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五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

本節將根據以上四節問卷分析結果,與相關文獻理論,做歸納分析及探討,針對臺 北市國小教師利用臺北市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狀況、困難及需求等部分進行討 論。

一、臺北市國小教師利用臺北市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狀況

臺北市教育局提出中小學親山計畫,鼓勵各校利用這二十條臺北市親子級親山步道 辦理相關親山活動,因此本研究目的之一,為瞭解目前臺北市國小教師利用臺北市親山 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實施狀況。

(一)教師個人基本資料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在 317 位填答的教師中,以女性教師居多,占 75.1%,人數比 例上大約為男性教師的 3 倍,此與 2009 年臺北市教育局公布的國小教師人數統計資料

比例相近,臺北市男性教師占全部教師的 24%,女性教師占全部教師的 76%。而教師的 教學年資以「16 年以上」(占 34.7%)和「6~10 年」(占 32.2%)為主。顯示接受調查的 教師大多為有一定的教學經驗的教師,較少是初入行的教師新手。

而約占六成教師在本學年主要任教年級以中高年級為主。在學校規模及班級學生人 數部分,學校規模主要為「13~36 班」(占 31.2%)及「37~60 班」(占 26.2%)的中小型 學校,多數學校班級學生人數以「21~30 人」(占 65%)最多。雖然臺北市教育局規定 班級學生人數以 35 人為上限,但現在受少子化影響,臺北市學校開始減班,班級人數 也漸漸減少,因此除了額滿學校,大多數學校班級人數皆最多在 30 人左右。

在教師的環境教育相關研習經驗部分,大部分教師皆有參與過,但以「環境教育相 關研習課程或研討會」最多(占 93.7%),「加入環境保護團體」最少,僅 14%。其實有 許多環境保護團體致力於推動環境教育相關活動,在林秋萍(1998)的研究中,臺北鳥 會的解說員是非常樂意協助國小的戶外教學活動的,因此藉由環保團體中專業的人才、

課程,可提供教師完整的環境教育知能訓練,若相關團體能開設相關課程,對教師而言 是另一種多元的學習途徑,讓教師能更深入瞭解環境教育,也能和團體成為夥伴關係,

共同帶給學生更豐富的學習。

臺北市國小教師大多在閒暇時,喜歡從事登山健行活動(占 67.8%),但是從事相 關活動的頻率卻以「偶爾」最多(占 45.4%),可見可能因個人或家庭等因素,而讓教 師無法常常從事登山健行活動。

(二)臺北市國小教師利用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實施情形

1.教師選擇利用臺北市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因素及狀況

臺北市國小教師大多皆認為帶領學生至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是重要 的,但「班級學生人數」及「登山健行頻率」兩項背景變項卻呈現差異,研究者 認為戶外環境教育強調親身的體驗,教師經常進行登山健行活動,對山林環境比

其他人有深刻體會與瞭解,因此加強其認為帶領學生至步道學習的重要性。而經 事後比較發現,在班級學生人數「20 人以下」的班級教師,認為至臺北市親山步 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重要性顯著高於學生人數「21~30 人」和「31 人以上」的 班級教師,是否可能因臺北市班級學生人數較少的學校大多位於近郊,鄰近親山 步道,因此認為親山步道是社區的一部份,需帶領去學生認識自身生活的周遭環 境特色。

臺北市政府推出親山步道近四年來,大多數教師皆不曾運用過進行戶外環境 教育(占 64.7%)。是否存在何種困難,讓教師未選擇利用,值得後續深入探究原 因。

但經卡方考驗,「學校所在行政區」、「環境教育相關研習經驗」、「登山健行喜 好」及「登山健行頻率」對舉辦臺北市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情形達顯著 差異。以百分比來看,「文山區」(占 71.9%)、「北投區」(占 57.7%)及「南港區」

(占 50.0%)帶學生去過的教師最多,此三區皆有親山步道,顯示學校附近若有親 山步道,會影響教師舉辦至臺北市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情形。而有相關 研習經驗及登山健行經驗的教師,可能對山林步道環境資源有較深入的瞭解,最 能體會其中的樂趣,因此願意將自身經驗及對登山健行的熱愛傳遞給學生。此與 蕭雅芳(1997)、余宗翰(1999)、何妍璘(1999)、張佩瑜(2004)、王聖賢(2007)

等人的研究發現一致,認為若對山林等戶外環境有較多接觸的頻率及興趣,較願 意從事相關活動。

雖有六成四的教師不曾運用過親山步道,但利用過的教師皆至少帶領學生去 過一次以上,教師選擇的原因主要為「距離學校近」(占 58.0%)、「步道擁有豐富 的資源供學生學習」(占 47.3%)及「強健學生體魄」(占 45.5%),因此教師們多 認同利用山林環境進行登山健行活動的好處,若在社區或鄰近有親山步道,將更 方便教師選擇進行教學。而教師曾運用過的步道,前五名為「貴子坑親山步道」

親山步道」(16.1%)及象山親山步道(15.2%),此與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統計的資 料一致(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7),這幾條步道均為教師進行戶外教學的熱門步 道。

研究者認為應是這幾條步道除「軍艦岩親山步道」外,其餘均屬「I 級-輕鬆走」

的路線,因此對於師生較不會造成負擔,學生大多皆能輕鬆完成,提高成就感。

而「麗山橋口親山步道」雖也屬「I 級-輕鬆走」的路線,但卻沒人去過,可能 因知名度較不如其他條步道高,因此步道知名度高低,可能也是教師選擇步道的 考量因素。

2.教師利用臺北市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課程設計及教學狀況

臺北市國小教師常是採全學年一起去的方式進行(占 27.7%),此與徐治霜

(2005)、高翠蘭(2007)、葉依涵(2008)等人的研究發現一致,教師皆最喜歡全 學年一同進行戶外教學活動。但班級單獨和家長帶領前往(占 25.9%)或和某些班 級共同前往(占 26.8%)的方式,也是教師常採用的方式,此與王仁榮(2004)的 研究結果相同。研究者認為這種分散前往的情況,可減輕步道環境受到的人為壓 力,學生也能有更寬闊的空間活動或進行更深入的探究課程。

在課程設計方面,教師通常是自行設計當日課程並親自帶領學習活動(占 32.1%),而且會結合各領域課程進行,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最多(占 71.4%), 此在熊湘屏(2001)、徐治霜(2005)的研究中也有同樣的發現。推論可能是在自 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課程中,有較多的課程內容,如動、植物生態、水資源等,是 教師較容易融入的部分,因此多結合其課程內容進行教學。

而教師曾進行過的活動以「學生觀察、探索」最多(占 80.4%),此與熊湘屏

(2001)、鄧好周(2002)、王素蘭(2004)、李惠雯(2007)等人的研究發現相同,

可見教師認為由學生親自去體驗、探索,從中學習是很重要的。王鑫(1995)也提

出「探索、發現」的方式,是戶外環境教學中重要的教學技巧,能讓學生自己學習 整合、分析所發現的事物,讓他們為在當地所看到的人、事、物找到合理的解釋。

但「寫學習單」此項活動也占有 54.5%的比例,此與熊湘屏(2001)、江增雄

(2004)、徐治霜(2005)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顯示教師大多認為學生能藉由學 習單來瞭解當次活動學習的內容,而教師也能透過學習單的書寫,了解學生學習成 效。但研究者認為使用學習單的時機及頻率,也要適當的安排,以免學生排斥造成 反效果。

二、臺北市國小教師利用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困難

依照「臺北市國小教師利用臺北市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狀況」研究結果得 知,大多數教師未曾利用過親山步道的資源,而去過的教師也以「一次」居多。因此綜 合「教師自身」、「學生」、「課程」、「學校行政」及「家長」五面向的結果,來探討臺北 市國小教師利用臺北市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困難與阻礙。

研究結果顯示,教師不曾運用的原因或運用過的經驗中感到困難的因素,以「擔心 學生活動安全」為所有困難因素中平均數排序最高的(3.25)。其次為「對當地環境資源 不瞭解」(3.10),而「考量學生就讀年級」(3.07)、「沒有時間進行」(3.06)、「缺乏足夠 的相關人力支援」(3.03)、「班級人數太多,秩序不易掌控」(3.03)、「親山步道距離學 校太遠」(3.03)、「擔心孩子活動安全」(3.01)等也是平均值較高,教師均表「同意」

為其困難因素的項目。

可見因進入步道登山健行,為深入山區的活動,具有相當的危險性,因此教師與家 長皆擔心學生安全問題。在 Simmons(1998)的研究結果也發現,教師認為深山林區是 較州立公園及都市自然地更適合進行環境教學的,但同時危險性也是較高的。加上學生 們至戶外活動時,大多都非常的興奮,因此學生是抱著愉悅、輕鬆的心情去登山的,可

能會不覺中降低警覺性,而在過程中受到傷害。這可與徐治霜(2005)、高翠蘭(2007)

的研究所提到,教師選擇戶外教學的場域多以休閒娛樂性質場所為主,很少進行野外探 索冒險活動呼應。

另外,教師將「考量學生就讀年級」、「缺乏足夠的相關人力支援」、「班級人數太多,

秩序不易掌控」列為感到困難的因素,可能也是因為學生活動安全問題衍生而來。

而教師對於「對當地環境資源不瞭解」、「沒有時間進行」及「親山步道距離學校太 遠」三項感到困難,此和余宗翰(1999)、林靜麗(2001)、李惠雯(2007)等人的研究 結果相同,教師皆認為自身環境知能、時間及距離均阻礙戶外教育的實施。

進一步探究以上阻礙的形成原因,研究者認為可能因現在教師工作量頗大,除了教 學工作,有時也要兼任行政工作或處理各處室交辦的各項繁瑣的行政事務。而臺北市國 小更因位於首善之都,常先試辦政府未來想推動的某些政策,加上少子化影響,各校皆 需極力推出各種特色課程或活動,以吸引學生就讀。因此教師常需配合學校行政單位要

進一步探究以上阻礙的形成原因,研究者認為可能因現在教師工作量頗大,除了教 學工作,有時也要兼任行政工作或處理各處室交辦的各項繁瑣的行政事務。而臺北市國 小更因位於首善之都,常先試辦政府未來想推動的某些政策,加上少子化影響,各校皆 需極力推出各種特色課程或活動,以吸引學生就讀。因此教師常需配合學校行政單位要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