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教學方法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教學方法

現今國中教學現場,不乏許多教學精采的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研究者認 為以問卷調查所獲得的教師使用教學方法中,應可發現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特有的 教學方法,和其他領域不同,足以成領域獨特的教學方法:本領域不若語文、社 會和數學等三領域重課本為教材內容,較偏重知識之傳授;亦不若健康與體育、

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三領域各偏重技能與情意之面向,雖此六領域於課 綱中亦兼顧認知、情意和技能等三面向目標,而本領域乃於課綱中更強調欲融合 此三者,使學習者內化為生活能力(教育部,2008b)。

研究者閱讀相關文獻,發現張郁婕(2002)研究六位高中英文教師,歸納教 師教學方法的信念主要來自:「文章/書籍/雜誌和教師手冊、之前的學習經驗

(含研討會、教學觀摩等)、教學經驗、教師同儕討論、教師訓練人員與網路」

等。如此結論和研究者所設想不謀而合,其中「教師手冊」,使研究者欲從中探 究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中可見的教學方法。而欲分析的文件內容除教師手冊外,同 時包含「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推動小組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輔導群:優良示例暨多 媒體教案甄選彙編」,92、94、96、97、98 等五個學年度的教學教案(其餘並未 搜尋到)。希望從兩者書面資料中,歸納出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常用的教學方法。

丘愛鈴(2006)回顧 2000 到 2005 年,研究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 46 篇論文 發現,共 7 篇為探討教學方法,其中含「STS 教學法、網路輔助教學法、創造思 考教學法、概念構圖教學法、循環式協同教學法」等,研究者再次閱讀文獻後,

自 2005 年到 2012 年可再發現「方案/案例教學法、活動本位教學法、繪本教學 法」的相關研究(林秋伯,2010;張雅媚,2005;游淑芳,2010;黃泰元,2010)。

楊銀興、林麗雪(2010)分析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認為活動方式可歸納為 發表、實作、遊戲、角色扮演、合作參與、觀察紀錄、省思紀錄,並將其視為教 學方法,鼓勵善用以達多元化教學。李坤崇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創意教學示例手 冊中,為使各界探討省思教學而提出發問與討論、腦力激盪與聯想、角色扮演、

價值澄清、回饋活動、譬喻等教學方法(教育部,2005)。

研究者閱讀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較多學校所使用康軒、翰林出版社,101 學年度上學期和 100 學年度下學期的七、八、九三個年級的教師手冊,所列出之 教學主題下的單元、活動和前述優良示例暨多媒體教案甄選彙編國中部分教案發 現,所用教學方法多為「協同教學法、討論教學法、影片欣賞教學法、發表教學 法、價值澄清教學法、實作練習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講述教學法、合作學 習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網路教學法、創意教學法、心智繪圖教學法、體驗學習 教學法、省思教學法」(孫俊彬主編,2011a、2011b、2011c、2012a、2012b、2012c;

教育部,2002、2005、2007、2008a、2009;鄭秀琴等,2011a、2011b、2011c、

2012a、2012b、2012c),和李坤崇(2001)所提出常見之「講述、發問與討論、

腦力激盪與聯想、資料蒐集與分析、訪談、調查、觀察、參觀、發表、角色扮演、

繪畫和回饋活動」等十二種教學法多有雷同。另外,張盛凱(2003)之研究問卷 中國小階段常用之教學方法共計有 17 種,分別是「問題教學法、單元教學法、

協同教學法、練習教學法、欣賞教學法、發表教學法、講述教學法、討論教學法、

合作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價值澄清教學法、視聽教學法、示範教學法、情 境教學法、精熟教學法、電腦輔助教學法」。

根據前述文獻所論及之教學方法,研究者增刪修改,歸納國中綜合活動學習 領域常用教學之方法,按首字筆畫由少到多,包括「示範教學法、合作教學法、

角色扮演教學法、協同教學法、欣賞教學法、活動本位教學法、省思教學法、案 例教學法、討論教學法、問題教學法、創意教學法、發表教學法、概念構圖教學 法、實作練習教學法、價值澄清教學法、講述教學法、繪本教學法」等 17 種教 學法。進一步將此 17 種教學法按教學內容,分為認知、情意、技能三大面向(黃 光雄,1995),臚列於下,並於後簡要介紹:

一、認知面向

認知面向的教學方法,通常較認為學習受到定義與結構不明的問題驅使,教 師教學時應提供促進知識建構的經驗,即為「意義建構」 (meaning making) (Jonassen, 1999),如合作教學法、協同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討論教學法、問題 教學法、創意教學法、概念構圖教學法、講述教學法。分述於下:

(一)合作教學法

若言及合作學習,則多以學生面進行考量,但研究者認為學生學習時,本身 具有的優勢與劣勢人人不同,教師於同班級大班授課下,教學指導有限,教師應 留心之面向甚多,故教師層面亦重要。若能藉合作教學,使學生運用其長處和同 儕互動學習,除增進內容瞭解外,更增加人際互動機會,以下為說明(李坤崇,

2001;林進材,2000;陳健生、陳錦榮,2004;黃政傑,1996a):

1.意義

教師教學時將學生做異質性分組,藉由各種方法鼓勵小組成員積極協助、互 相依賴,以團體面對面、互助的形式提高學生學習成效,使學生不僅為自己學習 負責,同時為團隊績效負責,使每個學生在學習中皆有同樣成功機會。

2.步驟

合作學習教學之步驟,可多可少,包含異質性分組、設計適當教材、說明學 習目標和活動、建構積極目標和個別績效、指出成功規準和期許之合作行為、評 鑑回饋與表揚、團體歷程反思,進一步解釋如下:

(1)異質性分組:以學生性別、學習能力、個人特質等因素將學生分成 4 到 6 人的小組,教師並要分配學生角色職責,以符合分工需求,貴慎始。

(2)設計適當教材:按學習目標而定小組學習材料,可藉多樣化材料內容的安 排讓學生學習互賴。

(3)說明學習目標和活動:教師針對學習目標,先向學生說明合作學習的程序,

及如何進行活動和達成教師的要求,尤其首次實施時務必使學生清楚瞭解。

(4)建構積極目標和個別績效:教師必須明列個人和團體欲評鑑項目,告知學 生個人和團體欲達成之目標,讓學生體認自身學習成果亦影響團體成敗,使 學生有所依循。

(5)指出成功規準和期許之合作行為:實行時,教師應按標準參照之方式定每 位學生成功規準,使學生適性表現自我。同時說明教師期許學生表現之行為 如「尊重成員的發言」、「統整全組意見和觀點」等。

(6)評鑑回饋與表揚:教師教學時必須觀察小組互動情形,給予學習任務和人 際互動的支持與協助,同時評鑑個人和團隊表現。教師表揚時除稱讚團體 外,學生個人績效優良者亦為表揚對象,適當且正向的回饋實可激勵學生學 習動機。

(7)團體歷程反思:教學完畢後,教師必須安排團體歷程時間,指導學生省思

整體性表現和個人可改進處,釐清剛才行為哪些助益團體、哪些有害。並給 予學生足夠時間思索、討論改進目標和方向。

3.優缺點

合作教學法因以小組為學習單位,故優點乃重團體學習氣氛,良好小組競爭 為促進學習良方,且同時增進學生人際互動技巧,可減少學生和學生間惡性競 爭。但可能阻礙不同學習型態的學生發展,及小組可能形成小團體,若學生無法 於小組內獲得夥伴,效果大打折扣。

(二)協同教學法

協同教學概念早於杜威時,即倡導教師們應共同合作教學。享有「協同教學 之父」美名的 Shaplin(1964)指出協同教學的特徵為:(一)教師在同樣學生群 組的共同學習中,具緊密協同關係。(二)教學團隊由二人或二人以上構成。(三)

學生、時間、分組的調配或空間的配置等是多樣而多變化。以下說明其意義、步 驟和優缺(李坤崇,2001;李春芳,1996;林進材,2000):

1.意義

協同教學不同其他教學在於打破單一教師為主體,乃由不同專長教師組成教 學團,共同擬定教學計劃,以專業分工合作適性因材施教,用彈性多元的教學,

讓學生達成特定目標導向。

2.步驟

根據林進材(2000)所言,協同教學法可分為三步驟:教學計劃、實施教學、

教學評鑑,分述於下:

(1)教學計劃:協同教學涉及兩位或兩位以上教師,故教學計劃的討論和制定 益顯重要。教學團隊必須研擬學習內容、學習教材、參與人事物的相關細節,

活動流程、相關事前準備、人員配置和評鑑方式等,皆需教學團隊達成共識,

以利進行。

(2)實施教學:教學進行方式可多樣化,可有大班教學、小組討論和獨立學習 三種。大班教學適合在統一教授教材內容的基本原則、注意事項等學生需要 共同瞭解之事。小組討論重讓學生思考、探究,教師從旁協助、個別指導,

讓小組分享討論結果。獨立學習則為學生個別學習,教師採引導角色。

(3)教學評鑑:協同教學之評鑑由教學團隊共同執行,從學生形成性學習成績 評量到總結性成績評量,皆需教學團隊協商研討一致標準,以求客觀公平。

3.優缺點

協同教學可讓教師除善用己身專長外,亦可發揮團體力量,分工完成教學讓 彼此精進,同時使教學多樣化,然教師本身觀念是否從單打獨鬥改變成團隊合 作、學生的適應與否及學校行政團隊的支援,都是待解決之問題。

(三)案例教學法

案例重視對真實事件的敘述,將其中的人、事、時、地、物等條件,作為分 析、解決問題的基礎,案例教學法在醫學教育、法律教育、商業和企業管理行之 有年,九 O 年代後受教育界重視,以下藉張民杰(2001)之定義說明其意義、

步驟和優缺:

1.意義

指教師將案例結合教學主題作為教材內容,透過討論、問答等互動方式,讓

指教師將案例結合教學主題作為教材內容,透過討論、問答等互動方式,讓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