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度自我揭露者在此環境依舊能進行高度自我揭露,而反之,真實生活中低度自我 揭露者也並沒有因此平臺而展開高度自我揭露行為。

(三)依附風格對線下自我揭露假設檢定分析

不同依附風格的國中生在線下自我揭露的差異比較中,傾向安全與焦慮依附 的國中生皆比傾向逃避依附者容易做出線下自我揭露的行為,可能由於安全依附 者自幼兒階段就學習如何主動尋求互動,焦慮依附者雖然自幼無法得到足夠的滿 足,但因缺乏安全感反而更容易向外尋求互動的機會,以弭補其互動上的不滿足,

而逃避依附者因為自幼學習的互動模式即是逃避與拒絕,故自我揭露程度相對於 其他兩組較為缺乏,研究結果與 Mikulincer & Nachshon(1991)一致。

另外經由單一話題個別追蹤檢定後發現,焦慮依附風格的話題顯著性多於安 全依附風格者,由此可推測正如 Mikulincer(1997)所言傾向焦慮依附風格者相較於 較缺乏安全感與強迫性,故無論對方的回應情形如何與渴望與他人互動,因此自 我揭露各別話題的顯著性才會多過安全依附者許多,而李靜如等(2011)研究發現 逃避與焦慮依附傾向者在與他人互動之際都缺乏自信心,亦可推論由於焦慮依附 風格者相較缺乏自信的特質,但他們又不如逃避依附者以逃避拒絕的方式對待他 人,所以他們必須以更多元的話題來進行與他人的互動與揭露。

(四)依附風格對線上自我揭露假設檢定分析

不同依附風格的國中生在線上自我揭露的差異比較中,傾向安全與焦慮依附 的國中生皆比傾向逃避依附者容易做出線上自我揭露的行為,結果與林以正等 (2005)指出安全依附與逃避依附傾向的人在網路人際互動較頻繁的看法相近,另 外與線下自我揭露行為進行比較,發現無論在線下或線上的情境中,傾向安全與 焦慮依附的國中生皆比傾向逃避依附者容易做出自我揭露的行為。

且由單一話題個別追蹤檢定後可知,無論在安全或焦慮依附風格的線上自我 揭露話題顯著性的量皆比線下自我揭露要來得少,雖然即時通訊對於國中生已經 非常逼近於真實環境的溝通平臺(H1),但由此可推測安全與逃避依附傾向者在部 分的話題於線上溝通的環境中還是有所保留的,如安全依附者在線上情境中,傷 心的議題就不具有顯著性,焦慮依附者在線上的情境中家人、感情、傷心、有興

趣的事就不具有顯著性,Jourard & Resnick(1970)的研究指出人們對於自覺安全的 環境中才能做出更多的揭露,因此可能是由於這些議題對於國中生來說是較為私 密的或較難以文字進行解釋的,如在課業上的議題無論在線上或線上的情境,安 全依附與逃避依附者在此議題上都是達於顯著的,可推知課業在國中生皆對為最 為平常且不具有私密性的議題。

顯示無論在線上或線下的情境中,傾向焦慮依附的國中生在自我揭露的表現 上皆最為顯著,其次為安全依附的國中生也達於顯著性,而焦慮依附的國中生由 於其從小學習的到互動模式即已習慣被拒絕,而較難對外表現出自我揭露的行 為,因此無論在線上或線下的情境中皆無顯著差異,再者比較線上與線下差異情 形,可發現安全依附與焦慮依附者在線上自我揭露差異程度皆高於線下,可以推 測在排除逃避依附者後,及時通訊環境對於國中生相較於一般情境中反而不用擔 心被家長、老師干預而進行更私密的一對一談話,展現自我揭露行為。

(五)使用動機對線上自我揭露程度差異之假說檢定

不同使用動機的國中生在線上自我揭露的差異比較中,即時通訊使用動機上 無論在社會效用、人際效用、便利性、娛樂/放鬆或資訊取得等面向程度不同的國 中生,在線上自我揭露上有顯著的差異,此結果與黃于貞(2008)研究結果大致吻 合,唯有在便利性此一面項出現分歧,推測可能是由於其所針對的自我揭露內容 是以即時通訊的暱稱自我揭露進行調查,而本研則是以較私密的對話方框內容的 自我揭露情形作為調查,因此可能認為便利性為其重要動機的即時通訊使用者,

不會在暱稱上作為揭露的差異,但卻在對話內容上會產生差異。

另外由單一話題個別追蹤檢定的比較後可發現,即時通訊使用動機在社會效 用、人際效用、便利性、娛樂/放鬆與資訊取得等面項高分組的使用者,他們在自 我揭露話題上幾乎全體皆具有顯著高於中低分組,其中又以使用動機為人際效用 的高分組在每個話題上都具有顯著性,應該是由於自我揭露本來就是一個人際溝 通的表現,而人際效用高分組的學生本來使用即時通訊的動機就是將它作為一個 人與人溝通的主要管道,而在談及家人的議題時,社會效用、便利性、娛樂放鬆、

資訊取得使用動機高者皆不具有顯著性,並比較先前對線上線下依附風格的檢定 結果可發現,家人的話題除了對使用動機為人際效用高分組具有顯著性外,其於

類別項目在此話題上皆不具有顯著性,可推測家人的話題對國中生來說皆為較私 密的或較不願意在線上與他人揭露的話題。

由此我們發現無論在社會效用、人際效用、便利性、娛樂/放鬆或資訊取得等 項目上,國中生使用動機越強烈或越能感受到即時通訊所帶來的功能者,其在線 上自我揭露的程度亦越高,顯示國中生對於社會效用、人際效用、便利性、娛樂/

放鬆與資訊取得等面向皆為其線上聊天很重要的需求之一,本研究推論,當國中 生感受到在即時通訊上越能滿足個人對群體、對個人連結、操作方便、或達到放 鬆或娛樂休閒及獲得資訊及知識等功能,則其願意在即時通訊上自我揭露的程度 相對於也較高,而反之,國中生如無法在即時通訊上獲得上述需求,則其在即時 通訊上自我揭露程度則越低。

(六)性別對線下/線上自我揭露程度差異

不同性別的國中生在線下/線上自我揭露的差異比較中,無論在線上或線下的 情境中,女性國中生的自我揭露情形都顯著高於男性,本研究結果與多數研究結 果一致(Jourard, 1971;楊牧貞、黃光國,1980;Ben-Ze’ev, 2004;李宜貞,2005),

而認為線上自我揭露男生高於女的研究多是將線上的情境預設為網友(非一般日 常生活中接觸的朋友)或與異性的自我揭露(胡玉珍,2009;邱文彬、萬金生,2005;

薛怡青,2001)與本研究有所不同,本研究主要以即時通訊為工具,而多數國中學 生即時通訊上的朋友依舊為日常生活中所認識的朋友,但亦有學者指出性別與自 我揭露並無差異(李黃寶,2009;邱文彬、林美珍,1999;Cooper & Sportolari,1997),

他們主要的理由為網路的匿名性可以擺脫傳統性別的差異或認為大學時期的學生 已經能領會兩性平衡的發展等理由,除了由於本研究使用工具較不具有匿名性的 特色故有所不同,另外亦推測國中階段的學生對於兩性平衡的概念正處於互相摸 索與學習中,因此可能與大學生的狀況有所差異。

另外由單一話題個別追蹤檢定的比較後可發現,國中男女生線下自我揭露產 生差異的話題相對於線上自我揭露產生差異的話題要來的多,如談及感情生活、

課業上發生的問題、遭遇的重大挫折、秘密、害怕恐懼的事等話題上,由此可推 測在這些話題的性別差異情形因為網路的情境而趨於減少,可能是由於男學生於 面對面的情境中較不敢於表達自我軟弱、感情與秘密等他們認為較私密或難為情

的議題,但在線上就較容易表現出來,而亦或是女同學於線上自我揭露的環境較 容易產生不安與較不容易表達的困境,因此在網路上的揭露話題量有所減少的原 因。

(七)個人特質對線下/線上自我揭露程度差異

不同個人特質的國中生在線下/線上自我揭露的差異比較中,人格特質屬於外 控性、神經質、謹慎性等特質的高分組無論在線上或線下環境中的自我揭露行為 與低分組都沒有顯著差異,而反之外傾性人格特質較高者無論在線上或線下自我 揭露行為都顯著高於較低者,因此本研究推測,人格特質屬於較開朗的外傾性較 高者較不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無論在何處都能展現其高度的自我揭露;另外內 控性、開放性、友善性等人格特質較高者在線下自我揭露行為顯著高於較低者,

但在線上卻無差異,可推測偏向好奇心較重的開放性或友善性較高的學生在日常 生活中會比較在意與好朋友之間的關係,較容易展現自我揭露,但在線上可能受 限於朋友數的多寡、侷限於即時通訊功能限制等因素就較不需要表現出較虛偽的 自己,也不容易表現出友善與好奇心,則線上自我揭露則無顯著差異;而內控性 較高的學生認為自己作得到,較不容易被人左右,其真實環境中認識的人可以自 己決定,可以展現的掌控度較高,而在線上可能因為網路的功能與打字速度等等 線上的限制,環境較不容易被掌控,相對的自我揭露程度較會被稀釋掉,故其在 線上自我揭露無顯著差異。

謝明達(2005)指出網路成癮者特性大多為外控人格特質,現實人際關係為自 我揭露程度較低者,而本研究中外控特質的國中生線下自我揭露程度並無明顯較 低,可能由於本研究主要研究議題並不是探測網路成癮的自我揭露情形,正常的 人際相處與溝通可能外控特質較不具有顯著性,亦有可能本研究為減少題數過多 與不混淆研究重心,故測量外控特質的量表過少不能完全區別出外控特質與非外 控特質的學生,而與林素真等(2009)認為外傾性特質的人最樂於部落格與他人進 行互動較為一致,但他們的研究中亦認為友善性特質者雖然略低於外傾性者但亦 具有顯著性,推測可能是由於部落格相較於即時通訊的溝通情境較為開放,友善 性特質的人基於與他人為善的理由幫助有人衝人氣等因素可能較願意展現高度的 揭露,而即時通訊多為一對一的情境與部落格的揭露有所差異所致。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