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紫外光發光二極體用之螢光粉介紹

第一章   緒論

1.2   紫外光發光二極體用之螢光粉介紹

先前提及螢光粉轉換式之白光 LED (pc-LED),分解其組成結構 大致可歸納為兩大部分,(1)發光元件與(2)封裝材料,前者又可細分 為提供光源之 LED 晶片,其中涵蓋現階段使用之 InGaN 藍光晶片 (420~470 nm)與正發展中之紫外光晶片(350 ~ 420 nm);以及用於波長 轉換之發光材料,於本研究為純無機材料之螢光粉。於此節中探討發 光元件,並分兩小節分別討論晶片與螢光粉之選擇。並於1.5 節討論 封裝材料,將著重白光 LED 封裝技術之螢光粉塗布對發光效率之探 討。

1.2.1. 紫外光與藍光激發

藍光發光二極體最早是以氮化矽為材料,但因其並非直接能隙,

故發光效率低。現階段發光二極體最常使用之Ⅲ-Ⅴ族元素為氮化 物,不論藍光或是紫外光,如圖1.2 所示 Al-Ga-In-N 系統之氮化物能 完整覆蓋可見光部分且均為直接能隙,尤其 GaxIn1-xN 三元合金能帶

從InN 之 1.9eV (red)至 GaN 之 3.4eV (ultraviolet)。6其歷史可回朔約 五十年前 Juza 等人 7 將氨注入受熱的鎵(In)金屬而形成,數年後 Grimmeiss 等人 8量測其光激發光譜圖。至1972 年 Pankove 等人開發 藍色發光二極體,但因基板之晶格匹配問題與 p 型氮化鎵成長不易,

故其發展無法突破,至1986 年 Amano 等人9以化學氣相磊晶之方式 先長一層氮化鋁薄膜,而後於高溫中成長氮化鎵。1989 年 Akasaki 等人 10 利用,低能量電子束(low-energy electron-beam irradiation, LEEBI)照射以氮化鋁當緩衝層之摻 Mg 氮化鎵,乃得 p-型氮化鎵,摻 雜濃度達約1017 cm-3和片電阻約12 Ω-cm。隨後日亞化學之 Nakamura 等人11於高溫和氮氣之環境中,即可得低電阻之p-型氮化鎵,並以熱 處理方式成長氮化銦鎵(InGaN)與氮化鎵(AlGaN)之多重量子井結 構,成功成長藍光發光二極體 1, 6, 12‐14。近年來,國內外各研究單位相 繼投入,使得氮化物蓬勃發展,日本日亞化學更於2007 將發光效率 提升至150 lm/W。 

現行之紫外光 LED 亦以氮化物為主之氮化鎵,因目前白光 LED 所使用之晶片以藍光居多,故投入紫外光LED 之研究相對少很多15, 發展亦即不似藍光迅速。近年為克服 GaN 能帶,受限於 363 nm 放射 波長之問題5,Nishida 等人16, 17成長(Al, In)GaN 而將放射波長增至近 紫外光(350-420 nm)。因 NUV-LED 可提供更有效率之固態照明光源

18,有愈來愈多NUV 激發之螢光粉研究正如火如荼展開,例如:Qiang

等人 19-22。有鑑於此,本研究亦將著重於發展 NUV 激發之新型螢光

粉。 

  圖1. 2 能階與化學鍵長圖。搭配可見光能階範疇可清楚得知不同

Ⅲ-Ⅴ族或Ⅱ-Ⅶ族材料之相互形成合金之狀況6  

1.2.2. 紫外光激發之螢光粉

LED 過去一直被應用於低發熱之應用,例如:指示燈等。但過 去數年間隨著LED 於照明領域所扮演之角色日漸蓬勃,高功率 LED 亦日益受到重視。顧名思義,高功率意味著提供較高驅動瓦數(一般 而言 > 0.5W),故熱問題對於整體發光效率便產生關鍵性之影響。且 螢光粉於發光效率扮演相當重要之角色,因此研究溫度對螢光粉之影 響亦相當重要,最早Poort 等人23探討鹼土矽酸鹽螢光粉於不同溫度 時之光譜位移情形,接著 Kim 等人 24-26於摻銪鹼土矽酸鹽類之熱穩 定性作更深入探討;Xie 等人 27, 28研究 SiAlON:Eu 化合物之熱穩定 性;鋁酸鹽類 29-31,例如:BaMgAl10O17:Eu (BAM:Eu)亦有不同退火

(annealing)溫度對光譜強度等特性之研究;氮化物方面亦有相關探討

西元1802 年,英國心理學家楊格(Thomas Young, 1773~1829)提 出「色光三原色」學說,任何顏色均由紅、綠與藍三原色以適當比例 混合而成,一般選取700 nm(R)、546.1 nm(G)與 435.8 nm(B)為三原 色 。 三 原 色 之 光 亮 度(lm) 並 不 同 , 其 比 例 為 1(R) : 4.5907(G) : International de I `Eclairage, CIE),於 1931 年提出新之 XYZ 色度座 標,但此三原色(X)、(Y)、(Z)並非真實顏色,而為虛構。

Dartnall 等人37以(Microspectrophotometry, MSP)對人類感光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