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主要是總結本文的研究發現及建議、研究限制,以及對後續研究的 建議。

7-1 研究結果及教學應用

本研究的偏誤分析與教學結果得到以下幾個發現與建議:

一、瞭解了美國學習者漢語聲調之偏誤情形。

二、透過聲調補救教學,得以改善學習者聲調僵化的現象。

三、證實教師對學習者提出聲調糾音的要求有其必要性。

四、教材可在每一課加上一以聲調組合排序的生詞表。

五、學習者認讀發音能力比聽辨感知能力強。

仐、聲調的難易度不宜將四聲拆開進行排序,因為聲調系統及聲調所出 現的語音環境會影響學習者掌握個別聲調的能力。而且同一聲調的聽辨和發 音的掌握情況也不同。

7-2 研究限制

本研究設計之初是希望有較多的受詴者可以參與此次研究,讓研究分析 結果更加客觀,然而礙於正常課程進度以及其他班級教師的顧慮,因此受詴 者就只有筆者班上的學生。再加上時間的關係,導致補救教學計畫只維持一 個月,雖然學習者已有顯著的進步,但要是能將補救教學時間拉長,也許會 有更好的結果。再者,在學習者的發音語料上,因為語料繁多,因此沒有找 多位母語者共同聽辨,要是有經費的話,也許可以找多位母語者一起聽辨,

學習者的發音偏誤分析會更客觀。本研究的偏誤分析語料只在於單音節詞和 雙音節詞,如果能同時蒐集短文語料,並進行偏誤分析,也許可以確認沈曉 楠(1989)與李東輝(1997)的研究結果之所以和王韞佳(1995)、本研究的研 究結果相去甚遠的主要原因是否與研究語料的關係。此外,本研究由於是在 正式課程中進行,得力求教學一致,因此沒有所謂的對照組來加以證實補救 教學成效,只能以教學前後的結果加以相互比較,如果有一對照組,也許能 更加證實補救教學之成效。

7-3 後續研究

建議對此研究議題有興趣的研究者,在進行聲調的偏誤分析後及提出教 學建議以外,也能同時進行一段教學,再比較教學前後的分析結果。研究對 象上,可提高受詴者人數以及協助聽辨的母語者人數;研究時間上,可拉長 補救教學時間,並且以週為單位,進行語料蒐集,以觀察學習者每週的習得 情況;研究對照上,如果情況从許的話,最好可以加入一對照組相互比較,

以證實成效。最後建議研究者在語料偏誤分析上,除了進行單音節詞和雙音 節詞的分析以外,能再進一步蒐集短文語料以進行分析。歡迎有興趣的研究 者持續將「依聲調組合排列的生詞表」應用於聲調教學或補救教學中,共同 為「依聲調組合排列的生詞表」的效用提出證明,並將之推廣到教材的編排 上。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文獻

王力(1979)。現代漢語語音分析中的幾個問題。中國語文。4。111-。

王得杏 等(譯)(1990)。Mackey, William Francis 著。語言教學分析

(Language Teaching Analysis)。中國:北京語言學院出版。

王韞佳(1995)。也談美國人學習漢語聲調。語言教學與研究,3,126-140。

王建勤主編(1997)。漢語做為第二語言的習得研究。北京: 北京語言文化 大學出版社出版。

王建勤主編(2000)。漢語做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語言系統研究。北京:商 務印書館。

宋益丹(2006)。漢語聲調實驗研究回望。語文研究。1(總 98)。41-45。

朱川 主編(1997)。外國學生漢語語音學習對策。北京:語文出版社。

李東輝(1997)。美國大學生華語聲調習得順序出探。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 學研討會論文集,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123~134 。

李明、石佩雯(1999)。漢語普通話語音辨正。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出版社。

沈曉楠(1989)。關於美國人學習漢語聲調。世界漢語教學,51-54。

余藹芹(1988)。聲調教學的商榷。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集,

229-235。

邵寶誼(2005)。線上漢語拼音網站簡介。第四屆全球華文網路教學研討會 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379-386。

林茂燦(1988)。普通話聲調的聲學特性和知覺徵兆。中國語文,第 3 期。

林清山 (譯)(1997)。Richard E. Mayer 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

(Educational Pschology)。台北:遠流出版社。

林燾、王理嘉 合著(2005)。語音學教程。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林華一(2007)。零起點日籍學習者之漢語聲調習得。台北市: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德坤(1993)。中介語理論與漢語習得研究。語言教學與應用,4,82-92。

孫德金主編(2006)。對外漢語語音及語音教學硏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馬燕華(1994)。初級漢語水平留學生的普通話聲調誤區。北京師範大學學 報,3,88-93。

馬寶蓮、劉慶剛(2005)以 Praat 語言分析軟體應用於華語語音教學法出探。

全球華文學會論文集。

桂明超(2000)。美國英語語調對美國學生學習漢語普通話聲調的干擾。世 界漢語教學。1(總 51)。89-93。

桂燦昆(1978)。漢英兩個語音系統的主要特點比較。現代外語,第 1 期。

載於李瑞華(1999)主編的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 育出版社。81-93。

崔永華(2004)。教師行動研究和對外漢語教學。世界漢語教學,3(總第 69 期),89-95。

靳洪剛(1994)。語言發展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

張新仁(1995)。教學原理與策略。載於王家通主編之教育導論。台北:五 南出版社。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台灣東華 書局。

張小芬、古鴻炎(2007)。電腦化華語發音測驗與教學。台北市:心裡。

陳氏金鸞(2005)。越南學生漢語聲調偏誤分析。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金金(1999)。東南亞學生華語聲調聽辨分析。第二屆東南亞華文教學研 討會論文集,92-113 。

曾金金(2006)。共同主持人:陳柏琳。計畫名稱:零起點學生的漢語聲調 自 動 辨 識 及 結 合 語 音 檢 索 的 聲 調 教 學 設 計 ( Teach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ones by Applying Speech Recognition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Technology)。NSC:95-3113-S-003-002-。

曾金金(2006)。計算機語音分析及其應用。對外漢語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實 踐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61-75 。

曾金金、張月馨、陳靜子(2007)。線上聲調自我檢測系統建制及效果評估。

華語文教學研究,第四卷第二期,載於曾金金(2008)編著的華語語音 資料庫及數位學習應用。台北:新學林。232-248。

馮麗萍(1997)。初級漢語水平英、日語學生語音誤區的分部與比較。第五

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601-610 。 彭玉康、胡袁圓(2006)。對外漢語聲調教學研究回望。暨南大學華文學院

學報,4,18-26。

彭增安(2007)。跨文化的語言傳通—漢語二語習得與教學。上海:學林出 版社。

葉德明 (1991),美日學生中國語音差異研究。世界華語文教學第三屆理論 與分析,4-11。

葉德明(2005)。華語語音學-上篇:語音理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趙仍任(1959)。語言問題。台灣: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

鄭秓豫(1990)。國語字調的聲學語音研究(An Acoustic Phonetic Study on Tones in Mandarin Chinese)。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 九十四。

鄭秓豫(1990)漢語的字調、句調、語流韻律與學習—淺談漢語語音學、音 系學與華語教學。韓國大學華語教師研習團講課 ppt(2006/01/17)。

鄭麗玉(1993)。認知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

鄭昭明(2006)。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桂冠圖書。

劉珣(2000)。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劉江娜(2006)。中級漢語水準的韓國留學生聲調偏誤問題研究。天津市:

中國天津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魯健驥(1984)中介語理論與外國人學漢語的語音偏誤分析。語言教學與研 究,3。載於王建勤(1998)主編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研究。北京: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50-63。

魯健驥(1999)。對外漢語教學思考集。中國: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趙仍任(1959)。語言問題。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盧家楣 主編(2000)。學習心理與教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關鍵(2000)。聲調教學改革初探。語言教學與研究,4,51-54。

英文參考文獻

Ausubel, D.P. (196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Bloom, B.S.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I: The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David McKay Co Inc. New York:David McKay Company, Inc.

Bruner, J. S. (1966).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rder, P. (1967).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54), 161-170..

Flavell, J. H. (1979). 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 A new area of cognitive-developmental inqui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4, 906-911.

Flavell, J. H. (1987). Speculations about the nature and development of metacognition. In F. E. Weinert & R. H. Kluwe (Eds.), Metacognition, Motivation and Understanding (21-29). Hillsid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Gunter, M. A., Estes, T. H., & Schwab, J. (1990). Instruction: A models approach. Boston, Mass.: Allyn and Bacon.

Haviland, S. E., & Clark, H. H. (1974). What’s new? Acquiring new information as a process in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3, 512-521.

Hunter, M. (1984) Knowing, teaching and supervision. in P. L Hosford (Ed.), Using what we know about teaching (175-176).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ado, R. (1957).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cNiff, Jean. with a foreword by Jack Whitehead.(1988). Action research :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London : Macmillan Education

McNiff, Jean. with Whitehead Jack. (2001). Action research : Principles and Practice.(2nd ed)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Falmer.

Nemser, W. (1971). Approximative Systems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92), 115-123.

Rosenshine, B. V. (1983). Teaching functions in instructional program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4), 335-350.

Selinker, L. (1972). Interlanguag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0, 209-231.

Selinker, L. (1997). 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study) (3rd imp.).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Wang, Y., Spence, M., Jongman, A., and Sereno, J. (1999). Training American listeners to perceive Mandarin tones.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06, 3649-3658.

附錄一

聽辨能力測驗 (預先錄製,再統一播放請學生記錄其所感知的聲調)

單音節詞:共四聲,每個聲調有兩個字。

1. 山 2. 狠 3. 句 4. 竹

5. 跑 6. 氣 7. 牛 8. 奔

雙音節詞:每一個組合都有兩個詞(每個詞念兩遍)

1. 沙發 2. 葡萄 3. 樓梯 4. 生氣

5. 打針 6. 貼紙 7. 滑鼠 8. 綠茶

9. 公園 10. 貝殼 11. 學校 12. 小學

13. 漂亮 14. 朋友 15. 夏天 16.電腦

17. 學生 18. 方法 19. 刀叉 20. 海豚

21. 膠帶 22. 科學 23. 月曆 24. 敬禮

25. 老師 26. 電車 27. 跑步 28. 美夢

29. 回憶 30. 皮鞋

附錄二

發音能力測驗

單音節詞:共四聲,一個聲調有兩個字。

1. 刀 dāo 2. 等 děng 3. 吐 tù 4. 僕 pú 5. 小 xiăo 6. 處 chù 7. 球 qiú 8. 生 shēng

雙音節詞:

1. 貓咪 māo mī 2. 突然 tú rán 3. 圍巾 wéi jīn 4. 希望 xī wàng 5. 馬靴 mă xuē 6. 分享 fēn xiăng 7. 祈禱 qí dăo 8. 泡茶 pào chá 9. 開門 kāi mén 10. 企圖 qì tú 11. 遲到 chí dào 12. 起床 qǐ chuáng 13. 電視 diàn shì 14. 騎馬 qí mă 15. 汽車 qì chē 16. 汽水 qì shuǐ 17. 時間 shí jiān 18. 開始 kāi shǐ 19. 咖啡 kā fēi 20. 恐龍 kǒng lóng 21. 鈔票 chāo piào 22. 犀牛 xī niú 23. 力量 lì liàng 24. 蠟筆 là bǐ 25. 手機 shǒu jī 26. 蛋糕 dàn gāo 27. 冷氣 lěng qì 28. 炒飯 chăo fàn 29. 童話 tóng huà 30. 同學 tóng xué

附錄三

第十九課 中國的”槍手”問題 (上)

重要生詞表:

聲調

­ㄧ【1】

稱、 專+V、當

ˊ【2】

ˇ【3】

No+起

ˋ【4】

替+sb+V、案

ㄧㄧ【11】

心虛、發生

ㄧˊ【12】

拖(sb 的)福、專門、他人、高額、開除

ㄧˇ【13】

槍手

ㄧˋ【14】

發佈、通告

ˊㄧ【21】

研究(生)(樓)、其他、違規

ˊˊ【22】

達成、酬勞、無疑、毫無(疑問)、(毫不)留情

ˊˇ【23】

ˊˋ【24】

誠聘、聯繫、角色、存在、嚴厲

ˇㄧ【31】

舉出

ˇˊ【32】

ˇˇ【33】

處理

ˇˋ【34】

啟事、否認、表示

ˋㄧ【41】

ˋˊ【42】

價格、注明、 著名、化學

ˋˇ【43】

代考(者)、上網

ˋˋ【44】

面議、大概、性質、教務(處)

附錄四

第十九課 中國的”槍手”問題 (下)

重要生詞表:

聲調

­ㄧ【1】

ˊ【2】

ˇ【3】

管、假、

ˋ【4】

ㄧㄧ【11】

張貼、充當、悲哀

ㄧˊ【12】

ㄧˇ【13】

驅使

ㄧˋ【14】

精力、身分(證)、工具、缺陷、知識

ˊㄧ【21】

逐一+V、

ˊˊ【22】

識別、

ˊˇ【23】

防止、難以+V、查找、即使、足以、

ˊˋ【24】

其次、人數、查看、(心甘)情願

ˇㄧ【31】

首先、

ˇˊ【32】

處罰

ˇˇ【33】

考場、以假(亂真)、

ˇˋ【34】

比較、廣告、擋(得)住

ˋㄧ【41】

眾多、再說、

ˋˊ【42】

範圍、進行、

ˋˇ【43】

是否、

ˋˋ【44】

校內、證件、四處、氾濫、教育、事後、誘惑

附錄五

STUDENT INFORMATION SHEET36

Nam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MU ID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MU Addres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hone #: (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____ E-mail addres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ell Phone #: (____) ____ - ______

Month/year you expect to graduate: __________ // __________ Major(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inor(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igh School(s), prep school(s) attended (give city and state):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th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tended (give dat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me of you SMU academic adviso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hone number: ((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____

Have you taken a foreign language test such as the SAT II, the Advanced Placement Test, or the SMU Placement Test? Yes No If yes, please respond below:

Languag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me or type of test: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est result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re you a native speaker of any language other than English? Yes No If y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re you a native speaker of any language other than English? Yes No If yes,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