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答題自信

壹、 自信的意涵

Maslow(1943)的需求層次理論(hierarchy of needs)中提到自信是當第四 層次的自尊需求被滿足時,所獲得的一種情感體驗。Coopersmith(1967)則 提到了自信與自尊有關,其認為自信是個人對認同自我的能力、身分、成 就、價值的一種信心程度。Jackson(1984)也指出自信是一種易隨環境調整 的自我評價狀態,亦是一種人格特質。Bandura(1977)在自我效能的概念中,

認為對自己能力的掌握及對自己能否勝任的信念就是自我效能,而這種對 自身的信念就是一種自信。而 Wilhite(1990)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看,認為 學習者在嘗試學習時,相信自我能掌控自己學習表現的一種評判能力,便 是一種自我效能,而這種自我效能就是一種自信。Branden(1994)將自尊分 為自我尊重(self-respect)及自我效能兩個面向,而自信則是由此兩個面向相 互交集的部份所構成,其中自我效能則是對自身能力的信心,也是一種對 自我能力(self-competence)的評估。

張春興(2001)指出自信心是指個人對自己的信任,對自己所知者及 所能者皆能有信心,也能對自己所做的事或所下的判斷不存有懷疑;而張 春興也認為自信雖然與自我效能有關,但兩者並不完全相同,自信指個人 對自己所作所為之事具有信心,是指個人對處理一般事務時的一種積極態 度。自我效能是指根據自己的以往經驗,對某一特殊工作或事務,經過多 次成敗的歷練後,確認自己對處理該項工作,具有高度的效能。王娥蕊、

楊麗珠(2006)認為自信是指個體對自身行為能力與價值的認識和充分評 估的一種體驗。而黃月純、楊德清(2011)則認為信心是個體對自己能力 的一種信仰程度。

綜合以上所述,本研究將自信視為個體對自己能力的信任程度,具有

方向性與強弱度,是可被測量的。信心是一種具備雙向特性的人格特質,

通常我們視信心是一種積極正向的特質,但是它也可能變成過度自信(over-confident)而成為負向特質。而在學習上,答題信心則是指對自我及自我學 習能力的掌握程度,能幫助個體做出正確合宜的判斷,當學生發生過度自 信狀況時,可能導致選擇認知策略的錯誤(Winne & Perry, 2000; Winne, 2004;

Boekaerts & Rozendaal, 2010)。

貳、 答題自信相關研究

雖然國內對學習信心方面的研究不少,但以答題自信為相關研究主題 的教育相關論文並不多。其中,朱英慈(2010)以自編之「物理認知能力 及自評答題信心測驗」為研究工具,讓學生自評答題信心,並進一步探討 物理認知能力、性格類型、學習動機、學習態度等因素對答題信心的相關 研究。研究指出性格類型對答題信心有差異表現,而學習動機、學習態度 與答題信心皆有顯著正相關。

林怡如(2008)將答題信心分為答題正確率、答題速度、對自身能力 的自信(以計算為例)等不同的向度。王榕榆等人(2008)改進原本以學 生自評為主的答題信心方式,加入以答題時間為考量,發展出一套融合時 間因素的答題信心度線上診斷測驗系統。呂秀娟(2010)在自編之「高中 學生數學自我檢測問卷」中,讓學生自評其數學答題自信量表,並藉此檢 測學生的數學答題信心。其研究指出,答題自信與學習成就、學習自信皆 呈現正相關,而透過晤談分析亦指出學生過往的學習經驗(是否曾做過類 似的題目)、對教材的理解程度、試題的難易皆會影響數學答題自信。

綜上所述,本研究希望藉由自評答題表現以及實際的解題過程,讓學 生能更清楚自己的能力,並且探討學生在答題時的過度自信對於其自身在 學習表現、學習態度等方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