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綜合討論

根據研究結果,就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啟智班之認知與同儕接納態度之分析,

綜合討論如下。

壹、整體認知方面

依量化資料分析結果顯示全量表 37 題之總平均數為 135.2152 分(總分為 185 分),認知 18 題之總平均為 65.9255(總分為 90 分),各題總平均數為 3.6625

(五點量表),顯示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啟智班之認知傾向清楚且正向。此項研究 支持研究假設一「國小高年級學童對於啟智班之認知傾向正向積極」。此研究發 現與彭源榮(2003)、林乾福(2003)、黃馭寰(2002)、黃崑發(2002)、涂添旺

(2002)、吳勝儒(1999)、陳素真(1996)、Townsend et al.(1993)對身心障 礙者認知的研究相吻合,這可能是由於障礙者協會的積極投入,教育單位對特殊 教育的重視,以致在文教宣導上的用功,才能落實於普通學生對身心障礙者的認 識。

貳、整體態度方面

依量化資料分析全量表 37 題之總平均數為 135.2152 分(總分為 185 分)

態度 19 題之總平均為 69.2897(總分為 95 分)各題總平均數為 3.6468(五點量 表),顯示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啟智班同儕接納態度是傾向正向且積極的。此研究 發現支持研究假設三「國小高年級學童對於啟智班同儕接納態度傾向積極」。此 研究發現與林乾福(2003)、邱鈺喬(2003)、楊麗香(2003)、李玉琴(2002)、

黃馭寰(2002)、涂添旺(2002)、張素玉.謝俊明(1999)、吳秋燕(1998)、張 照明(1996)、黃富廷(1995)、粱偉岳(1995)、陳素真(1992)Swain&Morgan

(2001)、Nowicki&Sandieson(2000)、Krajewski&Flaherty(2000)、、Townsend Wilton&Vakilirad(1993)、Townsend,et al(1993)、Sandburg(1982)相吻 合,這可能是基於人道情懷,人文與情感取向,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再加上近 些年來教育行政當局,為讓弱勢團體也能得到正向的人道關懷,因此,戮力於特 殊教育宣導工作的推展,期使國小學童能接納身心障礙者,或許他們看到障礙者 的不便與無奈,所以,引發對障礙者的態度呈現是積極與正向的。

叁、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每一題項上的得分平均數差異情形

受試者在不同題項反應的差異情形依量化資料分析得知受試者在單題得分 平均數皆高於 3.0 以上,顯示國小高年級學童在啟智班之認知與同儕接納態度是 積極肯定的。

有此結果或許是台中縣政府特教課在全國評鑑上一直都有優異的表現和大 力推動特教宣導工作以及各校全力配合以奏其功。尤其是國小高年級學童在觀念 上是處在社會的道德推理與同理心的發展尚在培養階段,如果對目標者有正確的 肯定與認識,那麼在認知與信念上,都會持積極的看法,態度上也是歡喜與接納 的。

肆、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啟智班之認知與同儕接納態度之分析

國小高年級學生對啟智班之認知與接納態度,整體而言是積極正向的,而在

四個不同背景變項中(不同性別、不同年級,不同接觸經驗及是否為回歸班級)

中,僅性別及接觸經驗具有預測效力,換言之,其認知與態度上受上述兩個變項 的影響較大。然而,國小高年級學同在年級及是否為回歸班級等因素上並無顯著 差異。以下分別就不同性別、不同年級、不同接觸經驗及是否為回歸班級對啟智 班的認知與態度差異進行討論(如表 4-8):

表 4-8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高年學童對啟智班之認知與同儕接納態度之分析 摘要表

背景 向度 認知 態度 全量表

變項

性別 女>男 女>男 女>男 年級 無顯著差異 無顯著差異 無顯著差異 接觸經驗 C>B>A C>B>A C>B>A 班上有無一

起上課的啟 無顯著差異 無顯著差異 無顯著差異 智班同學

(是否為回歸班級)

註:A 為從未接觸 B 為曾經一起上過課 C 為有親戚或家人是身心障礙者

一、不同性別方面

研究發現,在全量表上不同性別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啟智班之認知與同儕接 納態度有顯著差異,女生比男生對啟智班之認知更清楚且在態度上也更能接納同 儕,此研究支持研究假設二-1:即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啟智班之認知有 顯著差異。與以往對認知的研究:林乾福(2003)、黃崑發(2002)、黃馭寰(2002)、

陳素真(1996)十分吻合。此研究也支持研究假設四-2 即不同性別之國小學童 對啟智班之同儕接納態度有顯著差異。本研究發現與邱鈺喬(2003)、彭源榮

(2003)、楊麗香(2003)、李玉琴(2002)、張素玉.謝俊明(1999)、吳秋燕(1998)、 陳素真(1996)、Siperstein&Gottlieb(1997)、Townsend Wilton&Vakilirad

(1993)對障礙者態度的研究相吻合。造成女性對身心障礙者認知及接納態度較 清楚

積極肯定的因素,可能係由於傳流角色的認同,社會期許,人文與情感取向的價 值觀念影響所致,向來攻擊競爭被視為是男性特質,而親合,教養與人際關係導 向行為被視為是女性特質,因而男女的行為模式各有不同,使得女生對啟智班的 認知更清楚正向,接納態度也較男生肯定且積極。

二、不同年級

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年級學生對啟智班之認知與接纳態度並沒有顯著差 異」,此研究結果不支持研究假設二-2.四-2 即不同年級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啟 智班之認知及同儕接納態度有顯著差異。此研究結果與楊麗香(2003)、黃崑發

(2002)、黃富廷(1995)、林坤燦.洪麗遠(1992)、林豐城.蘇再添(1990)、吳 麗君(1987)對身心障礙的研究一致,年級因素對認知與態度的影響並不顯著,

其可能的原因也許是學生年級已到高年級,其人格雛型大致抵定,在認知與態度 上並無太大差異,倘若在低、中、高年級的比較上,或許年齡差異越大則差異也 會越大。

三、接觸經驗

本研究發現不同接觸經驗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認知與同儕接納態度上皆有顯 著差異,此項研究結果支持研究假設二-3、四-3 即不同接觸經驗之國小高年級 學童對啟智班之認知與同儕接納態度有顯著差異,經事後比較,在認知與態度 上,有親戚或家人是身心障礙者高於曾經一起上過課者又高於從未接觸者。此結 果與林乾福(2003)、楊麗香(2003)、李玉琴(2002)、黃馭寰(2002)、張素玉、

謝俊明(1999)、梁偉岳(1995)、李碧真(1992)、Nowicki&Sandieson(2000)、

Krajewski&Flaherty(2000)、Vander(1993)、Townsend Wilton&Vakilirad

(1993)、的研究相吻合。這可能是由於親情至親之民族性,或者是同家人或親 戚的不幸常基於照顧及關懷的歷程,深刻體會到身心障礙者的不便與無奈,相處 越多越久所產生的情感也越深,而對於曾經一起上過課者也會因受到師長的教 育,社會文化的影響而對身心障礙者有較多的認知與接納,但是對於從未接觸 者,由於無接觸、沒有相處也沒有協助關照的歷程,因此國小學童似乎較難去引 起注意,進而培養對身心障礙者的認知與接納,所以無接觸經驗者對啟智班之認 知及接納態度不及前兩者積極。

四、目前班上有無一起上課的啟智班同學(是否為回歸班級)

本研究發現在認知與態度量表上是否為回歸班級並無顯著差異,此項研究結 果不支持研究假設二-4 與四-4 即是否為回歸班級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啟智班之 認知與接納態度無顯著差異,此與梁偉岳(1995)愈高年級的普通生愈能接受

縣各級學校對特殊教育的宣導實施,政令有功及各校對身心障礙的包容呼籲有成 效所致,所以國小高年級學童對於班上有無一起上課的啟智班同學(是回歸班級)

並無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