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系統化教學設計與企業教育訓練

二、 文獻探討

2.1 系統化教學設計與企業教育訓練

教學設計誕生於 50 年代的美國,它把系統工程學的觀點融入教學系統的設計,主

設計的系統化思維建構軍隊訓練,有效地訓練大量士兵,從此以後,企業為了確保教育 訓練能有效提升個人能力與組織績效,會引用企業教育訓練活動與教學系統的教與學具 有相同特性的論述,以系統化的循環歷程來分析、設計、發展與評估訓練。

為聚焦運用教學設計的系統思維,循序設計與發展企業教育訓練。以下分小節綜觀 系統化教學設計的定義與模式,以及系統化企業教育訓練的定義與實施模式:

2.1.1 教學設計與系統化教學設計之定義 1.教學設計的定義

教學設計 (Instructional Design, ID)是 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初形成的現代教學技 術(張祖忻,朱純,胡頌華,1997)。關於教學設計,專家學者們所下的定義有:

(1)甘葉(Gagne, R. M.):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教學系統 本身是對資源和程序作出有利於學習的安排 (Gagne, 1992)。

(2)瑞格魯斯(Reigeluth, C. M.):教學設計是一門涉及理論與改進教學過程的學 科,教學設計所提出的最佳教學方法能使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發生預期的變化 (Reigeluth, 1983)。此外瑞格魯斯對教學設計和其他教育領域的關係以圖 2 扼 要說明。

教學

教育

管理

課程 諮商 評量

設計 開發 實施 管理 評量

教學 教學

教育 教育

管理 管理 課程

課程 諮商諮商 評量評量

設計 開發 實施 管理 評量

圖 2 教學設計和其他教育領域的關係(盛群力、李志強,2003)

(3)梅里爾(Merrill, M. D.):指出教學設計是用以開發學習經驗和學習環境的技 術,這些學習經驗與技術有利於學生獲得特定知識與技能(Merrill, 1996)。

綜合上述學者的論點,教學設計的意義是:依據學習者的特性運用系統化、

可測量的方法來分析教學問題、規劃教學的過程,其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習效果、

改善學習品質,具體的產出包括課程、教材、教學活動、教具等。因此教學設計 可說是協調由學員、教師、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媒體等元素所組成 之教學系統的系統化過程。

2.教學設計學的發展

教學設計以系統工程的手法解決教學的問題,不同學者對於教學設計發展階 段的分期有不同的看法,大致上可以分為(張祖忻,朱純,胡頌華,1997):

(1)構想期:教學設計的構想起始於美國,哲學家暨教育學家杜威 (Dewey, J.) 在 1900 年提出應發展一門連接學習理論與教育實踐之「橋樑科學」的構想,這 門科學的任務是建立一套與設計教學活動有關的理論知識體系,旨在實現最 高教學品質。

(2)50 年代:1954 年教育心理學家斯金納 (Skinner, B. F.) 把對教的設計建立在行 為主義的基礎上,並在實驗中運用了教的策略與學的原則。

(3)60 年代:布魯納(Bruner, J. S.)以發現和認知理論為基礎,建立了一個教學模 式;奧蘇伯爾(Ausubel, D. P.)則以講授法和認知結構論提出他的教學模式。

(4)70 和 80 年代:在這 20 年中,教學設計的研究重點是對主題的描述,包括認 知任務分析、主題分析、對表現出來的行為的描述,在這一時期具代表性的 研究有:甘葉(Gagne, R. M.)提出的教學設計原則、瑞格魯斯(Reigeluth, C. M.) 的精緻教學理論、梅里爾(Merrill, M. D.)的成分展示理論、史坎都拉(Scandura, C. M.)的結構學習理論(高文,2001)。

(5)90 年代的教學設計研究可以概括三個層面(張華,2000):

建構的過程不斷提升自身的意義與價值。

B. 技術層面:資訊科技運用在教學領域引起一糸列的變革:

教學成為網路化的活動,傳統班級授課及相對應的教授法已不適應網路化 的教學需求,需要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全球的學習資源盡收眼底,教育因而出現新的風貌。

遠距教學提供快捷的訊息互動。

C. 基礎層面:教學論不再只是教育心理學的應用科學,以情境教學、建構主 義、電腦多媒體技術、知識工程、人工智慧等多學科整合的現代教學設計 理論崛起。

3.系統化教學設計(Systematic Instructional Design)的意義

擅長以「系統化教學設計」的堪伯 (Kemp, J. E. ) 認為教學活動是一個循環往 復的歷程,教師或教學設計者必須掌握此一系統的脈絡,才能有效設計並實施教 學的活動。因此系統化教學設計的意義是運用各種和學習相關的知識與理論,考 慮學習過程中所有的影響因素,有系統地來設計、策劃和執行教學。在不斷地嘗 試和修正後,理想的學習效果就必定能達成(中國視聽教育學會,2001)。

一般而言,國外把「系統化教學設計」或「教學系統化設計」當作教育科技 或教學科技的重要分支,從學科的範疇來說,系統化教學設計、教學系統化設計、

教學系統、教學系統發展等名詞相近可以互相替換,實際上的差異只在於,「設 計」強調繪製藍圖,「發展」則將藍圖變成為實施過程或實際產品(盛群力、禇 獻華,2001)。

4.系統化教學設計發展

二次大戰(1939 年-1945 年)期間教學設計被運用在軍事人員的訓練,從此,

教學設計的領域專家發展出各種教學設計理論、系統化教學設計,其中甘葉可說 是今日系統化教學的起始 (Killpatrick, 2001):

(1)60 年代初期:系統理論被引入教學科技的領域,甘葉和葛萊塞(Glaser, R.)等人 開始使用「系統發展」和「系統化教學」等名詞(朱湘吉,1994)。

(2)1961-1965 年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使用系統化方法執行「教學系統發展計畫」,

該系統方法可說是最早的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張淑萍,2004)。

(3)1975 年是系統化教學設計發展的另一個里程碑,布蘭生(Branson, R. K.)等人受 美國陸軍的委託,發展了一套「聯合軍種教學系統發展模式 (Interservice Procedures for Instructional Systems Development, IPISD)。1978 年布蘭生將這 套模式分成ADDIC 五個階段:分析(Analyze)、設計(Design)、製作(Develop)、

實行(Implement)、控制(Control) (Molenda, 2003)。

(4)1980 年:安德魯(Andrews, H.)和古德森(Goodson, L. A.)發現不同模式的組成步 驟、詳細程度、和使用術語雖有差異,但大多數的教學模式都是以系統化法 則為基礎,他進一步用14 項教學設計的步驟分析 40 個教學設計模式,這 14 項教學設計的步驟分別為(Andrews & Goodson, 1980):

A. 設定目標 B. 發展測驗 C. 分析學習內容 D. 編序學習內容順序 E. 分析學習者特性 F. 設計教學策略 G. 選擇媒體策略 H. 發展教材 I. 教材測試

J. 發展教學設計程序 K. 需求分析

L. 學習活動設計 M. 環境分析 N. 成本分析

學設計的思考模式來重建課程。布蘭生等人在佛羅里達州推動的 2000 學年 (Schoolyear 2000) 便是一例(朱湘吉,1994)。

2.1.2 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

系統化教學設計是具體可操作的系統化程序,將教學設計的過程加以模式化就 形成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1975 年美國陸軍為改善軍事訓練委託布蘭生(Branson, R.

K.)等人發展的 IPISD 模式,流程分成分析、設計、製作、實行、控制五個階段,

是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應用在訓練的典範。不同的學者會根據需求與任務特性發展 不同的教學設計模式,至 1980 年已有一百多個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Andrews &

Goodson, 1980),但常用的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包括五個核心概念,即 ADDIE,

如圖 3 (Gustafson, 1997)1,2,這五個元素是教學設計的邏輯順序,引導執行教學設 計任務包括:資料的收集分析(Analyze)、訂定教學策略(Design)、選擇教學媒體 (Develop)、製作測驗(Evaluate)、實施教學(Implement)、修訂教學設計(Revision)。

Implement Analyze

Design

Develop Evaluate

Revision

Revision Revision

Revision

Implement Analyze

Design

Develop Evaluate

Revision

Revision Revision

Revision

圖 3 Core elements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Gustafson, 1997)

本研究的目在於將教學設計的系統方法應用在企業教育訓練,進而建構一個系

1 Gustafson, K. L. & Branch, R. M. (1981). Survey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models.

統化教育訓練內容發展模式,為能契合研究的目的,選用具有五個核心概念的 ADDIE 通用教學設計模式,作為發展系統化企業教育訓練、教育訓練內容的依據。

以下小節說明ADDIE 模式,作為後續章節內容論述之基礎。

1.ADDIE Model 源起

(1)布蘭生 ADDIC 模式以改善軍事訓練效能為目的。在當時軍方稱這個模式為 SAT (Systems Approach to Training)、民間團體則稱為 ISD(Instructional Systems Development) (Clark, 2004)。ADDIE 這個詞,在 Molenda 所發表的文章闡述,

在文獻以及與專家的訪談都未發現ADDIE 的源起,因此 Molenda 認為 ADDIE 是一個概念,是教學設計的架構。

(2)1987 年 Rossett 用 A, D, D, I, E 標示 ISD(Instructional Systems Development) Model。

(3)1988 年 Grafinger 在美國訓練與發展協會 ASTD (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實作專題中用流程圖說明 ADDIE,如圖 4,之後,ADDIE 成為教育訓練以及數位學習領域規劃發展學(課)程、教材的通用模式。

圖 4:An ISD Model featuring the ADDIE processes (Grafinger, 1988)

2.ADDIE 的內容

傳統教學以老師為中心,由教師制定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但以學習者為 中心的學習,強調透過有邏輯架構的教學設計模式發展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

以解決學習過程中的相關問題,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效果與效能。

ADDIE 是通用教學設計模式,包含五個主要步驟:分析(Analysis)、設計 (Design)、發展(Development)、實施(Implementation)、評鑑(Evaluation)。在教 學設計過程中,有時會並行其中的步驟,但五個步驟交互影響,工作要項說明 如表 1。

表 1:ADDIE Tasks-Output (McGriff, 2000) 發展(Development)  列出製作成員

 開發工作手冊、程序書

 腳本

 分鏡稿

 練習

 電腦輔助教學 實施(Implementation)  講師訓練

 試行

 學習者意見 評鑑(Evaluation)  蒐集資料

 撰寫測試報告 或態度,以提升在另一個環境下的行為表現(Goldstein, 1993)。因此,訓練不但可以 有計劃地培育出體恤員工的主管,更稱職的技術人員,更是企業競爭的重要策略。

ADDIE 來規劃訓練教學系統。ADDIE 訓練模式之發展歷程具有循序與循環進行的 特性,如圖 5 所示,包含(一)訓練發展的需求分析;(二)訓練設計;(三)發展 訓練;(四)執行訓練;(五)訓練評鑑。

Formative Evaluation Analysis

Summative Evaluation

追蹤考核

訓練過程評估

Formative Evaluation

Formative Evaluation Analysis

Summative Evaluation

追蹤考核

Summative Evaluation

訓練過程評估

圖 5:ADDIE 訓練發展模式(修改自 McGriff, 2000)

舉例而言,為達到在職訓練(on the job training, OJT)的成效,企業的教育訓練 單位會運用 ADDIE 系統化作業模式循序設計與實際環境幾乎相同的學習情境,讓

人員需求

Goldstein (1993)認為需要分析三個構面:

1.組織:釐清組織的目標,例如組織的目標在於提升生產力,就應將生產效率原理

2.1.5.2 設計、發展訓練方案 1.訂定訓練目標

訓練目標是設計訓練方案的基礎,也是評量訓練方案的標準。一旦知道目標與 標準,就知道訓練方案的內容,以及員工受訓後的評量準則。

2.設計、發展訓練方案(林財丁、賴建榮,1999)

企業教育訓練的最終目的都期待員工能夠將訓練所學實際應用在工作上,也就 是訓練移轉。訓練移轉到工作上的成效受到受訓者個人特徵、訓練設計以及工作環 境的影響。

(1). 受訓者個人特徵

受訓人的特徵個別差異很大,有的人在認知學習有比較好的學習,有的人在

受訓人的特徵個別差異很大,有的人在認知學習有比較好的學習,有的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