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五節 綜合討論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節對於各項研究問題與結果進行討論,並與 過去研究相比較。針對本研究與過去不同之處,提出檢討並探討可能原 因,進而提供未來相關研究可以改進之方向。本節分別探討國中聽覺障 礙學生與聽力正常學生在「拜瑞-布坦尼卡視覺-動作統整發展測驗」和

「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四版」處理速度指數之差異處,及視覺-動作統整 能力正確度和速度的相關分析,最後,針對影響國中聽覺障礙學生視覺-動作統整能力的相關背景因素,一一進行討論。

一、國中聽覺障礙學生與聽力正常學生視覺-動作統整能力正確度表現差 異之探討

本研究由「拜瑞-布坦尼卡視覺-動作統整發展測驗」所得之結果(見 表4-1-1)可得知,兩組學生在「視覺-動作統整」主測驗及「視知覺」和

「動作協調」兩項補充測驗的得分,均未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顯示國 中聽覺障礙學生與聽力正常學生在視覺-動作統整能力的正確度表現是 沒有顯著差異的。

推究其原因,「拜瑞-布坦尼卡視覺-動作統整發展測驗」(VMI)

是一種發展量表,受試者的實足年齡與「視覺-動作統整」主測驗及「視 知覺」和「動作協調」兩項補充測驗的相關係數分別為.86、.79及.81,

皆達.01顯著水準,表示所測得的視覺-動作統整能力和生理年齡有顯著 正相關。劉鴻香、陸莉(1997)也說明「視覺-動作統整」主測驗和「視 知覺」及「動作協調」兩項補充測驗在各年齡層的得分平均數會隨著年 齡而增加,在幼兒期及兒童前期會增加迅速,此後就會趨緩,至十四、

十五歲趨於穩定。而本研究兩組學生的平均年齡為十三歲十一個月,顯 示不管是國中聽覺障礙學生或聽力正常學生在此項視覺-動作統整能力 的正確度表現已達測驗年齡的高原穩定階段,故兩者的視覺-動作統整能 力正確度不易顯現出差異,也間接說明了本研究所測量之國中聽覺障礙

80

學生的視覺-動作統整能力的正確度發展是符合其年齡應有的表現。

另外,本研究亦發現國中聽覺障礙學生在「視知覺」補充測驗的標 準分數及量表分數皆明顯低於「視覺-動作統整」主測驗及「動作協調」

補充測驗。「視知覺」補充測驗要求受試者在幾個相同圖形中指出或說 出與題目完全相同的圖案即可,亦是測量視知覺的圖形辨別能力,而此 能力可能是聽覺障礙學生的相對弱勢能力。Winnick(1990)提到視知覺 -動作發展能力包含視覺形象-背景的相對性知覺、視知覺空間關係、視 知覺恆常性及視覺-動作協調性。而當中視覺形象-背景的相對性知覺是 指需要注意力集中、具有區辨力,能將部分或零散的形狀統合成一個有 意義且完整的圖形能力,因此若視知覺有缺陷時,則會在區別英文字母、

字形、數字、幾何圖形、數學符號、書寫和歸類等方面的學習產生困難。

在教學實務現場也經常發現聽覺障礙學生在抄寫板書或短文時,時有錯 別字的現象大致吻合。

而國中聽覺障礙學生在「動作協調」補充測驗的標準分數及量表分 數皆高於「視覺-動作統整」主測驗及「視知覺」補充測驗,推論其原因 是此測驗會提供示範、圖形起點、路徑灰點及雙輪廓線等視覺輔助,而 聽覺障礙學生可能因為得到視知覺的各種提示而能表現更好,一方面顯 示其手部握筆寫字的精細動作能力發展是良好的,但一方面也顯示聽覺 障礙學生的視知覺區辨能力可能是相對較弱的。

本研究結果呼應Thorpe、Ashmead和Rothplet(2002)的論點,認為若 某一種感覺功能有缺損,則會對互相依賴的感覺功能造成不利的影響,

因此本研究的國中聽覺障礙學生的視知覺能力,並沒有呈現出其相對的 優勢能力,反而在區別數字、幾何圖形及書寫等方面的學習產生困難,

而且在日常生活情境中,若無法由聽覺刺激引發對不在視野範圍內的注 意力,亦就是無法運用聽覺引發視覺尋找聲音的來源處,可能會影響視 覺-動作統整能力的發展。

81

二、國中聽覺障礙學生與聽力正常學生視覺-動作統整能力速度表現差異 之探討

本研究由「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四版」處理速度指數所得之結果得 知,兩組學生在視覺-動作統整能力的「處理速度」表現之組合分數有顯 著差異(

t

= -2.373,

p

<.05),顯示國中聽覺障礙學生視覺-動作統整 能力的速度表現顯著較聽力正常學生弱。

分析其原因,發現兩組學生在視覺-動作統整能力速度表現的「符號 替代」分測驗之得分有接近顯著的差異水準,

p

值為.054,此結果與張 蓓莉(1981)在測量聽覺障礙學生智力結構時,採用「魏氏兒童智力量 表」(WISC-R)作業量表(Performance Tests)中的「符號替代」分測 驗結果相似,該研究之 6 歲組、8 歲組、10 歲組、11 歲組、13 歲組及 15 歲組的聽覺障礙學生量表分數(常模是聽力正常學生)分別是 10.00、

9.43、7.52、7.12、8.28 及 6.98,顯示此能力的發展低於聽力正常學生,

且隨著年齡的增加與聽力正常學生相較之下會有落差逐漸加大的趨勢,

而本研究之七年級組(平均年齡 12 歲 8 個月)、八年級組(平均年齡 14 歲)及九年級組(平均年齡 15 歲)的聽覺障礙學生量表分數分別是 8.71、7.57 及 8.66 的測驗結果與張蓓莉(1981)13 歲組及 15 歲組的聽 覺障礙學生量表分數是大致相似的,皆較聽力正常學生表現差。

再者,聽覺障礙學生採用「魏氏兒童智力量表」(WISC-R)作業量 表(Performance Tests)各分測驗探討視覺-動作統整能力時,結果發現 在某些分測驗中表現不一致,各年齡組聽覺障礙學生得分最高的是「物 型配置測驗」(Object Assembly),得分次高的是「圖形設計測驗」(Block Design),而得分最低則是「符號替代測驗」(Coding)(張蓓莉,1981)。

此結果應與測驗形式有關,物型配置測驗和圖形設計測驗只須手部操作 測驗器材的動作,不需握筆抄畫,因此視覺-動作統整能力表現較佳,但 符號替代測驗則須手握鉛筆做出抄畫動作,並有時間限制,可能視覺-動作統整能力速度表現就受影響了。

82

「符號替代」分測驗要求受試者要依照作答圖例,在規定的時限內,

共有數字 1 至 9 個相對應符號,要將每一個符號用筆畫在相對應的幾何 圖形或方格內,本分測驗主要測量處理速度、短期記憶、學習能力、視 知覺、視覺-動作協調、視覺注意能力(陳榮華、陳心怡,2007;Cooper,1995;

Groth-Marnat,1997;Kaufman,1994;Sattler,2001) 。而聽覺障礙學生視覺-動作統整能力的速度表現逐漸低於正常生,推究原因可能是視覺的短暫 工作記憶能力有缺陷而導致,因為「符號替代」分測驗需大量視覺資料 的提取和檢索,要有足夠的視覺記憶容量來完成這樣的工作,施測過程 中亦發現聽覺障礙學生經常抬頭注視幾何符號的頻率偏高,有些還有揉 眼睛的動作,顯示視覺短暫記憶力及視覺注意力不佳,此時若呈現大量 的視覺訊息,會讓他們覺得眼睛疲勞而感到吃力,雖然聽覺障礙學生比 較善於處理視覺資訊而非聽覺資訊,但根據教學現場的觀察,發現他們 在書寫上常需要花較長的時間,抄寫板書字體也經常有錯別字出現,此 時若能調整視覺訊息數量的多寡,把學習時間拉長,或許可以提升聽覺 障礙學生視覺-動作統整能力的速度表現,但至於真正原因仍需值得進一 步研究探討。

再進一步分析,兩組學生在視覺-動作統整能力速度表現的「符號尋 找」分測驗有顯著差異存在(

t

= -2.503,

p

< .05),此分測驗要求受 試者在規定時限內,逐題掃視目標組和尋找組中的符號,然後用筆畫記 目標組的符號是否出現在尋找組中,本分測驗主要測量處理速度、短期 記憶、視覺記憶、視覺-動作協調、視覺區辨力及專注力(陳榮華、陳心 怡,2007;Kaufman,1994;Sattler,2001)。其中視覺-動作協調、視覺區 辨力扮演重要的能力表現,而本研究亦發現國中聽覺障礙學生的視知覺 能力是其相對弱勢能力,「視知覺」補充測驗是測驗圖形辨別的能力,

這與杞昭安(1997)針對聽覺障礙學生的圖形認知發展能力所施測之「圖 形辨別」測驗是相似的,而其研究結果亦顯示聽障組的視知覺圖形辨別 能力低於正常組(

t

= -5.22,

p

< .01)。此時若加上時間的限制,則

83

無形中其視覺-動作統整能力的速度就變得緩慢而容易顯現出與正常組 的差異了。

在「刪除動物」交替測驗部份,兩組學生均無顯著差異,雖然「刪 除動物」也是測量處理速度,但更需要視覺選擇性注意力、視覺警覺性 以及視覺疏忽性的能力,研究結果顯示聽覺障礙學生與聽力正常學生相 較並無太大的差異性。

三、視覺-動作統整能力正確度與速度之相關分析

本研究利用皮爾遜積差相關分別探討20名聽覺障礙學生和40名全體 參與者在「拜瑞-布坦尼卡視覺-動作統整發展測驗」與「魏氏兒童智力 量表第四版」處理速度指數相關性,結果皆顯示「視覺-動作統整」主測 驗與「動作協調」補充測驗達內部相關,與劉鴻香、陸莉(1997)說明「視 覺-動作統整」主測驗與「動作協調」補充測驗之相關係數為.38,達.01 顯著水準的結果相呼應。

「處理速度指數」分別與「符號替代」和「符號尋找」兩項分測驗及

「刪除動物」交替測驗達內部顯著正相關。與陳榮華、陳心怡(2007)說 明「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四版」處理速度指數與「符號替代」及「符號尋 找」兩項分測驗之相關係數分為.57、.57,皆達顯著內部相關的結果一致。

而劉鴻香、陸莉(1997)曾將「魏氏兒童智力量表」(WISC-R)中的作業

而劉鴻香、陸莉(1997)曾將「魏氏兒童智力量表」(WISC-R)中的作業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