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0

第五章 結論

本文企圖從 Slote 的情感論式德行倫理學觀點來詮釋孟子倫理學,而藉由以 下三章來處理:第二章介紹 Slote 情感論的後設層次與規範層次,前者從同理心 出發,到道德認同/不認同以及道德判斷;後者則介紹 Slote 如何回應理性論者 的質疑,最後並提出一種義務論式的態度,以說明義務論反倒可以由情感論的角 度來予以理解。第三章則以構成 Slote 理論的同理心、關懷倫理以及德行倫理學 等三個部分為主,並逐一與孟子倫理學進行比較,從而申辯雙方的相應之處。第 四章則檢討迄今主流的新儒家康德式詮釋,據以李明輝《儒家與康德》(1997)

一書,以其強調的「自律」概念為中心,企圖申辯孟子倫理學其實並不全然適合 於康德式詮釋。

當代德行倫理學的復興,在一定程度上是針對兩大現代道德哲學體系(義務 論與效益論)而發的,德行倫理學強調行為者自身的品格及其生活,而非單一行 為(例如說謊、偷竊、墮胎等)是否符合道德規則,許多(德行)倫理學者均指 出了現代道德哲學體系具有一種「法律性格」(legalistic character or notions),也 就是從不偏不倚的觀點或非個人的觀點(the impartial point of view)出發,把道 德概括為一條理性法則或公式,關注於如何沉思與運用這些普遍規則,從而忽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1

了行為者在特定具體狀況中的處境性。63

本文透過 Slote 的情感論德行倫理學的觀點來詮釋儒家孟子倫理學,一方面 係因為德行倫理學與儒家倫理在立場上較為接近,雙方同樣關注於「我要成為什 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人生才是善的、有價值的」等問題;另一方面,Slote 的 情感論式進路亦與孟子談四端之心(惻隱之情、不忍人之心)的方式十分相似。

故較之於被視為現代道德哲學體系代表的康德倫理學來說,孟子實與情感論德行 倫理學有著較大的可比性。當然雙方的詮釋進路不同,但也並不代表雙方全然無 法相容,本文的用意便在於提供另一種可能的參考途徑,以增進對儒家倫理學不 同面向的理解。

最後,借用李明輝在《孟子重探》(2001)的序言裡所提到的一段話作為結 語:

據筆者的淺見,孟子的心性論、乃至道德哲學,縱使放在現代學術的脈絡

63 例如 Schneewind 認為現代道德哲學(如康德倫理學)是在對自然法與自然權 利理論的反思中所產生的,自主性意識的凸顯以及對人類平等的強調,構成了現 代道德哲學的基調(Schneewind,2012:3-14)。又如 Anscombe 在批評現代道 德哲學的種種缺失時,其中一項便是藉由追溯「應當」(should, ought)與「迫 使」(bound, obliged)兩詞意含之所以聯繫起來的歷史因素,進而指出了現代道 德哲學所具有的「法治」(by law)傾向(Crisp and Slote,1997:26-44)。而在 這些批評現代道德哲學的倫理學者當中,MacIntyre(2007)與 Williams(2006)

堪稱是最為極端的代表,因為他們甚至認為道德哲學不該理論化(反理論者)。

經元(mirror neuron)之活化作用。但這點涉及腦神經科學的專技領域討論,

故本文無法亦無力多談,只能指出這點科學事實而已,有意者可參考Slote(2010b:

157)的簡介,或是 Iacoboni(2009)對鏡像神經元的普及介紹。另外,著名的 腦神經學者Antonio Damasio 也在 1994 年所出版的一本寫給普羅大眾的書籍《笛 卡兒的錯誤:情緒、推理和人腦》(Descartes' Error: Emotion, Reason, and the

Human Brain,2007)當中,一方面闡述了他認為笛卡兒以降的心物二元論其實

是個錯誤的看法,心靈與身體是不能分開來談的;另一方面,他也認為就人類的 心智運作而言,理性與情感(或感受)亦無法截然二分。其次,在 Damasio 的 近著《意識究竟從何而來?從神經科學看人類心智與自我的演化》(Self Comes to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3

倫理學的現代詮釋上,參考了有關同理心的研究成果來進行倫理學論述的 Slote,

或許也能提供我們另一個更恰當的選擇。

Mind: Constructing the Conscious Brain,2012)當中,他闡述了大腦意識的來源

及其運作方式,誠可謂現代科學版本的「知識論」。而從他的觀點來看,將會使 得康德哲學中「物自身與現象」的二分設定難以成立,進而與此對應的「道德主 體與經驗主體」及其「自律」概念也隨之落空。雖然 Damasio 並非學院意義上 的哲學家,但他對於人類大腦的研究卻無疑能與學院哲學上所討論的許多問題有 所交集重疊,甚至是撼動相關的傳統哲學觀點,故還是很值得我們注意以及參 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4

參考文獻

為了讀者檢索參照方便,故不分文獻類別及其語系,僅以作者(或編者)之 中、外文姓名的筆畫或字母為排列順序。

一、中文作者(或編者)

王文方(2011),《語言哲學》,台北:三民書局。

王慶節(Wang, Qingjie) (2010). “Virtue Ethics and Being Morally Moved.” Dao 9:

309-321.

石元康(1998),《從中國文化到現代性:典範轉移?》,台北:東大圖書。

牟宗三(1993),《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牟宗三(1998),《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

牟宗三(2002),《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台北:

學生書局。

[宋]朱熹(1983),《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宋]朱熹(1986),[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余紀元(2009),林航(譯),《德性之鏡:孔子與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北京: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5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李明輝(1997),《儒家與康德》,台北:聯經出版。

李明輝(2001),《孟子重探》,台北:聯經出版。

李明輝(2005),《四端與七情: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台北:國立臺 灣大學出版中心。

李明輝(2007),《儒家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中研院文哲所。

李明輝(2008),《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李明輝(2009),《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台北:中研院文哲所。

李晨陽(2005),《道與西方的相遇:中西比較哲學重要問題研究》(中文增訂版)。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李義天(2011),〈道德心理:美德倫理學的反思與訴求〉,《道德與文明》,2011 年第 2 期,頁 40-45。

李義天(2010),〈基於行為者的美德倫理學可靠嗎?──對邁克爾.斯洛特的分 析與批評〉,《哲學研究》,2010 年第 10 期,頁 82-89。

李義天(2009),〈斯洛特的美德倫理學及其心理學預設〉,《倫理學研究》,2009 年第 3 期,頁 81-8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6

吳秀瑾(2006),〈關懷倫理的道德蘊涵:試論女性主義的道德知識生產與實踐〉,

《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十六期:頁 107-162。

沈美華(Sim, May) (2007). Remastering Morals with Aristotle and Confuciu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柯雄文(Cua, Antonio S.) (1996).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Confucian Ethical Thought.”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23: 153-173.

英冠球(2010a),〈《論語》反映的倫理學型態──從德性倫理學的觀點看〉,《國 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 24 期:頁 107-136。

英冠球(2010b),〈《孟子》反映的倫理學型態──從德性倫理學的觀點看〉,《哲 學與文化》,2010 年第 5 期:頁 19-40。

姜新艷(Jiang, Xinyan) (2005). “Why Was Mengzi Not a Vegetarianist?”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32: 59-73.

信廣 來 (Shun, Kwong Loi) (2001). “Self and Self-cultivation in Early Confucian Thought.” Bo Mou(牟博) (ed.). Two Roads to Wisdom?: 229-244. Chicago:

Open Court.

高國希(2009),〈康德的德性理論〉,《道德與文明》,2009 年第 3 期:頁 11-14。

高國希(2008),〈德性的結構〉,《道德與文明》,2008 年第 3 期:頁 37-4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7

唐君毅(2005),《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傅佩榮(2010),《儒家哲學新論》,台北:聯經出版。

盛志德(2010),《牟宗三與康德關於「智的直覺」問題的比較研究》,桂林:廣 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陳來(2002),《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北 京:三聯書店。

陳來(Chen, Lai) (2010). “Virtue Ethics and Confucian Ethics.” Dao 9: 275-287.

陳素芬(Tan, Sor Hoon) (2005). “Imagining Confucius: Paradigmatic Characters and Virtue Ethics.”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32: 409-426.

陳榮捷(2009),〈儒家的「仁」之思想之演進〉,姜新艷(編),《英語世界中的 中國哲學》,頁 17-45。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陳嘉映(2006),《語言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澤環(2008),〈多元視角中的德性倫理學〉,《道德與文明》,2008 年第 3 期:

頁 32-36。

郭齊勇(Guo, Qiyong) (2007). “Filial Piety: The Root of Morality or the Source of Corruption? Is Confucian Ethics a ‘Consanguinism’?” Dao 6: 21-37.

郭齊勇(編)(2004),《儒家倫理爭鳴集──以「親親互隱」為中心》,武漢: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8

北教育出版社。

郭齊勇(2000),〈孔孟儒學的人格境界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 學版),2000 年第 6 期:頁 24-28。

孫小玲(2011),〈道德情感與正義之德:從休謨的人為的德談起〉,汪文聖(編),

《漢語哲學新視域》,頁 265-282。台北:學生書局。

張汝倫(2011),〈義利之辨的若干問題〉,汪文聖(編),《漢語哲學新視域》,頁 477-513。台北:學生書局。

童建軍、李萍(2009),〈德性論與規範論比較研究〉,《道德與文明》,2009 年第 3 期:頁 27-31。

黃百銳(Wong, David B.)(2011),〈孟子的理由及類比推理〉,劉笑敢(編),《中 國哲學與文化》(第九輯),頁 1-33。桂林:灕江出版社。

黃百銳(Wong, David B.) (2004). “Relational and Autonomous Selves,”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31.4: 419-432.

黃百銳(Wong, David B.) (1991). “Is There a Distinction Between Reason and Emotion in Mencius?”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41: 31-43.

黃勇(2011),《全球化時代的倫理》,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黃勇(Huang, Yong) (2011). “Two Dilemmas of Virtue Ethics and How Zhu Xi’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9

Neo-Confucianism Avoids them.”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Research 36:

247-281.

黃勇(Huang, Yong) (2010). “The Self-Centeredness Objection to Virtue Ethics: Zhu Xi’s Neo-Confucian Response.” American Catholic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84:

651-692.

黃勇(2002),〈儒家仁愛觀與全球倫理:兼論基督教對儒家的批評〉,黃俊傑(編),

《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卷一)。台北:喜馬拉雅研究 發展基金會:頁 55-88。

黃俊傑(1991),《孟學思想史論》(卷一)。台北:東大圖書。

黃俊傑(2001),〈評李明輝著《孟子重探》〉,臺大歷史學報第 27 期:頁 213-223。

黃進興(2010),《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北京:中華書局。

黃意明(2009),《道始於情:先秦儒家情感論》,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黃慧英(2005),《儒家倫理:體與用》,上海:三聯書局。

黃慧英(Wong, Wai-ying) (1998). “Confucian Ethics: Universalistic or Particularistic?”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25.3: 361-374.

馮耀明(1989),《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台北:允晨文化。

馮耀明(2003),《「超越內在」的迷思:從分析哲學觀點看當代新儒學》,香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0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楊伯峻(1987),《論語譯注》,台北:漢京文化。

楊伯峻(1987),《孟子譯注》,台北:漢京文化。

楊豹(2009),〈當代西方德性倫理的思想特色〉,《道德與文明》,2009 年第 3 期:

頁 21-26。

萬俊人(2009),《尋求普世倫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萬俊人(2008),〈關於美德倫理學研究的幾個理論問題〉,《道德與文明》,2008 年第 3 期:頁 17-26。

萬俊人(Wan, Junren) (2004). “Contrasting Confucian Virtue Ethics and MacIntyre’s Aristotelian Virtue Theory.” Robin R. Wong (ed.). Chinese Philosophy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123-149.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詹世友(2008),〈孟子道德學說的美德倫理特徵及其現代省思〉,《道德與文明》,

2008 年第 3 期:頁 27-31。

詹世友、湯清嵐(2009),〈美德的內在結構及其塑造途徑〉,《道德與文明》,2009 年第 3 期:頁 15-20。

詹康(2010),〈《莊子》調和派的道德挑戰與實踐哲學〉,《政治科學論叢》,2010 年第 43 期:頁 1-5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1

趙永剛(2010),〈斯洛特「自我-他人不對稱」觀點批判〉,《河北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2010 年第 3 期:頁 61-64。

趙永剛、呂耀懷(2010),〈美德倫理學論正確的行動〉,《倫理學研究》,2010 年

趙永剛、呂耀懷(2010),〈美德倫理學論正確的行動〉,《倫理學研究》,2010 年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