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第一節 網絡、合作與創新績效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促進廠商間合作研發網絡建立之因素,基此,本 章共分為兩部分進行探討,首先介紹網絡、合作與廠商創新績效的相互關 聯,次而探討資訊經濟學中訊號理論(signals theory)之相關文獻,解構 出在何種訊息的揭露下廠商間有較高之意願進行合作,並總結出廠商間合 作研發網絡之建立與訊號(signals)之關聯性。

第一節 網絡、合作與創新績效

網絡(network)屬於社會資本的範疇之一,廠商彼此間在信任、互惠與 為了降低市場不確定性的情況下與對方形成合作網絡的關係,並從網絡中 汲取自身所無的外部資源(external resource)與知識,進而與廠商既有的 知識進行整合,提升創新的能力。本節依次介紹社會資本與網絡的重要概 念、合作網絡的形成,最後總結網絡、合作與創新績效三者之關聯,以作 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

一、社會資本與網絡的重要概念

網絡被定義為個人或者廠商為了連結其他行動者所構成的社會、經濟 結構,藉由行動者間網絡連結的建立,知識、資本與商品等資源得以進行 流動(Aoyama,Murphy and Hanson,2010)。網絡,屬於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的一環,Nahapiet and Ghoshal(1998)將社會資本視為是一種實 際與潛在於網絡關係中資源的總和,該類資源主要鑲嵌於個人或者團體的 關係網絡中,因此,承上觀點,可認社會資本包括網絡及透過網絡可動用 的資源兩部分。基本上,社會資本的擁有者可以藉由其既有的網絡交換、

移轉依附於網絡中的資源(鄧方,1999:351),並擴大所擁有的資源優勢,

而該類網絡中的資源擁有排他及不可被交易的特性,即非位於網絡中的行 動者是無法從社會資本裡汲取利益的(Burt,1992)。

就社會資本的分析面向而言,一般可以由結構面(structural)、關係 面(relational)和認知面(cognitive)等三個面向予以探討(Nahapiet and

(structural)之重要概念。

社會資本的結構面,強調人與人或者團體與團體間網絡位置的配置。

結構面的分析著眼於網絡密度(density)、連結性(connectivity)、階級 (hierarchy)、中心性(centrality)或者結構洞(structural hole)等概念 的探討。就網絡中行動者地位的衡量,中心性(centrality)可以被視為重 要的概念。所謂的中心性,可以用來表示網絡中行動者能直接或者間接獲 取資源的容易程度,網絡中心性越高的行動者越能發揮其於網絡中的影響 力,並能較快取得或者掌握其他行動者所無的資源或知識(Tang and Xi, 2006) ,並能藉此成為知識的中介者。

Freeman(1979)將中心性的概念分為程度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

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及接近中心性(closeness

centrality)三種,該三種分類是一般用於衡量行動者網絡地位所常用的指 標。本研究後續使用的實證變數包含程度中心性以及中介中心性兩個主要 概念,茲分述如下。

1.程度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

程度中心性用以衡量網絡中的行動者和其他人的連結,其直接反映出 行動者所擁有連結數量的多寡,擁有越高的程度中心性代表該行動者於網 絡中有較多的連結個數,因此,程度中心性較高的行動者在網絡中擁有更 大的影響力及享有更多的資源(Tang and Xi, 2006)。此外,程度中心性可 依其方向性區分為對內程度中心性(in-degree)與對外程度中心性

(out-degree)二類,前者表示外部行動者對於焦點行動者的關係,後者則 表示焦點行動者對外的關係。

2.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

中介中心性表示網絡中的行動者占據在其他行動者間連結的中間位置,

亦即其他行動者若想要進行接觸,則必須透過佔據著中間位置的行動者的 引介方得以進行,此概念即為 Burt(1992) 提出之結構洞概念。Burt(1992) 從網絡的不均性(inequality)及弱連結(weak tie)的概念出發,指出在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為鬆散、開放的網絡結構下,網絡中的行動者若能扮演訊息或者知識的中 介者(broker)則可以從網絡中取得中介利益,結構洞的存在象徵著網絡節 點(nods)的不完全連結與套利空間,其使得掌握結構洞優勢的行動者能整 合多方資源及知識,並且合理的配置自身資源,避免投入資源於不必要的 連結上。因此,網絡中的行動者若能掌握較多的結構洞優勢則相較於其他 行動者有更大的獲利或者創新的可能。

綜合以上社會網絡結構面的相關概念,可以得知社會資源鑲嵌於社會 網絡中,然並非所有網絡中的行動者皆可以取得同等的資源,在網絡不均 性(inequality)的情形下,行動者能從網絡中取得的資源多寡端視其於網 絡中所處的位置而定,擁有較多的結構洞(structural hole)優勢或者中心 性(centricity)較高的行動者能從網絡中汲取更多的資源,並且藉由扮演 中介者(broker)的角色,提升行動者的利潤與創新的可能。知識,被視為 資源的一種,鑲嵌於社會中正式與非正式的互動裡,其來源不僅可以來自 廠商內部,亦可以藉由廠商間的合作傳遞新穎的知識,並可以藉由頻繁的 面對面接觸(face to face)提高無法藉由正式合約獲得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的機會。因此,為了獲取有價值的知識,廠商間彼此傾向組成 合作聯盟的關係,而廠商間彼此的合作即是網絡的一種態樣。廠商是否能 藉由合作取得並整合比競爭者更多的新穎知識是廠商是否能進行創新的重 要原因之一,在此面向上,網絡中的個別行動者如何挑選自身所需、適合 的合作夥伴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下一部分將介紹合作網絡形成的因素與重 要性,以作為後續研究之基礎。

在高度競爭的產業環境下,知識密集的產業組成 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聯盟有助於廠商於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一般來說,

R&D 聯盟可以幫助廠商獲取其他廠商的資源或者能力,並且降低合作廠商 可能遭受到的風險,減少整體的交易成本(Powell,Koput and

Smith-Doerr,1996),而這些面向有助於刺激廠商的創新能量和帶動廠商成 長。

根據 Ebers(1997)所提出的理論,影響合作網絡形成的原因可以從不 同的面向觀點進行探討,例如產業經濟、組織經濟、資源依賴理論等。不 同廠商會依據自身需求尋求不同類型的合作對象。而 Kogut(1988)提出三 個主要經濟上的動機來解釋合作聯盟的形成,該三類動機可廣泛的適用於 解釋各種合作聯盟的形成,包含交易成本最小化、廠商策略性行為以及學 習與知識的獲取。Kogut(1988)認為,交易成本最小化與廠商策略性行為是 一個互補的概念,廠商採取策略性行為的主要目的在於藉由策略性行為提 升自身在市場中的競爭地位或者取得更大的市場力量(market power)。其 有別於交易成本理論要最小化廠商的交易成本,策略性行為以獲得最大利 知識或資源,包括傳遞上較為困難的會意知識(tacit knowledge)。其認為 以下兩種條件下有利於合作聯盟的產生,其一為行動者之一方或者雙方想 要從對方身上獲取關鍵性的 know-how;其二為行動者之一方欲從對方身上 獲取現有之知識,以維持或者提升其競爭能力。而無論是何者,其隱含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和地理關係的影響以及廠商所擁有的社會資本豐寡有所關聯。地理關係的 影響表現在產業群聚所產生的知識外溢效果、增加面對面溝通機會傳遞會 意知識以及藉由行動者間的鄰近性降低交易成本,透過緊密的鑲嵌以及連 結型塑出當地特有之網絡結構;社會資本則以網絡資源的概念出發,誠如 上一部分所述,社會資源嵌入在社會網絡中,為了汲取所需的資源,行動 者唯有嵌入網絡體系中方得以從中獲取所需的資源,並進而達到自身的成 長。以下分別介紹之。

(一)地理關係的影響

地理關係的影響層面主要可以從純粹的空間距離和產業群聚兩個方向 予以闡明。首先在空間距離方面,廠商間彼此的合作是建立在信任、互惠 的基礎條件下,然而訊息上的不對稱(asymmetry)對於廠商間的合作產生一 定程度的負面影響,而擁有資訊上的優勢則能夠增進合作的可能性

(Higgins and Rodriguez,2006),在訊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廠商若要搜尋適 宜的合作夥伴將會耗費大量的成本,包括尋求組成合作聯盟的機會、嵌入 研發過程以及風險管理等,並且隨著合作雙方距離的增加,這種資訊上的 不對稱情形亦有增加的傾向,然而,透過空間上的鄰近可以幫助減緩資訊 不對稱與後續的監督管理此類問題,並減少逆選擇的可能,因此有助於合 作聯盟之建立(Reuer and Lahiri,2013)。

另從產業聚集以及創新區域的觀點來看網絡關係之形成可由知識外溢 (spillover)的觀點出發,基本上,產業群聚為廠商在空間上聚集後所產生 的現象,群聚內部包含著複雜的網絡系統,並藉由該系統傳遞知識。由於 知識可以分為顯性知識(codified)與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兩類,而 隱性知識相較於顯性知識有著難以累積和傳遞的透性,其需要藉由空間上 的鄰近以及頻繁的互動來予以達成,而產業群聚所營造出的環境可以增進 廠商間面對面溝通(face to face)的機會,且透過對群聚內部公共或者知 識設施的共同使用以及共同學習的機制,有助於強化該產業地域內的合作 活動密度,增進合作網絡建立的可能性 (Lejpras and Stephan,2011)。

(二)社會資本與產業規範(industry norm)

從社會網絡的觀點分析合作網路之形成,可以從以網絡資源為基礎的 概念出發。根據 Burt(1992)所提出結構洞的概念,由於網絡的不完全連結,

廠商所擁有的資源會在有限的網絡連結中流動,因此若非該網絡中的一員 則無法取得其中的資源。然而,這些資源(包括知識、資訊、技術等)又和 廠商的競爭優勢息息相關(Barney,1991),因此,網絡中行動者所擁有的資 源總量影響反映著行動者的選擇行為和機會,擁有越大量資源的行動者便 能有更多的選擇及捕捉更多的機會,而此點呼應了 Kogut(1988)對於廠商 學習與知識的取得的動機將促成合作網絡形成的觀點。基此,廠商如何嵌

廠商所擁有的資源會在有限的網絡連結中流動,因此若非該網絡中的一員 則無法取得其中的資源。然而,這些資源(包括知識、資訊、技術等)又和 廠商的競爭優勢息息相關(Barney,1991),因此,網絡中行動者所擁有的資 源總量影響反映著行動者的選擇行為和機會,擁有越大量資源的行動者便 能有更多的選擇及捕捉更多的機會,而此點呼應了 Kogut(1988)對於廠商 學習與知識的取得的動機將促成合作網絡形成的觀點。基此,廠商如何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