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元件化內容建構模式於企業教育訓練之應用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元件化內容建構模式於企業教育訓練之應用研究"

Copied!
16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交通大學 資訊學院. 數位圖書資訊學程 碩 士 論 文. 元件化內容建構模式於企業教育訓練之應用研究 Applying Object-Bas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o Corporate Training. 研 究 生:趙小嬅 指導教授:柯皓仁. 中 華 民 國. 教授. 九 十七. 年 八 月.

(2) 元件化內容建構模式於企業教育訓練之應用研究 Applying Object-Bas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o Corporate Training. 研 究 生:趙小嬅. Student:Hsiao-Hua Chao. 指導教授:柯皓仁. Advisor:Hao-Ren Ke.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資訊學院. 數位圖書資訊學程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Science in Digital Library August 2008 Hsinchu,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八月.

(3) 元件化內容建構模式於企業教育訓練之應用研究. 指導教授:柯皓仁博士. 學生:趙小嬅. 國立交通大學. 資訊學院. 數位圖書資訊學程碩士班. 摘. 要. 在產業邁向高科技、高效能以及高度資訊化的世代,「人才」是影響企業獲利的最 要資源。國外企業會運用教育訓練提升個人能力與發展個人才能,並有系統地蓄積教育 訓練內容,做為日後重複使用或稍加修訂即可多次使用的教材;反觀國內企業因受限於 教育訓練經費預算,對於教育訓練多數是為了工作需要而研擬的措施,影響所及,教育 訓練無法落實系統觀發展的每一個步驟,對於教育訓練的內容也很少加以管理、應用與 累積。 本研究之目標為建構一套能串聯員工、工作及組織的企業教育訓練模式,並蓄積訓 練與發展過程所產出的智慧資本。首先探討系統化教學設計在企業教育訓練的操作程 序,並根據應用典範選用 ADDIE 模式作為發展教育訓練的依據。 在 ADDIE 發展教育訓練的過程中,訓練內容的設計、開發可說是決定訓練成功與 失敗的靈魂。本研究評估了廣泛應用在數位學習與教材開發的 SCORM 與 CISCO RLO/RIOs Model,由於後者除了具備知識元件的理念,教學設計師或教育訓練師更可依 其所建構的指引創作內容、累積有價值的內容,故而選擇 CISCO RLO/RIOs Model 以發 展企業教育訓練之內容。 企業教育訓練的主旨除了關注訓練的內容,還要選用適合學習者的教學方法來傳遞 訓練內容,本研究綜合學者對成人學習的見解以及美國 Training 期刊報導數據,選用混 成式學習與合作學習作為企業教育訓練的教學方式,使訓練與工作實務得以結合。 本研究最後以一個資訊安全風險管理教育訓練計畫來驗證文獻探討的理論並提出 i.

(4) 發現與建議。計畫的重點工作包括學習者問卷調查需求分析、領域專家訪談、學習內容 分析與設計、數位教材開發以及課程實施評鑑;計畫進行期間所建置的實施流程與工具 表單不僅是一套表格式的教育訓練內容發展規格書,亦可作為企業內容開發的範例。. 關鍵字:元件化內容建構模式、企業教育訓練、系統化教學設計、可再用學習元件、混 成學習、合作學習. ii.

(5) Applying Object-Bas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o Corporate Training. Advisors:Dr. Hao-Ren Ke. Student:Hsiao-Hua Chao. Degree Program of Computer Science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In this era that stresses the great importance of high tech, high efficiency and information, manpower is one of the key assets for corporations. Corporations overseas practice corporate training as a means to enhance personal professional abilities and skills; they systematically document materials regarding the training courses for further use and references. Conversely, due to training budget limits, companies in Taiwan view corporate training as a tool to meet job needs. As a result, corporate training cannot be developed in a systematical way and very few actions of management, application, and accumulation are applied to previous training materials to facilitate their reus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stablish a training model for companies that link staff, work, organization and training materials. It first presents how systematical instructional design can be practiced in corporate training and selects ADDIE model as the basis to develop corporate training. When ADDIE is employed to develop corporate train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training materials is the key to its success. This study further evaluates the SCORM and CISCO RLO/RIOs Models, the two commonly used models for developing e-Learning materials and courses. The latter contains the idea of learning objects; in addition, course designers or lecturers can construct course contents according to the guidelines built in the. iii.

(6) model to accumulate reusable course contents; as a result, this paper select CISCO RLO/RIOs Model to develop e-Learning materials and courses. As well as focusing on the training contents, corporate training should be delivered in ways that are suitable for learners. According to scholarly opinions and theories about adult learning, and suggestions by American training jounals, this study chooses blended learning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s ways to deliver training to enabl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raining and practice. The last part of this study proposes an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Management training plan to verify the theories discussed in the literature review. Findings and discussion are also presented. The main tasks of the plan include surveys for needs analysis, interviewing domain experts, analyzing, designing and developing e-Learning course contents and lastly, course evaluations. The template constructed during the plan is not only a specification for training, but also an example for corporations to develop training materials.. Keywords: Object-Based Instructional Design, Corporate Training, Systematic Instructional Design, Reusable Learning Content, Blended Learning,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v.

(7) 誌謝 鳳凰花開時在住所的陽台正好可以看到交清畢業典禮煙火互飆秀,雖然聽不到畢業 生的歡呼聲,但霹靂啪啦的煙花勾勒出有一天我要站在竹湖目睹畢業典禮煙火的幻想。 2006 年初夏終於如願在交大數圖組的榜單看到自己的名字,心情既欣喜又感動,欣喜能 跨越入學門檻;感動能在中年有機會重回校園。而能夠擁有這份幸運,要謝謝指導老師 柯皓仁教授獨到的眼光,幫我推開夢想之窗。在學習期間,因為您的指導熱忱讓我在數 圖組的舞台一路狂飆;因為您的相信讓我在研究的過程揮灑;因為您的肯定,讓我重拾 上台領書卷獎的驕傲。 此外穿梭浩然圖書館的夜間部學習試鍊,謝謝雅惠、玫怡同學協助蒐集資料,南強 同學的激勵以及同學之間的互相幫忙。在研究實證案例執行過程更要感恩工研院領域專 家群芳猷組長、昌仁副組長、國增經理、澄南兄的教導;惠娟經理以及資訊中心的朋友 們協助填寫問卷、參與課程。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平平安安的、特別感謝我的先生對我的信任、包容、支持;二 個兒子的體諒與鼓勵,讓我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專注在課業上,如願完成研究所的學程。. 趙小嬅. v. 謹識 於交大 九十七年八月.

(8) vi.

(9) 目錄 摘. 要 .............................................................................................................................i. ABSTRACT ..............................................................................................................................iii 誌謝 ............................................................................................................................................v 目錄 ..........................................................................................................................................vii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x 一、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3 二、 文獻探討 ....................................................................................................................4 2.1 系統化教學設計與企業教育訓練 ....................................................................4 2.2 企業教育訓練內容系統化設計 ......................................................................18 2.3 企業教育訓練教學方法 ..................................................................................38 三、 研究設計 ..................................................................................................................44 3.1 研究架構與步驟 ..............................................................................................44 3.2 研究方法 ..........................................................................................................46 3.3 研究範圍與限制 ..............................................................................................47 四、 企業教育訓練內容發展作業 -以資訊安全風險管理為例...................................48 4.1 細部作業流程 ..................................................................................................48 4.2 負責人員與任務內容 ......................................................................................50 4.3 細部作業工作說明 ..........................................................................................51 4.4 「資訊安全風險管理」課程內容發展規格書 ..............................................55 4.5 「資訊安全風險管理」課程介紹 ................................................................ 112 4.6 課程評鑑 ........................................................................................................ 117 五、 結論與建議 ............................................................................................................130 5.1 研究貢獻 ........................................................................................................130 5.2 結論 ................................................................................................................130 5.3 建議 ................................................................................................................140 參考文獻 ................................................................................................................................142 附錄 ........................................................................................................................................146 附錄一:學習者需求調查問卷 ....................................................................................146 附錄二:專家深度訪談題目 ........................................................................................148 附錄三:資訊安全風險管理工作表單 ........................................................................151. vii.

(10) 表目錄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1:ADDIE Tasks-Output (McGriff, 2000) ........................................................12 2:Concept(概念)RIO 建構指引 .................................................................24 3:Concept(概念)RIO 建構範例 .................................................................26 4:Fact(事實)RIO 建構指引 .......................................................................27 5:Fact(事實)RIO 建構範例 .......................................................................29 6:ISO/IEC 27001 標準的內容 .......................................................................29 7:Procedures(程序)RIO 建構指引.............................................................30 8:Procedures(步驟)RIO 建構範例.............................................................31 9:建立資訊安全管理系統 (CNS 27001, 2006).............................................31 10:Process(流程)RIO 建構指引 ................................................................32 11:Process(流程)RIO 建構範例 ................................................................34 12:Principles(原則)RIO 建構指引 ............................................................35 13:Principles(原則)RIO 建構範例 ............................................................36 14:混成式學習的範疇(Rossett & Frazee, 2006) ............................................39 15:流程圖例說明表 ........................................................................................50 16:負責人員與任務內容 ................................................................................50 17:細部作業說明及表單總覽 ........................................................................51 18:信度統計量 ................................................................................................60 19:年齡次數分配表 ........................................................................................60 20:性別次數分配表 ........................................................................................61 21:教育程度次數分配表 ................................................................................61 22:單位別次數分配表 ....................................................................................61 23:職務別次數分配表 ....................................................................................62 24:職級別次數分配表 ....................................................................................62 25:年資次數分配表 ........................................................................................62 26:學習準備狀況敍述統計 ............................................................................63 27:是否有參加本課程的訓練經驗 ................................................................63 28:學習動機 敍述統計 ................................................................................63 29:學習成效 敍述統計 ................................................................................64 30:學習時數分配表 ........................................................................................64 31:辦公室分配表 ............................................................................................64 32:學習時間分配表 ........................................................................................65 33:學習地點分配表 ........................................................................................65 34:課程進行方式分配表 ................................................................................66 35:課程評量紀錄表 ......................................................................................122 36:學員所屬部門分佈 ..................................................................................123. viii.

(11) 表 表 表 表 表. 37:課程內容滿意度 ......................................................................................123 38:課程講師滿意度 ......................................................................................124 39:課程行政支持滿意度 ..............................................................................124 40:課程整體滿意度 ......................................................................................125 41:建構企業教育訓練內容相關表單 ..........................................................136. ix.

(12) 圖目錄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1 :相關研究 ......................................................................................................4 2 :教學設計和其他教育領域的關係(盛群力、李志強,2003) ..............5 3 :Core elements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Gustafson, 1997) ..................9 4:An ISD Model featuring the ADDIE processes (Grafinger, 1988) ..............10 5:ADDIE 訓練發展模式(修改自 McGriff, 2000)..........................................13 6:企業的員工教育訓練步驟(本研究整理) ..............................................14 7: ADDIE 企業教育訓練內容設計發展模式(本研究整理)...................19 8:RLO / RIOs Package Model (Cisco Systems, Inc., 2000)............................23 9:RLO strategy five-level hierarchy (Cisco Systems, Inc., 2003)...................23 10:CISCO Lesson and Topic Model (Cisco Systems, Inc., 2003)...................24 11:PDCA model applied to ISMS processes ISMS (ISO/IEC27001: 2005) ...26 12:詳細的風險分析流程(本研究) ............................................................34 13:詳細的風險分析(本研究) ....................................................................37 14:美國管理協會的混成式學習(Rossett & Frazee, 2006) ............................41 15:研究架構與步驟 ........................................................................................45 16:細部作業流程 ............................................................................................49 17:教材樣貌 .................................................................................................. 113 18:課程首頁 .................................................................................................. 114 19:課程使用環境需求說明 .......................................................................... 114 20:課程說明 .................................................................................................. 115 21:課程目標 .................................................................................................. 115 22:課程大綱 .................................................................................................. 116 23:課程練習 .................................................................................................. 116 24:課程練習回饋 .......................................................................................... 117 25:ADDIE 實作操作流程(本研究整理).................................................132 26:ADDIE 教育訓練流程(本研究整理).................................................133 27:企業教育訓練內容實施流程 ..................................................................135 28:混成學習/合作學習複合模式(本研究) .............................................139. x.

(13) 一、 緒論 本章共分為二節,第一節闡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分別敘述如下。.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人類的社會是一個持續變化的有機體,從「農業經濟」、「工業經濟」、「資訊經濟」. 到「知識經濟」。在農業或工業的傳統經濟時代,企業擁有土地、廠房、大樓、機器設 備等固定資產,並對現金、應收帳款、庫存等流動資產加以管理。在資訊或知識新經濟 時代,企業擁有專利、商標、著作權、知識庫、植物種苗等無形資產,管理的是人才、 知識、技術等智慧資產。杜拉克 (Drucker, P. F.) 則認為:「未來企業最重要的投資已不 再是機器、廠房、土地、設備,而是知識工作者之知識的投資」(勤業管理顧問公司, 2000)。 過去台灣的經濟,在工業化發展策略的帶動下,製造業及代工業表現突出,近年來 企業受到「知識導向」的衝擊,乃逐漸將人才與知識等思維注入產業結構與企業變革中。 然而知識的載體是「人」,唯有「人」才能創造價值,才能支撐經濟不斷地發展。西方 的人力資本理論已發展近半世紀,諾貝爾經濟學得主舒茲 (Schultz, T. W.) 曾在 1960 年 指出人力資源是一切資源中最主要的部份,並強調人力資本不是一種消費,而是一種投 資,這種投資的經濟效益遠大於物質的投資效益(王鳳奎,2006) ;Bohlander 與 Sherman (2001) 也在 2001 年強調人力資本是無形的,它是組織中人員知識、技術和能力的經濟 價值。 「人力資源」是指個人運用其廣泛而多樣化的知識、技術及能力,去執行組織所賦 予的任務,以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如此便能對組織的目標產生某種程度的貢獻(陳沁 怡,2004)。在瞬息萬變的產業環境與技術競爭的過程中,企業已認知到人的本身是影 響企業獲利的最重要資源,人力資源的發展有助於引導組織的發展與成長。既然人力可 以成為企業的資本,企業即必須透過人力資源選、用、育、留的管理,方能將人力資源. 1.

(14) 轉化為人力資本,讓組織更有效的運作,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在選、用、育、留等活動 中,所謂的育才係指員工的訓練與發展,是讓員工的能力能與企業同步發展的關鍵活 動。企業對新員工或有經驗的員工提供必要的訓練,員工的素質高度隨著企業的發展不 斷的提升,企業才能生存與發展。 員工教育訓練是指組織有計劃地協助員工學習有關工作所應具備的能力(簡貞玉, 2003) ,這些能力包括達成績效的知識、技能與態度。舉例而言,國外企業 IBM 每年投 入的教育訓練費用高達七億五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二百四十七億元),平均每年在每 位員工身上投資新台幣近十萬元(王茜穎,2007),教育訓練之重要不言而喻。然而, 教育訓練的效益卻常常無法彰顯,其中的原因來自於:(1)沒有釐清組織、工作、員工對 訓練的需求;(2)未能擬訂訓練目標與策略;(3)訓練方案設計不當;(4)訓練課程的進行 由沒受過訓練的執行者來引導;(5)設定評估訓練成效的準則不客觀(洪榮昭,1986), 而這五項因素分別是教育訓練作業流程的五個階段:(1)訓練發展的需求分析;(2)訓練 設計;(3)訓練發展;(4)訓練執行;(5)訓練評鑑(陳沁怡,2004)所產生之相互影響問 題。因此要解決教育訓練的問題癥結,讓教育訓練資源的投入與產出有系統、有脈絡, 必須就教育訓練系統的各個階段制定問題解決方案。 目前,國外企業,例如 IBM,會運用教育訓練有系統地提升個人能力與發展個人才 能,進而運用教育訓練內容讓組織產生源源不絕的創意與活力等附加價值;反觀國內企 業對於教育訓練多只是為了工作需要而研擬的措施,影響所及,對教育訓練並不重視以 系統觀發展,對教育訓練的內容也很少加以管理、應用、累積。就個人而言,系統化訓 練能讓員工學習到技能、對學習過程感到滿意,並將所學用到工作崗位上;就企業而言, 建構一個系統化的教育訓練,可以將員工、工作及組織三者有系統的串聯,發展人力資 本,將教育訓練學習內容轉化為企業的知識資產。因此本研究的動機,就是希望藉由探 討系統化教學設計,將教學設計的系統方法應用在企業教育訓練,進而選用與建構一個 元件化企業教育訓練內容發展模式,以蓄積員工在訓練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智慧資本, 讓企業員工才能訓練發展的績效得以彰顯。. 2.

(15) 1.2.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歸納成以下三項: 1.剖析系統化教學設計在企業教育訓練的應用 (1).系統化教學設計的模式有哪些? (2).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應用在企業教育訓練的流程與步驟為何? (3).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應用在企業教育訓練在實務操作上存在哪些困難點? 2.探討企業教育訓練內容之建構模式與實施流程 (1).元件化之企業教育訓練內容建構模式有哪些?差異性為何? (2).建構元件化企業教育訓練內容之實施流程為何? (3).建構元件化企業教育訓練內容實施過程中有哪些工具表單? (4).建構元件化企業教育訓練內容在實務操作上有哪些困難點? 3.訂定具有學習效益的企業教育訓練實施策略 (1).什麼是具有學習效益的企業教育訓練教學法?實施過程為何? (2).數位學習在企業教育訓練的應用為何?. 3.

(16) 二、 文獻探討 企業教育訓練本質上是員工的學習活動,與教學系統的教與學具有相同的特性,因 此在籌劃訓練活動時應以教學系統觀來發展,方能促進員工學習的效能與活動過程中資 源的有效管理。換句話說,訓練發展形成與落實的關鍵,在於系統化 (Systematic) 的發 展程序、以及教育訓練內容的發展與建置。本章之目的在於藉由檢視教學設計、系統化 企業教育訓練發展、內容建置與實施等相關的文獻,作為後續發展、設計實證的理論基 礎。第一節闡述系統化教學設計與企業教育訓練的意義,目的在於通盤認識系統化教學 設計、企業教育訓練課程開發流程之內涵;第二節剖析企業教育訓練內容系統化設計的 發展模式,以充分了解內容發展建構模式與學習模式的理論基礎;第三節探討企業教育 訓練教學方法。相關研究文獻如圖 1: Topic Kirkpatrick77. Training. Rossett 06 盛群力03. Goldstein93. 張仁家05. 林財丁99. Content Model ADDIE. Gustafson97. Serce06 Cisco Systems, Inc.00. Cisco Systems, Inc.03. Verbert 04. McGriff00. Molenda03. Clark04. Woodill 06. Andrews80 Reigeluth83. ID& ISD Model. Gagne92 Merrill96. Before2000. 張淑萍04. Killpatrick01. 2000. 2003. 2004. 2005. 2006 Time. 圖 1 :相關研究. 2.1. 系統化教學設計與企業教育訓練 教學設計誕生於 50 年代的美國,它把系統工程學的觀點融入教學系統的設計,主. 張教學過程的問題解決方案可以概括在一個模式。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即應用教學 4.

(17) 設計的系統化思維建構軍隊訓練,有效地訓練大量士兵,從此以後,企業為了確保教育 訓練能有效提升個人能力與組織績效,會引用企業教育訓練活動與教學系統的教與學具 有相同特性的論述,以系統化的循環歷程來分析、設計、發展與評估訓練。 為聚焦運用教學設計的系統思維,循序設計與發展企業教育訓練。以下分小節綜觀 系統化教學設計的定義與模式,以及系統化企業教育訓練的定義與實施模式:. 2.1.1. 教學設計與系統化教學設計之定義. 1.教學設計的定義 教學設計 (Instructional Design, ID)是 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初形成的現代教學技 術(張祖忻,朱純,胡頌華,1997) 。關於教學設計,專家學者們所下的定義有: (1)甘葉(Gagne, R. M.):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教學系統 本身是對資源和程序作出有利於學習的安排 (Gagne, 1992)。 (2)瑞格魯斯(Reigeluth, C. M.):教學設計是一門涉及理論與改進教學過程的學 科,教學設計所提出的最佳教學方法能使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發生預期的變化 (Reigeluth, 1983)。此外瑞格魯斯對教學設計和其他教育領域的關係以圖 2 扼 要說明。. 教育. 教學. 設計. 課程. 諮商. 管理. 評量. 開發. 實施. 管理. 評量. 圖 2 :教學設計和其他教育領域的關係(盛群力、李志強,2003) 5.

(18) (3)梅里爾(Merrill, M. D.):指出教學設計是用以開發學習經驗和學習環境的技 術,這些學習經驗與技術有利於學生獲得特定知識與技能(Merrill, 1996)。 綜合上述學者的論點,教學設計的意義是:依據學習者的特性運用系統化、 可測量的方法來分析教學問題、規劃教學的過程,其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習效果、 改善學習品質,具體的產出包括課程、教材、教學活動、教具等。因此教學設計 可說是協調由學員、教師、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媒體等元素所組成 之教學系統的系統化過程。 2.教學設計學的發展 教學設計以系統工程的手法解決教學的問題,不同學者對於教學設計發展階 段的分期有不同的看法,大致上可以分為(張祖忻,朱純,胡頌華,1997): (1)構想期:教學設計的構想起始於美國,哲學家暨教育學家杜威 (Dewey, J.) 在 1900 年提出應發展一門連接學習理論與教育實踐之「橋樑科學」的構想,這 門科學的任務是建立一套與設計教學活動有關的理論知識體系,旨在實現最 高教學品質。 (2)50 年代:1954 年教育心理學家斯金納 (Skinner, B. F.) 把對教的設計建立在行 為主義的基礎上,並在實驗中運用了教的策略與學的原則。 (3)60 年代:布魯納(Bruner, J. S.)以發現和認知理論為基礎,建立了一個教學模 式;奧蘇伯爾(Ausubel, D. P.)則以講授法和認知結構論提出他的教學模式。 (4)70 和 80 年代:在這 20 年中,教學設計的研究重點是對主題的描述,包括認 知任務分析、主題分析、對表現出來的行為的描述,在這一時期具代表性的 研究有:甘葉(Gagne, R. M.)提出的教學設計原則、瑞格魯斯(Reigeluth, C. M.) 的精緻教學理論、梅里爾(Merrill, M. D.)的成分展示理論、史坎都拉(Scandura, C. M.)的結構學習理論(高文,2001)。 (5)90 年代的教學設計研究可以概括三個層面(張華,2000): A. 理論層面:建構主義正在取代認知理論,學生是建構知識的主體,透過知識. 6.

(19) 建構的過程不斷提升自身的意義與價值。 B. 技術層面:資訊科技運用在教學領域引起一糸列的變革:  教學成為網路化的活動,傳統班級授課及相對應的教授法已不適應網路化 的教學需求,需要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 全球的學習資源盡收眼底,教育因而出現新的風貌。  遠距教學提供快捷的訊息互動。 C. 基礎層面:教學論不再只是教育心理學的應用科學,以情境教學、建構主 義、電腦多媒體技術、知識工程、人工智慧等多學科整合的現代教學設計 理論崛起。 3.系統化教學設計(Systematic Instructional Design)的意義 擅長以「系統化教學設計」的堪伯 (Kemp, J. E. ) 認為教學活動是一個循環往 復的歷程,教師或教學設計者必須掌握此一系統的脈絡,才能有效設計並實施教 學的活動。因此系統化教學設計的意義是運用各種和學習相關的知識與理論,考 慮學習過程中所有的影響因素,有系統地來設計、策劃和執行教學。在不斷地嘗 試和修正後,理想的學習效果就必定能達成(中國視聽教育學會,2001)。 一般而言,國外把「系統化教學設計」或「教學系統化設計」當作教育科技 或教學科技的重要分支,從學科的範疇來說,系統化教學設計、教學系統化設計、 教學系統、教學系統發展等名詞相近可以互相替換,實際上的差異只在於,「設 計」強調繪製藍圖,「發展」則將藍圖變成為實施過程或實際產品(盛群力、禇 獻華,2001)。 4.系統化教學設計發展 二次大戰(1939 年-1945 年)期間教學設計被運用在軍事人員的訓練,從此, 教學設計的領域專家發展出各種教學設計理論、系統化教學設計,其中甘葉可說 是今日系統化教學的起始 (Killpatrick, 2001): (1)60 年代初期:系統理論被引入教學科技的領域,甘葉和葛萊塞(Glaser, R.)等人 開始使用「系統發展」和「系統化教學」等名詞(朱湘吉,1994)。 7.

(20) (2)1961-1965 年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使用系統化方法執行「教學系統發展計畫」 , 該系統方法可說是最早的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張淑萍,2004)。 (3)1975 年是系統化教學設計發展的另一個里程碑,布蘭生(Branson, R. K.)等人受 美國陸軍的委託,發展了一套「聯合軍種教學系統發展模式 (Interservice Procedures for Instructional Systems Development, IPISD)。1978 年布蘭生將這 套模式分成 ADDIC 五個階段:分析(Analyze)、設計(Design)、製作(Develop)、 實行(Implement)、控制(Control) (Molenda, 2003)。 (4)1980 年:安德魯(Andrews, H.)和古德森(Goodson, L. A.)發現不同模式的組成步 驟、詳細程度、和使用術語雖有差異,但大多數的教學模式都是以系統化法 則為基礎,他進一步用 14 項教學設計的步驟分析 40 個教學設計模式,這 14 項教學設計的步驟分別為(Andrews & Goodson, 1980): A. 設定目標 B. 發展測驗 C. 分析學習內容 D. 編序學習內容順序 E. 分析學習者特性 F. 設計教學策略 G. 選擇媒體策略 H. 發展教材 I.. 教材測試. J.. 發展教學設計程序. K. 需求分析 L. 學習活動設計 M. 環境分析 N. 成本分析 (5)1990 年:美國許多州在教育品質日趨低落的壓力和覺醒下,開始用系統化教 8.

(21) 學設計的思考模式來重建課程。布蘭生等人在佛羅里達州推動的 2000 學年 (Schoolyear 2000) 便是一例(朱湘吉,1994)。 2.1.2. 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 系統化教學設計是具體可操作的系統化程序,將教學設計的過程加以模式化就. 形成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1975 年美國陸軍為改善軍事訓練委託布蘭生(Branson, R. K.)等人發展的 IPISD 模式,流程分成分析、設計、製作、實行、控制五個階段, 是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應用在訓練的典範。不同的學者會根據需求與任務特性發展 不同的教學設計模式,至 1980 年已有一百多個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Andrews & Goodson, 1980),但常用的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包括五個核心概念,即 ADDIE, 如圖 3 (Gustafson, 1997)1,2,這五個元素是教學設計的邏輯順序,引導執行教學設 計任務包括:資料的收集分析(Analyze)、訂定教學策略(Design)、選擇教學媒體 (Develop)、製作測驗(Evaluate)、實施教學(Implement)、修訂教學設計(Revision)。. Analyze Revision. Evaluate. Revision. Revision. Implement. Design. Revision Develop. 圖 3 :Core elements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Gustafson, 1997) 本研究的目在於將教學設計的系統方法應用在企業教育訓練,進而建構一個系. 1. Gustafson, K. L. & Branch, R. M. (1981). Survey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models.. 2. Gustafson, K. L. & Branch, R. M. (1991). Survey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models. (2nd ed.) 9.

(22) 統化教育訓練內容發展模式,為能契合研究的目的,選用具有五個核心概念的 ADDIE 通用教學設計模式,作為發展系統化企業教育訓練、教育訓練內容的依據。 以下小節說明 ADDIE 模式,作為後續章節內容論述之基礎。 1.ADDIE Model 源起 (1)布蘭生 ADDIC 模式以改善軍事訓練效能為目的。在當時軍方稱這個模式為 SAT (Systems Approach to Training)、民間團體則稱為 ISD(Instructional Systems Development) (Clark, 2004)。ADDIE 這個詞,在 Molenda 所發表的文章闡述, 在文獻以及與專家的訪談都未發現 ADDIE 的源起,因此 Molenda 認為 ADDIE 是一個概念,是教學設計的架構。 (2)1987 年 Rossett 用 A, D, D, I, E 標示 ISD(Instructional Systems Development) Model。 (3)1988 年 Grafinger 在美國訓練與發展協會 ASTD (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實作專題中用流程圖說明 ADDIE,如圖 4,之後,ADDIE 成為教育訓練以及數位學習領域規劃發展學(課)程、教材的通用模式。. 圖 4:An ISD Model featuring the ADDIE processes (Grafinger, 1988). 10.

(23) 2.ADDIE 的內容 傳統教學以老師為中心,由教師制定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但以學習者為 中心的學習,強調透過有邏輯架構的教學設計模式發展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 以解決學習過程中的相關問題,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效果與效能。 ADDIE 是通用教學設計模式,包含五個主要步驟:分析(Analysis)、設計 (Design)、發展(Development)、實施(Implementation)、評鑑(Evaluation)。在教 學設計過程中,有時會並行其中的步驟,但五個步驟交互影響,工作要項說明 如表 1。. 11.

(24) 表 1:ADDIE Tasks-Output (McGriff, 2000) 工作任務. 產出. 分析(Analysis).  分析需求  釐清問題  分析工作任務.    . 設計(Design).    .  學習目標  教學策略  雛型規格書. 發展(Development).  列出製作成員  開發工作手冊、程序書.    . 實施(Implementation).  講師訓練  試行.  學習者意見. 評鑑(Evaluation).    .  推廣  計畫報告  雛型修訂. 2.1.3. 訂定教學目標 製訂測驗 發展教案 確定資源. 蒐集資料 撰寫測試報告 調查學習滿意度 修正學習活動. 學習者 有關的限制 需求問題說明 工作任務分析. 腳本 分鏡稿 練習 電腦輔助教學. 企業教育訓練的定義 企業教育訓練是人力資源業務的一項重要功能,訓練可定義為:組織為達到需. 求目標,創造一個塑造行為的環境,讓員工有系統地取得所需的技能、規則、觀念 或態度,以提升在另一個環境下的行為表現(Goldstein, 1993)。因此,訓練不但可以 有計劃地培育出體恤員工的主管,更稱職的技術人員,更是企業競爭的重要策略。 2.1.4. 系統化的企業教育訓練 1975 年美國為有效地訓練大量士兵,建立了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應用在軍隊訓. 練的典範,三十多年來,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在企業培訓一直佔據重要的地位,被 稱為是企業培訓的聖經(穆桂斌,2004)。迄今,企業為有效運用投入在訓練的大 量人力、財力等資源,除了將教育訓練與組織的策略目標做呼應,並將訓練的設計 與發展視為一個系統化發展工程,採用可適用於各種領域的通用教學設計模式 12.

(25) ADDIE 來規劃訓練教學系統。ADDIE 訓練模式之發展歷程具有循序與循環進行的 特性,如圖 5 所示,包含(一)訓練發展的需求分析; (二)訓練設計; (三)發展 訓練;(四)執行訓練;(五)訓練評鑑。 Analysis. 組織分析 學習者分析 工作任務分析. 回饋修正 Design. 訓練目標 訓練設計因素 工作環境. Formative Evaluation. 訓練過程評估. Summative Evaluation. 績效評估 追蹤考核. 回饋修正 Development. 發展訓練內容 發展教材. 回饋修正 Implementation. 執行訓練. 圖 5:ADDIE 訓練發展模式(修改自 McGriff, 2000) 舉例而言,為達到在職訓練(on the job training, OJT)的成效,企業的教育訓練 單位會運用 ADDIE 系統化作業模式循序設計與實際環境幾乎相同的學習情境,讓 員工在工作環境中反覆練習,精熟知識、技能、改變行為。 2.1.5. 企業教育訓練的規劃與實施 為了讓員工的能力能與企業同步發展,不論對於新員工或有經驗的員工,企業必須. 提供必要的訓練,讓員工的素質高度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提升,企業的員工教育訓練需 具備五個步驟,流程如圖 6:. 13.

(26) 步驟. 階段. 釐清組織需求 評 估 訓 練 需 求. 釐清目標&對象. 能提供訓練. 否. 其他解決方案. 是 需求澄清&比對現有訓練計畫. 組織策略. 設計 發展 訓練 方案 施行 訓練 評估 訓練 成效. 績效落差. 人員需求. 提出課程規劃. 發展教材. 實施訓練. 課後評估. 圖 6:企業的員工教育訓練步驟(本研究整理) 2.1.5.1 評估訓練需求 評估訓練需求目的在於找出那些員工需要接受訓練、接受什麼樣的訓練內容, Goldstein (1993)認為需要分析三個構面: 1.組織:釐清組織的目標,例如組織的目標在於提升生產力,就應將生產效率原理 列入訓練課程。 2.工作:工作分析在於找出每項任務所需具備的 KSA (Knowledge, skill, ability) 職 能,在這個構面可運用已發展的職能目錄來訂出具體的訓練需求。 3.人員:評估員工的工作績效與職能之間的落差,以找出員工的訓練需求以及訓練 重點。. 14.

(27) 2.1.5.2 設計、發展訓練方案 1.訂定訓練目標 訓練目標是設計訓練方案的基礎,也是評量訓練方案的標準。一旦知道目標與 標準,就知道訓練方案的內容,以及員工受訓後的評量準則。 2.設計、發展訓練方案(林財丁、賴建榮,1999) 企業教育訓練的最終目的都期待員工能夠將訓練所學實際應用在工作上,也就 是訓練移轉。訓練移轉到工作上的成效受到受訓者個人特徵、訓練設計以及工作環 境的影響。 (1). 受訓者個人特徵 受訓人的特徵個別差異很大,有的人在認知學習有比較好的學習,有的人在 技能上比較好,一個好的訓練設計必須認知到這些差異才能產生好的訓練成效。 除了個別能力差異,態度、動機以及學習後所給予的酬勞,例如晉升,都會影響 到訓練成效以及工作表現。 (2). 訓練設計因素 影響訓練移轉的設計因素有: A. 回饋  知識的訓練:可以利用測驗或問問題的方式讓受訓學員知道學到了什麼。  技能的訓練:讓學員有演練的機會,並給予回饋。 B. 一般原理 除了教導學員方法,也要講授原理;也就是教學員如何做、也告訴學員 為什麼要這樣做。 C. 等同要素 給予受訓學員與工作情境相同的訓練情境,有助於學員將所學應用在工 作上。例如,飛行模擬器的訓練有助於受訓的飛行員將訓練移轉到真實的飛 行上。 15.

(28) D. 過度學習 過度學習可以經由反複的練習,讓受訓者不假思索地將所學用出來。例 如,考試可以讓學員有練習的機會,有助於鞏固訓練的內容;動手操作的技 能,練習越多越能運在工作上。 E. 節次安排 訓練節次的安排,需考量兩個構面: 部分 vs.全部 部分訓練是將任務分為若干部分,一次只學習一部分;相對地全部 學習就是一次學習全部的任務。當工作太複雜時,部分的學習就優於全 部的學習。 集中 vs.分散 集中與分散是相對的。從組織的角度來看,員工一天 8 小時的訓練 比八天每天 1 小時的訓練,在訓練的成本與訓練的成效上都比較有效益。 (3). 工作環境 訓練所學是否有機會應用在工作上,一大部份取決於工作環境,例如員工學 到新的電腦程式設計語言,但是在企業裡不用新的程式語言來發展系統,自然談 不上訓練的效果,因此主管在評估員工的訓練需求就必須考量工作的實際環境, 避免浪費組織的訓練資源。. 2.1.5.3 施行訓練 設計好的訓練課程,必須由受過訓練的執行者來引導訓練課程的進行,才能達到 原先設定的訓練目的。. 2.1.5.4 評估訓練成效 訓練成效評估的目的在於確定訓練方案是否達到所設定的目標,包括五個步驟: 1.設定效標準則 16.

(29) Kirkpatrick(1977)將效標分成四階: (1). 反應 (Reactions) 受訓者是否喜歡這項訓練,認為訓練對他們的幫助程度。一般是在課程結束 後,發問卷讓受訓者填答,以了解受訓者對這次訓練的反應。 (2). 學習 (Learning) 指受訓者從訓練中所學習到的知識與技能。最常用的方式是以測驗評量訓練 成效。 (3). 行為 (Behavior) 是指受訓者結訓後,是否有按照被教導的方式實際表現在工作行為上。 (4). 結果 (Results) 是指訓練是否有影響企業組織所設定要達成的目標。例如,訓練是否有助於 企業提高生產力。 2.評估訓練成效的研究架構 評估訓練成效有多種形式,常用的訓練評量設計有: (1). 前後測架構 目的在於了解受訓者從訓練中學到多少東西。進行這項評量時,在訓練開始 時即進行測驗,找出訓練前受訓者不會的部份,訓練結束後再進行一次測驗,檢 驗受訓者訓練之後學到了什麼。前後測評量是一個很實用的方法,其缺點是,訓 練後所產生的改變是歸諸於訓練本身還是組織內其他的因素,常引起爭論。 (2). 控制組架構 比較受過訓練和未受過訓練的員工之差異。進行控制組評量時,先將參與的 員工隨機分為訓練組與控制組,控制組的員工不接受任何訓練,訓練結束後,兩 組員工均接受評鑑,評鑑結果的差異就是訓練的成效。由於控制組評鑑在隨機將 員工分組上有實質的困難,因此在企業組織內較難實施,但相較於前後測而言, 控制組評鑑更能夠確認訓練的成效。 3.選擇實際的衡量方式 17.

(30) 該採用那一種衡量方式,取決效標的類型,例如,反應效標常用問卷來調查 受訓者對訓練的反應;學習效標常在訓練結束後給予受訓學員某一類型的測驗。 4.收集資料 訓練的執行者要能有效地處理收集資料所遭遇到的困難,因應情況做適當的 改變,才能對訓練評鑑做出好的結論。例如控制組評鑑無法隨機分組時,就必須 調整為以某一部門為訓練組,另一部門為控制組。 5.分析資料、解釋資料 前後測評鑑可以顯示受訓者前測與後測之間所產生的差異;控制組評鑑可以 顯示受訓與未接受訓練的不同。這兩種評鑑方法所收集的資料用統計檢定就可進 行推論統計,並且由推論統計的資訊,決定那些訓練課程可以繼續,那些課程應 該改變課程內容。. 2.2. 企業教育訓練內容系統化設計 設計和發展訓練方案的影響因素如 2.1.5.2 所述,在本小節將詳細說明企業教育訓練. 內容的系統化設計程序與建構模式,作為研究驗證的理論基礎。 2.2.1. 企業教育訓練內容(教材)的系統化設計程序 教育訓練的規劃與實施對企業而言是一個教學的系統,因此在 2.1.5 闡述如何運. 用系統化教學模式 ADDIE 來發展企業教育訓練,在發展過程中,訓練內容的設計 與開發可說是決定企業教育訓練成功與失敗的靈魂。ADDIE 可運用在訓練規劃、 學(課)程規劃、教材規劃等情境,在本小節再次將 ADDIE 通用教學設計應用在企業 教育訓練內容(教材)的設計,發展模式與工作要項如圖 7。. 18.

(31) Analysis. Design. 學習者分析 學習目標分析 學習內容分析. Development. 教材架構設計 內容設計 教學法設計 介面設計 評量方法. 製作開發教材. 教材測試 實施. 、. 回饋修正. 回饋修正. Implementation. 回饋修正. 內容設計、呈現方式 學習滿意度評量 修訂內容. Evaluation. 圖 7: ADDIE 企業教育訓練內容設計發展模式(本研究整理) 2.2.2. 企業訓練內容(教材)建構模式 企業訓練內容(教材)的設計與發展概念如同 ADDIE Model 訓練發展模式,發 展過程是循環性而非線性,進行方式是完成一個階段再進展至下一個階段,並且將. 最後一個階段反映至第一個階段。建置核心工作主要包括:發展教學策略、內容架 構與內容設計,分別說明如下: 2.2.2.1. 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是如何在特定的教學環境中實施學習物件的教學主張,簡而言之,就是 為了達成課程目標,所選用貫穿整門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可分為整體的教學 策略與學習內容個體的教學策略。 1.整體教學策略 整體教學策略是由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的理念(Learning philosophy)轉換而來, 最主要的整體教學策略為講解策略與經驗策略(盛群力、李志強,2003),在一門 課程中,這兩種教學策略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交互使用。除了講解式與經驗式教 學策略,還有案例式教學策略、專案式教學策略、問題導向教學策略、探索式教學 策略、練習教學策略、合作式教學策略等變化式。 2.學習內容個體教學策略 整體教學策略與學習內容個體教學策略有如一張藍圖,引導課程的進行,為確 保藍圖的正確性,必須參照下列條例來做評估與選擇:. 19.

(32) (1)學習目標 (2)內容的特性 (3)講師的能力 (4)學員的人數特性 (5)時間、預算與組織資源 整體教學策略與學習內容個體教學策略可以一樣也可以不一樣,學習內容個體教 學策略包括教學內容順序的安排、組織與教學方法的選用,這兩部份將詳述於後。 2.2.2.2. 內容建構模式. 以續效或目標為導向的企業教育訓練,其教育訓練內容需具備幾項特性: (1)依據學習目標來安排與組織內容順序; (2)學習者在課後能夠展現能力的提升; (3)學習內容的知識本體與員工在訓練學習期創造的知識可以循環運用。 具備這些特性的內容建構模式不只一種,本研究主張,內容模式(或內容架構) 要明確有彈性、學習物件要可再用、元件化(Learning objects 或 Reusable Learning Objects, RLOs)。以下逐一說明學習物件的定義、學習元件化的優點、可再用教育訓練 內容的建置模式(或內容架構) 。 1.學習物件(Learning objects) 的定義 Learning Object Metadata (LOM) 標準將學習物件定義為:可重複使用的任何數 位或非數位實體,可用來學習、教學、訓練 (Verbert & Duval 2004),其概念如同物 件導向程式設計,主張電腦程式應該由個別可互相動作的物件所構成 (Woodill, 2006)。與學習物件相關的術語有(Reusable learning object strategy, 2000/2003): (1)Educational objects (2)Learning objects (3)Content objects (4)Training components (5)Nuggets 20.

(33) (6)Chunks (7)Sharable content object (SCO) 2.學習元件化的優點 可重複使用的學習元件 (Reusable Learning Objects, RLOs)的優點歸納如下 (Longmire, 2000): (1)內容依學習的情境彈性製作; (2)易於更新、搜尋與內容管理; (3)依組織的需求來客製化內容; (4)便於組織內部學習系統之運作; (5)符合能力本位的學習; (6)提升內容的價值。 因此,就應用面來看,學習元件化在教育訓練教材的可行應用方式包含: (1)已開發的教材依照學習情境和訓練目標,重新組成新的學(課)程,間接改善教 材開發效率。 (2)學習管理系統依據特定使者用的知識需求,將數位化的學習元件重組成新的學 習物件,因應使用者的即時學習。 3.可再用企業教育訓練內容的建置模式 (Content Model) 一個句子、一段文章、一張圖片或是一門課程都可以是可重複使用的學習物件。 近年來,企業為了能快速促進企業內訊息的溝通與資訊傳遞,除了傳統的教室講課 式訓練之外,為了降低教育訓練成本,提升員工的知識與技能,以及讓員工即時掌 握外在快速多變的環境,紛紛導入數位學習。在數位學習和企業教育訓練領域,學 習物件指的是有學習目標的學習元件。為能延伸可再用元件化學習物件在企業教育 訓練教材的效益,並評估各式內容組裝模式的優缺點,以下簡要說明兩種廣泛應用 在數位學習與教育訓練教材開發的內容元件模式: (1)SCORM (Shar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分享式內容元件參考模式) 美國國防部的 ADL 專案 (Advanced Distributed Learning Initiative)整合了多 21.

(34) 種數位學習的規範,包含:IEEE LOM (Learning Object Metadata)、IMS Content Package (用 XML 語言來形容學習資源和包裝內容的指標) 、AICC CMI、IMS Simple Sequencing 等,建立了分享式內容元件參考模式 SCORM,SCORM 2004 包括三個部份 (ADL, 2006): A.. 內容整合模式(Content Aggregation Model, CAM). B.. 執行環境(Run-Time Environment, RTE). C.. 編序與導覽(Sequencing and Navigation, SN) 其中 SCORM CAM Book 也包括三個部份:  SCORM Content Model Components:定義教材元件,以及元件間的編排、 整合: Assets(素材) Sharable Content Object(SCO)(可共用的內容物件) Activities Content Organization(內容組織) Content Aggregations(內容整合)  SCORM Content Packages:教材內容包裹,包括教材元件實體檔案與其 Metadata 描述檔。  Metadata:描述學習元件的資料。. (2)CISCO RLO strategy 課程循序細分有二個目的,一是設定各階段的學習目標,二是以學員最容 易接受講師所要傳達訊息的方式,來規劃課程的進行順序(蓋登氏管理顧問公 司,2000)。CISCO RLO strategy 以此理念為基礎,規範整體課程之組裝架構 和個體內容發展模式的系統化學習物件建置策略: A. RLO / RIOs Package Model :CISCO Internet Learning Solution Group(ILSG) 在”Reusable Learning Object Strategy” 白皮書 3.1 將內容元件分成學習元 22.

(35) 件(RLO)與資訊元件(RIO),一門課或具有學習效益的學習物件,其組裝架 構如圖 8:. 圖 8:RLO / RIOs Package Model (Cisco Systems, Inc., 2000) B. “Reusable Learning Object Strategy” 白皮書 4.0 用 Lesson 取代 RLO、Topic 取代 RIO。因此將一個具有學習效益的學習物件分成 Course、Module、 Lesson、Topic、Subtopic 等五階,如圖 9:. 圖 9:RLO strategy five-level hierarchy (Cisco Systems, Inc., 2003) 2.2.2.3. 內容設計- CISCO Lesson, Topic Model 23.

(36) CISCO 的內容發展模式分成學習元件(RLO, Lesson)與資訊元件(Topic, RIO)兩個要 素,Lesson (RLO) =前言+Topic (RIO)+摘要+練習+測驗;Topic (RIO) 分為:概念、 事實、程序、流程、原則五種類型,在本文統一用資訊元件(RIO)表述主題(Topic), 整體架構如圖 10。. 圖 10:CISCO Lesson and Topic Model (Cisco Systems, Inc., 2003). 1.Concept(概念)RIO (1)定義:一個字或一個專有名詞,用以定義一群具有共同特性或特性差異些微的 物件、符號、意念或事件,例如:使用者、需求、規格、PDCA,ISO / IEC 27001:2005 (2)例句:什麼是 ISO / IEC 27001:2005? (3)建構指引,表 2: 表 2:Concept(概念)RIO 建構指引 子項. 必要性(R)/. 內容建構要點. 選擇性(O) 前言. R.  訂定資訊元件的學習目的,並讓學習者了 解該 Concept(概念)RIO 的預期學習成果. 24.

(37)  簡短、契合重點  確保課程裡內每一 RIO 內容可再用、不配 合其他主題、或假設學習者曾經學習過其 他主題 定義. R.  可用圖解或實例說明  清楚講述相關特性  以簡捷、扼要的文字敘述  用條列的方式說明  為概念資訊元件下定義  加強解釋專有名詞. 事實. O.  需要用事實解釋概念時,才選擇性使用  遵循 Fact(事實)RIO 建構指引  若有多項事實需要陳述,或一項事實需要 較大篇幅來說明,則另建構 Fact(事實) RIO 陳述. 正範例. R.  儘可能舉出 2 個(含)以上不同情境的範 例  範例的情境由簡單到複雜  以文字或圖解的方式呈現. 反例. O.  舉出比較容易混淆的相關概念範例  反例的情境由簡單到複雜  以文字或圖解的方式呈現  說明正反例不同之處. 類似範例. O.  用類似範例加強教學效益  類似的範例要與學習者的經驗有關. 25.

(38) (4)範例,如表 3: 表 3:Concept(概念)RIO 建構範例 子項. 內容建構要點. 前言+.  以簡捷、扼要條列  ISO / IEC 27001:2005 是如何建. 定義. 範例. 方式說明. 立、實施、操作、監督、審查、維 持及改善資訊安全管理系統的標 準。為達到持續改善的目標,以「計 劃(Plan)—實施(Do)—查核 (Check)—採取行動(Act)」循 環週期制訂此指引。  Plan: 建立 ISMS  Do: 實施及操作 ISMS  Check: 監督和審查 ISMS  Act: 維持及改善 ISMS ISMS(ISO/IEC27001: 2005). 正範例.  以 文 字 搭 配 圖 片 的方式呈現. Plan Establish ISMS. Implement and. Maintain and improve the ISMS Act. Do operate the ISMS. Monitor and review the ISMS. Check. 圖 11:PDCA model applied to ISMS processes ISMS (ISO/IEC27001: 2005). 26.

(39) 2.Fact(事實)RIO (1)定義:一個事實主題可做為獨立的主題講授,或是從另一個主題鏈結。事實可 利用陳述、數據、圖表等方式呈現。事實主題可使用於需要講授特定、 獨特的資訊時。理想上,一個事實會鏈結至參考或被參考的概念、程 序、流程、原則。多個事實的排列應按照課程的邏輯順序或鍊結到參 考到該事實的其他主題。 (2)例句:資訊安全三元素:「機密性」、「可用性」和「完整性」。 (3)建構指引,表 4: 表 4:Fact(事實)RIO 建構指引 子項. 必要性(R)/. 內容建構要點. 選擇性(O) 前言. R.  訂定資訊元件的學習目的,並讓學習者了 解該 Fact(事實)RIO 的預期學習成果  簡短、契合重點  確保課程裡內每一 RIO 內容可再用、不配 合其他主題、或假設學習者曾經學習過其 他主題. 繪圖. R.  依據學習目的選用繪圖的種類與數量(選 用不同風格的繪圖,文字與繪圖數量比例 要適中)  必要時可以不用按照順序,任意配置繪 圖、清單、表格  在圖前搭配一句文字說明  標示主要關鍵. 27.

(40)  在主要關鍵之後接續一個表格詳述內容  用簡捷文字命名 清單. R.  依據學習目的選用清單的種類與數量  在清單前搭配一句文字說明  必要時將清單加以分類、命名  分類名稱要能辨識出涵蓋的內容. 表格. R.  依據學習目的選用表格的種類與數量  在表格前搭配一句文字說明  用條列的方式列出各個部分與它們的作用  使用適當的欄位名稱  欄位名稱要能辨識出涵蓋的內容. 28.

(41) (4)範例,表 5: 表 5:Fact(事實)RIO 建構範例 子項. 內容建構. 範例. 要點 簡捷、扼. ISO/IEC27001 是國際資訊安全管理系統標準(參見表 6) ,包括. 陳述. 要的文字. 建置組織管理系統所需要的 PDCA 管理架構及安全控制措施指. 事實. 說明. 引。. 前言+. 圖、表 主要論點 內容用 圖、表格. 表 6:ISO/IEC 27001 標準的內容 0 簡介 1 適用範圍 2 引用標準. 4.2.3 監控和審查資訊安全管理系統. 4 資訊安全管理系統. 4.2.4 維持與改善資訊安全管理系統 4.3. 6 ISMS內部稽核. 4.3.2 文件管制. 8 ISMS之改進 附錄 A 控制目標和控制措施. 文字說明. 文件化要求. 4.3.1 一般要求. 7 ISMS之管理階層審查. 搭配一句. 資訊安全管理系統建立與管理. 4.2.2 實施與操作資訊安全管理系統. 5 管理責任. 在圖表前. 一般要求. 4.2. 4.2.1 建立資訊安全管理系統. 3 用語與定義. 呈現,並. 4.1. 4.3.3 紀錄管制. 附錄 B OECD 原則與本標準 附錄 C BS EN ISO9001:2000, ISO14001:1996和本標準之間的對應關係 參考資料. 3.Procedures(程序) (1)定義:為一連串循序的步驟,用以完成特定工作或進行判斷。一個程序包含指 示或程序性的工作,以及每次執行程序時皆須依循的動作。 (2)例句:「如何安裝…」;「…的步驟」,建立資訊安全管理系統的程序。 (3)建構指引,表 7:. 29.

(42) 表 7:Procedures(程序)RIO 建構指引 子項. 必要性(R)/. 內容建構要點. 選擇性(O) 前言. R.  訂定資訊元件的學習目的,並讓學習者了 解該 Procedures(程序)RIO 的預期學習 成果  簡短、契合重點  確保課程裡內每一 RIO 內容可再用、不配 合其他主題、或假設學習者曾經學習過其 他主題. 事實. O.  需要用事實解釋程序時,才選擇性使用  在程序表格中,事實陳述可以獨立為一欄  遵循 Fact(事實)RIO 建構指引  若有多項事實需要陳述,或一項事實需要 較大篇幅來說明,則另建構 Fact(事實) RIO 陳述. 程序表. R.  一個主題的步驟(程序)用一種表格呈現  使用介紹句  使用「步驟」、「行動」做為欄位名稱  使用動作動詞做為每一步驟的起始  一個步驟搭配一個行動. 決策表. R.  一個主題的步驟(程序)用一種表格呈現  使用介紹句  使用”If”, ”Then” 做為欄位名稱  使用完整句描述條件(if)及行動(then). 30.

(43)  代表重覆意義的字詞列在欄位的標題  一個主題的步驟(程序)用一種表格呈現. R. 程序表+.  遵循程序表及決策表的建構指引. 決策表.  通常以程序表起始,並將每一個決策表做 為程序的一個步驟  以巢狀表方式做為其結構  使用說明介紹. O. 範例.  由講師解說或可搭配教學媒體說明  以「為您展示. 的步驟」之類的文字,. 做為講師的解說提示. (4)範例,表 8: 表 8:Procedures(步驟)RIO 建構範例 子項 前言. 內容建構要點.  簡捷、扼要的 遵循 ISO/IEC 27001:2005(CNS 27001)建立 文字說明. 程序表. 範例. ISMS,組織應執行下列事項(參見表 9):.  先用程序表列 表 9:建立資訊安全管理系統 (CNS 27001, 2006) 程序 執行下列事項 出所有步驟, 再說明其中某 一步驟. a. 界定ISMS 之範圍及諸邊界. b. 界定ISMS 政策. c. 界定組織的風險評鑑作法. d. 鑑別風險. e. 分析與評估各項風險. f. 識別並評估風險處理之各項選項作法. g. 選擇各項風險之處理的控制目標與控制措施. h. 取得管理階層對所提議之各項剩餘風險的核准. i. 取得管理階層對實作和運作ISMS 的授權. j. 擬定一份適用性聲明書. 31.

(44) 4.Process(流程) Process(流程)是說明一個系統是如何運作的資訊元件,有助於協助內部工作任 務、引發動機、確保工作的品質、績效。 (1)定義:  說明工作是如何進行的事件流。  由多位成員或組織共同完成一項任務,不是由個人獨自完成的一項任務  例如:機械、商業、科學的流程圖 (2)Process(流程)RIO 沒有特定擺在哪種類型 RIO 的前面或後面。 (3)例句:「…的流程」、「…的階段」,分析風險的流程。 (4)建構指引,表 10: 表 10:Process(流程)RIO 建構指引 子項. 必要性(R)/. 內容建構要點. 選擇性(O) 前言. R.  訂定資訊元件的學習目的,並讓學習者了 解該 Process(流程)RIO 的預期學習成果  簡短、契合重點  確保課程裡內每一 RIO 內容可再用、不配 合其他主題、或假設學習者曾經學習過其 他主題. 事實. O.  需要用事實解釋流程時,才選擇性使用  遵循 Fact(事實)RIO 建構指引  若有多項事實需要陳述,或一項事實需要 較大篇幅來說明,則另建構 Fact(事實) RIO 陳述. 32.

(45) 階段圖. R.  使用表、圖或圖表(只需要選擇其中一種 使用)  使用「…階段」、「發生什麼…」做為欄位 名稱  使用「誰」、「負責什麼」做為一個階段動 作的起始  用第三人稱,主動語態描述  設定每個階段的起迄期間. 方塊圖. R.  使用表、圖或圖表(只需要選擇其中一種 使用)  使用方塊圖(流程圖)  使用「誰」、「負責什麼」做為一個階段動 作的起始  用第三人稱,主動語態描述  設定每個階段的起迄期間. 循環圖. R.  使用表、圖或圖表(只需要選擇其中一種 使用)  使用「誰」、「負責什麼」做為一個階段動 作的起始  用第三人稱,主動語態描述  為循環圖命名  使用箭頭表示流程方向. 33.

(46) (5)範例,表 11: 表 11:Process(流程)RIO 建構範例 子項 前言. 內容建構要點. 範例.  簡捷、扼要的 詳 細 的 風 險 分 析 包 含 資 產 的 深 入 識 別 和 估 文字說明. 價、威脅對資產的評鑑、以及脆弱性的評鑑, 這些活動的流程如圖 12 所示:. 方 塊 圖  列 出 所 有 過 ( 流 程 程 圖)  使 用 方 塊 圖. 資產的識別. A:資產價值 V: 脆弱評鑑 T:威脅評鑑. (流程圖) 將每一個過. 資料適用性. 否. 是. 程加以分析. R=AVT(風險評鑑). 解釋. 決定保護措施. 風險接受. 否. 是 決定風險處理原則. 圖 12:詳細的風險分析流程(本研究). 5.Principles(原則) (1)定義:使用 Principles(原則)做為建置工作任務的判斷或工作場合的指引。 Principles(原則)RIO 通常是在 Concept(概念)RIO、或 Process(流程) RIO 之後。  例如:要說明「處理員工衝突的原則」之前需先說明「什麼是衝突」 34.

(47) Principles(原則)RIO 的文字說明如同 Procedures(步驟)RIO,會用「如 何… 」開頭,不同之處在於 Principles(原則)RIO 強調學習者應遵循的原 則,各項原則不具有先後順序性。 (2)例句:「…指引」。 (3)建構指引,表 12: 表 12:Principles(原則)RIO 建構指引 子項. 必要性(R)/. 內容建構要點. 選擇性(O) 前言. R.  訂定資訊元件的學習目的,並讓學習者了 解該 Principles(原則)RIO 的預期學習成 果  簡短、契合重點  確保課程裡內每一 RIO 內容可再用、不配 合其他主題、或假設學習者曾經學習過其 他主題. 事實. O.  需要用事實解釋原則時,才選擇性使用  遵循 Fact(事實)RIO 建構指引  若有多項事實需要陳述,或一項事實需要 較大篇幅來說明,則另建構 Fact(事實) RIO 陳述. 原則聲明. O.  提供一份聲明,描述適用標準. 原則. R.  分析專家的任務績效,並將分析結果轉化 為原則. 正範例. R.  舉出 2 個(含)以上符合原則的範例  每個範例搭配不同的情境. 35.

(48)  使用不同的背景與情節 反例. O.  突顯違反原則的狀況  一個反例只說明一個違反之處  說明違反第幾條原則、以及為何違反原則. 類似範例. O.  用類似範例加強教學效益  讓學習者易於辨識原則. (4)範例,表 13: 表 13:Principles(原則)RIO 建構範例 子項. 內容建構要點. 前言.  簡捷、扼要的 企業風險分析策略指導綱要 文字說明. 範例. 風險分析策略宜確保所選擇之作法適合於該 環境且盡全力將安全聚焦在真正需要之處。 以下描述四種不同的風險分析作法:. 原則.  列出原則  說 明 每 一 項 原則的重點. 一. 基準作法  此選項有若干優點諸如:只需要最少量的 資源做詳細風險分析及管理每一保護措 施實作。 二. 非正式作法  非正式作法不是以結構方法為基準,而是 利用個別的知識與經驗。  此選項通常不需要大量資源或時間。 三. 詳細的風險分析  詳 細的風險分析包含資產的深入識別和. 36.

(49) 估價、威脅對資產的評鑑、以及脆弱性的 評鑑,這些活動的流程如圖 12 所示: 四. 組合式作法  這個是各選項的最佳組合,提供花費在識 別保護措施的時間和工作量降至最低之 間的良好平衡,而仍確保各高風險系統都 受到適當的保護。  此選項優點如:資源和金錢可被應用在最 能獲利之處,而可能是最需要受到保護的 系統將會被首先提出,且後續各項作為行 動將會更為成功。 範例.  舉 出 完 全 符 合的範例,讓. 企業風險分析策略選項 基準作法. 非正式作法 詳細的風險分析 組合式作法. 學習者更了. 資產的識別. 解這個 RIO A:資產價值. V: 脆點評鑑. T:威脅評鑑. 資料適當 性. 否. 是 R=AVT(風險評鑑). 決定保護措施. 否 風險接受 是 決定風險處理計畫. 圖 13:詳細的風險分析(本研究). 37.

(50) 本研究的目的之一在於開發企業教育訓練內容之製作模式,為了達到這個目的, 將依據 Cisco Systems, Inc. (2003). Reusable learning object authoring guidelines 為建置 指引,以 RLO strategy、Lesson and Topic Model 發展企業教育訓練內容的架構與內容。. 2.3. 企業教育訓練教學方法 整體教學策略與學習內容個體教學策略有二個重點:一是選擇及決定課程架構、發. 展課程內容;二是選用最適合學習者的教學方法來傳遞訓練內容,讓學員產生最佳的學 習效果。企業教育訓練是成人教育,要選用最適合成人學習的教學方法,發揮訓練的成 效,首先要知道成人學習的特性(張仁家,2005,轉引自余純惠,1998)。 成人的學習有下列特性(蓋登氏管理顧問公司,2000): (1). 教授的主題必須對學員的生活產生直接的幫助;. (2). 上課的內容安排或講師所舉的例子,必須和學員以往的經驗相關;. (3). 教學內容儘量模擬學員目前的工作狀況;. (4). 創造一個互動的學習環境,讓學員有機會討論、發表意見、分享經驗;. (5). 讓學員認知到課程的學習有助於自我的成長。. 除了了解成人學習的特性,在實施訓練前必須知道學員在什麼情況下最容易產生學 習的效果,一個有助於成人學習的環境,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必須(張仁家,2005,轉 引自 Lipow & Carver,1992): (1). 主動參與;. (2). 互相尊重、自由討論;. (3). 學習協同合作共同承擔學習品質;. (4). 省思與練習新觀念新技術。. 企業教育訓練的主旨在於提供員工職場上的新知或學習新的技能,因此除了關注訓 練的內容,還要掌握成人的學習模式,以提高員工對訓練的參與以及訓練的執行績效。 根據美國 Training 期刊 2006 Industry Report 報導企業教育訓練中,傳統與老師面對 面的課堂講授式教學佔 62%、線上自我學習佔 15%、虛擬教室佔 14%、其他的訓練方式 38.

(51) 佔 9% (Training, 2006),顯然拜科技之賜,將科技應用在學習主體,輔助講師與學員從 事學習活動的教學法已紛紛登場。 綜合以上學者對成人學習的見解以及美國 Training 期刊報告數據,本研究選用在 ASTD、Training 大型會議不斷被強調的混成式學習 (Blended Learning) 與合作學習 (Collaborative Learning)作為企業教育訓練的教學方式,好讓教育訓練能結合工作實務, 超越課堂講授式教學的極限。 2.3.1.. 混成式學習 (Blended Learning) 近幾年來在企業教育訓練與 E-Learning 相關重大會議上,混成式學習一直是被. 熱烈討論的議題,混成式學習強調企業應提供一個結合正式與非正式學習的全方位 學習環境,才能有效應用所學於實際工作中。 到底什麼是混成式學習?採用混成式學習有什麼學習成效?本研究引用混成式 學 習 重 要 推 手 愛 麗 森 . 羅 賽 特 (Rossett, 2006) 在 美 國 管 理 協 會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AMA) 所發表的報告,做為本研究教學法選用的依據。 1.混成式學習的定義 混成式學習整合許多相對的學習模式,包括正式與非正式的學習、面授課程與 線上經驗分享、直接指導或是自我管理、參考數位文獻或是參與學校開辦的課程等 都隸屬混成式學習的範疇,如表 14 所示,混成式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讓個人或是公 司達成某項特定目標。 表 14:混成式學習的範疇(Rossett & Frazee, 2006) 即時面對面(正式)  以講師為主的課堂學習(F2F)  工作坊  指導、輔導  在職訓練  工作實務問題. 即時面對面(非正式)  同僚關係  工作團隊  學徒制. 虛擬合作/同步  即時 e-learning  線上指導、線上輔導  即時通訊、簡訊. 虛擬合作/非同步  電子郵件  線上社群和討論區  網路論壇 39.

(52)  部落格、wikis、podcasts 自我學習(書本、CD/DVD、電子、無線)  線上課程  線上資源連結  模擬與模擬情境  評量與自我評量  工作手冊、閱讀. 績效支援  線上輔助系統  工作輔助表  線上知識庫  文件  績效支援工具. 2.混成式學習的效益 在全球化競爭、企業委外與智庫軟體 (Smart Suites) 的驅動改變下,學習和實作 的界限逐漸消失,過去以課堂授課為主的學習方法正悄悄質變,非正式學習方法崛 起,而混合多種教學型態的「混成式學習」模式,逐漸受到重視。採用混成式學習 之原因包含: (1)持續提供最新的知識。員工能夠隨時參與線上課程、存取知識庫或存檔紀錄。 (2)發揮科技優勢。員工可利用手機存取網路資料庫或登入搜尋網站,也能利用簡 訊傳授指導的小技巧、小測驗,或是評估訓練遷移。 (3)建立學習的獨立習慣。員工可以依照自己的進度學習選擇課程;或是參加社 群,與同學、講師、主管和輔導者在互動中得到指導與鼓勵。 (4)結合學習與工作。透過混成式學習,可以上網找到工作上遇到困難的答案;可 以在線上與主管對談,也可以利用線上社群敘述遭遇到的困難。 (5)績效提升與成本控制。使用混成式學習可以提高員工留任率,並減少訓練時 數。. 3.混成式學習的實施方式 深究混成學習的內涵,混成式學習包括錨點混成、書檔混成與實地混成三種模 式: (1)錨點混成模式 (Anchor Blend) 一開始以明確、密集的課堂教學為主,接下來則以自我學習為主,進行線上. 40.

數據

圖 3 : Core elements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Gustafson, 1997)
圖 4:An ISD Model featuring the ADDIE processes (Grafinger, 1988)
表 1:ADDIE Tasks-Output (McGriff, 2000) 工作任務 產出 分析(Analysis)  分析需求  釐清問題  分析工作任務  學習者  有關的限制  需求問題說明  工作任務分析 設計(Design)  訂定教學目標  製訂測驗  發展教案  確定資源  學習目標 教學策略  雛型規格書 發展(Development)  列出製作成員  開發工作手冊、程序書  腳本  分鏡稿  練習  電腦輔
圖 9:RLO strategy five-level hierarchy (Cisco Systems, Inc., 2003)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eeing other good project videos from classmates may motivate students to prepare better. No excuses for “sudden” technical

Using MS Access to design database, learning SQL commands and create forms and

 The pre-primary institution is able to design learning activities around themes to facilitate children’s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from different learning strands and

Learning Content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Developing Value Educat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

Keywords: experiencing learning, general emo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eaching practice, learning

A good game helps students to enhance their learning techniques, such as learning by doing, learning from mistakes, goal-oriented learning, discovery learning, task-based

Keywords: Computer game applications; CCNA Certification Training; digital content design; game-based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