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7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挑戰:本土學生經驗的 省思

The Challenge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 Reflections on the Local

Students’ Experience

系 所 別 : 科技管理學系 碩士班 學號姓名 : M 1 0 0 0 3 0 0 8 彭翠香 指導教授 : 陳 俐 文 博 士

中華民國 101 年 8 月

(2)
(3)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挑戰:本土學生經驗的 省思

The Challenge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 Reflections on the Local

Students’ Experience

系 所 別 : 科技管理學系 碩士班 學號姓名 : M 1 0 0 0 3 0 0 8 彭翠香 指導教授 : 陳 俐 文 博 士

中華民國 101 年 8 月

(4)

摘 要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本土學生對於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化之看法與現存問題加以剖 析並從中獲得省思。本研究透過質性研究之半結構式訪談法,深入訪談 18 所大專院 校之 21 位受訪者(9 位男性學生與 12 位女性學生),針對他(她)們所提供的資料,並利 用概念圖(Concept Map)做分析整理。

本研究結果分為分為五大架構,第一為文化融合,瞭解本土學生與外籍學生之間 國籍、語言、食物、宗教、文化交流等現況;第二為人際互動,瞭解本土學生與外籍 學生之間課堂上與老師及同儕間互動與影響;第三為教學品保,瞭解學生的學習成效 以達成學習目的;第四為教育體制差異,瞭解本土學生對學校國際化政策與體制的看 法;第五為學校環境,瞭解各學校軟體與硬體環境的完整性。

關鍵字:高等教育、國際化、概念圖、質性研究

(5)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qualitative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local student’ perspectives on the challenges and current problem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

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21 local students, who have contacted with at least more than on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18 universities in Taiwan(9 male students and 12 female students). Qualitative data (interview transcripts) was collected from in-depth interviews and “concept mapping” was used for data analysi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se students’ points of view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olicies of the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Five main themes emerged from the analyses of the interview transcripts: 1.

Acculturation: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condition on nationalities, languages, food, religions, and culture exchange. 2. Inter-relationship: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action and influences among the teachers, local students,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or out classes. 3.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understanding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in class and how it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career. 4. Differences on education systems: understanding of local students’ opinions on scholarship and selec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under school policies. 5. School environm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safety consideration on students’ dormitory or accommodation.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concept mapp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6)

誌謝辭

時光荏苒,二年研究所的日子轉眼間飛逝,受到好友們的鼓勵及父母、外子的 支持,達成年輕時的願望。此刻的我,心中充滿了感謝與喜悅。回想在研究所的點 點滴滴,重回當年學生時代坐在教室,聆聽教授們悉心準備的課程,並在教授們 用心的指導、同學們相互的扶持、家人的鼓勵,讓我求學過程順利、充實、圓滿。

今天能順利的完成研究所學業,最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陳俐文老師,在我寫作論 文遇到瓶頸或疑惑時,總能適時的給予我鼓勵、支持與方向,謝謝老師總是不厭其煩 的指導我,如今我能將論文完成、順利畢業,讓我在學術的研究能力上更加精進。 同 時也感謝口試委員黃慧娟老師、陳棟樑老師詳實、嚴謹的指導,給予我不同的思維與 啟發,讓我能將論文做得更好、更完善,在此致上最誠摯的謝意。

也感謝這兩年所有教導過我的師長們,由您們帶領我走入知識的寶庫與學術的 殿堂,讓我同時從各位師長身上學到做學問的方法與態度,使我對工作和生活也有更 深一層的體悟。

再來還要感謝研究所的同學:宥霖、家春、建良、永章、月嬌姐,感謝你們不 時提供的有用情報及這兩年在課業與生活上的相互扶持,因為有你們,讓我在求學的 路上始終有伴不孤單,謝謝你們的熱心關懷與包容協助,我會永遠銘記在心。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父母、先生桂梃、兄長文興、小弟文德、姪子家韋、禎堉、

姪女荻珊,及我的好姊妹豐照始終默默的支持我,讓我無後顧之憂地專心完成碩士學 位,我最愛你們。

感謝曾經幫助過我的人,願大家平安、喜樂!

彭翠香 謹誌 中華民國 101 年 8 月

(7)

目 錄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誌謝辭 ... iii

目 錄 ... iv

表目錄 ... vi

圖目錄 ... 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貢獻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高等教育國際化之意涵 ...5

第二節 高等教育國際化之發展背景 ...8

第三節 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化之現況 ... 14

第四節 高等教育國際化之相關研究 ...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4

第一節 研究流程 ... 24

第二節 資料蒐集方式 ... 24

第三節 訪談對象 ... 26

第四節 訪談設計 ... 26

第五節 研究限制 ... 27

第六節 資料分析方式 ... 2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30

第一節 文化融合 ... 30

第二節 人際互動 ... 34

第三節 教學品保 ... 38

第四節 教育體制差異 ... 43

第五節 學校環境 ... 46

(8)

第五章 討論、結論與建議 ... 48

第一節 討論... 48

第二節 結論... 50

第三節 建議... 54

參考文獻 ... 56

(9)

表目錄

表 1 近年來境外學生在臺留學/研習人數 ...3

表 2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面向整理 ...7

表 3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特徵整理 ...7

表 4 臺灣各大學國際化程度評鑑指標 ... 18

表 5 AUCC 高等教育國際化指標 ... 20

表 6 高等教育國際化相關研究 ... 22

表 7 訪談對象 ... 26

(10)

圖目錄

圖 1 研究流程圖 ... 24

圖 2 概念圖 ... 30

圖 3 概念圖-文化融合 ... 31

圖 4 概念圖-人際互動 ... 34

圖 5 概念圖-教學品保 ... 38

圖 6 概念圖-教育體制差異 ... 43

圖 7 概念圖-學校環境 ... 46

(11)

第一章 緒論

二十一世紀是屬於知識經濟的時代,而知識經濟首重的是人才培育,在先進的 國家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紛紛推出各項教育理念及改革措施;臺灣社會屬於少子化社 會,在人口高齡化的結構上,社會 M 型興起,面對國際化之挑戰,是刻不容緩的課 題,國家未來的發展,在面對國際化日益激烈的競爭下,在教育的本質、核心價值與 最終目的是國家教育政策制定者最為應關切的問題,面對國人是否能成為現代國民,

基本上應具備紮根本土的意識、迎向國際的挑戰。國家未來的趨勢,在教育市場上 勢必開放,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競爭勢必會加劇,惟有教育政策朝向更多元化與國 際化,才能化危機為轉機,不但留得住本國人才,也可以吸引外國人才。創新的 泉源,是人類進步的一項原動力,也是當前教育在國際化的架構中一種思考模式

要不斷要求自我提升,使我國教育在邁入先進國家之時具有更有利的條件

此外,

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也能促進國際間文化的交流與多元文化的運用,增加臺灣教育文 化在國際學術領域的能見度,進一步提升本國在國際上的學術地位。

本研究旨在探討本土學生對於臺灣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經驗、看法以及現存的 問題所在,從訪談內容中獲得對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省思及進行探討。進而根據研 究結果提出結論及建議。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與背景、第二節為研究 目的、第三節為研究貢獻。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臺灣自 2002 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隨著經濟的國 際化,國際之間各層面所顯現的為全球化最重要的一環,近幾年來,教育在國際化變 化中便是不可擋的一種趨勢,教育部在 2009 年修正完成的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中就 曾指出我國大學教育中的問題,國際化的程度不足以代表臺灣大學教育,反而要強化 大學教育在國際間的競爭力。邁入二十一世紀,大學所面對的是多元化、國際化的社 會,為了因應社會的動脈,在大學教育裡勢必要朝向多元化與國際化的方向邁進(教 育部,2009)。多元化教育是大學為因應社會脈動所必經的一種途徑,大學除了有研 究與教學外,還有教學服務。此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也助臺灣在各方面邁入 國際化之列;根據其組織的理念,各國的教育事業皆被視為服務業,且須將服務業納 入執行範圍,並向國際開放部分教育設施與提供跨國性的教學服務(楊巧玲,2004)。

(12)

大學雖從一開始就是以發展及普及知識為基本使命,但是人類對於知識的好奇與攝取 並不侷限於國家間的界線,學習者均是來自世界各國,縱使受到侷限但是他們對於想 研究、能研究的問題,致力於追求真理,不受民族國家的限制與引導,高等教育國際 化的理由與大學的本質上係息息相關的,儘管時代的改變,社會變化層出不窮,為了 提升人類知識水平,乃與大學息息相關,於是大學本身即是屬於國際性的機構,必須 致力於國際間的共同合作,避免產生區域性主義學術與研究(楊巧玲,2004)。提升大 學的教育品質,並促進國際化,乃是各大學組織效能努力之一環,也是高等教育機構 組織欲提升的效能之一;因其目標涵蓋組織的面向包含資源取得方式、外部環境的準 備與調適、人力資源發展與調整、規章制度穩定性與控制、目標計畫的設計與實施方 式等,代表高等教育國際化不屬於任何單一面向,而須做全盤考量(陳麗玉,2007)。

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化儼然成為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政策及議題,根據教育部的 各式辦法及白皮書可知其原因有許多,本研究認為主要因素如下:

第一,國內大學院校系所的理念與課程設計已將國際化列入其中。而高等教育 的國際化除了走進臺灣教育外也走向國際教育。臺灣為招收外籍學生及鼓勵本土學生 出國留學,教育部 2010 年更修正「外國學生來台就學辦法」,其中大學招生不足額部 分可招收僑生或外籍學生,不受現行以各校當學年度招生名額外加 10%之限制(教育 部,2010)。教育部對外籍學生的政策已逐漸改善,除了現行海外聯合招生外,也增 設招生入學方式,開放各大專院校開辦僑生專班,並針對東南亞國家之教育政策視為 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大重點。

第二,教育部在我國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中曾言明,國際化由三方面來說明其 需求,人才培育、大學的品質及提升學術地位,不管是哪一方面,都與國際市場的競 爭力並提升國家競爭力有關聯。雖因國情不同而有所不同,高等教育機構卻無法避免 民族國家所賦予的責任與使命,然各國大學教育國際化的訴求目標需求卻與日俱增。

東南亞國家與我國關係相當密切,且東南亞國家多受儒家思想的薰陶與佛教文化的影 響,與我國文化上的背景相融合,降低臺灣與東南亞國家交流互動的困難度,教育部 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願景與規劃也已經相當的成熟且明確(教育部,2009)。

在臺灣外籍學生來台學習人數從 95 學年度境外學生包含正式修讀學位外籍生 3939 人、僑生 10320 人、正式修讀學位陸生 0 人,總共 14255 人,至 100 年學年度 境外學生正式修讀學位外籍生 10059 人、僑生 14045 人、正式修讀學位陸生 928 人,

(13)

總數 25032 人(見表 1) (教育部,2011),外籍學生日益增加,各大專院校紛紛對於國 內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挑戰,為了維持及確保高等教育的品質與水準,全面提升各大學 在國際高等教育的競爭力,並提出了許多政策方案來吸引本籍學生及外籍學生的入 學。

表 1 近年來境外學生在臺留學/研習人數

近年來境外學生在臺留學/研習人數 單位:人

說明:大陸研修生人數係指短期交流包括 6 個月以下及 6 個月以上之短期研修人數。

附註:正式修讀學位外籍生、僑生及正式修讀學位陸生均以每年 10 月 15 日為資料 標準日。

100學年度外籍交換生、短期研習及個人選讀以上學年度人數估列。

大專附設語文中心修讀華語文者、大陸研修生係以年度計算。

海青班資料係指每年3月底實際報到人數。

資料來源:教育部

本研究希冀針對目前各大學院校、技職院校等高等教育機構之學生以質性研究 的訪談方法與受訪者進行面談,希冀藉由受訪者個人的感受、生活與經驗的陳述,藉 著與受訪者彼此的對話,瞭解並試著去解釋台灣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實際現況與學生願 景。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在探討本土學生對於臺灣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經驗、看法以及 現存問題之相關影響,其具體研究目的有下列三項:

1. 在實施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同時,本土學生對於國際化的認知。

年度/學年度 95 96 97 98 99 100 國際學生總計 24,511 27,738 30,067 34,285 37,177 40,843 正式修讀學位外籍生 3,935 5,259 6,258 7,764 8,801 10,059 僑生 10,320 10,861 11,426 12,840 13,562 14,045 外籍交換生 1,121 1,441 1,732 2,069 2,259 2,259 大專附設華語文中心 9,135 10,177 10,651 11612 12,555 14,480 其它境外學生總計 1,977 2,412 2,998 4,757 7,599 14,620 正式修讀學位陸生 - - - 928 大陸研修生 448 823 1,231 2,888 5,316 11,227 短期研習及個人選讀 1,245 1,146 1,258 1,307 1,604 1,604 海青班 284 443 419 562 679 861 境外學生總計 26,488 30,150 33,065 39,042 44,776 55,463

(14)

2. 在實施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同時,本土學生對於生活與環境所面臨到的影響。

3. 在實施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同時,本土學生對於國際化有何願景。

根據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如下:

1. 本土學生對於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之認知為何?

2. 本土學生對於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化生活或環境所受的影響為何?

3. 本土學生對於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化願景為何?

第三節 研究貢獻

本研究結果對於探討本土學生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瞭解程度,有以下幾項貢獻:

1. 瞭解學生對國際化的認知及政府在實施國際化的過程中給予學生的資訊多寡。

2. 藉由學生在生活或環境方面之看法,瞭解高等教育國際化於教育文化及生活方面 的影響範疇。

3. 根據學生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看法與願景,瞭解現階段高等教育在國際化之不足 或能夠補足的重點方向。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化所面臨之挑戰,本章針對與本研究有關的文 獻加以整理分析。首先探討高等教育國際化之意涵,再探究高等教育國際化之發展背 景,最後針對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化之相關文獻作通盤的整理。

第一節 高等教育國際化之意涵

全球化及國際化的腳步伴隨著全球教育特徵及功能劇烈地質變與量變(Mok, 2006),隨著科技發展、經貿全球化,以及我國加入WTO所伴隨而來的衝擊,高等教 育國際化不僅成為一種趨勢,也是世界各國的共同現象;故本節綜整各家學者之見 解,針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定義及特徵,作深入分析與探討,並提出本研究之高等教 育國際化定義。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之定義

韋氏辭典(Webster’s Concise College Dictionary)將國際化定義為「為促進公共利 益而進行之國家間的合作」,其定義明確地指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流合作,乃為 達成國際化的主要機制。Fortin 在 2001 年表示,一般對國際化的定義無法適用 於所有高等教育機構,因為除了市場經濟面之外,高等教育國際化仍須將學術 風氣、社會文化、政治發展等因素列入考量,故實際上國際化並沒有一個絕對 理想的定義。不過,大體而言,多數學者皆以活動的類別或型態來定義國際化,

然也有學者視國際化為一個過程,透過此過程,使高等教育的教學、研究與服 務等功能越趨向國際性、跨文化的領域。根據 Yang(2002)的觀察,「國際化」

一詞所指涉之意義因人而異,有些著重國際語言的教育、有些強調國際交換教 授與學生、有些則主張教育文化的交流與技術之合作。

綜和上述,本研究整合學者秦夢群(2009)、蔡大立(2005)、陳學飛(2002)、

Callan(2000)及 Knight(2007)等人的見解,從四個面向切入,希冀能詮釋高等教 育國際化的定義,其面項包含活動本位面向、能力面向、精神氣質面向以及策 略面向,其解釋茲說明如下:

(一)活動本位面向(Activity-based approach)

「活動本位面向」是從各種具體活動與計畫來解釋高等教育國際化,如教授與

(16)

學生的交流活動、國際學生的招募、科技的合作研究、知識的轉移以及課程改革等,

此面向強調國際化是與國際研究、教育交流及技術合作有關的各類活動、服務和計劃。

(二)能力面向(Competency approach)

「 能 力 面 向 」 是 以 結 果 為 導 向 的 解 釋 分 析 , 重 視 的 是 學 術 社 群 (academic community)中的人力因素-包括教授、學生、及技術人員與行政職員等。此面向的重 點在於如何發展高等教育機構中個人的能力,以促進知識的產生與轉換,使其具備更 充份的國際化與跨文化的知識、態度與技能;換句話說,能力面向就是強調國際化對 個人的專業成長與發展所形成之附加價值(Callan, 2000)。

(三)文化氣氛面向(Ethos approach)

「文化氣氛面向」強調的是機構的文化層面-支持國際化活動與目標的組織文 化與氣氛;重視的是支持校園內不同文化與國際觀的發展。而文化氣氛面向主張國際 化除了包含各類具體活動與計畫的國際交流、與國際的各種合作計畫、人員知識技能 的培訓以及全方面的管理服務等活動外,更重要的是對國際化此趨勢明確的贊成、並 積極地推展、鼓勵國際化的發展價值,更進一步將國際化內化為學校的文化氣氛。

(四)策略面向(Strategic approach)

「策略面向」強調結合上述三個面向的因素,尋找整合的策略計畫,以將國際 的、跨文化的國際面(international dimension)融入到高等教育機構的學術計畫、政策 方針及活動程序中。de Wit (2002)即將國際化定義為「整合不同的國際面向,並融入 於高等教育教學、研究及服務等功能之中的過程;其中所謂的國際面向是從國際的、

全球的與跨文化的觀點來討論」。另一方面,自90年代以來,國際化即被視為機構中 一種重要的策略性變革機制,而高等教育國際化在理論、實務與政策等方面都受到此 一理念深切的影響;因此,為使教育政策達成的國際化目標,高等教育機構必須發展 更全面的國際化策略,而策略面向也成為當今研究高等教育國際化定義之主流見解 (de Wit, 2002; Fortin, 2001; Callan,2000; Knight, 2005)。

以上分析高等教育國際化定義的四個面向各有著重之處,其概要整理見表2:

(17)

表 2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面向整理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面向整理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面向 概述及其強調之重點 活動本位面向

利用各種具體活動與計畫來描述高等教育國際化,如課 程、教授/學生的交換、科技知識技術的支援、招收國際 學生等

能力面向 發展及培養個人國際知能,強調教授、學生與行政職員 其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的獲得與成長

文化氣氛面向 強調在支持與推動國際化行動時所營造的校園文化或學 校氣氛

策略面向 透過學術計畫、學校政策與行政程序的整合,將國際或 跨文化的面向融合至教學、研究、服務之策略中

Note. From Knight (2005)

二、高等教育國際化之特徵

事實上,國際化的定義與其說是因「各學者」而異,不如說是因「各國家」而 異;也就是說,各國所需要的或所能達到的國際化程度根據其發展程度而有所不同:

例如當非西方國家如臺灣、大陸仍處於學術、文化輸入狀態,國際化有時候就被等同 於留學歐美國家的學生人數;當歐洲各國持續各面項地整合,學習其他歐洲國家的語 言與文化便可能成為焦點;當外籍生占相當比例的高等教育人口,如美、英、德、法、

澳,高等教育課程的國際化就往往是其表現的指標(Grey, 2002; Haigh, 2002; Yang, 2002)。

然 而 無論 各 國的 國際 化 程度 有所 不 同 , 其特 徵 仍是 各 學者 研究 之 重點 ; Schoorman在2000年所提出國際化之特徵,包含整合性的、持續性的、總動員的、反 集權的以及多向度的,本研究為更深入探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意義,就其內容及重點 茲分述整理如下表3。

表 3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特徵整理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特徵整理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特徵 概述及其強調之重點

整合性的

國際化的整合概念如同人的身體、心智與靈魂,三要素 需整合為一。包含「身體」:高等教育所採取的國際化 活動、「心智」:參與人員心態與行為的轉變及「靈魂」:

重新塑造高等教育本身之意義。

(18)

表3(續)

持續性的

國際化乃一持續循環的過程,而非線性或靜態的。此外,

國際化也是教育系統對全球社會環境變化的一種組織性 回應,以賦予學生關鍵性知識去適應環境。

總動員的

國際化需要所有成員參與,包括高階行政主管、教授、

本土與外籍學生及職員等;並需了解各成員間的關係,

及每個人所扮演的角色。

反集權的

國際化在培養學生日後在全球互存的職場上所需的國際 知識、技能、態度及領導能力。其中包含:「課程」:

呈現全球視野,跳脫特定區域、「教學」:以學生為中 心,促進團體間的對話及「教育基本原理」:成為地球 公民,以全球民主與國際社會正義為基礎,為世界和平 而努力。

多向度的

欲達成國際化之目標需搭配多向度的管道,主要可分校 園內、校園外及組織層級。在校園內包含課程與學術發 展、外籍學生的服務及非正式的社交活動(國際舞會、文 化季)。在校園外則有海外參訪、教授與學生的交流訪問。

在組織層級上涵蓋組織保證、資源分配與評鑑機制建立。

根據上述高等教育國際化意義與特徵之分析,可知高等教育國際化需要透過活 動的執行、心態及行為之轉變,進一步去思考國際化對高等教育之意義;而高等教育 機構在追求國際化發展時,必須訂定合適的策略,透過持續性的評鑑、回饋與改進,

方能達成國際化的目標。此外,國際化也需要所有利益關係人(stakeholders)以及教育 機構各個部門的全面參與;再搭配高等教育機構之課程、教學及教育基本原理,以培 養學生的國際知識、技能、態度及領導能力。最後,國際化不能只是單純的教授與學 生國際交流活動,還必須考慮到組織層級的高等教育政策,因此,為達成國際化的教 育目標,高等教育機構必須發展更全面的國際化策略。

此故,本研究彙整諸家學者看法,以策略面向解讀國際化的意涵,並將高等教 育國際化定義為「藉由整合性的活動策略計畫,結合各項現有的國際資源、人力與活 動,使其密切融入高等教育的課程、教學以及公共服務功能之中,並透過持續性的評 鑑、回饋去不斷地改善進步,使學生成為具備國際視野與競爭能力之地球公民的過 程」。

第二節 高等教育國際化之發展背景

不論國內外,「國際化」一詞儼然已成為教育界的「流行術語」(Yang, 2002;

Schoorman, 2000),各國高等教育機構紛紛把國際化列為其教育目標之一。然而,高

(19)

等教育國際化是如何成為當前主流;本節便針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背景及其原因進行 闡述。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之背景

本篇先針對近年來高等教育所面臨的挑戰進行論述,再介紹世界貿易組織(WTO) 緣起,最後整合兩者面向綜論高等教育國際化之背景。

(一) 高等教育之挑戰 1. 少子化與高齡化現象

由數據顯示,全世界多數已開發國家皆面臨少子化與高齡化的衝擊,以臺灣為 例,我國新生人口數,已由1981年414,069人急遽降至2009年191,310人;根據經建會 之推估報告,未來新生人口數,仍呈逐年減少態勢;估計到了2021年,大學招生人數,

將首度超越該年高中職畢業生。對照目前已逐年上升之大學錄取率及少數大專院校招 生不足之現況,此現象必然對未來高等教育產生重大影響。

另一方面,行政院經建會統計,臺灣65歲以上人口,將由2008年的239.7萬人,

於2018年將增至348萬人,2028年增至536.1萬人;而75歲以上人口,將自2008年103.2 萬人,於2018年增至145.2萬人,2028年增至221.5萬人,由上述資料顯示,我國已逐 漸邁向「高齡世代」;而大學校院若要教育出因應此世代的青年人才,必定產生重大 衝擊與挑戰。

2. 全球化經貿與產業變動

由於科技與交通技術大幅進步,全球經貿發展已邁入高峰,進一步造成全球化 競爭;在此激烈競爭與新科技開發環境下,科技產業變動之週期縮短,高等教育中教 授們所傳授之課程內容、方式,與學生所習得的知識、技能與訓練,甚至包含院、系、

所的課程與專業規劃都將接受動態性的調整與更新。

3. 新科技與知識半衰期

新興科技的開發與應用對於高等教育之創新與知識傳播造成莫大衝擊,而網際 網路的盛行亦給予高等教育的實施與內涵極大挑戰。由於硬體軟體設備的進步,知識 半衰期大幅降低情況下,高等教育的課程、教材內容與設計、教學與考評方式,均須 有大幅度改變與創新。

4. 兩岸關係改善

中國經濟之崛起與兩岸關係之改善,不僅對於雙方經貿文化關係有極大幫助,

(20)

對我國高等教育也有重大影響。繼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簽訂後,與陸籍生 來台求學與學歷承認之相關法案亦已完成修法,代表兩岸高等教育即將邁入新的時 期。由此可期,透過兩岸高等教育之交流合作與共同發展,不僅可以使臺灣各大學府 更加多元化,亦有利於我國高等教育之國際化;再者,兩岸青年學子共同學習、建立 友誼,不但可以開拓彼此之視野,更可促進相互了解;最後,固定且充足的學生來源 對於國內部分閒置教育資源的利用率增加,亦有相當助益。

然兩岸高等教育之實施背景、環境與固有文化畢竟仍有差異,對於陸籍生來台 就讀後,課堂之外的服務、輔導及校規與校園活動規範等,仍需各大學去妥加思量與 調整,進行適當之增刪修正,以因應此國際化潮流。

(二) WTO源起與臺灣關係

在國際來往頻繁的今日,整個世界已形成一個全球化的體系,各國的政治、經 濟、社會等環境息息相關、沒有任何一國能自外於此一體系。而WTO即為現今世界 上唯一規範國際貿易往來、遂行貿易協商、解決國際貿易爭端的全球化體系。事實上 早在1948年關稅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 and Trade, GATT)正式締約 時,便已制定了國際貿易所需遵循的準則。而WTO之概念始於1994年4月GATT會議 中,烏拉圭回合談判之部長級會議所簽署之「馬爾喀什設立世界貿易組織協定」

(Marrakech Agreement Establishing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期能透過此一全球 經貿體系,有效執行GATT傳統規範之商品貿易與各項協定外,更進一步擴及與國際 貿易相關之投資、服務業、智慧財產權及農產品市場開放等項目。而WTO於1995年1 月1日正式成立,在一年後完全取代了GATT的功能,進而成為管理國際經濟貿易秩 序的體系(黃美珠,2002)。

本國為GATT的創始會員國之一,但於1950年退出,並於1965年再度以觀察員身 分加入;而在1971年退出聯合國後喪失觀察員身分。1990年我國以台澎金馬獨立關稅 領域身分尋求重新加入,於1992年經GATT同意以觀察員身分出席;1995年WTO成立 後,我國於同年12月1日正式向WTO提出入會申請,2001年11月9日WTO於卡達舉行 第四屆部長級會議,並於11月10、11日先後承認我國與中國入世。為此立法院也在該 年11月復會審議,通過臺灣以台澎金馬獨立關稅領域方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案,2002年1月1日正式加入WTO成為第一四四個會員國。

臺灣加入WTO後,便須遵守其規範,其中對教育業影響深遠的便是該協定將教

(21)

育事業納入服務業的一種商品,而臺灣的教育市場在本國入會後,即須對所有會員國 開放。在2001年,教育部與紐西蘭、澳洲、美國等國進行教育業之雙邊諮商,並達成 協議,於該年9月19日發佈「我國有關教育服務業達成之共識」新聞稿,闡述該項協 議如下:「開放外國人設立高中、高職及其以上之學校與教學機構」:同意外國人得 依據我國「私立學校法」之相關規定,來台設立高中以上之學校,但校長及董事會董 事長必須為中華民國籍人士;且外籍人士擔任董事者不得超過董事總額三分之一。

「 遠距教學」:同意外國學校可針對國內高中以上學校學生之需求,提供來自國外 之跨國服務,如函授學校及遠距教學;惟其學分之承認應依據教育部之「國外學歷查 證認定作業要點」及「專科以上學校遠距教學作業規範」,其修習遠距教學學分數,

不得超過其畢業學分數三分之一。「設立短期補習班」:同意外國人來台設立短期補 習班。「留學服務業」:開放外國人依經濟部公司法規定來華設立留學服務業公司,

仲介我國高中以上學生赴國外留學,惟應接受二點規範:其一為不得在台收取學生學 雜費用(可收取手續及代辦相關費用);其二為不得在台開班授課。

(三)綜合論述

隨著科技進展快速、經濟貿易全球化,與我國加入WTO所伴隨而來的衝擊,高 等教育國際化不僅已成為世界趨勢,也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重要的挑戰。當前臺灣社 會,對內有少子化、人口高齡化、社會結構M型化與網路世代興起等社會轉型挑戰;

對外則面對中國經濟體崛起、兩岸關係交流、其他國家區域如歐盟及東協等新興勢力 形成、地球環境暖化加劇、知識半衰期縮短,以及世界各國產業結構調整等壓力,高 等教育國際化更是此時刻不容緩之議題。

二、高等教育國際化之原因

上文提及了高等教育國際化之發展背景,Altbach(2002)認為,了解高等教育國際 化的原因,有助於強化其理論礎及其研究方法的設計;故本研究在分析整理高等教育 國際化的意涵及背景之後,統整相關文獻與學者之論述,從經濟、政治、社會文化與 學術發展四個面向 (de Wit, 2002;Knight, 2007),去探究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要因 素,並深入分析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原因。

(一)經濟面向

1. 國家與機構的財政收益增進

高等教育透過國際交流,能為國家各機構帶來直接間接與長遠的經濟利益。

(22)

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為 瞭解並展現各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程度,特別將留學生人數、教育服務業進出口貿易作 為指標。參照美國國際教育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的統計資料,於 2001-2002學年度在美國之外籍生人數高達60萬人,而其在美國留學期間所支出之學 雜費與生活費,讓美國獲得120億美金的經濟收益,是美國服務業第五大宗出口收入 (IIE, 2002)。在澳洲,高等教育亦是澳洲重要的出口服務之一,進一步來說,在澳洲 外籍生的學費佔各大學的平均學費收入的8%,甚至有些學校佔了三分之一以上(陳伯 璋、薛曉華,2001;Poole, 2001);由此可知,國家財政上的需求亦成為高等教育國際 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國際勞動市場需求

學者Paige and Mestenhauser(1999)強調教育系統成為推展國際化的主要驅力是,

因為全球化所導致企業在職場上大量需要具備跨文化知識以及外語能力的工作者;此 外,愈來愈多的大學畢業生必須離開母國前往其他國家工作,這也歸因於私人國際企 業與教育系統間的緊密合作(de Wit, 2002;Knight, 1999)。加拿大大學與學院協會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Canada, AUCC)的研究亦指出,九成的大學 校長認為國際化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培育學生在國際交流逐漸增加的世界職場上所需 的能力,並提升其就業機會(Knight, 2001),可見高等教育具有培養國際性人才的需 求,也左右其國際化發展趨勢。

3. 國家競爭力提升

經濟因素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要推手,隨著經濟全球化,各家日漸重視經濟、

科學及技術等方面的發展與競爭;許多學者亦指出高等教育國際化將有助於國家競爭 力的提升(de Wit, 2002)。Knight(2007)也認為,有效提升並維持國家競爭力的方式就 是投資與發展高知識及技能導向的應用研究,而這些研究策略便是包含在高等教育之 範疇中,因此,高等教育國際化與國家競爭力、經濟貿易與科技發展密不可分。

(二)政治面向

Knight(1999)認為,經濟全球化與科技資訊的進步,均會對其國民的國家認同與 文化存在產生一定的威脅,而價值文化被同化此議題常成為發展中國家的潛在危機;

因此高等教育機構就擔任了強化促進人民對國家的認同的重要角色,而這也使得政治 因素成為國際化的原因之一。美國公共外交諮詢委員會(Advisory Commission on

(23)

Public Diplomacy)在其「21世紀公共外交報告」中指出:「對美國的國際關係而言,

國際交流和教育訓練有直接和多重的影響」;de Wit(2002)也主張教育交流可視為一 種外交政策,它不但能提高一個國家的國際形象,亦是外交政策投資的一種方式,對 國際體系間未來的政治發展也有所助益,因此,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對國際間的和平與 安全有很大的貢獻。

(三)社會文化面向

從社會文化角度來說,許多國家視國際化為尊重多元差異的方式,以抵銷全球化 所帶來同質化的影響,並承認不同國家間文化的差異性,以上作為皆可視為各國高等 教育系統國際化的主因(Knight, 2004)。此外,陳學飛(2002)呼籲,國際間的和平發展 需要各民族國家間相互的理解,而教育文化的交流正是此機制的重要基礎,以促使其 朝國際化發展。如同Knight(2007)所言:「大學的文化功能不僅結合人文主義的研究,

更進一步整合其國際層;而當今世界,提升國家社會和個人相互依賴的意識,便成為 大學的基本功能之一」。蔡大立(2005) 亦指出高等教育機構必須透過教與學的計畫,

使其畢業生或研究生具備充足的知識技能,以增進其對跨文化間的理解、包容與溝 通;由上述可知,社會文化因素亦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要原因。

(四)學術發展面向

De Wit(2002)主張學術發展因素亦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要驅力。從「美國新聞 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 2003)所出版之「全美最佳學院與大學」評 鑑與排名專刊可知「學術聲望」為主要評鑑指標(佔25%);而上海交通大學公佈之2003 年世界大學排行榜也顯示,其排名標準乃根據各大學之諾貝爾獎得主人數、著名研究 學者人數、在國際期刊雜誌發表的文章數、研究論文被引用次數、以及各大學研究表 現等國際學術表現進行評鑑;由上述可見高等教育國際化和其本身的學術發展密不可 分。Knight(2005)也強調,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學術因素與其大學的歷史發展有直接關 係,因為中世紀時,各國學術的國際發展指標即是其教授與學生在國際間的流動頻率 及研究交流密切程度。

當今社會對知識的要求已超越了國界,各國為了解其他相關國家和民族的知識,

及獲得在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知識技能,並推展高等教育學術的進步創新,皆必須參 與國際交流與合作,以掌握最高科技的新知動向,並且持續豐富更新自己的知識體 系;而各大學要提升自己的學術聲譽和辦學水準,也需不斷地借鑑他國的經驗並學習

(24)

改進,這也促使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

以上本研究從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學術發展等四個面向探究高等教育國際化 的主要原因,此處更直接從高等教育的本質性、時代性及政策性三方面說明高等教育 國際化的主要理由:一、國際化是高等教育的本質性使命,二、國際化是高等教育的 時代性趨勢,三、國際化是高等教育在政、經、文化政策考量下之產物 (楊巧玲,2004;

Kerr,1990; Schoorman, 2000; Yang, 2002)。依據前述理由推論高等教育國際化主要目 的,則可歸納為:

1.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理由與大學的本質息息相關,儘管時代社會變遷,提升人類的 知識、加強國際合作、謀求共同幸福仍是大學的核心價值,在此前提下,大學本 身就是個國際性機構,必須致力於國際間的交流合作,以避免侷限於地域主義的 學術研究。(楊巧玲,2004;Kerr, 1990; Schooman, 2000; Yang, 2002)。

2. 除了高等教育的本質論,時勢所趨也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要理由。從二次大戰 時期,各國高等教育的目的已經超越了國家管理人才的培育、科技革新技術發展 等,而隨著政策決定者發現人力資本對於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高等教育機構便已 擴展轉型成為國際間經濟貿易、知識研發與軍事武器發展的潛在工具。到了1980 年代,國際化則被視為改善教育與研究的品質的方法,此學術需求更加速高等教 育國際化(Kerr, 1990)。我國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草案第九章(教育部,1999)曾明 示,國際化的需求來自三方面:人才培育、大學品質與學術地位提升、國際組織 參與,然不管哪一方面在仔細探究內容之後,都可以發現與因應國際市場競爭、

提升國家競爭能力有關。目前全球開放教育市場的潮流將導向國際高等教育更劇 烈的競爭,而只有透過多元化及國際化的教育政策能化危機為轉機。

3.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政、經、文化政策的考量,乃源於經濟的需求越來越重要,國 際的勞動人才能力與國際經濟競爭使得高等教育國際化更加迫切,促使各國無不 利用高等教育國際化促進彼此交流,以維持國際友好關係,進而達到各區域整合 發展及最終的全球局勢穩定與和平共存的核心價值(Schoorman, 2000)。

第三節 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化之現況

國內的高等教育環境正處於充滿著不確定性與不可預測的時代轉捩點上,也就是 Kerr(1990)所謂的「狐狸世紀」;雖然面對知識經濟浪潮及資訊日新月異所產生的不 確定性,但在高等教育的發展中的確也有其可以依循的方向軌跡。目前臺灣高教正從

(25)

菁英教育過渡到群眾教育,進而邁向普及化教育,本節便針對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化之 現況,從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型態著眼、進一步比較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評鑑指 標與其他國家之差異,最後瞭解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化在執行上可能面臨的困境。

一、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化之型態

為了提升高等教育的素質,日前教育部推動「提升大學國際競爭力計畫」,以增 強大學之國際化表現(Chin & Ching, 2009)。其計畫重點包括:擴大招收外籍生、鼓勵 大學與國外大學建立兩校認可課程與學位的機制、開設英外語授課學程與專業課程、

強化兩岸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加強東南亞高等教育輸出、鼓勵大學參加國際評鑑、強 化各校網路環境建置並善用網際網路工具進行國際學術交流(教育部,2003)。詳細來 區分,高等教育國際化包含「走進臺灣―招收境外學生」與「走向國際―鼓勵我國學 生出國留學」,而境外學生包含外籍生、大陸學生與僑生。以下分項細述其執行方式:

(一)擴大招收外籍生 1. 各項計畫配合辦理

教育部刻修正「外籍生來台就學辦法」及「僑生回國就學及輔導辦法」,未來大 學招生不足額部分可招收僑生或外籍生,不受現行以各校當學年度招生名額外加10%

之限制。此外,有關僑生入學管道,海外聯招會已於100學年度實施僑生來台升學多 元管道方案,除現行海外聯招制度外,增設申請入學方式,並開放各大學校院得開設 僑生專班,及由學校自行辦理招生。

另教育部自2005年度特訂定「教育部獎勵大學校院擴大招收外籍生補助計畫」,

四年後修正為「獎勵大學校院推動國際化補助計畫」,以達全面推動之目的,並於2011 年納入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與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共同持續推動辦理,以因應全球 化及我國加入WTO後所帶來之衝擊。而透過該計畫的執行,獲補助學校所招收外籍 生的人數逐年增加,至98學年度為止,全國大學校院招收外籍生人數已達7,764人。

現階段教育部正規劃及推動「精進大學校院全英語授課學程方案」,鼓勵增開全英語 授課學程,設置國際學院,與先進國家發展跨國學位學程,及擴充大學部通識教育英 語授課教學資源平台,以解決大學部全英語授課困境。

2. 獎學金設置

除以專案計畫經費補助大學加強辦理招收外籍生,並鼓勵各校設置外籍生獎助學 金及設立華語中心;教育部並與政府相關單位提供外籍生來台留學專案獎學金,如「臺

(26)

灣獎學金」、「華語獎學金」等,並鼓勵學校成立外籍生及國際事務專責單位,以提 供專業諮詢與生活輔導等服務,計有約30校已設立專責外籍生及國際事務之單位。

3. 科技研發專班

為有效支援國內科技產業投入創新研發,填補國內現階段產業發展所需人力之缺 口,同時促進全球交流,由經濟部會同教育部等相關部會,結合企業力量,推動設置

「產業研發碩士外籍生專班」,延攬外國優秀人才,培養為我國可用之人力,以提升 我國際競爭力。自2005年度秋季開始,每年分春、秋二季進行招生,至2008年度春季 班為止已招收94人,招生狀況良好。

4. 強化無語言障礙學習環境

教育部及財團法人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以下簡稱FICHET),近年已辦理國 內44所大學校院國際學生學習環境實地訪評計畫,以督促國內主要招收外籍生之大 學,能持續強化國際學生學習環境。另教育部及FICHET業已著手蒐集該44所大學所 開設「國際學程」資訊,並依其英語授課程度予以分類。已於2010年10月於留學臺灣 資訊平台(www.studyintaiwan.org.tw)公布,供全球外籍生瀏覽國內主要大學開設之全 英語授課學程,或採中英文混合授課之國際學程,以選擇合適系所或學程申請就讀。

(二)與國外大學辦理跨國雙聯學制合作

為使我國高等教育與國際接軌,在符合大學法、大學辦理國外學歷採認辦法,及 各校學則等規範之前提下,國內外大學得經由國際學術合作模式,合作辦理雙聯學 制,使學生得同時在國內外大學修讀雙學位等,提供學生更多元化出國學習的正規管 道與接觸他國文化的機會。至97 學年度止,計有48 所大學校院與國外大學建立雙聯 學制合作案共198 件(教育部,2009)。

(三)開設英外語授課學程與專業課程 1. 全英外語授課學程開設

雖然國際化並非僅是英語化,但是英語在國際化之重要性不言可喻;因此,教學 方面應加強英、外語授課的方式與課程,並提升教學國際化程度,規劃專為外籍生開 設學程,同時促進本國學生實質英、外語能力,發展為具全球化、專業化的特色課程 或學程。

2.「國際研究生學程」開辦

國內臺灣大學、清華大學、中央大學、中興大學、國防醫學院、陽明大學、交通

(27)

大學等7校,自91學年度起與中央研究院合作辦理「國際研究生學程」,針對具有前 瞻性、尖端性、競爭力的研究主題,招攬外籍生前來參與進行研究,並授予碩士以上 學位,以達培養跨領域研究人才(教育部,2009)。

(四)加強兩岸高等教育交流與招收陸生

立法院已通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大學法」、「專科學校法」之修正案,

陸生來台與承認大陸學歷正式開啟。現階段兩岸教育交流仍遵循:一、階段性開放與 限制,二、對等尊嚴原則,三、延長短期交流之期限由四個月放寬為一年。至於招收 大陸學生來台就學,各主管單位除就其入學及就學規定、入境及停留規定、草擬規範 外,尚須遵守「一限二不」,以及陸生不得打工之附帶決議。目前規劃每年大陸地區 招生人數2,000名(教育部,2010)。

為期能在不影響國家安全、經建發展,人民福祉及族群融合下,建立兩岸教育交 流長遠發展之根基;應持續推動:1.建立兩岸教育交流之政策管理機制,2.整合兩岸 教育交流資源與建立合作平台,3.適時研修兩岸教育交流之法令與規範,並研擬建置 境外學生網頁資訊交流平台。

(五)加強東南亞高等教育輸出

98學年度東南亞外籍學生,占來臺灣就讀外籍生之總數55%;同一學年度,東南 亞僑生占來臺灣就讀僑生之總數46%;此外,我國高等教育機構亦赴東南亞開設境外 專班、雙聯學制,以及來台修習華語等加強與東南亞之合作,對於我國高等教育輸出,

並逐步邁向產業化,甚具重要性。

教育部刻規劃「連結亞太,深耕東南亞」計畫,以「透過深化東南亞主要國家對 我國之學術依賴,藉以融入東南亞整合體系」為核心目標,規劃3大主軸及13項推動 策略,期以擴大招生、深化該地區對我國學術及人才培育之依賴,強化與東南亞交流 互動機制等階段性推動工作,使臺灣成為東南亞高階人才培育之重鎮,以達成融入東 南亞體系之最終目標(教育部,2011)。

1. 強化東南亞菁英來台

統合各校獎學金或學雜費減免及全英語授課學程等資訊,向東南亞重點國家行銷 推廣,並仿台越合作培育高階人才計畫模式(至2020年,越方選送500位大學講師來台 攻讀碩博士學位,我方每年提供至多50名越南獎學金學生在台就讀學費減免優惠,期 限最長為4年),與印尼及菲律賓政府洽談,吸引該國優秀學子或教師來台攻讀研究所。

(28)

2. 擴增東南亞高等教育輸出資源

協同國內大學校院於越南、馬來西亞及印尼舉辦教育展,宣傳留學臺灣優勢及特 色。強化東南亞區域(越南、馬來西亞、泰國)的臺灣教育中心,所辦理之留學臺灣諮 詢及華語研習等功能。鼓勵大專校院赴東南亞開設境外專班及產業研發碩士外籍生專 班。教育部也將積極爭取於東南亞主要國家增設文化組,提升駐外人力資源(現越南 泰國已有派駐人員,印度已設立文化組,馬來西亞及印尼仍爭取中)。

3. 突破學歷承認限制

為拓展台印高等教育交流,突破印度對我學歷承認限制,2010年3月已由台印雙 方高等教育法人機構代表於教育部簽訂合作備忘錄,2010年5月印度已全面承認我國 學歷。我國獲國際組織認證之工程及科技相關系所,已為馬來西亞及新加坡政府承認 學歷。我國高等教育宜運用早年來台求學僑生之向心力,配合兩岸簽定ECFA,減緩 東協與中、日、韓、紐、澳、印度洽簽經貿協定之衝擊,並運用正統中華文化之優勢,

積極開發此一極具潛力的國際市場。

二、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化之評鑑指標

為了全面提昇臺灣各所大學在全球高等教育的競爭力,教育部於2004年委由社 團法人臺灣評鑑協會對全國一般大學院校、師範院校、體育學院、軍警院校等76所大 學院校所進行校務評鑑,透過質性與量化指標,衡量評鑑各大學之「國際化程度」,

茲列其分項指標如下表:

表 4 臺灣各大學國際化程度評鑑指標 臺灣各大學國際化程度評鑑指標

評鑑面向 指標內容概述

質性指標

1. 吸引外籍生來校攻讀學位之相關措施與成效。

2. 提升學生外語能力之相關措施,要求學生通過中級英檢或相關考試 之規定及目前學生通過情形。

3. 近五年內交換學生人數(含來台及前往國外之學生)及辦理情形。

4. 推動改善英語或外語授課相關措施與成效(含外籍教授任課情形)。

5. 專任教師受聘赴國外講學或研究情形。

6. 外籍學者來訪情形。

7. 與其他國家締結姐妹校的情形及互動成果。

8. 博士生出席國際會議或赴國外大學實驗室做短期進修或研究情形。

9. 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際中大型運動賽會、國際藝文活動等情形。

10. 教師參與重要國際學術活動或擔任國際學術團體職位之情況。

(29)

表4(續)

11. 學校各學院系所參加或申請加入國際性學院系所組織情形。

量化指標

1. 全校招收外籍生之比例:

即外籍生人數(不含華語學習學生)佔全校學生總人數之百分比。

2. 全校開設全英語授課課程之比例:

即全校開設全英語授課之課程數佔全校課程總數之百分比。

3. 全校學生通過中級英文檢定等級考試之比例:

在校學生參加中級英文檢定等級考試之通過人數佔學生總人數之 百分比(含與中級英文檢定相同等級考試之英文檢定,如電腦托福測 驗、劍橋大學英語能力認證、外語能力測驗、大學校院英語能力測 驗、國際英語測試、多益測驗、劍橋大學國際商務英語測驗… 等等)。

4. 全校外籍教師比例:

即外籍教師總人數佔全校專任教師總人數之百分比(外籍教師係指 不持有中華民國護照者)。

5. 全校平均每位專任教師發表於國際期刊SCI、SSCI、AHCI 之論文數。

6. 全校平均每位專任教師國外發表研討會論文:對外公開徵稿並有審 稿制度之研討會論文。

7. 全校國際合作計畫件數:與國際單位(含大陸地區)合作計畫之總件 數。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4)

外國學者Bartell(2002)也提出相關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指標,包括:1.校園裡的外 籍生與交換學生數;2.國際研究補助經費的數量;3.國際合作研究方案的數量;4.國 際夥伴關係、5.國際化的課程內容等。而ACE(美國教育委員會)與卡內基基金會在選 評「國際化模範機構」時,其考量的指標包括:1.過去學生在國際化經驗的培養有顯 著的成效;2.國際化是機構決策中重要的議題;3.能提供學生一貫性的國際化課程;

4.從上而下由校長、學術首長與學校政策制定者對國際化的強力支持(包括提供國際化 的過程中所需要之經費與人力資源);5.重視機構內教授在國際化政策與實務中的參 與;6.了解學生在國際化計畫或活動參與的重要性;7.成立國際化專責獨立部門;8.

由高階管理者領導整個國際化方案;以及9.完成國際化自我審核(ACE, 2002)

另加拿大加拿大大學與學院協會(AUCC)在2001的報告書中進一步綜整高等教 育國際化的指標,將之區分為「師資」、「學生」、「夥伴關係」以及「組織結構」

四大系統,並列出細部判斷指標,詳列於下表。

(30)

表 5 AUCC 高等教育國際化指標 AUCC高等教育國際化指標

指標一、學生 本國(加拿大)學生

●有申請國際機會的學生人數,

如:交換學生

●具備一種以上外語能力的學生人數

●支持學生國際活動的經費總額

國際學生

●國際獎學金的數量

●學生所代表之不同地域的範圍

●對學術計畫與高等教育環境的貢獻 指標二、教師

●具備國際經驗的教師人數

●開授跨文化課程的教師人數

●公開或出版國際研究發現的教師人數

●和各類國際計劃方案有關的教師人數

●開授國際性課程的教師人數

●從事國際研究的教師人數

●指導國際畢業生的教師人數 指標三、夥伴關係

●相關的教授與學生的人數

●有意義結合的計畫、協定與方案的數量

●國際協定、政策與締結合約的數量 指標四、組織結構

●以教授與職員的任期與升遷作為對現有國際貢獻的認定政策

●國際化的預算

●支持國際化的組織結構 Note. From AUCC(2001)

台大校長李嗣涔曾在演講中指出,二十一世紀屬於知識經濟的時代,身處地小 人稠、資源缺乏的臺灣,培育高級知識人才是我國於國際競爭中最重要且強大的資 產,是以政府參照世界先進國家如英、美、日、德政府專款協助發展重點大學之後,

亦提出五年五百億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希望在至少五年內打造出一所進入世界 前百大之列的大學(教育部,2006)。大學校務評鑑之結果,自然也成為政府分配補助 款的依據,而國際化評鑑指標在無形中,也引導國內大學「邁向國際化」的方向。如 同學者Pounder(2000)所言,高等教育機構本身的評鑑被視為是一項重要的品質保證機 制,也是其機構邁向卓越優質過程之核心。

三、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化可能面臨之困境

許多國家都已為高等教育國際化勾勒出美麗的藍圖、畫出理想的願景,但是邁 向國際化之路並非全無障礙,本研究先針對美國、歐洲、非西方國家可能面臨之困難

(31)

著眼,進一步分析我國在高等教育國際化過程可能之困境。

(一)美國之困境

Altbach and Peterson(1998)認為美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問題重重,最明顯的是缺 乏財力資源與明確政策,前者使重大的國際化方案無法形成,後者使國際化形式流於 爭論而難以形成共識,二者皆反映出美國高等教育並未獲得國家真正的重視。這樣的 情況反應在學生及教授兩方面:在學生角色方面,教育機構中國際學生扮演的角色模 糊,有的學校視之為國際化的重要資源,有的則當做經費來源;另美國本土生到其他 國家求學者甚少,而且絕大多數到歐洲;再者,校園中學習外國語言的情況也不樂觀,

很少大學畢業生嫻熟另一種國際語言。在教授立場方面,美國大學教授較欠缺國際意 識與積極投入,根據卡內基基金會調查,美國大學教授比其他國家的大學教授本位主 義較重,對閱讀國外書籍期刊較不重視、也不主動與其他國家學者聯繫、更不熱衷將 課程國際化。

(二)歐洲之困境

就歐洲的部分而言,雖然各國政府投入較多的經費去制定清楚的政策,以致力於 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但也面臨不同的問題。以下分就實務面及思想面論述:就實務面 而言,各國政府仍控制各國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與執行,為了使教授與學生更自由地 交流,各國大學的教學內容與學位授與必須更為統一,另一方面,教授的薪資與升等 標準也須更為一致,這代表著各國所有的高等教育機構都將面臨改變,然而高等教育 機構對於上述事務往往是最保守、最難改變的。就思想面而言,高等教育國際化可能 造成多元傳統的流失,使學生喪失對歐洲的認同;另一方面,強調歐洲本位的課程面 向可能使高等教育趨於歐洲化,例如語言,雖然各界都同意學生必須精熟至少一、二 種外國語言,但究竟是哪幾種呢?此議題尚未完全取得共識(Crane, 1995; Kerr, 1990;

Van der Wende, 2001)。

(三)非西方國家之困境

對非西方國家尤其是開發中或未開發的國家,國際化常常被等同於現代化,甚至 是西化,然大部分國家政府在鼓勵國際合作與交流的同時,也會試圖強化民族認同 感;事實上,大多數的亞、非、拉丁美洲等國家的大學多仿效歐洲和北美的大學,其 國際合作似乎較傾向模仿後者而未能符合自己國家的文化傳統與經濟需求。如負責印 度教育事務的人力資源發展部長Murli Manohar Joshi在一個有關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全

(32)

國會議中,警告國人一味模仿英美大學,盲目遵循西方的學術標準,終將導致高等教 育的「麥當勞化」(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3; Yang, 2002)。

四、小結

我國高等教育已由菁英教育步入普及教育,大學院校數量增多、良好辦學績效與 優良師資,均為我國高等教育之優勢;然而,由於侷限於國內學校之組織規劃與辦學 特色相近,其競爭模式、招生方式與策略相似,而其他面向如經營管理、品牌行銷與 學雜費訂定方式均大同小異,使我國高等教育漸淪於「紅海」競爭之勢;因此,高等 教育的國際化,是我國教育機構航向「藍海」十分重要的努力方向。

徐明珠(2003)認為臺灣的高等教育機構呈現十二項發展趨勢,其中第十二項趨勢 便是「從本土環境到國際社會」:全球化已成世界潮流,大學必須以宏觀視野面對新 的知識佈局,為了與國際脈動同步成長,大學應透過與國外大學的交流活動,包括師 生互訪交換意見、開設外語課程教學、舉辦國際研討會、規劃雙聯制學位等,以增進 大學教授及學生的國際視野、開拓高等學府的全球化格局。如此一來自然可以使臺灣 高等教育產業,隨著二十世紀臺灣「經濟奇蹟」之成功軌跡,成為二十一世紀臺灣之 傲人成就。

第四節 高等教育國際化之相關研究

臺灣已進入少子化及高齡化社會,M型社會興起,面對國際化之挑戰乃刻不容緩 的課題;在面對國際化日益激烈的競爭下,高等教育國際化之相關研究也漸增,經本 研究整理後,就國內各研究者之研究對象及面向整理如下表6:

表 6 高等教育國際化相關研究 高等教育國際化相關研究

學者 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面向

Verónica L.A. 2011 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挑戰:

國際學生經驗的省思

其研究面向包含:文化融合、

大專院校之表現、人際關係、

個人發展、學生建議、教育制 度差異。

張德勝

王采薇 2009 高等教育國際化:外籍大學新 鮮人辛╱欣路歷程初探

其研究面向包含:語言的挑戰 與優勢、個人特質與跨文化適 應、獎助學金與學習適應、時 間與跨文化適應、國際化與國 際文化。

姜麗娟 2008 在全球化時代裡高等教育課程 國際化的課題探討

其研究面向包含:外溢效果、

專業科目的規劃與管理、教師 體認與投入、資源與獎勵辦法。

(33)

表6(續)

學者 年代 研究對象 研究面向

蔡大立 2005 臺灣地區高等教育國際化現 況之研究

其研究面向包含:學生國際 交流、教師國際交流、國際 化課程設置、國際夥伴關 係、國際化相關議題。

楊巧玲 2004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意義與爭 議

其研究面向包含:臺灣的策 略、國際的經驗、可能的困 難。

黃美珠 2002 臺灣加入 WTO 之後高等教 育國際化的方向

其研究面向包含:WTO 起 源、教育服務業之協議、兩 岸教育的競爭、外國學校的 競爭、高等教育的現實環 境、主政單位的政策、各大 學的態度與因應。

由上表可知,此研究主題之研究面向相當多元,分類也不盡相同,有些從學校 面向、教師面向、學生面向及國際化面向探討,有些從政策制度面、教育體制面、人 際互動面、學校環境面、教學課程品保面、及文化融合面等做分析;本研究便依前者 為研究訪談設計,以半結構式訪談來瞭解高等教育國際化本土學生的省思,並對其成 效加以分析。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根據文獻探討,本研究意旨在探討本土學生與外籍學生相處時的感受,訪談的問 題雖然相同,但是個人的認知、個人的生活型態,個人的經驗造成的經驗值,所得到 的答案卻是不盡相同,因此本研究使用質性研究中半結構式訪談,全程錄音並撰寫逐 字稿,再採行三角交叉檢測法(Triangulation),針對研究的準確性作為修正研究架構,

並獲的更客觀性的數據以達到真實呈現出的結果。文獻上所提供資訊將有助於研究設 計,並提高信賴度(Trustworthiness)。本章節分別依研究流程、資料收集方式、訪談對 象、訪談內容及資料分析等方式加以說明。

第一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以相關文獻為基準,探討本土學生對臺灣高等教育國際化現況的認知,並 經由質性研究中訪談方式瞭解國內學生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現況及其相關之研究進 行探討與分析。整體研究流程如下圖 1:

圖 1 研究流程圖

第二節 資料蒐集方式

根據研究動機,本研究的主要目在探討本土學生與外籍學生之間互動的感受,為 了深入理解本土學生對於外籍學生確切的看法與感受,研究者訪談了 21 位在生活周

究動 機與

定研 究主

計訪 談內

料整 理與

結論 與建

準備階段 發展階段 統整階段

文獻閱讀探討與整合

(35)

遭有外籍生的現任大學部學生及碩士班學生。本研究採滾雪球抽樣法(Snowball Sampling),隨機選擇一些受訪問者,再請受訪問者提供一些屬於此研究目標的調查 對象,依次類推的往外擴散,樣本人數如同滾雪球般由小變大,直到達成研究所需的 樣本數量為止。質性研究中半結構式訪談法,探究受訪者真正的想法,得到更真實的 資訊與主觀經驗。研究者本身要能融入情境,但不能失去客觀性,並將訪談內容以錄 音及逐字稿的方式做成紀錄並呈現其內容,最後再以三角交叉檢測法(Triangulation) 歸納其訪談結果,本研究運用之資料收集如下:

1. 全程錄音

為了不在訪談過程中遺漏任何環節,經向訪談者敘明並同意後將訪談過程錄音做 成紀錄,以避免遺漏其他的資訊,並將訪談結果以逐字稿方式進行分析。

2. 田野筆記

田野研究法則是在社會科學人文研究中最為常用的方法,它可直接進行研究,甚 至參與被研究者生活及各類活動,在自然的環境中所產生情境為不事先所作的任何假 設,其所呈現出的結果係真實的,不會被扭曲。本研究以田野筆記方式紀錄訪談當天 重點及過程,以便於日後整理資料及分析之便利性,針對本研究有實質的助益。其重 點有:

(1) 與受訪者之間聯繫過程。

(2) 研究者與受訪者之間互動過程。

(3) 訪談時環境所造成的影響。

(4) 在無法錄音及記錄逐字稿中表現非口語之行為。

3. 豆子謄稿機

為了謄寫逐字稿需求之功能,選用豆子謄稿機作為撰寫逐字稿之工具,其中有:

快進、快退、慢速、快速、暫停、定錨等功能與謄稿上之靈活度。

4. 半結構式訪談法 (Semi-structural Interviews)

半結構式訪談是運用質化與量化作為導向,利用更寬廣更真實的問題為依據,進 行訪談並作成紀錄,也就是說在訪談前這些紀錄通常已被設計完成,作為研究架構,

其研究的比較性相對也會降低,惟它對被研究者提供的認知與感受將會以更真實的面 貌呈現出來。本研究將預先設定的綱要為本,以訪談的狀況適時用不同形式開放性問 題(open-ended questions)引導受訪者對主題進行深入陳述。並對所有受訪者的提問字

(36)

句,無需相同,僅以與預先設立問題意思相同即可。

第三節 訪談對象

本研究以高等教育國際化為研究核心,選擇臺灣北、中、南各大專院校學生為主 要訪談對像。研究對象從受訪者之同學好友延伸至其他受訪者,正式訪談人數為 21 人,其中包含 9 位男性與 12 位女性,年齡層為 19 歲至 27 歲之本土學生。受訪對象 遍佈臺灣北、中、南各地大專院校,受訪資料非常的多元。本研究訪談資料蒐集完成 後,逐一將訪談紀錄的錄音檔轉換為逐字稿(Transcript)。

表 7訪談對象 訪談對象

受訪者編號 性別 年齡 就讀學校 學級 所接觸的外籍生 1 男 22 中山大學 大學部 五大洲皆有

2 女 21 中興大學 大學部 中國、澳門、馬來西亞 3 女 21 義守大學 大學部 中國、印尼

4 女 22 銘傳大學 大學部 香港、澳門、印尼 5 女 21 中原大學 大學部 加拿大

6 女 21 中華大學 大學部 瓜地馬拉

7 女 21 成功大學 大學部 尼加拉瓜、巴拿馬 8 男 21 輔英科技大學 大學部 馬來西亞

9 男 21 正修科技大學 大學部 中國 10 男 21 東海大學 大學部 中國 11 女 19 政治大學 大學部 韓國 12 男 27 文化大學 研究所 韓國 13 男 21 大同大學 大學部 馬來西亞 14 男 21 真理大學 大學部 香港、澳門 15 女 23 明新科技大學 大學部 印尼

16 男 21 長庚大學 大學部 南非 17 女 21 淡江大學 大學部 日本

18 男 24 元智大學 研究所 馬來西亞、捷克、中國、

墨西哥

19 女 22 中華大學 大學部 印度、東南亞國家 20 女 23 中華大學 大學部 印度、日本、越南 21 女 22 中華大學 大學部 大陸、巴拿馬、蒙古

第四節 訪談設計

本研究根據文獻探討究結果,劃分生活方面、課業方面、教師方面、國際化方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ersonal data of the students collected will be transferred to and used by the Education Bureau for the enforcement of universal basic education, school

students in any outdoor activities organised by the school related to geography fieldwork.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becoming more widespread and schools are developing policies that allow students and teachers to connect and use their own portable equipment in school … in 75% of

5.1.1 This chapter presents the views of businesses collected from the business survey, 12 including on the number of staff currently recruited or relocated or planned to recruit

Briefing Seminar for School Leaders of WiFi 900 Schools... Coherent Development of IT in Education Strategies and Curriculum Reform for Fostering Students’ Life-long Learning

On top of the overall students’ attainment rates of a school in Chinese Language, English Language and Mathematics (starting from 2014, individual primary schools are no

training in goal setting (from general to specific) Task 2: Let’s help our students set better goals with reference to the HKDSE writing mar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