解讀自然並非所問。筆者以為,無論是文化意義的論述還是產 製策略的分析,以甲節目或乙節目為例其實並不會影響論述觀點的成立,甚至 不會產生節目與節目之間的解讀差異,因為這種論述的前提在於歌唱比賽節目 這種文本型態的有無,而不在賽制與賽制之間的個體區別。直到我們效法李立 (2012)與 Reijnders et al. (2007)將節目視為一種遊戲與儀式,將比賽本身放置 在思考節目的核心位置時,關於節目賽制的論述才得以深入地展開。也就是 說,這個視角讓我們開始在意節目賽制的具體型態,並思考其中的動機與意 義。就實務面來說,這也許是對於節目製作的一種整合分析與檢討;從學術面 而言,這樣的取徑不滿足於過往文獻對實境節目(歌唱比賽節目)作為一種電 視節目類型的通盤性解讀,進一步挖掘鑲於節目結構與形式中的深層符碼。. 13.

(18) 第四節、小結:歌唱比賽節目的再發現 承第三章所述,「比賽節目」這個定位協助我們對歌唱節目的賽制有更細緻 且具體的探究。第一、二節的文獻探討確立了「遊戲」與「儀式」這兩個理論 觀點對這個視角的支持。這兩個理論契合了節目作為一種比賽的本質,也同時 提醒了我們,無論是窺探節目這一齣遊戲中的動機與主題,還是挖掘埋藏於節 目儀式中的社會真實,「形式」是我們考察當中意義的主要鏡頭,也就是說形式 是節目作為遊戲與儀式的核心。這可以追溯到 90 年代的媒介發展局勢。當時日 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節目供應商開始提供如遊戲、網路、DVD 等相關休閒產 品,市場中的商品日趨同化,遊戲節目在這個過程中漸漸成為大家爭相模仿、 抄襲的主流商品,很多宣稱事實的實境節目幾乎都成了遊戲節目,而「形式」 (formats)就成了產製過程中的核心商品,隨後成為智財權的主體,以及跨區 販售的標的(Dovey,2004)。這樣的論述似乎也在今日歌唱比賽節目的發展中得到 驗證:國外成功節目的版權被大量引入,國內各家電視台又彼此模仿出類似又 不同的節目形式。這裏所謂的形式,就是第三節裡頭反覆提及的節目賽制與設 計,也就是遊戲與儀式觀點介入與解讀節目的主要路徑。 確立了形式之於遊戲與儀式觀點的核心意義,我們也許要回頭再一次強調 將歌唱比賽節目視為一種遊戲與儀式的重要。在先前的論述當中,筆者已經不 厭其煩地多次提及,當選秀節目逐漸從電視螢幕與學術研討中淡出,新一波以 《好聲音》為首的歌唱比賽熱潮,正是以它數目繁多、種類複雜的賽制見長, 也是本文以為它得以重新被視為研究對象的價值所在。對於節目形式的敘述也 許已經零零散散地落在討論歌唱比賽節目的各種文獻之中,但就算我們努力將 它們重新聚合,對於歌唱比賽節目復興後琳琅滿目與五花八門的賽制與設計來 說,既有的觀察與詮釋還是顯得付之闕如,並不是指過往的研究對它們視而不 見,而是說歌唱比賽節目本身正在經歷它主要話題的轉向:從以素人逐夢為故 事的實境節目轉為以不斷製造衝突、懸念、矛盾為目標的競技遊戲。 舉例來說,過去《星光》或《超偶》節目中選手的勝敗主要由數個評審站 在第三人立場共同打分決定,觀眾引頸長盼的不過就是「他今天到底會得到幾 分」。如今節目多半會先要求評審以導師的立場選擇自己喜歡的選手進行指導, 爾後再強迫導師「親手」淘汰自己的組員,節目的看點除了是孰勝孰負,更重 要的是導師做決定以前不斷向其他人求助,在眼淚幾近潰堤的情緒中做出「好 難好難,真的好難,真的很對不起」的抉擇。又或者,節目會讓兩個互相 pk 的 選手的導師為對方的選手打分,讓評審席上演一場在公平與私心中糾結的戲 碼,也誘使觀眾在場外製造關於「他就是偏心啊!他就是護航啊!」之類的話 題,可謂是一舉兩得。再以選手的組成結構為例,新一波的歌唱比賽節目不甘 只扮演素人的逐夢舞台,竭盡所能以巨額出場費與龐大廣告效益誘使專業歌手 14.

(19) 們下海相互廝殺,並且還要分為個人賽、兩人合作賽、唱片公司團隊賽等等類 型,可以說是無奇不有。哪怕真的還是得找素人來比,也要請那些曾經在各大 選秀節目成名的「回鍋選手」前來攪局,激化整個比賽。我們很快地會在第三 章詳細地瀏覽這幾年間出現的各種節目賽制,並在第四章從遊戲與儀式的觀點 進一步詮釋它。或許說穿了,我們這麼做不過就是把現今節目的型態假以研究 之名文縐縐地論述一遍而已,但至少我們為它的復興下了一個貼近於它的真實 與本質的註解:它是個「比賽節目」,觀看它的重點在於賽制。. 15.

(20) 第三章、歌唱比賽節目的賽制分析 第一節、問題與方法:以遊戲與儀式為觀點的賽制分析 在 Flynn(2002)與 Dovey(2004)將實境節目視為一場遊戲的論述中,他們共 同認為「規則」是建構一場遊戲的基本單位,顯見分析規則是我們檢視節目作 為一場遊戲的樣態的關鍵所在。而當我們將節目放在儀式的定位上思考時,如 同 Reijnders et al. (2007)的研究,除了將規則納入分析,節目的場景與敘事結構 等形式元素也可以被納入觀察範疇。為求研究操作之便利與一致,本文的分析 將僅聚焦於節目的賽制設計與操作上。 我們在第二章的論述中對節目賽制的研究樣態有了初步的認識,可以說它 是一種分析節目的淘汰機制的研究。當我們將它放置在遊戲與儀式的觀點中思 考時,我們在意的不只是表象的說明或形容,還包含它的深層意與詮釋。從第 二章關於遊戲與儀式的敘述中我們知道,對這兩種理論觀點來說,所謂的深層 意義就是遊戲被設計的動機以及儀式背後的象徵意義。在遊戲觀點中,這種動 機常常跟製造衝突與懸念、反映人性心理有關;在儀式理論中,它的意義往往 關乎某一種社會共享的價值或真實。簡言之,本文的核心關懷是對於歌唱比賽 節目賽制的進一步追蹤與理解。尤其新一波歌唱比賽熱潮在賽制設計上較過往 更為複雜、新穎、豐富,本研究期待在探究以下兩個研究問題的過程中,補充 既有文獻對其描述的缺失: 一、2012-2015 年間出現的新一波中國歌唱比賽節目的賽制有怎樣的趨勢? 二、這些賽制具備了怎樣的遊戲與儀式意義?. 第二節、研究對象:從《中國好聲音》到《中國之星》 本節介紹本文關注的所有歌唱比賽節目。就收視率與社會影響力而言,《超 級女聲》、《超級星光大道》、《超級偶像》等無疑是兩岸歌唱選秀節目發展的歷 史標記。台灣學界對選秀節目的熱議主要也集中在這三個節目之上。一直到了 2012 年 6 月,《中國好聲音》以後浪之姿再度掀起這股曾經沉寂一時的選秀熱 潮,催生了中國大陸市場中數量繁多、種類複雜的歌唱比賽節目。本文據此將 《中國好聲音》界定為新一波歌唱比賽節目熱潮的起始。為求研究操作之便, 取 2015 年 12 月 31 日前(不以節目結束為標準),於各個衛視台開播的所有歌 唱比賽節目為研究對象(共 16 個節目),其中不包括非競賽型的歌唱綜藝節目. 16.

(21) 30. ,以及非以歌唱為主,但可能包含歌唱的才藝比賽節目31,避免因為類型與特 色不同而產生論述與分析上的不一致。另外,台灣在這一段期間內雖也有歌唱 比賽節目的播出(如台視《我要當歌手》以及華視《星光大道》),惟其製作水 平與關注度,無論是跟過去的自己或是現今的對岸相比都不可同一而語,在形 式上多半也是依循舊有的模式,賽制設計並無顯著進化,故在取樣上僅以中國 大陸的歌唱比賽節目為主。 下表所列是本文鎖定的 16 個節目的賽制。每個節目按照其開播時序,以英 文字母順序排列,其集數亦在表中以阿拉伯數字呈列,後續的分析將以「A11」表示 A 節目第一季第一集,若該節目僅播出一季,則以「B1」表示 B 節目 第一集,以此類推:. A. 中國好聲音/浙江衛視 2012/7-9、2013/7-10、2014/7-10、2015/7-10 主要看點:盲選、明星導師。 源自荷蘭節目《荷蘭之聲》,即風靡於美國、英國、澳洲、泰國等地的節目 The Voice 的中國版。節目每季各邀請四位大陸或台灣知名歌手擔任導師(曾任導師 為那英、劉歡、楊坤、庾澄慶、汪峰、張惠妹、齊秦、周杰倫)。導師背對參賽 者,在演唱完成以前決定是否轉身將其納為自己學員。若有兩位或以上導師轉 身,參賽者可選擇成為誰的學員。 第一季 期別. 比賽主題. 2012/7-9. 晉級方式. 1. 第六期比賽除. 2. 了盲選,前幾期 比賽中導師未 轉身的的優秀 學員將再一次 盲選爭取復活。. 3 4. 盲選. 4 導師各盲選出 14 位學員。. 5 6 7 8 9 10 30. 備註. 導師將學員分成 7 組,兩兩合唱一首歌, 導 師 考 核 導師選擇其中一人獲勝,另一人淘汰。獲 (組內淘汰 勝的 7 人中導師可直接保送一人進入組內 賽) 4 強,另外 6 人抽籤兩兩 pk,導師選出剩 下 3 位 4 強學員。. 比如說騰訊視頻的《Hi 歌》。節目每期讓數位創作人在節目中發表作品,並邀請明星嘉賓來 挑選其中一首進行改編翻唱,但並沒有任何評分或競賽機制,是純粹的音樂作品發表節目。 31 比如說中央電視台的《中國達人秀》 。任何人都可以帶著任何才藝登上這個舞台,其中包括 舞蹈、魔術、體操、雜技,甚至是很會數鈔票、吃東西很快等生活技藝。歌唱只是其中之一。 17.

(22) 第一輪: 4 強學員依次演唱,導師選出其中一位直 11. 12. 接進入第三階段。 第二輪: 其餘三人由 99 家媒體評審進行投票,票 導 師 終 極 數最低者淘汰。另兩人再 pk 一首,導師 考核(組內 擁有 100 分可分配給兩位學員,加總 99 冠軍戰). 13. 家媒體評審的投票後分數高者進入第三 輪。 第三輪: 第二輪勝出者與第一輪的勝出者 pk,勝 負決定方式同第二輪。勝者成為組內冠 軍。 第一輪: 4 位導師與自己的冠軍學員合唱,現場觀 眾投票累計至第二輪。. 14. 年度盛典 (總決賽). 第二輪: 4 位學員依序獨唱,累計兩輪得票最高者 進入第四輪,最低者淘汰。其餘兩位進入 第三輪。 第三輪: 兩位學員演唱完畢後,觀眾支持率高者進 入第四輪。 第四輪: 第三輪與第一輪勝出者再 pk 一首,演唱 後現場觀眾與 99 位媒體評審投票決出年 度好聲音(冠軍)。 第二季. 期別. 比賽主題. 2013/7-10. 晉級方式. 1 2 3. 盲選. 4 位導師各盲選出 14 位學員。. 4. 第五期比賽除 了盲選,前幾期 比賽中導師未 轉身的的優秀 學員將再一次 盲選爭取復活。. 5 6. 備註. 導 師 考 核 導師將學員分成 7 組,兩兩合唱一首歌, 18.

(23) 7 8. (組內淘汰 導師選擇其中一人獲勝,另一人淘汰。每 賽) 位導師可從其他組被淘汰的學員中搶奪兩 名學員。組內勝出的 7 位學員與導師從他 組搶奪的 2 位學員組成組內 9 強。. 9 10 11 12 13 14 15. 導師終極 考核 導師終極 考核(組內 冠軍戰) 年度盛典 (總決賽). 每組晉級的 9 位學員分成三組進行 3 選 1pk,導師可在其中一組雙選,決出組內 四強。 同上一季。. 同上一季。. 第三季 期別. 比賽主題. 2014/7-10. 晉級方式. 1 2 3 4. 盲選. 4 位導師各盲選出 16 位學員。. 6 8 9 10 11 12 13. 第六期比賽除 了盲選,前幾期 比賽中導師未 轉身的的優秀 學員將再一次 盲選爭取復活。. 5 7. 備註. 導師將學員分成 8 組,兩兩合唱一首歌, 導師考核 導師選擇其中一人獲勝,另一人淘汰。勝 (組內淘汰 出的 8 位學員再抽籤兩兩 pk,導師選出勝 賽) 方晉級組內 4 強。 導師加油 夜. 16 強選手依序演唱一首歌曲向導師致 謝,本期節目屬非比賽。. 組內四強兩兩 pk,導師選出勝方。兩強 導師終極 再 pk。導師擁有 100 分可分配給兩位學 考核(組內 員,加總 101 家媒體評審的投票後分數高 冠軍戰) 者成為組內冠軍。 第一輪:. 14. 決賽衝刺 夜. 每位導師與其中一名學員合唱一首,現場 觀眾投票,票數高者第二輪的演唱順序靠 後。 第二輪: 19.

(24) 導師的另一名學員獨自演唱,綜合兩輪票 數最高者可優先選擇決賽出場序。 本期節目屬非比賽。 15. 年度盛典 (總決賽). 同上一季。. 第四季 期別. 比賽主題. 2015/7-10. 晉級方式. 1 2 3. 盲選. 4 位導師各盲選出 12 位學員。. 4 5 6 7 8 9. 導師考核. 11. 導師將學員分成 6 組,兩兩合唱一首歌, 導師選擇其中一人獲勝,另一人淘汰。勝. 中秋特別. pk,由 101 位媒體評審投票,票數高者晉 級。導師可拯救自己組的一位落敗學員, 與另一組被拯救的落敗學員再 pk。此階 段決出本季 10 強。 學員與導師演出。本期節目非屬比賽。. 節目 10 強進行車輪戰。27 位音樂人與 360 位 因本季總決賽 鳥巢衝刺 觀眾投票各佔 50%,分數排名前五者晉級 於鳥巢舉辦, 夜(10 進 5 總決賽。 故本期節目稱 混戰). 14. 轉身的的優秀 學員將 再一次 盲選爭取復活。. 四位導師兩兩互相進行跨組 pk。導師隨 機決定組內四強出場序,與對方學員 導師對戰. 13. 第五期比賽除 了盲選,前幾期 比賽中導師未. (組內淘汰 出的 6 位學員再抽籤兩兩 pk,導師選出勝 賽) 方晉級組內 4 強(其中一組可以雙選)。. 10. 12. 備註. 年度盛典 (總決賽). 「鳥巢衝刺 夜」。 第一輪: 4 位導師與自己的冠軍學員合唱,現場觀 眾投票累計至第二輪。 第二輪: 5 強依序完成個人演唱,第一輪與第二輪 票數累計最高的兩位進入第三輪。 第三輪: 20.

(25) 兩強再唱一首,由現場觀眾以及 101 位媒 體評審投票決出年度冠軍。. B. 聲動亞洲/東方衛視 2012/7-9 主要看點:參賽者都是新人(歌手)或其他比賽的佼佼者、比賽橫跨亞洲各國。 《聲動亞洲》是東方衛視與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亞洲國家的其他 電視台共同舉辦的節目,惟僅在總決賽時,各國選手才會同台較量,在那以前 比賽是以選出決賽中的中國代表為名。參賽者多為唱片公司旗下新人或在其他 比賽得過殊榮的選手,如台灣《超級星光大道》第四屆冠軍方宥心、《2009 我 型我秀》冠軍余超穎、台灣知名樂團八三夭、台灣歌手祝釩剛等。比賽前階段 主要選出中國區 6 強,獲勝者可與來自亞洲各國的選手一較高下。 期別. 比賽主題. 1. 2 60 進 32 3. 4. 晉級方式. 備註. 選手於舞台後方演唱,30 秒倒計時結束以 前,4 位評審中只要有一位按下白燈,其 他評審的燈也會自動轉為白色,選手即可 走到舞台中央繼續演唱。演唱完成以前每 4 位評審為譚 位評審仍可選擇將白燈改為紅燈,演唱結 詠麟(與齊秦交 束時若留有 3 盞白燈則選手過關,可選擇 替)、孫楠、高 加入其中一位老師的隊伍。2 盞白燈則進 曉松。 行加分題,結束時若仍為 2 盞白燈則淘汰。 此階段選出 31 位過關選手以及 1 位人氣 投票復活選手進入下一階段比賽。. 5 6 32 進 16 7. 本期加入一名評審(共五位) 。初選中的四 加入的評審為 位導師兩兩分組對抗。先發導師指派出戰 張宇。 選手,選手再自行選擇 pk 對手。由另外三 位老師按紅燈或白燈(各代表一方)投票 選出勝方晉級 16 強。當票數為 1 比 1 時, 第三位按燈的評審可選擇加賽,兩位選手 則再演唱一首歌,未按燈的評審再做選擇。. 8. 16 強分為 8 組,兩兩合唱同一首歌。演 9. 16 進 8 (上). 本賽段開始取. 唱完畢後五位評審老師投票,得票若為 消導師制,5 4:1,前者直接進入 8 強,後者淘汰;得 位老師同為評 票若為 3:2,兩者皆進入待定區。 審。. 21.

(26) 10. 16 進 8 (下). 燈,搶燈成功者率先演唱,並從其餘選手 中挑選對手),兩兩 pk 後五位老師投票決 出 8 強中剩下的名額。 選手們在舞台後投票選出第一位出戰隊 員,由該選手挑選踢館選手。踢館選手若. 11 踢館賽 12. 13. 上一期進入待定區的選手透過按燈搶奪選 擇 pk 對手之優先權(即選手可同時按. 復活賽 (上). 獲勝,則踢館選手再挑選聲動選手之一 pk,連續兩輪獲勝則直接進入 8 強。評審 從兩位被踢館落敗的選手中投票留下一 位。 新浪微博人氣投票前 11 名的已淘汰參賽 者進行兩輪復活賽。選手自由選擇製作單 位設定的 5 分、6 分、7 分歌曲,演唱完 畢後 5 位評審選擇加 1 分、減 1 分或不加 不減分。第一輪最低分的 3 位復活失敗, 其餘 8 位進入第二輪復活賽。. 14. 15. 復活賽 (上). 12 進 10. 比賽方式同上一輪。惟排名前四者才復活 成功。復活成功的 4 位選手與踢館賽後 的 8 強重新組成 12 強。 12 強選手車輪戰,選手以搶燈方式決定 本期合唱嘉賓 出場序(即選手可同時按燈,搶燈成功者 為曲婉婷。 率先演唱)。前兩位演唱完畢後,導師投 票決出勝方,敗方待第三位演唱畢後再由 評審投票,以此類推,最終落敗者直接淘 汰。製作單位從其餘 11 人中挑選 2 位人 氣與關注度最高的選手分別與來賓合唱, 選手投票決出一位直接晉級亞洲區比賽。. 10 進 5 16. (中國區 決賽). 亞洲區決 17. 選(第一 場第一 戰). 10 位選手透過搶燈方式優先選擇 pk 對 手,兩兩 pk 後評審投票決勝。勝出的 5 位選手與上一期節目率先進入決賽的選手 共同組成中國區 6 強,進入亞洲區比賽。 第一輪: 除中國區以 中國區 6 強與來自泰國、日本、韓國、印 外,其他地區 度、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的選手依序演 唱,中國區的兩位導師分別代表紅白兩 隊。兩位老師以搶燈的方式選擇自己的 4 位隊員(先按先贏)。. 並沒有舉辦該 區初選。各國 代表乃係該國 選秀節目的佼 22.

(27) 第二輪: 兩組選手 pk,由其他 3 位來自不同國家. 佼者或唱片公 司旗下新人歌. 的評審投票決出勝方。4 位獲勝者晉級下 手。 一期比賽。 第三輪: 5 位評審從第二輪 4 位落敗的選手中挑選 2 組晉級,另兩組清唱 30 秒後,5 位評審 投票選出晉級方,另一方淘汰。本階段晉 級的 7 位選手進行下一期比賽。 第一輪: 上一場比賽中第二輪率先獲勝的選手兩兩. 18. 亞洲區決 選(第一 場第二 戰). 19. 亞洲區決 選(第二 場第一 戰). 20. 亞洲區決 選(第二 場第二 戰). 21. 亞洲區決 選(第三 場第一 戰). 22. 亞洲區決 選(第三 場第二 戰). pk,勝者直接晉級總決賽,兩為落敗選手 再 pk,勝者晉級總決賽。敗者待定。 第二輪: 上一期比中賽第三輪才晉級的 3 位選手依 次演唱,評審討論決出一名勝方。 第三輪: 第二輪的勝方與第一輪的待定選手 pk, 導師決出勝方,晉級總決賽。 本期比賽共決出 4 位晉級決賽者。 比賽方式同第一場第一戰。. 第二場選手與 第一場選手乃 係不同選手, 同樣是亞洲各 國代表。. 比賽方式同第一場第二戰。. 比賽方式同第二場第二戰。. 第三場選手與 第二場選手乃 係不同選手, 同樣是亞洲各 國代表。. 比賽方式同第二場第二戰。. 23.

(28) 第一輪: 前三場決選晉級的 10 強選手兩兩 pk,勝. 23. 亞洲區總 決賽. 前三場決選晉 級的選手理應. 者進入第二輪。評審再從 5 位落敗者挑選 有 12 位,其中 一名選手晉級第二輪。 兩位因故不參 第二輪: 加決賽。 晉級第二輪的 6 位選手兩兩 pk,勝者進 入第三輪 pk。 第三輪: 晉級第三輪的三位選手依序演唱,評審討 論決出亞洲區總冠軍。. C. 直通春晚/中央電視 2012/10-12、2013/11-2014/1 主要看點:贏家可以上《春晚》、比賽選手是各大選秀節目的佼佼者。 春晚是「中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的簡稱,是中央電視台在農曆年除夕 夜直播的一場綜藝晚會,是全球華人關注的年度盛典。《直通春晚》最終獲勝的 3 位選手將獲得在春晚上表演的機會。節目由全國 12 家電視台的歌唱選秀節目 各推派 3 位(共 36 位)選手進行比賽。其中包括《中國好聲音》、《聲動亞 洲》、台灣《超級偶像》等。 第一季 期別. 1. 比賽主題. 晉級方式. 初登場表. 全國 12 家電視台的歌唱選秀節目各推派 3 位(共 36 位)選手共同表演,演唱完畢後. 演秀. 4. 備註. 由 60 位媒體評審打分。本期非正式比賽, 分數高者可優先選擇正式比賽的出場序。 本階段連續三週,12 家電視台的歌唱選秀 第一輪為打分 節目每週各派一名代表。 制,其餘為投. 2. 3. 2012/10-12. 36 進 18. 第一輪: 票制。 12 位選手依序演唱,由 60 位媒體評審打 分(滿分為 100 分) 。分數排名前六為種子 選手,其餘為挑戰選手。 第二輪: 挑戰選手依序抽籤與種子選手兩兩 pk,60 位媒體評委投票選出勝方。每週 6 位選手 晉級,組成 18 強。. 24.

(29) 比賽分兩週進行,9 人一週。 第一輪:. 5. 18 進 10 6. 9 位選手依次演唱,評委給分最低者直接 淘汰。 第二輪: 分數排名前四者兩兩 pk,評審投票數高 者直接晉級 10 強,敗者進入第三輪。 第三輪: 第三輪負方與第一階段排名後 4 位的選手 兩兩 pk,勝者晉級 10 強。 第一輪:. 7. 10 進 8. 10 強依次演唱,分數排名前 4 名進入第 二輪 pk,後 6 名進入第三輪。 第二輪: 第一輪分數排名前 4 者兩兩 pk,勝方直 接進入 8 強,敗方進入第三輪。 第三輪: 第一輪排名末 6 與第二輪敗方兩兩 pk, 勝者晉級 8 強。敗方進入第三輪。 第四輪: 第三輪 4 位敗方兩兩 pk,勝方晉級 8 強,敗方淘汰。 第一輪: 8 強選手依次演唱,分數排名前 4 進入第 二輪,後 4 進入第三輪。. 8. 8進5. 第二輪: 第一輪中排名前 4 者兩兩 pk,勝者晉級 5 強。敗方進入第三輪。 第三輪: 第二輪兩位負方與第一輪排名後 4 者兩兩 pk,勝方晉級 5 強,負方淘汰。. 5進3 9. (總決 賽). 第一階段: 選手依次演唱,最高分直接進入第四輪, 其他 4 人進入第二輪。 第二輪: 4 位選手兩兩 pk,勝者進入第四輪,負方 進入第三輪。 第三輪: 25.

(30) 第二輪中落敗的兩者 pk,敗方淘汰,勝 方進入第四輪。 第四輪: 選手兩兩 pk,勝方晉級 3 強。 第五輪: 第四輪的兩位敗方再 pk,勝方晉級最後 一個 3 強名額。 第二季 2013/11-2014/1 本季參賽者由全國 6 家電視台的歌唱比賽各推派 3 位共 18 位選手組成,每組 攜一位當地名主持人或大使隨同參賽,進行點評與拉票。 期別. 比賽主題. 1. 媒體發布 會與抽籤. 晉級方式. 備註. 本期非比賽。. 儀式. 2. 18 進 10. 3. 本階段分兩週進行,一週各 9 位選手。. 第一輪由 40 位. 第一輪: 9 位選手依序演唱,40 位媒體評委與 10 位 專家評委共同打分(滿分為 100 分) ,分數 排名第一者直接晉級。. 媒體評委與 10 位專家 共同打 分,其餘為投票 制,媒體評委一. 第二輪: 人一票,專家一 其餘 8 選手中排名前 4 為種子選手,後 4 票以 6 票計。 位為挑戰選手。挑戰選手依序抽籤與種子 選手 pk,40 位媒體評委與 10 位專家共同 投票(媒體評委一人一票,專家一票以 6 票計),勝者晉級。 第一輪: 10 位選手依次演唱,分數排名前 4 進入第 二輪 pk,其餘進入第 3 輪 pk。. 4. 10 進 6. 第二輪: 第一輪排名前 4 者兩兩 pk,勝者晉級 6 強, 敗者進入第三輪。 第三輪: 第二輪兩位負方與第一輪排名末 6 位的選 手兩兩 pk,勝者晉級 6 強。. 5. 6進4 (總決 賽). 第一輪: 6 強依序演唱,前兩名進入第三輪,後四 名進入第二輪。 26.

(31) 第二輪: 第一輪後 4 名兩兩 pk,勝者進入第四 輪,敗者進入第三輪。 第三輪: 第二輪敗者與第一輪勝者兩兩 pk,勝方 晉級 4 強。 第四輪: 第二輪勝方與第三輪敗方兩兩 pk,勝方 晉級 4 強。. D. 我是歌手/湖南衛視 2013/1-4、2014/1-4、2015/1-4 主要看點:參賽者都是專業歌手。 節目版權源自韓國 MBC 同名節目,是中國首個以歌手為參賽者的歌唱比賽真 人秀。節目的初衷是希望讓觀眾並不熟悉,或曾經熟悉的歌手重新被聽見,爾 後也加入了許多大牌、知名的歌手一同競技。曾經參賽的歌手包括羽泉、林志 炫、辛曉琪、彭佳慧、曹格、鄧紫棋、孫楠、韓紅、胡彥斌、A-Lin 等。 第一季 期別. 2013/1-4. 比賽主題. 晉級方式. 1. 第一輪第 一場. 節目首先邀請七位中港台歌手參賽,每人 競演一首歌,七位歌手演唱完畢後由現場 500 位觀眾每人投三票。本輪票數將累計 至下一輪。. 2. 第一輪第 二場. 比賽方式同第一期。累計兩輪票數最低者 淘汰。. 3. 第二輪第 一場. 4. 第二輪第 二場. 5. 第三輪第 一場. 6. 備註. 第一期節目(或 製作單位邀請另一位歌手遞補上一輪淘汰 是遞補歌手第 歌手,比賽方式同上一輪,每兩輪累計票 一次競演)可以 數最低者淘汰,新一位歌手遞補。 演唱自己的歌 曲,其餘皆須翻 唱他人作品。. 第三輪第 一場. 7. 第四輪第 一場. 8. 第四輪第. 本輪曲目為輪盤隨機決定。除此以外的比 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小中高年級組:第一階段比賽將出 10 題國中等級單字,完成後將審查現場學生之分數,取 前 100 名繼續進入第二階段比賽,並列同分者得佔一個名額,若有與第 100

第一節 中國和朝鮮的數學交流 第二節

第三入文判釋者。從品初下。訖偈竟轉無上法輪等。第二明法說周中領解段。約中有 二。第一長行。明身子領解陳 (云云)

張愛玲說:「我們對於生活的體驗往往是第二輪的。」這句話應

第一篇 國際安全與軍事情勢 第一章 國際安全環境 第二章 全球軍事情勢 第三章 亞洲軍事情勢 第四章 中共軍事情勢.. 第二篇

88.08.01 訂 定 91.08.01 第一次修訂 94.08.01 第二次修訂 96.08.01 第三次修訂 98.08.01 第四次修訂..

第一階段: 讓學生接觸不同的感官刺激 第二階段: 對感官刺激的改變有察覺反應 第三階段: 對感官刺激有一貫的反應..

第二章 產品與服務內容 : 一、產品與服務內容 二、創業團隊簡介與 任務執掌 三、營收模式.. 第三章 市場與競爭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