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系統化教學設計

隨著時代的交迭與社會的趨勢,研究教學設計的學者們在教育潮流的演變 中,統整諸多教學相關的概念、原則及理論,在教學設計的實務上不斷的改進與 革新。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係針對教與學進行設計的歷程,先針對學習 者進行評估與分析,再針對教學進行規劃、設計及執行,並於評鑑後修正教學。

縱覽教學設計的沿革與發展,社會的變遷影響著教育學者的教學觀點,教育學者 的教學觀點影響著教學設計的趨向。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理論源起於 60 年代中葉,教學設計之主要目的係針對 50 年代之認知行為主義教材進行改革。

教學設計改革理念之興起,最主要是源於 60 年代美國教育界所興起的「回到基本 能力運動」(the back-to-basics movement)之呼籲所致,而在此教育改革運動中所 強調的是學生學習基本能力的重要性。教學目標取代過去的課程內容標準,成為 課程與教學的重心,而有關教學目標的教學設計理論則開始受到教育界的關注

(Ornstein & Hunkins, 1998: 36-37)。由於系統化教學設計理論能符合並回應美國

「回到基本能力運動」的需求,因此在 80 年代以後逐漸取代認知主義的教學法,

成為教學設計的主流(Shrock, 1991: 18)。

一、教學設計的啟蒙

工業革命的影響和帝國主義的崛起使得英國成為「日不落國」,英國儼然以工 業強國之勢在國際間展露頭角,如此態勢促使世界各國群起效尤,競相工業化,

為要進入工業強國之列。十九世紀,工業化的影響使得美國的經濟與人口的急劇 變化,都市因有眾多的勞工和便利的交通,企業紛紛在都市中設置工廠。隨著工 廠的進駐,不僅帶動都市的經濟蓬勃發展,更吸引移民人口不斷向都市集中。都 市人口的集中、移民人口的增加及工業化的影響相互激盪後促成二十世紀美國社 會的變遷。工作效率和成本效益的考量成為當時社會的主要需求,而這些社會的 需求也逐漸影響教育。工業化之後的美國開始重視社會對於教育的期望與要求,

而且為了回應社會的期望與要求,美國也開始關注教育「績效」的成果與表現

(Shrock, 1991)。

在教育方面,英國經驗派大師洛克(J. Locke)在知識論上斬釘截鐵的提出他 的主張──經驗主義,斷定一切的知識皆來自於經驗,而經驗主義也因著洛克的 耕耘,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到了十八世紀,裴斯塔洛齊(J. H. Pestalozzi)所 提倡「直觀教學」仍是承續著經驗主義的觀點,認為直接觀察實物本身來進行知 識的教學,其效果最好。裴斯塔洛齊所提倡的平民教育及其為人所稱道的「教育 愛」,深深影響著十九世紀的美國教育界。當時,抱持經驗主義的美國教育學者普 遍相信,人的心智可藉由研讀學科知識以增進腦力發展,就如同人的身體可經由 體操運動來促進肌肉發展一般。可見,十九世紀的教育與教學仍是經驗主義當道 的時代(林玉體,1984)。

二、教學設計的發展

赫爾巴特(J. F. Herbart)雖對於前輩裴斯塔洛齊的教育熱忱推崇備至,但在教 育與教學上卻提出與其不同的看法。赫爾巴特認為當時的教育缺乏體系,也無學 理根據,而教學只憑經驗,且許多教學經驗也未必合理,也就是說,教育若不植

基於科學,教學效果必定不彰。因此,赫爾巴特力矯此種鬆散的傳統作風,將教 育學奠基在已成為獨立學術的兩大學科──倫理學和心理學之上,使教育學漸受 重視,而在德國成為一門科學。時逢美國獨立之年,當時美國留學德國的學生受 赫氏學說影響者甚多,因此,科學教育之風亦吹襲至美國(林玉體,1984)。

(一)心理學的影響

當 W. James 於 1890 年提出《心理學的原理(principles of psychology)》後,

激發許多研究生針對心理學進行理論建立與實驗研究,E. L. Thorndik 以心理學為 基礎聚焦於教育,從眾多研究生中脫穎而出,自成一格,其對於教育測驗的提倡 更促使教育學在美國成為一門科學。自此,研究教學設計的學者逐漸採納心理學 的實證研究成果,成為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實務工作者(Shrock, 1991)。

(二)社會效率的影響

1920 年代,最顯著卓越的發展是「教育目標」和「個別化教學」在教學設計 史上的貢獻。此時期逐漸工業化的美國社會一時之間充斥著「工作效率」和「成 本效益」的想法,社會效率運動的倡導者 F. Bobbitt 認為,教育須符應社會的需求,

教學須重視「績效」的表現。為回應上述兩項呼籲,R. Tyler 也隨後提出「目標導 向的學習」,諸如個別化教學、精熟學習及契約學習皆是教學邁向效率化和績效化 的代表(Shrock, 1991)。

(三)Tyler 的影響

1930 年代,對於教育影響最大的莫過於「經濟大蕭條」和「進步主義運動」。 社會經濟體系的瓦解使得教育經費、學生人數及教育資源受到極大的震撼。社會 民眾和專家學者皆意識到,當社會面臨崩潰垮台時,一昧符應社會需求的教育仍 無法使個人在社會中得以生存。因此,適應未來的生活成為此時期教育的主要思 潮,進步主義的教育理念也隨之得以開展。此外,「行為目標」和「形成性評鑑」

在教學設計史上則有關鍵性的開展。R. Tyler 為了要精進教學目標的編寫程序,於 1933 年開始進行「八年研究計畫」,主要是以學生的行為來釐清教學目標的敘述,

並將行為目標的教學評鑑結果作為修正教學的依據,而這步驟在此研究計畫中首 次被稱為「形成性評鑑」。從 Tyler 的八年研究計畫中可了解到行為目標、教學評 鑑、教學成效及修正教學,在教學設計中有著密不可分的循環關係(Shrock, 1991)。

(四)媒體教學的興起

1940 年代,由於美國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在訓練時間緊急的情況下,新式 武器操作程序的複雜性與精熟度成為軍事訓練教育須解決的首要問題。此時,美 國軍事訓練教育部門結合了學科內容專家、媒體技術人員及教學科技人員,合作 研發軍事訓練教育課程,並製作大量的視聽教學媒體,以因應大量且迫切的軍事 訓練需求。隨著戰爭的結束,各方專家返鄉將研發教育課程與教學媒體的成功經 驗帶進民間,為學校教育中的教學設計注入新血(Shrock, 1991)。

(五)教育目標的確立

1950 年代,美國戰後嬰兒潮在此時已達學齡,就學人口的大量增加導致學校 師資嚴重不足。許多學校開始運用「川普計畫(Trump Plan)」中大班講述教學、

小組合作學習及個別學生獨立研究的教學活動來因應師資不足的問題,於是,多 元化的教學活動引發教學設計專家的注意(Shrock, 1991)。此外,B. F. Skinner 將 增強理論運用到學習,帶動編序教學(programmed instruction)的潮流,而編序教 學的發展也使教師日常例行性的工作得以減輕,而更注重其教學(Shrock, 1991)。

另外,在 1956 年 B. Bloom 於《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一書中證實,認知評量對 於教學成效的說明與分析具有相當高的價值,而教學設計也有賴認知評量來達成 目標(Bloom, 1956)。

(六)教學系統的興起

1960 年代是教學設計趨向系統化的時期。R. Glaser 是最早將系統化的概念引 進教學設計並命名為「教學系統」的學者,他運用圖解法表示教學系統的各個要 素並加以說明(Shrock, 1991)。然而,真正將系統化設計理論運用在教學設計上的 學者則首推 J. Finn,其次則是 R. M. Gagné,他在 1965 年出版的《學習的制約

(Conditions of Learning)》一書中,闡述學習目標的分析方法,並連結各學習階 層的目標與教學設計,立下教學設計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傳統學校教學中的常模 參照測驗關注於學生之間學業表現的相互比較,在此時期因教學評量觀點的轉 變,學者開始聚焦於學生自身所應精熟的下屬能力,常模參照測驗逐漸被標準參 照測驗所取代。此外,美國不僅將教學設計廣泛的運用在軍方的標準訓練程序中,

聯邦政府也因國際情勢的驟變轉而將國家經費挹注於學校教育中,因此使得教學 設計在學校教育中得到長足的進展(Shrock, 1991)。

(七)認知主義之教學理論的影響

1970 年代,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因系統化教學設計趨於成熟而在質量上迅速 增長。認知心理學在教學上仍居於主導地位,諸如 Ausubel、Bruner、Merill、Gagné 等人皆採認知心理學的觀點和方法來發展教學策略,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的內涵 因融合認知心理學而更為豐富。Gagné在 1974 年出版的《教學設計的原理(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一書中,結合教學設計的各要素,運用階層分析(hierarchical analysis)的方法將教學任務分析成較小的任務單位;又另於 1978 年以《系統化教 學設計(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一書,完整的圖解系統化教學設計 模式並詳盡的闡釋說明,集系統化教學設計之大成,成為日後系統化教學設計之 典範(Shrock, 1991)。

(八)系統化教學設計的成熟

1980 年代見證了系統化教學設計在企業界與非學校教育機構的發展。企業界 的教學與學校教育的教學最大的差異在於,企業界比學校教育更重視工作效率,

更講求能力表現。為加強社會新鮮人的效率與能力以符合企業主的要求,企業界 紛紛運用系統化教學設計的觀念和模式來設計教學訓練課程。而當系統化教學設 計納入 Kaufman 的需求評估理論後模式大致底定,不單從教學目標的敘述開始,

而將需求的評估與分析再加入步驟中,作為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Shrock, 1991)。

1990 年代,因著網際網路的連結與電腦科技的進步,國際社會步入全球化知 識爆炸的資訊時代。人們面臨排山倒海而來的資訊與知識,學校教育如何在有限

1990 年代,因著網際網路的連結與電腦科技的進步,國際社會步入全球化知 識爆炸的資訊時代。人們面臨排山倒海而來的資訊與知識,學校教育如何在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