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結論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60-64)

第五章 討論、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結論

現今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化在教育界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政府繼世界先進國家 中,如英國、美國、日本、德國等政府專款協助重點大學發展之後,教育部在 2006 年亦提出五年五百億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希望臺灣在五年內至少打造出一所大 學進入世界前百大之列,國內的各所大學在努力經營校園國際化政策下,以各種誘因 促使國外學生來台學習,因此在各大學院校的校園內出現外籍學生是及為普遍性的現 象。

臺灣本土學生到國外學習知識已經是國際化教育的趨勢,在美國、歐洲各大國、

日本…等等已不再是唯一的留學地點與目標,在世界各企業界中,逐一將工廠漸漸轉 移至中國大陸已是一種現象,相對學習中文亦是一種趨勢,中文體系的臺灣也漸漸有 其優勢,使世界各國學生紛紛來臺學習,而本土學生如何跟上這個趨勢學習外籍學生 的優點,互相學習互惠;本土學生與外籍學生間要如何求得平衡且與外籍學生有互動 及有良好關係,則是一門本土學生相當且必要學習的課程。

質性研究的訪談分析法,有助於瞭解、分析本土學生對於外籍學生的看法,對於 開放的問題能瞭解訪談者本身對於外籍學生的看法與瞭解,再深入探討與外籍學生的 人際關係互動、活動模式與雙方互相的調適:

一、外籍學生在校學習環境與著重於中文的學習,易忽略學生 交流互動的本意

國內大學校院為因應「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使校內國際學生漸漸倍增,於課堂 相處模式當中,英語系外籍學生因活潑外向的個性與華語系外籍學生平易近人的個性 使得與本土學生相處融洽,因此沒有相當大的問題,但是某部分的外籍學生則會自己 組成外籍學生的小團體,與本土學生的互動將會漸漸減少。

在課堂表現上,本土學生表示大部分的外籍學生比較勇於發言,容易帶動班上學 習氣氛,且有些本土學生亦表示華語系外籍學生因為沒有語言上的問題而影響學習,

因此在於成績上的表現較優異。

對於受訪者的看法,大部分的英、外語系的外籍學生來臺主要是以學習中文為 主,對於科系所設計的課程瞭解則是其次;因此受訪者對於外籍學生的存在,普遍認 為可以增廣見聞,相對於在認識異國風俗民情上也得到一種很大的樂趣。

外籍學生本身的個性會直接影響到與本土學生相處的模式,大部分的外籍學生較 易接觸與互動,尤其活潑外向的個性是沒有任何的溝渠會影響雙方的互動。外籍學生 對於知識上的求知慾望亦較為主動,因此大部分外籍學生若是有任何不懂的會直接向 老師們反應。雖然對於外籍學生來臺學習的方向是以中文為主,科系為輔,但是語言 上的學習比例還是佔大多數,大部分外籍學生會藉由學校課後的中文課程輔導學習中 文外,其餘時間則是與少部分的本土學生互動或者是沒有任何互動。絕大多數本土學 生沒有與外籍學生相互接觸互動,因此錯失了學習外語及異國文化的機會,浪費了學 校的美意。

二、外籍學生中文程度標準不一,影響不同的評分方式

老師授課予外籍學生,在面對英、外語系外籍學生,受訪者認為老師會因為外語 系的外籍學生本身的中文理解能力較差,而調整評分的方法;相對於華語系的外籍學 生而言,則因為比較沒有語言上的困難,評分方式則一視同仁,並且針對於華語系外 籍學生也會因為兩岸政治角度不同,帶有政治上的情緒。

有部分老師對於外籍學生的評分方式與授課情形差異較大,因此無法用有效的標 準評分,對於外籍學生本身中文程度標準不同,也會直接影響到同儕、老師間的互動;

考試測試沒有一定標準模式,使得來臺留學的外籍學生中文程度參差不齊,進而衍生

出外籍學生本身沒有一定的中文標準,造成溝通上無法順利的問題。

三、本土學生跟外籍學生在學業與生活上互惠

本土學生在認知上,認為學校在實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政策,學校設立僑生班,

讓一年級新進外籍學生能在同班級認識且一起學習,學校也會與國外姐妹校互相交換 學生,鼓勵本土學生到國外學習不同風俗民情及瞭解當地文化;學校也會利用英語交 流時間讓外籍學生能和本土學生同一時間互相交流學習,還在校內舉辦不定期異國文 化美食週,希望藉由這些活動可以認識到不同國家的飲食與文化,間接激勵本土學生 對異國文化的興趣。

本土學生與外籍學生對於課外活動的交集,本土學生較常與自己熟悉的外籍學生 有戶外活動,藉由吃飯與出遊的方式相互互動,反之,對於自己較不熟悉的外籍學生 則少有互動,甚至沒有互動。本土學生與外籍學生的熟識度亦會影響雙方之後的互 動。本土學生認為政府的態度要積極,本土學生在大學時期之時,沒有接收到任何有 關於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資訊,且臺灣大部分國內大學學歷在國外大學是不被承認的事 實,激發出很多臺灣本土學生的感觸。有部分學校會因為宗教信仰,選擇且挑選同宗 教的外籍學生,造成評估外籍學生資質的標準不一,致使不公平的現象產生;外籍學 生的人數適當就好,以選擇優異外籍學生臺來就讀為主,少而精、多而劣。,若面對 的是較多的外籍學生,會演變出屬於外籍學生的小團體,對本土學生的互動減少,相 對的學習機會亦會減少,政策雖出自於美意,卻浪費了有效資源,得不償失;本土學 生對於出國留學,常常因為金錢上的問題,而喪失出國深造機會。

四、性別差異影響外籍生與本土生間的互動

本土學生也會因為外籍學生的性別差異,而有是否願意主動接觸外籍學生的意 念,在女性的訪談者回應:若是班上的外籍學生是女性,則比較有勇氣去接觸,若是 男性外籍學生,女性本土學生則較不敢主動接觸。外籍學生與本土學生在學校外的互 動方式常有運動、出遊、吃飯….等等,由雙方頻繁的互動中學習到雙方的差異性,

並且去調適如何解決雙方的衝突。對於性別的差異,在訪談者反映中,若是同性別的 外籍學生較能產生互動,不同性別則會因為互相面對的心理因素而產生抗拒,反而較 不敢與對方接觸,為此而錯失認識外籍學生的機會。

五、納入4C的行銷策略

本研究認為,臺灣在推廣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同時,為了吸引來自不同地區的學 生就讀,便必須參考美國學者羅伯特·勞特朋(Robert Lauterborn)(1990)之系統性 4C 行 銷策略來制定其國際化政策;羅伯特認為:一、企業應該以滿足「客戶」需求與欲望 (Consumer needs & wants)為目標,進而生產客戶需要的產品,而非銷售自己所能生產 的產品;其二,企業應該關注為滿足消費者需要所付出的「成本」,而不是按照生產 成本來定價;其三,企業應該充分考慮顧客購買過程中的「便利性」,而非僅從企業 的角度來決定銷售管道策略;其四,企業應該實施有效的雙向「溝通」,而不是單方 面地大力促銷。

由上述可知,若運用其行銷理論於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政策制定上,便須從 四個面向:客戶、成本、便利性及溝通來做分析探討。

1. 客戶(Customer):就客戶策略面向來說,就是瞄準消費者需求。首先要了解、研究、

分析消費者的需要與欲求,而不是先考慮企業能生產什麼產品。在高等教育國際 化上,為滿足本土學生及外籍學生的需求,便須設計多元化課程,辦理跨文化的 校園活動,並以創造且滿足本土及外籍生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上做考量。

2. 成本(Cost):成本策略是消費者所願意支付的成本。首先了解消費者為滿足需要與 欲望所願意付出的成本,而不是先給產品定價。換句話說,高等教育國際化上,

應考慮滿足本土及外籍生需求時所需承擔的成本,而不是從政府、學校的角度考 慮要達到的利潤目標。

3. 便利性(Convenience):便利性策略是指消費者的便利性。首先考慮便是在購物、

服務等交易過程中如何給顧客最大的方便,而非先考慮銷售渠道的選擇和策略。

因此,臺灣在拓展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藍圖時,對內除了專注於發展校園內軟硬體 設備等供應外,亦應考慮對外之供應,即各大專院校須有系統地發展遠距或雲端 教學。

4. 溝通(Communication):溝通策略是指與消費者溝通。以消費者為中心所實施的行 銷溝通十分重要;應透過互動溝通等方式,將企業內外行銷不斷進行整合,把顧 客和企業雙方的利益無形地整合在一起。在高等教育國際化上,政府、學校、教 授及學生彼此間也應該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建立基於共同利益的新型態關係。

這已不再是促銷和宣導方式,而是在雙方的溝通中找到能同時實現各自目標的途

徑。

另一方面,我國在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同時,政府單位也必須顧及國際化的深 層意義、尊重不同的文化特色、採用較人性化的行銷策略,更重要的是,透過國際化 的交流與合作,讓本土與外籍學生瞭解其全球公民(global citizens)的使命,進而能回 饋社會,促進國際合作。

由上述可分就國家與高等教育機構兩層面分析:就國家層面而言,我國教育部 對高等教育政策的推動及努力值得肯定,但是把英語等同於國際化所需的外語環境與 能力可能有待商榷,更廣泛地說,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價值未必只限於語言、政治及經 濟等範疇,亦包含國力的競爭,也包括培養尊重他人、欣賞異己的世界公民之教育理 念;就高等教育機構層面而言,國內各大專院校之間的合作、協同與統整必然是高等 教育國際化的充要條件,而大學之內的課程、師資、設備、人員的心態等是否已經做 好國際化的準備,可能是落實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核心與關鍵。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60-6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