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從服務平臺、智慧化輔助設備以及健康空間智慧化三個方面歸納下列結論。

一、智慧服務平臺方面

臺灣傳統長照機構,是以線下實體站的模式以及電話服務模式為主,線下實體模式 即不藉助任何ICT 技術,而採用人際互動,面對面交流模式,或者只是採用少量電腦和 科技,只對客戶數據進行簡單的儲存和查詢。較大型的長照機構,同時也會在實體服務 中心組織一些活動,如培訓講座、保健措施、宗教聚會、休閒娛樂等,甚至也會為各種 形式的志願活動、建教合作以及互助活動提供了管道。而電話模式是以電話為媒介與長 照者進行溝通交流的模式,長照者在房間撥打電話,就可以呼叫服務,也可以通過機構 內的總機轉接到其他配合的服務商,由服務商提供服務。

但是,專業長照機構可依靠的支持性服務平臺,大多為政府宣導以及出資,這樣容 易導致長照機構服務形式單一,多為枯燥的健康養生講座以及簡單的棋牌休閒娛樂等,

而長照機構規模的大小,盈利水準的高低也會限制軟硬體設施條件,導致長照資源分配 不平衡,以至於真正需要幫助的高齡者未能得到相應的服務和幫助。

從2000 年開始,長照機構逐漸開始通過採用更豐富的媒介方式,購買和開發更智慧 的服務平臺。從最早成立的日本 sancerre 香裡園和臺灣雙聯安養中心已經於 2000 年開 始採用電話以及無介入感測器模式,長照需求者在房間就可以通過電話呼叫服務,也能 夠通過鋪設的傳感器進行緊急情況救護服務。2014 年設立的丹麥未來護理之家和 2016 年設立的中國親祥源明月養老服務中心則大規模採用手機/平板 app 模式,多媒體模式 以及智慧可穿戴設備模式等多種綜合模式為長照需求者提供服務,讓使用者可以在任何 場景上都可以獲得資訊以及尋求服務。地點也不會局限在鋪設傳感器的建築物之中,即 使在室外或者長照服務區範圍之外如失能者自己家中,都可以傳送身體數據以供分析,

以及提供遠程醫療和緊急情況下救護服務。

78

79

術為基礎,具有移動性和智慧化的服務平臺為主流。智慧服務平臺的運用,逐漸減少對 照護人力的依賴,對長照者的需求能夠進行清晰的辨析和回應,甚至智慧設備的穿戴可 以針對長照者的身體資料進行自動檢測和提前預警,長照者和照護者可以自主的採取一 些預防措施,減少對照護人員介入的需求。

二、智慧化輔助設備方面

長照者之所以需要長期照顧服務,是因為他們具有如下的身體功能失能和心智失能的 特點。日常生活活動功能(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的障礙,例如:聽力衰退,視力 模糊,運動能力退化等;及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功能(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ADL)障礙,例如 :無法自行打電話、無法自行烹調食物、外出迷路、無法處理錢財等。

在心智失能方面主要指認知、情緒、及行為等功能的障礙,例如:失智情形(dementia),

可以透過簡易心智測驗(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等工具測量之。這些由神 經功能的老化或疾病導致的思考力降低,記憶力衰退,也會加重失能者的孤獨失落情緒,

增加心理負擔。針對失能者的智慧輔助設備正是考慮了失能者身體和心理的特殊性,針 對他們自身的特點和習慣而設計出的科技化輔助設備,能讓他們健康、獨立、安全、舒 適便利的生活和參與社會活動。

下表是結合臺灣政府的住宿式長照機構設立標準,從坐、臥、行、浴、廁、陪六個 方面結合上文案例分析中採用的智慧輔助設備和市場中可選用的智慧輔助設備,以供後 來者參考。

80

81 介護中心以 Panasonic 觸控式控制台對房間電器燈管等進行智慧控制,危險提示和保障 住戶安全,而丹麥未來護理之家則更注重健康人際交際互動,提供各種藝文活動空間,

82

8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