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北市國小教師至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狀況分析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二節 臺北市國小教師至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狀況分析

本節主要探討目前臺北市的國小教師至臺北市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狀 況,首先從教師本身認為進行親山步道戶外環境教育的重要性開始,接著從問卷資料中 瞭解教師運用臺北市親山步道的次數,再從填寫運用過「1 次以上」的資料中,進一步 瞭解這些教師至臺北市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實施情形。

一、針對以臺北市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之重要性看法

由表 4-2 統計可知,臺北市國小教師認為至臺北市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重 要性以「普通重要」最多,有 196 人,占 61.8%,其次為「非常重要」,有 75 人,占 23.7%,

兩者加起來已占有八成的教師,僅有 1 人認為是「非常不重要」,可見教師們大多認同 至臺北市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是重要的。

表 4-2 進行親山步道戶外環境教育的重要性

重要性 次數(f) 百分比(%)

非常重要 75 23.7 普通重要 196 61.8 不太重要 45 14.2 非常不重要 1 3.0 總計 317 100.0

二、以臺北市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重要性看法之差異分析

本題欲探討不同教師個人背景變項,是否影響對於以臺北市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 教育之重要性看法,因此本題選項設計為李克特四點量表,分成「非常重要」、「普通重 要」、「不太重要」、「非常不重要」四項,依序以 4 分、3 分、2 分、1 分進行統計。

在此採用 t 考驗(性別、環境教育相關研習經驗、登山健行喜好)和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教學年資、本年度主要任教年級、學校規模、學校所在行政區、班級學生人數、登 山健行頻率),來瞭解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認為至臺北市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 重要性是否有顯著性差異,並以 Scheffe 法進行事後比較。

統計結果由表 4-3 資料可見,「性別」、「教學年資」、「本年度主要任教年級」、「學 校規模」、「學校所在行政區」、「環境教育相關研習經驗」、「登山健行喜好」等背景變項 未達.05 的顯著水準;但「班級學生人數」(F=5.369, p<.05)及「登山健行頻率」(F=7.740, p<.05)兩項則達顯著差異,意即教師認為至臺北市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重要性

會因班級學生人數多寡及教師個人登山健行的頻率而呈現差異。

在「班級學生人數」變項中,經事後比較發現,學生人數「20 人以下」的班級教師,

認為至臺北市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重要性顯著高於學生人數「21~30 人」和「31 人以上」的班級教師。但學生人數「21~30 人」和「31 人以上」的班級教師之間則無顯 著差異。

另在「登山健行頻率」變項,經事後比較發現,「經常」進行登山健行活動的教師,

認為至臺北市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重要性顯著高於「非常少」和「不曾」進行 的教師。但「經常」和「偶爾」兩項,及「非常少」和「不曾」兩項,分別彼此間沒有 顯著差異。

表 4-3 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對於親山步道戶外環境教育重要性之差異分析統計表

表 4-3 (續)

表 4-4 近四年曾至臺北市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次數與百分比 次數 次數(f) 百分比(%)

0 次 205 64.7 1 次 50 15.8 2 次 36 11.4 3 次 9 2.8 4 次 6 1.9 5 次 4 1.3 6 次 1 0.3 7 次 1 0.3 8 次 5 1.6 9 次以上 0 0.0 總計 317 100.0

四、運用臺北市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舉辦之情形差異分析

此部份採用卡方考驗(性別、環境教育相關研習經驗、登山健行喜好、教學年資、

本年度主要任教年級、學校規模、學校所在行政區、班級學生人數、登山健行頻率)來 瞭解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舉辦至臺北市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情形是否有顯著 性差異。

結果如表 4-5,由資料可見,「性別」、「教學年資」、「本年度主要任教年級」、「學校 規模」、「班級學生人數」等背景變項,未達.05 的顯著水準;但「學校所在行政區」

(x2=43.460, p<.05)、「環境教育相關研習經驗」(x2=10.084, p<.05)、「登山健行喜好」

(x2=12.467, p<.05)及「登山健行頻率」(x2=29.735, p<.05)則達顯著差異。

並可從表 4-5 的資料發現,「文山區」的教師帶領學生至臺北市親山步道進行戶外 環境教育所占比例最高,有 71.9%;其次為「北投區」、「南港區」,比例最低的為「萬 華區」,僅占 7.7%。

而有環境教育相關研習經驗的教師對於舉辦至臺北市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

另外,喜愛登山健行活動及閒暇時經常進行登山健行活動的教師,至臺北市親山步 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所占比例最高,有 61.7%,顯著高於非常少去或不曾去的教師。

由以上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學校所在行政區、教師的環境教育相關研習經驗、登山 健行經驗及登山健行頻率等變項,會影響教師帶領學生至臺北市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 教育的意願。

表 4-5 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舉辦親山步道戶外環境教育情形之差異分析表

表 4-5 (續)

表 4-6 教師選擇利用臺北市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原因

原因 次數(f) 百分比(%) 排序

3.距離學校近 65 58.0 1

13.步道擁有豐富的資源供學生學習 53 47.3 2

4.強健學生體魄 51 45.5 3

1.交通便捷 44 39.3 4

6.對當地環境熟悉 43 38.4 5

8.配合學校課程內容 42 37.5 6

5.費用低廉 39 34.8 7

9.與教師本身興趣結合 39 34.8 7

12.有戶外環境教育方案課程 29 25.9 9

10.其他教師的經驗分享 20 17.9 10

14.有專業的戶外環境教育人員帶領進行活動 19 17.0 11

7.配合學校規定 17 15.2 12

11.學校行政的支持與協助 12 10.7 13

2.家長建議配合 3 2.7 14

n=112 此題為複選題

六、運用臺北市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之舉辦形式

由表 4-7 的資料可知,曾運用過臺北市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教師有 112 位,教師們最常以「全學年一起去」的形式進行,有 31 位,占 27.7%;而「和學年某 些班級一同前往」、「與班級家長協同帶領前往」的教師也分別有 30 位和 29 位,各占 26.8%

和 25.9%;其餘依序為「舉辦班級假日親子活動」、「全校性活動」和「採用家庭作業形 式,由親子利用周末假日進行」,分別為 8 位、6 位、6 位教師,各占 7.1%、5.4%、5.4%;

最少的為「規定為寒暑假作業內容」僅 2 位教師,占 1.7%。

表 4-7 教師進行親山步道戶外環境教育的舉辦形式

舉辦形式 次數(f) 百分比(%)

全校性活動 6 5.4

全學年一起去 31 27.7

與班級家長協同帶領前往 29 25.9

和學年某些班級一同前往 30 26.8

舉辦班級假日親子活動 8 7.1

規定為寒暑假作業內容 2 1.7

採用家庭作業形式,由親子利用周末假日進行 6 5.4

總和 112 100.0

七、曾運用過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臺北市親山步道

由表 4-8 可看出,在二十條親子級親山步道中,排序前五名的步道,其勾選次數皆 僅是些微之差距,以「貴子坑親山步道」為最多教師勾選的步道,有 20 次,占 17.9%;

其次為「仙跡岩親山步道」,有 19 次,占 17%;接著為「軍艦岩親山步道」、「天母古道 親山步道」,皆勾選 18 次,各占 16.1%;排名第五的則為「象山親山步道」,勾選了 17 次,占 15.2%;最少的則為「麗山橋口親山步道」,無人勾選。

表 4-8 教師曾運用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臺北市親山步道

步道名稱 次數(f) 百分比(%) 排序

3.貴子坑親山步道 20 17.9 1 18.仙跡岩親山步道 19 17.0 2 5.軍艦岩親山步道 18 16.1 3 6.天母古道親山步道 18 16.1 3

17.象山親山步道 17 15.2 5

1.關渡親山步道 14 12.5 6

8.大崙頭尾山親山步道 11 9.8 7 10.金面山親山步道 11 9.8 7

16.虎山親山步道 11 9.8 7

11.忠勇山、鯉魚山親山步道 10 8.9 10 19.指南宮貓空親山步道 10 8.9 10 20.指南茶路親山步道 10 8.9 10 12.白鷺鷥山、明舉山、康樂山親山步道 8 7.1 13 9.劍潭山親山步道 7 6.3 14 13.更寮古道親山步道 6 5.4 15 7.坪頂古圳親山步道 5 4.5 16 14.南港山縱走親山步道 5 4.5 16 4.中正山親山步道 3 2.7 18 2.忠義山親山步道 2 1.8 19 15.麗山橋口親山步道 0 0.0 20 n=112 此題為複選題

八、以臺北市親山步道實施戶外環境教育之教學活動項目

在表 4-9 的資料中,「學生觀察、探索」此項活動,有八成以上的教師在臺北市親 山步道實施戶外環境教育時曾進行過,勾選次數為 90 次,占 80.4%;其次為「寫學習 單」,有 61 次,占 54.5%;第三多的活動為「教師親自解說」,有 55 次,占 49.1%;最 少人勾選的活動為「專題研究」,僅有 3 次,占 2.7%。

表 4-9 教師實施親山步道戶外環境教育曾進行的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 次數(f) 百分比(%) 排序

11.學生觀察、探索 90 80.4 1

5.寫學習單 61 54.5 2

9.教師親自解說 55 49.1 3

6.解說員解說 36 32.1 4

10.師生共同討論分享 33 29.5 5

1.生態調查 28 25.0 6

4.遊戲、表演 21 18.8 7

7.分組討論報告 21 18.8 7

12.書寫「自然觀察筆記」 21 18.8 7

2.寫生 20 17.9 10

13.收集、採集、標本製作 16 14.3 11

8.具專長家長解說 12 10.7 12

3.專題研究 3 2.7 13

n=112 此題為複選題

九、以臺北市親山步道實施戶外環境教育之教學活動方式

由表 4-10 可知,曾運用臺北市親山步道戶外環境教育的教師,最常採用「自行設 計當日課程並親自帶領」的方式進行,有 36 位,占 32.1%;其次為「學生自由觀察、

探索,隨機教學」的方式,有 32 位,占 28.6%;其餘依序為「安排當地解說員進行解 說活動」,有 20 位,占 17.8%;「與同儕教師協同規劃,統整各領域教材,進行一系列 主題式課程」,有 17 位,占 15.2%;「參加當地所提供的套裝式戶外環境教育課程」,僅 有 7 位,占 6.3%。

表 4-10 教師進行親山步道戶外環境教育教學活動方式

教學活動方式 次數(f) 百分比(%)

自行設計當日課程並親自帶領 36 32.1

安排當地解說員進行解說活動 20 17.8

學生自由觀察、探索,隨機教學 32 28.6 參加當地所提供的套裝式戶外環境教育課程 7 6.3 與同儕教師協同規劃,統整各領域教材,進行一系

列主題式課程 17 15.2

總和 112 100.0

十、親山步道戶外環境教育活動設計結合利用之領域課程

由表 4-11 資料可看出,在九年一貫課程七大領域中,教師曾結合利用的領域課程 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最多,勾選次數有 80 次,占 71.4%;第二多的為「綜合領 域」,有 46 次,占 41.1%;第三多的為「語文領域」,有 40 次,占 35.7%;「新興議題」、

「數學」領域勾選人次較少,僅為 8 次和 6 次;最少的為「無」,僅有 4 次,可見大多 教師在設計活動課程時,皆會結合各領域課程內容,統整相關知識,給予學生完整的概 念學習。

表 4-11 教師進行親山步道戶外環境教育結合的領域課程

領域課程 次數(f) 百分比(%) 排序

8.自然與生活科技 80 71.4 1 6.綜合 46 41.1 2 2.語文 40 35.7 3 7.健康與體育 39 34.8 4 4.社會 37 33.0 5 9.藝術與人文 32 28.6 6 5.生活 31 27.7 7 10.新興議題 8 7.1 8 3.數學 6 5.4 9 1.無 4 3.6 10 n=112 此題為複選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