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論文旨在探討美國漢語學習者聲調偏誤情形並做一漢語聲調補救教 學,整個研究是以「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本文共分成七章,第一章為緒 論,簡單敘述研究架構、動機、目標以及名詞釋義。第二章為文獻探討,仏 容主要是中介語理論、漢語聲調偏誤與教學相關研究、學習心理學與教學理 論。第三章為研究方法,介紹行動研究法,包括研究架構、步驟、研究對象、

範圍、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流程。第四章為研究實施與結果,分成三個部分,

分別為教學前的偏誤分析、補救教學計畫與實施,以及教學後的成效分析。

第五章為結果分析與討論,將補救教學之教學前後進行整體與學習者個別之 比較分析,進而透過聲學語音軟體 Praat 畫出音高圖,來分析探討學習者的 偏誤原因以及進步情形。第仐章為華語教學之應用,總結研究結果並提出對 漢語聲調教學以及教材之建議。第七章為結論,總結本文的研究發現,並提 出教學啟示、研究限制,以及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1-1 研究動機

中國著名的語音學教授桂燦昆(1978)在進行漢英兩個語音系統的主要 特點比較時提出:「……一個是聲調語言,一個是語調語言,這是漢、英兩 個語音系統主要的區別之一。我們中國人學英語就要注意這個區別,努力去 解決由於這一區別所引起的矛盾。」反之亦然,美國漢語學習者學漢語時,

也得努力克服這區別所引起的問題。漢語中「聲調」這個術語是語言學大師 趙仍任先生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擬出來的。趙仍任(1959)在【語言問題】

一書中提到:「……我曾杜撰一個名詞叫聲調,就代表利用嗓音的高低來辨 別字的異同的音位。任何語言裡都有這種用嗓音高低的音位來辨別字的異 同,就叫做聲調。」桂燦昆教授在(1978)曾提出漢語的每一個字(音節)

除了由聲母和韻母組成外,還有一個附在上面的聲調,而這個聲調起著區別 或改變字義的重要作用。因而現代漢語學家把漢語(或其他類似語音結構的 語言)稱為「聲調語言」(tone language)。而英語中的單詞並無固定調,

但是英語的詞用在語句中時,會依著說話者的態度或口氣,加上一定類型的 語調,語調對於表達思想感情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語言學家就把英語

(或類似語音結構的語言)叫做「語調語言」(intonation language)。謝國

平(1996)也認為在漢語語音的系統裡,詞彙的聲調(lexical tone)可以辨 別單詞的語意,因此在漢語中聲調比重音顯得更重要。漢語因此亦稱為「聲 調語言」。聲調語言最主要的特徵是在詞彙的層次上,不僅只有聲母和韻母 可以有辨義的功能,聲調的高低(pitch)與變化也具有辨別單詞語意的功能。

倘若漢語學習者的母語屬於語調語言,或是與漢語不同類型的聲調語 言,那麼漢語的聲調對這些漢語學習者而言,無疑是一大難點。桂燦昆(1978)

同時也提到,雖然漢語也有語調,而且這種語調也顯示在語句末尾的重讀詞 上,但是因為漢語每個字(音節)都有固定聲調,語調就必然受到相當大的 限制,只能把字調稍加改變,而不能把字調完全改變。因此筆者認為漢語中 的聲調乃是語調的基礎,若是聲調無法掌握得當,就更別說是語調了,說起 話來自然就是洋腔洋調了。因此對以英語為母語的美國學習者而言,「聲調」

是既重要又困難的。

在筆者的漢語教學過程中發現,美國漢語學習者不論是什麼程度總是還 存在著「聲調」的問題,輕則「洋腔洋調」,重則影響溝通,甚至造成誤解。

筆者推測這是由於學習者在學習之初就受到母語的影響以致於漢語聲調掌 握不佳,亦有可能是因為學習者不夠瞭解聲調對漢語的重要性因而輕忽了等 等。李東輝(1997)提到這樣的現象是由於學習者在第二語言的聲調習得尚 未完善地獲得之前,便受其母語某些因素的影響而僵化1所產生的結果,因 此學習聲調的第一時間就特別重要。W.F.麥基(1990)2在【語言教學分析】

這本書中提到在學習者練習口語表達之前,必定得使他們的發音正確,要不 然學習者每學一個詞,無疑地是在加深他們錯誤的聲調發音習慣,倘若學習 者所習得的是錯誤的發音,未來將難以糾正,即使可以糾正,也得花很多時 間。因此在學習漢語之初,就確認學習者習得正確的聲調發音,那麼在整個 習得過程中,學習者每說一個詞、一句話都有助於他們的聲調學習。然而,

因為各種因素,使得為數不少的學習者並未在學習之初便掌握好漢語聲調,

甚至對錯誤的聲調習慣也產生了僵化的現象。即使已經學了一、兩年,說話 還是洋腔洋調,而且聽辨聲調的能力也有待加強。既然學習者會有學習之初 聲調掌握不佳的情況,那麼無論面對什麼程度的學習者,身為漢語教師都應

1 即「僵化」、「化石化」(Fossilization)。

2 王得杏 等(1990)譯。

該想盡辦法來改善學習者的「聲調」問題。

在此研究中,筆者將以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也就是在實際的教學活動 中進行補救教學,並在教學前後透過「聽辨能力測驗」以及「發音能力測驗」

來蒐集學習者的聲調語料,以「訪談」的方式瞭解學習者的情況。教學前進 行偏誤分析、訪談是為了瞭解學習者的偏誤情形以計畫、實施補救教學;教 學後的偏誤分析、訪談是為了瞭解學習者的進步情形以及對教學的反饋;教 學前後的聲學分析是為了透過音高圖,更清楚地解釋學習者的偏誤以及比較 學習者在教學前後之進步情形。

1-2 研究目標

筆者期許透過本研究的聲調偏誤分析以及補救教學來達到以下幾個目 標:

一、瞭解美國學習者漢語聲調之偏誤情形。

二、證明僵化現象是可以透過補救教學而有所改善的。

三、證明聲調補救教學是可行的。

四、證明並提倡「依聲調組合排列的生詞表」有助於聲調的學習。

五、探討學習者自我認知與聲調習得的關係。

仐、提出漢語聲調教學和教材的建議。

1-3 名詞釋義

1. 五度制標調法3: (參見圖四-20)

是語言學大師趙仍任先生創製的,他畫一條豎銚,平分為四格五度,把 人們的相對音高分成五個層度,分別為高 5,半高 4,中 3,半低 2,低 1。

5 最高,聲帶最緊;1 最低,聲帶最鬆。五度標調法記錄了發音的起點和終 點的音高,比如漢語陰平的調值是 55,就表示其起點和終點的音高都是 5;

如果中間有轉折,就還要記錄其轉折點的音高,漢語上聲的調值是 214(或 做 315),就分別記錄了起點、終點和轉折點的音高。所以,標示調值的 55、

3 參考自:香港中文大學普通話教育研究及發展中心網頁

(http://www.fed.cuhk.edu.hk/~pth/pth_passage01.php?passage=362)

35、214(315)、51 把發音的起點和終點連成銚,就顯示出發音變化的幅度與 升降形式,比如去聲的調值為 51,表示其是下降調,讀法是從最高到最低。

2. 聽辨能力測驗:

用於測驗學習者聽辨漢語聲調的能力。

3. 發音能力測驗:

用於測驗學習者發音時對聲調的掌握能力。

4. 僵化現象4 (Nemser, 1971)

中介語中的僵化現象是第二語言習得的一個階段。在學著掌握目的語

(Target Language)的過程中,第二語言學習者建立了一個自我的語言系 統,它既不同於學習者的第一語言(L1)也不同於目的語。

5. 語音軟體 Praat

Praat 是一套可以分析語音的軟體,是由阿姆斯特丹大學語音科學學院 Paul Boersma and David Weenink(Institute of Phonetic Sciences)所製作的。此 軟體可做講話分析、語音合成、聽的實驗標記等,對分析聲調、發音正確性 等狀況都很有助益。而且是免費開放下載的軟體,學習者可以藉由此軟體不 限時空限制在家自己練習聲調發音,以克服聲調語音方面的學習障礙、困 難,再透過聲調的波形(Pitch Contour)讓學習者更容易具體地了解自己的 聲調偏誤情形,提高學習者的視覺刺激,以加強學習者之聲調辨識和學習能 力。此軟體在漢語教學上,對漢語教師以及學習者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輔助教 學及自學網路工具。(馬寶蓮、劉慶剛,2005)

4 Interlanguage fossilization is a stage dur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When mastering a target language (TL), second language (L2) learners develop a linguistic system that is

self-contained and different from both the learner’s first language (L1) and the TL (Nemser, 197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