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結論與建議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96-100)

本研究主要透過交通特性調查大型重型機車之各項危險駕駛行為,再藉由 肇事資料分析找出造成大型重型機車發生事故之潛在肇事風險因素,期望能瞭 解大型重型機車發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以提升大型重型機車騎士之行車安 全,本研究重要結論與建議如下所述。

6.1 結論

一、直線路段之大型重型機車之平均行駛速率較彎道路段高,介於 68.85 km/hr -79.17 km/hr 之間,直線路段最高超速比例高達 74%,彎道路段最高超速 比例亦達 61.38%;整體而言大型重型機車在本研究所選定之四處調查地點 之行駛速率與超速比率顯著較普通機車及小型車為高,顯示行駛速率偏高 為大型重型機車駕駛人普遍產生之危險駕駛行為,故在此危險駕駛行為下 較容易發生意外事故,因此建議相關執法單位應該針對大型重型機車超速 行駛問題加強取締。

二、行駛於直線路段之大型重型機車,通常以行駛於外車道比率居多,但相較 於普通機車行駛於內車道之比率則明顯較高。行駛於彎道路段,雖然大型 重型機車之行駛軌跡以維持不變為主,但跨車道之比率較普通機車及小型 車高,顯示大型重型機車之變換車道行駛情況較頻繁。

三、台 3 線直線路段與台 2 線直線路段之大型重型機車跟車間距小於 2 秒比率 分別為 84.25%及 80.13%,台 3 線彎道路段與縣 106 彎道路段之大型重型 機車跟車間距小於 2 秒比率則分別為 75.42%及 79.18%。經過本研究所選 定之四處調查地點之交通特性調查結果得知,大型重型機車之跟車間距並 非最短,但大型重型機車之行駛速率及超速比率偏高,因此透過肇事風險 分析結果發現大型重型機車未注意車前狀況之肇事相當嚴重,顯示大型重 型機車騎士所保持之跟車間距有過短之情況,此乃駕駛行為不當所衍生之 問題。

四、大型重型機車之超車行為以直線路段為主,台 3 線直線路段與台 2 線直線 路段分別發現有 22.09%及 62.34%之超車比率,彎道路段並無發現有大型 重型機車產生超車行為,普通機車及小型車有低比率的超車行為產生。因 此,直線路段之大型重型機車超車比率明顯較普通機車及小型車高。故大 型重型機車若有超車之行為,主要以直線路段為主。

五、台 3 線 59 公里處調查點為一處號誌化直線路段,經由本研究調查結果顯 示:由於大型重型機車騎士大多為車隊出遊,因此若遇到紅燈時,車隊後 方之車輛若未跟上車隊前方之車輛,較容易產生闖紅燈之違規行為。

六、經由車隊出遊及單一車輛出遊分析之交通特性得知車隊出遊之大型重型機 車平均行駛速率較單一車輛出遊慢,但車隊出遊及單一車輛出遊之跟車間 距小於 2 秒比率及超車比率大致相同,顯示大型重型機車採車隊出遊,帶 隊之車輛若不超速行駛,將可降低超速行駛之行為。

七、車隊出遊時之車隊規模若介於 3-4 輛時,平均行駛速率較車隊規模大於 4 輛車隊出遊之平均行駛速率高,顯示車隊規模小之車隊較容易產生違規飆 車之危險駕駛行為。

八、透過肇事資料分析結果顯示發生於省、縣道之大型重型機車行駛於直線路 段主要肇事因素為超速失控及未注意車前狀況;普通機車為未注意車前狀 況;小型車為未注意車前狀況。彎道路段之大型重型機車則以超速失控為 主要肇因;普通機車為未依規定減速及未注意車前狀況;小型車為超速失 控及未注意車前狀況。此外藉由勝算比分析結果顯示大型重型機車超速行 駛時,相較於普通機車,將有較高發生意外事故之潛在風險。

九、大型重型機車之行駛速率相較於普通機車與小型車之行駛速率有明顯之差 異,加上大型重型機車主要以自撞及同向撞二類事故型態為主,故大型重 型機車之行駛速率不穩定之危險駕駛行為,確實會影響大型重型機車騎士 及其他道路使用者之安全。

十、透過交通特性調查結果顯示,大型重型機車行駛於彎道路段時之變換車道 及跨車道行駛比率較普通機車與小型車高。另從肇事資料分析得知大型重 型機車行駛於彎道時,發生對撞之比率明顯偏高,且彎道 A2 類違規超車 之事故發生率較普通機車高 1.97 倍,但未達顯著水準。故大型重型機車行 駛於彎道路段時應該盡量避免有變換車道及跨車道行駛之危險駕駛行為。

十一、 蛇行、方向不定肇事因素為大型重型機車行駛於彎道路段之次要肇 因,事故發生率均較普通機車之事故風險高,故大型重型機車駕駛人行駛 於彎道路段時勿蛇行,以確保行車安全。

6.2 建議

一、本研究所採用之攝影調查法及肇事資料庫分析,可得知大型重型機車實際 駕駛情況及實際發生肇事因素,但較無法瞭解大型重型機車使用者之實際 用路需求,故未來也可藉由學會進行深度訪談或焦點團體法,從政府管理、

使用者需求等不同角度以更全面性觀點進行研究。

二、礙於調查經費之限制及攝影調查之適宜性,本研究僅針對大型重型機車前 四名肇事路段中之台 3 線、台 2 線及縣 106 三處路段進行相關研究,故建 議後續可利用相關測速及測距設備,針對台 9 線進行相關交通特性調查及 肇事研究。

三、經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型重型機車若車隊出遊時之平均行駛速率較單一車 輛出遊之平均行駛速率慢,故建議大型重型機車車隊出遊時之帶隊車輛應 該保持適當之行駛速率,以確保大型重型機車騎士與其他道路使用者之安 全。

四、550CC 之大型重型機車定位成汽車後,駕駛人教育訓練、處罰條例修正及 取締技術相關衍生問題之具體執行方案實為重要,故建議相關單位可利用 本研究所檢討之因應措施視為參考基準。

參考文獻

1. 王義川,「機車交通空間之分流設計」,台大土木所博士論文,民國 92 年 1 月。

2. 王建仁,「台灣地區機車使用者風險感認與駕駛行為關聯之研究」,國立交 通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民國 92 年。

3. 李樑堅 ,「建立微觀車流模擬模式以發展交通適應性號誌控制邏輯之研 究」,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民國 82 年。

4. 何佳娟,「微觀汽、機車混合車流模式之研究」,交大運管所碩士論文,民 國 90 年 6 月。

5. 林佳宏,「電子化採購之策略與風險分析」,成大資管所碩士論文,民國 89 年 6 月。

6. 林育瑞,「利用類神經網路建構機車車流模式之研究」,成大交管所碩士論 文,民國 91 年 6 月。

7. 林燦仁,「路測障礙物對機車側向淨距與車速影響」,交大運管所碩士論文,

民國 94 年 6 月。

8. 徐文華等人,「海上貨物運輸風險因素分析與對策」,中華民國第七屆運輸 安全研討會論文集,pp.271~279,民國 89 年。

9. 許添本,「號誌化交叉口容量分析及應用之研究–臨界流動方法之發展」,

台大土木所碩士論文,民國 71 年 6 月。

10. 陳世泉,「混合車流中機車駕駛行為之分析」,台大土木所碩士論文,民國 82 年 6 月。

11. 許添本、游政霖、彭玉于,「機車行駛空間車道化構想與車流特性初步研究」, 運輸,第 28 期,民國 84 年。

12. 許添本、張瑋君、趙瑞芳,「巷道寬度縮窄對車流速率衝擊分析」,中華道 路季刊,pp. 10-21,民國 85 年 7 月。

13. 許添本,「機車交通工程問題與對策分析」,中華民國第一屆機車安全研討 會,pp. 31-48,民國 85 年 11 月。

14. 陳純敬、彭雲宏,「國道工程風險及保險管理策略研究」,交通部台灣區國 道新建工程局,民國 86 年。

15. 許添本、鄭雅文,「巷道汽機車車流特性比較研究」,運輸學刊,pp. 1-18,

民國 88 年 12 月。

16. 許敦淵,「混合車流下路段機車安全評估參數之建立」,台大土木所碩士論 文,民國 89 年 6 月。

17. 陳家緯,「城際大眾運輸安全風險評估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運輸工程與 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民國 89 年。

18. 陳武正等人,「開放大型重型機車行駛台 68 線與台 72 線省道快速公路之行

駛問題分析與安全評估」,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研究計畫期末報告,民國 94 年 8 月。

19. 黃清賢,「危害分析與風險評估」,三民書局,民國 88 年。

20. 彭松能,「如何由風險管理、防災應變及保險,達成捷運乘客運輸安全」,

中華民國第八屆運輸安全研討會論文集,pp.110~115,民國 90 年。

21. 劉正華,「駕駛行為之風險評估研究」,東海大學統計學系,民國 85 年。

22. 鄧家駒,「風險管理」,華泰書局,民國 87 年。

23. 蔡明志,「風險管理在大眾運輸安全管理管制課題之發展應用」,運輸計劃 季刊,第二十九卷,第一期,pp.181~212,民國 89 年。

24. 蘇昭銘、洪啟源、李建昌,「機車專用道之干擾分析」,八十七年道路交通 安全與執法研討會,民國 87 年 6 月。

25. Botma, H. and Papendrecht H. (1991), “Traffic Operation of Bicycle Traffic”,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1320, pp.65–72.

26. Chapman C.B., (1991),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processes, techniques and lnslights.

27. Deutermann,W.,(2004), “Motorcycle Helmet Effectiveness Revisited” , DOT HS 809 715, 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28. European Road Safety Charter, “In-depth Investigation of Motorcycle Accidents”, MAIDS:http://maids.acembike.org/

29. Fred L.Mannering and Lawrence L. Grodsky (1995),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Motorcyclists Perceived Accident Risk“, Accid. Anal. And Prev., Vol. 27, No.1, pp.21-31.

30. Francesco Zambon. Marie Hasselberg. (2006), “Socioeconomic differences and motorcycle injuries: Age at risk and injury severity Among young drivers A Swedish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38, pp.

1183-1189.

31. Horswill, M. S. and Helman, S. (2003), “A Behavioral Comparison between Motorcyclists and a Matched Group of Non-motorcycling Car Drivers: Factors Influencing Accident Risk”,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Vol. 35, pp.589–597.

32. Kelvin K.W. Yau. (2004), “Risk factors affecting the severity of single vehicle traffic accidents in Hong Kong“,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36, pp.333-340.

33. Langley, J. M., Mullin, B. J. and Norton, R. (2000), “Motorcycle Engine Size and Risk of Moderate to Fatal Injury from a Motorcycle Crash”,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Vol. 32, pp. 659-663.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96-10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