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認知與態度的理論基礎和同儕接納的重要性

壹、認知(cognition)與態度(attitude)的定義

態度主要是由情感(affect)、認知(cognition)、行動(conation)三者 所組成。認知係指個人對其環境中的週遭事物,經知覺而將外在物體或事件轉換 為內在心理事件的過程,即為認知(張春興,1994)。態度是關於某個人、某一 事件或環境中某一層面的一種評價性反應,及個人喜歡或不喜歡的判斷。中外學 者對態度(認知)的定義有吳聰賢(1989)、俞文釗(1993)、何東墀(1994)、

杞昭安(1995)、李美枝(2000)、Lippa(1990)等認為態度與認知是一種內在 的結構,無法直接觀察得到,須由外顯的行為來推測,認知與態度的核心是價值,

取決於對某些事物的評價,即認定事物的價值,而形成認知態度。一個人的認知 與態度不同,也會影響到他所看到、聽到和想到的,所以認知與態度是對某一目 標的一種評價性反應(喜歡或不喜歡)是社會心理學研究中的一個中介變量 。

郭生玉(1993)、張春興(1994)、周何(1997)、洪雅鳳(2001)認為態度 係指個體對人對事對周圍世界所持有的一種具有一致性與持久性的傾向,是一種 積極或消極反應傾向。包含了對人事物的想法、看法、情感和行為。認知則是個 人對其環境中的週遭事物,經知覺而將外在物體或事件轉換為內在心裡事件的過 程。

周業謙,周光洤(1999)、許天威(2001)、Horne(1985)、Siperstein&Bak

(1986)則指認知與態度是對事情通常的觀點或感覺,是一種學得來或長期養成

以特定方式認識和對待他人或情況的傾向。個體對於生活中諸多事物的價值觀,

將引導他採取堅定的立場,進而形成頗可推測的行為或習慣。

Thomas&Jere(1995)則認為認知與態度是可以透過具有說服力的溝通來 加以刺激,也可以透過經驗來加以制約。

綜合以上國內外專家學者對認知與態度的定義:態度乃是個人依循某些情感 與信念的持久性評鑑之組合,態度是由認知、情感和行動等三個成份所組成,且 三種成分是相互協調一致的,態度是一種穩定的心智狀況,它代表對一些理念、

物體或人的看法,每一個態度都是認知、感情與評估的混合,再按照這些態度去 做某些行為,所以態度不只是一種內在的心理歷程也包括外場的行為。

貳、態度的特性

態度的形成與文化傳流,家庭環境、家庭教育等因素有關。綜合不同學者(張 春興,1995;俞文釗,1993;吳麗君,1987)對態度的定義,歸納出態度的特質 為:

1、態度具有認知、情感和行動等三種成分。

2、態度之發生須有對象,包括人、事、物,也可能是抽象的狀態或觀念。

3、態度是行為傾向,但非行為本身。

4、態度是一種中介變項,是假設性的概念架構。

5、態度不是遺傳的,是透過後天經驗而習得。

6、態度具有持久性與可變性。

7、態度是一種內在結構,一個人究竟有什麼樣的態度,我們只能從它的外顯 行為中來加以推測。

8、態度必須有一個特質的對象,此對象可能是具體的,也可能是狀態或觀念。

9、態度的核心是價值,態度來自價值,亦即人們對於某個事物所具有的態度 取決於該事物對人們的意義大小,也就是事物所具有的價值大小,事物對 人有無意義,其意義大小是受個人需要、興趣等個性傾向所制約的,所以 同樣一件事,由於人們的價值觀不同,因而產生不同的態度。

10、態度具有相對的持久性,態度的形成過程需要相當一段時間,而一但形成 之後又是比較持久、穩固的。

由上述學者專家之探討得知,其實態度是包含認知、情感和行動三種向 度,態度是指個體對特定對象的一種評價過程。

叁、態度的測量

態度是一種內在變項,較適合用間接法來推測個人的反應,在態度測量中,

最常用到的是態度量表法及自由反應法,態度量表(attitude scale)用於測量 典型的表現(typical performance),量表乃是分派給受試者物件或行為的數 值,指在測量其素質,並予以量化,不在標示成敗或優劣,而是在評量個人擁有 其感興趣之特徵的程度,如喜歡或不喜歡(王文科,1996)而自由反應法

(free-response method)測量態度最常用的是開放式的問答題。

一般常用的態度量表,主要有四種:

1、塞斯通式量表(Thurstone-type scale)又稱等距量表,即在量表中的位 置,由一群評定者決定其等級的排列,由評定者自己的感覺定之。就各 項目中的問題表示同意或不同意。並在同一項目中找出中間位置為其態 度分數(李美枝,2000;王文科,2001)。

此量表製作過程複雜且不同態度型態的人可能會因持有相同的中位 數,而被視為相同,所以該量表甚少被採用(李美枝,2000;王文科,2001)。 2、李克特式量表(Likert-type scales)又稱總和評定量表,是受測者就量

表所述與主題有關之正面或反面之陳述句,表達其對陳述句內容的贊同程 度,並計算出在所有題項反應上之總分,求出每個題項與總量表間之相關

(Horne,1985),此量表編製過程簡單,且信度較高,是目前最被廣泛使 用的量表。

3、語意區分量表(semantic differential scale)是一種用來測量概念之意 義的技術量表,其概念意義是指普通被接受的定義或客觀的描述而言,無 論指哪一種概念,皆可用量尺來評定,其量尺可以分成三種向度:1.評量,

如:好-壞 2.效能,如:強-弱 3.行動,如:快-慢(王文科,2001)。

4、戈特曼式量表(Guttman scale)又稱累積量表,他是一種量表僅測量一個 特定的變項,量表本身具有單向性或單層面的特質,此量表因編製困難,所 以比較少被採用,反而運用戈特曼式量表理念所編製的社會距離量表和社會 容忍量表,卻常被用來測量殘障者的態度。

肆、同儕接納的重要性

所謂同儕是指相同年齡、年級或能力的團體,或個人包括同伴、玩伴或朋友,

所以同儕接納可說是個人為其相同年齡、年級或能力的個人或團體所接受成為其 中的一員,其範圍可包括生活、學習、遊戲等方面,對於個人在於社會化的過程 中是一項很重要的因素,可謂兒童人格及社會適應的好壞,受其友伴接受的影響 很大,兒童如能為其同儕團體接納,則會表現出快樂且具有安全感,發展出良好 的自我概念,有機會學習社會所接受的行為模式及技巧,順從團體期望,較有機 會參與同伴活動等行為(李惠加,1997)。

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父母和同儕佔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整個社會化的過程 中,除了父母以外,對個體行為發展最重要最具影響力的是同儕團體(張翠娥,

1986;王柏壽,1989;涂添旺,2002),同儕關係的發展係兒童發展的一重要任 務,他有助於語言及溝通能力、社會行為、社會認知的發展,且對社會化有重要 的影響,甚者,未來適應環境與解決困難的能力也與早期建立的同儕關係有關 聯。就兒童的人格發展而言,學前兒童人格的形成,主要是受到父母親的影響,

在進入學校就學之後,直到成年時期,則主要建立在同儕關係上(邱佩瑩,1994)。 國小階段的兒童,發展與同儕間的友誼及良好互動關係是孩子的生活重心,透過 友伴的相處,學習如何和別人相處,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學習如何以別人的立場 來考量及學習他的行為模式與價值觀。

如果兒童能為其同儕團體所接納,則其人格發展和生活適應易獲致積極的效

果(簡茂發、朱經明,1983),國內學者也認為積極而穩定的友伴關係,是人格 發展的必要條件。相反的,如果兒童被同儕所排斥,會導致缺乏發展性的同儕互 動增強因素,從而使兒童的認知發展與社交能力受到損傷,甚至會使兒童出現不 適切和脫軌的行為,更容易造成未被同儕接受程度的降低(賴翠媛,1996)。

在馬斯洛(Maslow)的心理需求理論中,所謂愛與隸屬的需求是指每個人都 有希望被接納、被關愛的需求,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看,即使是身心障礙者,

也同樣會有愛與隸屬的需求,同樣也希望被人尊重及接納(王欣宜,2000;林乾 福,2003)。

綜合上述研究,同儕接納態度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影響著個人自我評價及自我 態度。而由於身心障礙者持有的身心特質,如何能讓這些有障礙的孩子能在一般 教育體制下快樂成長,乃取決於對同儕之認知與接納之態度,如果普通班學童能 以關懷與接納的態度來面對這些啟智班的同儕,相信一定可以發展出健全的人格 與自我概念,進而培養良好的社會互動技巧,也一定可以營造一個屬於自己的自 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