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瞭解創投業目前的現況與發展所面臨的問題,當前台灣創投事業面臨資金來 源短缺、案源不足、資金退出困難等困境。尋求解決之道,就是爭取擴大政府及 金融事業資金投資創投事業,並促成「創投事業投資範圍與輔導辦法」及相關法 規之修訂。展望未來,創投業者其投資策略應為資金的來源爭取四大基金投資、

投資觸角應建立於國際化平台及促成國內創投業整合等方向發展,並朝向區域 化、全球化產業佈局,再次創造台灣創投事業的新高峰。

台灣許多科技公司早已扮演聯結美國、大陸兩個市場關鍵角色。兩岸三地正 好可以彼此互補。美國負責研發、行銷;台灣負責製造及後勤運籌管理;大陸則 提供低廉勞工及土地。台灣科技公司掌握全球最新的科技發展及動向,居中扮演 協調、整合美、中、台三地資源的角色,將三地的優勢發揮到淋漓盡致。台灣創 投公司發揮其投資的策略,期待和台灣科技業一樣,在即有的優勢下,可望發展 成為全球創投進軍中國大陸的樞杻角色。如果可以突破現狀,則台灣必能成為「全 球資金進軍大陸的門戶」。因此,為尋求解決當前創投業「投資觀望多於行動」

之現況,台灣創投業在兩岸科技發展上,存有互補的合作空間,合作的模式有三 種方式(郭勵弘 2005,兩岸高科技發展競合關係):

一、台商攜技術到大陸投資

是目前的主流方式,台商從最早華南,轉向華東地區,目前有北移華北 地區跡象。就造了東莞、長三角以及未來的渤海灣基地等三處。

二、台灣從大陸引進技術和人才

若能從大陸招聘到百分之十的最優秀工程師,台灣將擁有令人難以置信

的資源。但人員交流阻力太大時,台灣業界可考慮到大陸建研發中心。

三、台灣的創投業攜全球的資本和台灣的管理,與大陸的技術在大陸實現整合 這種方式很有希望,也值得研討,目前最大的障礙是在大陸股市過於落 後。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本研究結論係基於創投業未來的發展,為找尋較適之投資策略,而提出下列 五點建議。

1、 建議政府解除創投公司投資產業類別

結合創投事業的資金和專業能力,發揮扶植新興產業的政策目標,因此 修改創投輔導辦法的部分規定,除解除創投事業資本額須達 2 億元以上的限 制外,也解除創投只能投資資訊、通訊與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的限制。

2、 創投業應朝向大型化、投資股市之限制應鬆綁

為鼓勵創投業走向大型化,只要從事併購或重整案大型化創投基金,主 管機關應同意其從事上市上櫃投資股票或貨幣市場短期投資,不僅有助於創 投業資金的彈性運用,更可為股市挹注動能。同時,更可提高資金投入創投 業的誘因。

3、 鼓勵營運不佳企業被併購

透過創新整合才能創造更高的價值,創投業應鼓勵營運不佳的企業被併 購、轉型,將資金、人才資源重新配置。面對新經濟,需要有新思維。將這 股新思維帶入創投業,除了應主動規劃投資具有長期潛力新項目,結合相關 企業、人才一起投資外,將投資報酬率不佳的企業所占有的資金、人才資源

充分發揮效能。

4、 投資策略要有差異化,募集資金來源要多元化

以智融集團為例,不僅是做創投,也在投入企業重整或是股票投資,投 資標的更廣泛、操作手法更靈活。原創投業只能投資未上市股票受限很大。

智融業務範圍包含直接投資和私募資本基金的範疇,投資策略就較目前業界 有創新差異化。募集資金來源要分散,國內資金投入創投的意願不如過去積 極,尤其取消稅負優惠下,業界參與創投募集資金的顧忌增加,化解此一困 境的方法,是建議政府在政策上鼓勵創投基金到海外募資,尤其是歐、美的 中長期資金最適當。

5、 善加利用私募股權基金進入企業重整

過去台灣賺「機會財」,現在私募股權基金進來後,改變企業經營模式,

從「管理財」來創造企業新價值。過去過度投資的結果,好壞企業都出現,

但經時間的嚴峻篩選,體質不佳的企業敗象畢漏,此時需要私募股權基金來

「清理這些企業」。因此,有人用「禿鷹」來形容業者也算是貼切,但能創造 股東的價值極大化卻是可以期待的。

第三節 結語

從 2000 年創投業發展最興盛時期以來,台灣的創投業一直面臨產業外 移,可投資案源越來越少,股票市場的本益比仍維持在不合理的較低水準,

資金退出誘因不高等不利因素。但並不影響創投事業在未來仍扮演新創事業 發展育成的功能。就過去創投業之發展與投資策略而言,應算是成功的模 式。但面對環境的變化,創業投資公司投資策略有其改變的必要。而發展創 投公司自身獨特性,走向利基市場;佈局全球及積極培育國際化人才,朝向

大型化與集團化的組織規模,促成國內創投業的整合;把資金的募集與投資 的觸角延申至全世界,改變過去本土化企業經營的思維。將是本論文對創投 業者提出具體可行的投資策略。

身為金融從業人員,過去一直從事間接融資的業務,能利用本論文撰寫 機會,與創投業做個實務性的比較。發覺,直接資本性的融資與間接財務性 的融資在觀念上有了新的體驗,也期盼金融從業人員,能認真思考「以股抵 債,風險相當,報酬截然不同」的驚訝發現,在未來經營層面上,提供實務 性的參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