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幾乎」的篇章研究

一、 篇章相關理論和概念

(一) 篇章的銜接理論

銜接(cohesion)和連貫(coherence)是篇章分析中最為基本的理論。

而 Halliday & Hasan(1976:34-35)認為最好把篇章看作是語義的單位,而 不是形式的單位。他們認為銜接是一個語義概念,是篇章內部各構成部分之 間語義上的聯繫。他們認為如果篇章中的某一部分對另一部份的理解起著關 鍵作用,這兩部分之間就存在著銜接關係。書中並討論了英語篇章內部的銜 接方式:指示(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連接

(conjunction)和詞滙銜接(lexicalcohetion)。

Widdowson(1979)為了區分非語境化和語境化的語料,提出了銜接與 連貫的差別,他認為銜接是表層語言形式之間和命題之間的關係,是顯性關 係;而連貫則是交際行為之間的關係,是言外行為之間的關係,是一種語用 概念。

鄭貴友(2002)指出,銜接屬於形式方面的問題,它是篇章的有形網絡,

體現於篇章的表層結構上;而連貫則屬於語義功能方面的問題,它是篇章無 形的網絡,處在篇章的深層語義結構之中。在此我們參考鄭(2002)對於篇 章的銜接方式的分類,使更明瞭副詞在在篇章中的功能為何。鄭指出篇章的 銜接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甲、 指稱關係(reference):是指篇章內部通過指稱詞與其指代對象間

2 摘自鄭貴友(2002),《漢語篇章語言學》16 頁。

前後呼應關係而體現的語義上的聯繫。而指稱詞根據指稱詞語的性 質可分為下列三類:

1. 人稱指稱關係:由人稱代詞充當,如:他(們)、我(們)、自己 等皆屬之。

2. 指示指稱關係:由指示代詞充當。如:這(個/裡/些/時)、那(個 /裡/些/時)等。

3. 零指稱:即篇章中本該出現的指稱詞語缺省的現象。

乙、 省略、替代(ellipsis/substitution):省略是指篇章內部的句子或小 句中的一些基本結構成分缺省,但可在上下文中找到的現象,是一種以簡代 繁的手法;替代則是指在篇章中用某些詞語代替上文中已經出現的語句的現 象。省略實際上是替代的特殊形式-零位替代形式。替代的運用一方面是為 了使語言簡潔,一方面也是為了使上下文相互銜接,其可分為:

1. 名詞替代,如:X 的、X 者。

2. 動詞替代,如:做、弄。

3. 代詞替代,如:這樣、那樣。

丙、 連接詞(conjunction):又稱邏輯連接、邏輯關係詞語,是指用各 種具有連接功能的詞語來體現篇章內部各部份之間語義關係的一種銜接手 段。在漢語篇章中具有連接作用成份的有(1)連詞、部份副詞。(2)時間詞。

(3)連續的處所詞。(4)順序詞。及(5)超詞成分等等。由其連接成份所體現的 語義關係,我們將連接分為四種手段:

1. 並列:指處於同一主題之下的幾個句子所表示的事件存在某種並 舉、羅列的關係。又分為:平列(同時/相應地)、遞進(而且/又/再說)、

換言(或者/換語之/具體而言)及補充(還有/此外/另外)等關係。

2. 因果:幾個篇章單位之間,只要在語義上存在因與果的相互承接關 係就可稱為因果關係。又分為直接因果關係(原來/因為/於是/因此)、

條件關係(無論/否則/要不是…的話)及目的關係(為此/為了)等關係。

3. 逆轉:兩個篇章單位之間存在相對、相反的語義關係即屬之。可再 細分為轉折(但/可是/然而)、讓步(至少/誠然/其實)、對立(相反的/

反過來說/倒是)與對比(相比之下/相形之下/另一方面)等關係。

4. 順序:指一般所言的時間順序,邏輯順序等。包括時間順序(首先/

本來/接著)及邏輯順序(第一、第二……/首先、其次……最後……)

關係。

丁、 詞彙銜接(lexical cohesion):指在篇章內部,有一些在語義上具 有密切聯繫的詞語,它們在篇章的上下文中相繼出現,並且使得篇章中的各 部份在意義上具有密切的聯繫。漢語篇章中常見詞語銜接方式歸結起來有以 下幾種:

1. 複現關係:指在同一個篇章或段落內部重複使用同一個詞語,使篇 章上下文前後銜接的現象。如下例(38),「松鼠」便出現了六次;「樹」

出現了三次,這些不同的詞語在整個段落中交錯重複使用,使上下前後 的句組成一個整體。由此可以體會到,詞語重複在篇章內部銜接中的作 用是明顯的。

(38)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說,松鼠過水的時候,用一塊樹皮當作船,用自己 的尾巴當作帆和舵。松鼠不像山鼠那樣一到冬天就蟄伏不動。松鼠是 十分警覺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樹根上觸動一下,他們就從窩裡跑出來 躲在樹枝底下,或逃到別的樹上去。松鼠跑跳輕快極了,總是小跳著 前進,有時也連蹦帶跳。松鼠的爪子……。

2. 同現關係:包括同義、近義詞語的同現、反義詞語的同現、上下義 詞語的同現、整體局部關係詞語的同現、集合關係詞語的同現、因果關 係詞語的同現、專指泛指詞語的同現及聯想關係詞語的同現等。如例(39) 是反義詞語的同現:「快」和「慢」語義相反;使其各自依存的兩個部 分在語義上也具有相反相關語義聯繫。例(40)是上下義詞語的同現,文 中「星星」、「恆星」、「太陽」和「大火球」顯然構成了一個語義範圍逐 步縮小的概念序列,每一個詞都是位於其後的詞的上義詞。

(39)紡織也需要技術,車搖慢了,線抽快了,線就會斷頭;車搖快了,線抽 慢了,毛卷、線條就會擰成繩,線就會打成結。

(40)無數星星在茫無邊際的宇宙中運動著。我們看得見的星星,絕大多數是 恆星。看上去,它們好像是冷的,但實際上每顆恆星都是一個火熱的

太陽。洶湧的熱浪不斷地從這些大火球吐出來,射向廣漠宇宙空間。

戊、 其他:如結構銜接、音律銜接及拼合與岔斷等等。

副詞「幾乎」在句中常作為高層謂語,但因為沒有關係副詞的功能,無 法作為句子和句子連結的成份,但因其語義成份和語用關係,「幾乎」常出 現於「直接因果關係」(或稱為推論關係)、條件關係,和「轉折關係」的句 式,我們將於第四章第三節進行分析。

(二) 篇章的連貫理論

如上所述,連貫(coherence)指的是篇章內部語義關聯,它存在於篇 章的底層,是篇章無形的網絡。鄭貴友(2002)綜合各家的表述,說明「連 貫」的基本認識:

甲、 從宏觀上來看,連貫應該是一個語義範疇上的問題而不是一個形 式上的問題。

乙、 從篇章製作或者從表述的角度來說,連貫應該是篇章製作或者表 述過程要達到的目標,而不是手段。

丙、 不論從篇章製作或者解讀的角度來說,連貫都是有程度差異的:

圍繞同樣一個主題由不同的製作者進行篇章製作所得到篇章實體在連貫效 果上是有一定的程度差異的;另一方面,對於同一篇章作品在連貫性上的評 價,不同的評價者之間也是有程度差異的。而這些程度上的差異又與特定的 主觀性相關繫。

胡壯麟(1994)認為,對於一個有意義的可接受的語篇來說,它在語言 各層次(如語義、詞彙、句法、語音等)的成分都可表現出某種程度銜接,

從而使說話人在交際過程中所欲表達的意圖貫通整個語篇,達到交際目的。

但在特殊情況下,語言成分之間的銜接並不能保證語篇的交際意圖總是取得 連貫;另一方面,銜接不太明顯的語篇有時卻是內容連貫的。銜接所實現的 是語言的表層形式和陳述之間的關係,而連貫指交際行為之間的統一關係

(Crystal 1985)3

胡並指出,語篇在交際功能上的連貫有賴於語篇產生時的語境知識和語 篇使用者的語用知識,由於語篇的連貫實際上是聽話人根據語境信息和語用 知識來掌握說話人的交際意圖,在這個意義上,聽話人對語篇的理解得越透 彻,越能掌握語篇的連貫性(Stubbs 1983:96)4。而語境一詞有不同的內涵,

它可以指語篇內部的環境,即「上下文」(linguistic contest, co-text);它可 以指語篇產生時的周圍情況、事件的性質、參與者的關係、時間、地點、方 式等,可稱之為「情景語境」(situational context);它也可以指說話人所在 的言語社團的歷史文化和風俗人情,屬該言語社團的人一般都能理解其在語 篇中的意義,可稱之為「文化語境」(cultural context)。這三者都有助於理 解語篇的意義和交際意圖,從而使語篇保持連貫性。

(三) 篇章的信息結構

Halliday(1976, 1985)將篇章分為三種功能:即信息結構(information structure)、主位結構(thematic structure)和銜接(cohesion)。信息結構是 已知信息或預知信息與新信息或未知信息之間互動的過程;主位結構則是一 組句子,由句子中各元素排序後銜接而成,兩者有緊密的語義關係,通常主 位結構由說話者決定;信息結構由聽話者決定。

陳俊光(2010:109-112)指出,信息結構乃是指信息的組合(syntagmatic)

關係,通常都是遵循從舊到新的排列順序。信息結構是以受話者為中心:舊 信息是發話者認為受話者已經知道或可從前文或語境推出的信息,是雙方交

3 摘自胡壯麟(1994)《語篇的銜接與連貫》,180-181 頁。

4 同上,181-182 頁。

際的前提;而新信息是發話者估計受話者尚未知道的信息,是雙方交際的目 的。

主位結構可分為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兩部分。主位是雙方交 際言談的基本出發點,是信息的起點,述位則是句子講述的內容。主位結構 主要是以發話者為中心,而信息結構是以受話人為中心。而當句子的舊信息 和主位的位置重疊,這兩種結合的語言成分便稱為主題或話題(topic),而 新信息和主述位重疊的部分則稱為述題(comment)。

大部分的學者都同意句子的焦點可分為自然焦點(natural focus)和對 比焦點(contrastivr focus)。方梅(1995)指出漢語句子在一般線性序列上,

往往遵照從舊信息到新信息的原則,越靠近句末信息內容就越新,此即自然 焦點。而相對的,如果一成份是上文或語境中已經直接或間接引入了的舊信 息,而說話人出於對比目的刻意強調,這個成份就是對比焦點。常規焦點和

往往遵照從舊信息到新信息的原則,越靠近句末信息內容就越新,此即自然 焦點。而相對的,如果一成份是上文或語境中已經直接或間接引入了的舊信 息,而說話人出於對比目的刻意強調,這個成份就是對比焦點。常規焦點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