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空間地域廠商訊息與產業合作網絡之研究-以台灣ICT產業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空間地域廠商訊息與產業合作網絡之研究-以台灣ICT產業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0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碩士論文. 私立中國地政研究所.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空間地域廠商訊息與產業合作網絡之研究. ‧. -以台灣 ICT 產業為例. n. al. er. io. sit. y. Nat. Geograph Character,Firm Signals and Industry Network: A Case of ICT Industry in Taiwan. Ch. engchi. i n U. v. 研 究 生 : 蘇育平 指 導 教 授 : 邊泰明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一百零三年八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摘要 近年來,研究廠商創新之觀點,從以往之產業群聚移轉至網絡演化, 然而,影響網絡形成與演化之因素於以往探討廠商創新能力的相關文獻中 較少受到關注,而合作,即為網絡關係的一種型態。從個體的角度觀之, 廠商的合作行為往往面臨資訊不對稱的情形,因此本研究從廠商資訊不對 稱的觀點出發,引入管理學門中訊號理論(signaling theory)的觀點,解 構廠商訊息以及廠商過去所累積的社會資本與研發合作網絡建立之關聯性。 並探討不同型態的空間地域屬性對於合作網絡的形成是否有所影響。 本研究以台灣 ICT 廠商為研究對象,該產業不僅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 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於世界的資訊科技產業鏈中亦占有一席之地。並且 有著技術上需要持續創新,並且注重分工合作的特性。資料蒐集採用二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資料的方式,建立近似於整體性的廠商技術網絡資料以及廠商基本屬性資 料,分析方法以社會網絡分析法、Pair-t 檢定以及卜瓦松迴歸模型進行假 說驗證。實證分析結果顯示廠商訊息的揭露對於合作網絡的建立有正面影 響效果,並且廠商對於研究發展的相關訊號-研發資產的投入,有助於吸引 其他廠商和其建立合作網絡的關係;而廠商於過去累積的網絡地位亦有助 於合作網絡的形成。最後在空間地域屬性方面,實證結果顯示空間地域屬 性對於廠商合作網絡的建立存在影響效果,創新氛圍較強的產業地域有助. sit. y. Nat. n. al. er. io. 於廠商研發合作網絡的建立;此外,廠商若位於高網絡密度的產業群聚內 部亦有助於其建立合作網絡,顯示廠商區位的挑選對於其外部網絡關係存 在影響效果。. Ch. engchi. i n U. v. 關鍵字:研發資產、廠商訊號、網絡地位、空間地域、R&D 聯盟.

(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 the research topic of firm's innovation is transformed from industry cluster to network evolution. However, the factor of network evolution was less mentioned in past research , and the cooperation activity is one type of network relationship.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dividual , firm often faces the condition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 while cooperating with others. So our research begin with this problem, and we introduce signaling theory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R&D alliance and firm’s signal or social capital and also discuss whether different types of geography character have the effect on R&D alliance formation.. 政 治 大. This research concerns Taiwan’s ICT industry as study object. Taiwan’s ICT industry not on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aiwan’s economic development. 立. ‧. ‧ 國. 學. but also is a key part of the global ICT industry chain. Besides, ICT industry has the character of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work division, so the firm’s cooperation behavior is important.We use secondary data to build the database, using SNA, pair-t test and poisson regression to analyze.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information reveals a positive effect on alliance formation. In addition, firms investing in the property of research and their accumulating of network position in the past have the positive effect on R&D alliance formation. Finally, the. sit. y. Nat. n. al. er. io. result also shows that firm located on high-innovation and high network density environment is more easily to help them find the R&D alliance partner. It shows that firm’s choice of location affects the outside network relation.. Ch. engchi. i n U. v. Keywords:Research Property, Firm Signal, Network Position, Geography Character, R&D alliance. II.

(5) 空間地域廠商訊息與產業合作網絡之研究-以台灣 ICT 產業為例.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方法 ....................................... 6.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流程 ....................................... 9.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 11 第一節 網絡、合作與創新績效 ................................. 11 第二節 訊息經濟及廠商合作網絡的建立 ......................... 21 第三節 小結 ................................................. 28 第三章 台灣 ICT 產業介紹 ...................................... 31 第一節 台灣 ICT 產業定義 ..................................... 31. 治 政 第三節 台灣 ICT 產業概況 ..................................... 36 大 ............................................. 41 第四章 研究設計 立 第二節 ICT 產業發展特性 ..................................... 32. ‧ 國. 學.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說 ....................................... 41 第二節 假說研擬 ............................................. 42. ‧. 第三節 資料蒐集 ............................................. 48 第四節 實證研究方法 ......................................... 49. sit. y. Nat. 第五章 實證結果分析.......................................... 53 第一節 ICT 廠商樣本資料敘述性統計分析 ....................... 53. io. er. 第二節 ICT 廠商研發技術網絡概況 ............................. 58. al. n. v i n Ch 結論與建議............................................ 81 engchi U. 第三節 實證結果與分析 ....................................... 62 第六章.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81 第二節 建議 ................................................. 84 第三節 後續建議 ............................................. 86 參考文獻 ..................................................... 88 附錄. ..................................................... 92. I.

(6) 圖目錄 圖 1-1 本研究思考架構圖 ........................................ 5 圖 1-2 本研究樣本廠商分佈圖 .................................... 7 圖 1-3 研究流程圖 ............................................. 10 圖 3-1 我國 ICT 產業廠商研究發展投入經費近五年變化圖............ 34 圖 3-2 我國 ICT 產業 1990 年-2012 年國內實質生產毛額............. 36 圖 4-1 研究架構示意圖.......................................... 41 圖 5-1 光電材料及元件業分佈圖.................................. 54 圖 5-2 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分佈圖.................................. 54 圖 5-3 資訊電子業分佈.......................................... 54 圖 5-4 通訊業分佈.............................................. 54 圖 5-5 本研究 ICT 樣本廠商於空間分佈圖 ......................... 55. 立. 92 年 ICT 產業網絡圖..................................... 59 95 年 ICT 產業網絡圖..................................... 59 98 年 ICT 產業網絡圖..................................... 59 101 年 ICT 產業網絡圖.................................... 59. ‧. ‧ 國. 學. io. sit. y. Nat. n. al. er. 圖 5-6 圖 5-7 圖 5-8 圖 5-9. 政 治 大. Ch. engchi. II. i n U. v.

(7) 空間地域廠商訊息與產業合作網絡之研究-以台灣 ICT 產業為例. 表目錄 表 3-1 製造與服務業產業差異比較表 .............................. 38 表 3-2 台灣 ICT 產業重大事件一覽表 .............................. 38 表 4-1 研究假設列表 ........................................... 47 表 5-1 ICT 廠商產業別與區域統計 ................................ 53 表 5-2 廠商基本資料敘述統計 ................................... 57 表 5-3 ICT 廠商四大產業別廠商技術網絡變化情況 .................. 58 表 5-4 ICT 廠商跨年期對外連結情形 .............................. 61 表 5-5 本研究變數整理表 ....................................... 63 表 5-6 變數相關分析表 ......................................... 64 表 5-7 廠商 IPO 前後合作連結對照表 ............................. 65 表 5-8 Pair-t 統計檢定結果 ..................................... 66 表 5-9 卜瓦松或負二項迴歸結果─依變數為合作聯盟數(製造業) ...... 71 表 5-10 卜瓦松或負二項迴歸結果─依變數為合作聯盟數(服務業) ..... 74. 立. 政 治 大. 表 5-11 假說預期效果與實證結果對照表 ........................... 77.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n U. v.

(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9) 空間地域廠商訊息與產業合作網絡之研究-以台灣 ICT 產業為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 研究動機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國際間產業競爭的勢態日趨激烈,欲於激烈 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有賴廠商持續不斷的創新能力,過去研究顯示,廠商們 藉由在地理空間上的群聚以及廠商之間建立的網絡連結有助於知識的外溢, 進而激發廠商的創新能量(Porter,1998;Powell,Koput,Smith-Doerr and. 政 治 大 程即是空間地域內廠商透過正式或者非正式的網絡連結將既有的知識技術 立 擴散至周邊其他行動者,藉由新舊知識的整合產生創新的動力。而不同的. Owen-Smith,1999; Simard and West,2006)。大抵上,知識外溢的運作過. ‧ 國. 學. 空間地域因為產業發展、地域屬性以及廠商聚集效果的不同,而有著創新 氛圍強弱不一的差別,並且與當地的網絡型態存在著互相作用的關係(林淑. ‧. 雯,2010)。. Nat. sit. y. 基本上,廠商間網絡連結包含的面向甚廣,舉凡 R&D 聯盟、策略聯盟. al. er. io. 或者廠商間的專利授權等均屬之,在諸多的網絡連結類型中,可以發現其. n. 和「合作」此一概念密切相關,在現代的產業發展中,合作成為一種很常. Ch. i n U. v. 見的策略行為。Jorde and Teece(1990)指出,廠商為了增進創新能力,可. engchi. 能需要透過合作的方式來達成許多目的,藉由嵌入合作網絡可以提供廠商 互補的技術、規模經濟和廣泛的知識來源,網絡連結對廠商的創新能力有 正面的影響作用(Powell et al.,1999)。 雖然廠商間網絡連結的建立可以帶來豐富的資源和競爭上的優勢,但 廠商是否參與合作網絡隱含著多樣化的動機(Ebers,1997),包括資源的取 得、風險與成本的分散、夥伴能力的互補等,在此面向上,代表網絡的形 成係依據廠商各自的需求而發展,網絡形成的因素眾多,且同一空間地域 內廠商所形成的眾多網絡其功能往往亦不盡相同。然而,從廠商的觀點出 發,廠商在搜尋適宜的合作夥伴的過程中往往面臨了資訊不對稱與交易成 本高昂等問題,如何在有限資源及有限理性的情況下尋求適宜的合作夥伴 1.

(10) 第一章 緒論. 成為廠商間是否進行合作的關鍵課題,並且和廠商自身的吸引力有所關連, 廠商若豐富的資源與技術對於形成合作網絡有正面幫助(Ahuja,2000)。基 此,在訊息不完全的情況下,廠商依照各自的需求尋求不同條件的廠商組 成合作聯盟,可歸屬於資訊經濟學中訊號理論所討論的範疇之一。 訊號理論(signaling theory)的研究主要來自資訊經濟學中訊息不對 稱現象的解決機制,資訊經濟學家認為交易的參與者會擁有不同的交易資 訊量,並影響其決策行為(Bergen,Dutta and Walker,1992)。因而在資訊 不完全的情況下,有可能產生「逆選擇」及「道德危機」兩種狀況,導致 廠商間的合作破局或者背信行為的產生。此外,資訊上的不對稱亦可能導 致廠商搜尋合作夥伴時的交易成本高昂,使得廠商間不欲組成合作聯盟. 政 治 大 和自身有關的訊息釋放至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則可以減少市場以及廠商 立 (alliance)因而錯失創新的可能,此時,廠商若能藉由訊號的發送將部分. ‧ 國. 學. 間資訊不對稱的情形,進而有利於合作關係的建立。在過去,已有多位學 者使用訊號的觀點對廠商間的合作或者合併吸收(Merge & Acquisition). ‧. 進行探討,如 Reuer and Lahiri(2013)以地理空間上的鄰近性的觀點探討 廠商間 R&D 合作聯盟的建立;Sullivan and Tang(2013)則自廠商所擁有的. sit. y. Nat. 研發能力判斷 R&D 合作聯盟形成的可能性,這類文獻主要係探討不同類型. io. er. 的訊號對廠商間合作聯盟形成的可行性,而經實證顯示,亦證實「訊號」 在廠商彼此間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對於廠商間合作關係的建立有著相當. n. al. Ch. i n U. v. 程度的影響,而合作,事實上即為網絡關係之一種態樣。. engchi. 經由過去的相關研究,可以得出產業地域的創新氛圍和廠商間的互動 網絡有相當程度之關聯(林淑雯,2010)此一概念,廠商透過網絡連結傳 遞互補的技術及獲得廣泛的知識來源,藉由知識外溢的效果增加創新的頻 率和速度,基此,可認為網絡連結在廠商的創新能力上扮演著關鍵性的角 色。雖然廠商間的網絡連結可以為產業地域內的廠商帶來許多正面的幫助, 並進而達到廠商創新能力的提升,惟過去較少談及影響廠商間建立合作網 絡的因素(Colombo,Grilli and Piva,2006),而資訊經濟學中訊號理論的 觀點正有助於釐清一部分合作網絡生成的原因。從社會資本的觀點來看, 網絡連結的形成其來源非常多樣,其可能產自歷史互動下的結果,更和廠 商間的正式與非正式互動關係密不可分。在知識密集的高科技產業產業中, 2.

(11) 空間地域廠商訊息與產業合作網絡之研究-以台灣 ICT 產業為例. 廠商之間的合作關係較為常見(Luo,Koput and Powell,2009),而廠商藉由 彼此之間的合作所形成的網絡關係將有助於廠商創新能力的提升。然而,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上,廠商之間的合作常會受限於資訊上的不對稱情 形並可能因此導致廠商間合作行為的破局,阻礙進一步創新的可能。此時, 若能結合資訊經濟學中訊號理論之概念,將「訊號」此一變量導入市場中, 則能藉由訊息的傳遞降低交易市場上的資訊不對稱情形及搜尋成本,並進 而促進合作網絡的誕生,在此面向上, 「訊號」可以視為一個重要的變量, 並且對廠商間的合作網絡建立存在著影響效果。綜合以上的概念,可以勾 勒出廠商間合作網絡的形成得以藉由「訊號」的傳遞以增進產生連結的可 能,並且藉由廠商間的合作網絡連結直接影響廠商的創新能力,在時間的. 政 治 大 然參諸國內過去相關研究,發現其大部分僅止於將「訊號」的概念運 立 用於個體企業間合作聯盟的建立,較少關注如何將「訊號」的概念和產業 推移下,營造出產業地域的創新氛圍。. ‧ 國. 學. 地域內廠商間網絡連結的概念進行結合,探討「訊號」對產業地域內廠商 合作網絡形成之影響,為使產業網絡研究之視角更臻完整,本研究擬從資. ‧. 訊不對稱的觀點出發,探討產業地域內廠商合作網絡之建立與廠商訊號. y. Nat. (signal)間之相互關聯,並探討廠商所處的不同空間地域屬性是否會影響. er. io. sit. 廠商研發合作網絡的建立,因此興起本研究之動機。. 於研究主體挑選方面,為切合本研究之主題,應挑選注重廠商合作、. n. al. Ch. i n U. v. 研發創新之產業為本研究之研究對象。而資訊與通信科技(Information. engchi.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簡稱 ICT)產業擁有技術上需要持續創 新的特性,並且有著極為細緻的分工合作情形,因此適合做為本研究之研 究對象。本研究擬以廠商的創新需求為基礎,嘗試將 ICT 廠商的合作研發 行為結合網絡分析及訊號理論之概念,首先釐清廠商合作網絡連結形成的 動機及其意義,次而引入資訊經濟學中的訊號理論(signaling theory), 分析個體廠商擁有何種特質或釋放出何種訊息有助於廠商合作網絡之建立, 並實證廠商釋放何種類型的訊號(signal)有助於減少廠商搜尋適宜合作夥 伴所需的交易成本,降低資訊不對稱的情形,促成研發網絡之形成,型塑 產業地域創新的氛圍。最後引入空間地域的概念,探討在不同的空間地域 條件下是否會影響研發合作網絡關係之生成,並以實證結果為基礎提供政 策建議,以期能提供研究廠商合作網絡關係之形成及產業地域創新氛圍一 3.

(12) 第一章 緒論. 個新的研究框架。.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4. i n U. v.

(13) 空間地域廠商訊息與產業合作網絡之研究-以台灣 ICT 產業為例. 二、 研究目的 基於前述研究動機,本研究整合廠商間合作網絡之形成因素與訊號理 論,作為研究廠商間網絡形成之理論基礎。以期能透過資訊揭露的觀點分 析廠商間合作網絡之建立,及藉由訊息透明化及增強傳遞機制以提高廠商 合作的可能性,達到廠商創新績效的提升。本研究目的如次: (一) 研究促成廠商間合作網絡建立之重要因素。 (二) 分析知識密集產業廠商各訊號特質以及空間地域屬性,是否會影響 廠商合作網絡之建立。 (三) 以本研究之實證結果提出政策建議,以提升我國產業地域內廠商的 合作意願及創新績效。.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1-1 本研究思考架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5.

(14)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方法 一、 研究範疇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主要探討產業地域內的廠商發送出何種訊號是有利於吸引其他 廠商與其促成合作網絡,並透過合作網絡之外部效果增進廠商的研發創新 績效。因此,本文研究對象應以分工合作細膩,注重研發創新之產業為研 究主體。ICT 產業擁有以下特性,適合作為本研究之研究主體。 1.生產技術快速輪動:. 政 治 大. ICT 產業屬於技術密集之產業,且技術更新非常快速。. 立. 2.特殊成本結構:. ‧ 國. 學. 誠如前述,ICT 產業係屬技術密集之產業,其成長需仰賴大量的研發 創新,因此,為支持廠商不斷的進行創新以維持競爭力,需投入大量. ‧. 的研發成本以及昂貴的研發設備(沉沒成本)。. y. Nat. sit. 3.技術發展高度專業化分工:. n. al. i n U. 廠商掌控所有技術,因此有注重合作的特性。. Ch. engchi. er. io. ICT 產業係屬高度專業的產業,其分工程度高,難以由單一機構或者. v. 4.系統整合需求大,產品間高度互補:. 資訊產品間常以系統化的形式相互連結,例如作業系統與應用軟體之 間、中央處理器與記憶晶片…等。因此,產品間的互補相容性非常重 要。. 6.

(15) 空間地域廠商訊息與產業合作網絡之研究-以台灣 ICT 產業為例. (二). 研究範圍. 以下就本研究對象所採取之空間範圍及時間範圍進行說明。 1.空間範圍 本研究目的係探討產業地域內之廠商藉由資訊揭露之方式發送出的訊 號特質是否有助於建立合作網絡,因此,研究範圍以台灣產業地域內和 ICT 產業有關的廠商設廠地域為主要研究範圍。後續將針對所有和 ICT 產業相 關之空間地域進行單元劃分,以利後續研究之進行。 2.時間範圍. 治 政 資料以利後續實證研究探討「訊號」對台灣 ICT 大產業廠商間合作網絡建立 立 之影響。 本研究擬分別建立 ICT 產業廠商民國 92、95、98、101 年度跨期追蹤.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1-2 本研究樣本廠商分佈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7.

(16) 第一章 緒論.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於上述研究目地,提出以下研究方法: (一) 歷史研究法 本研究擬先以文獻回顧之方式了解廠商合作之必要性,釐清合作網絡 建立之原因,並分析哪些因素在網絡形成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輔以 訊號理論之概念,以了解廠商於釋出某些特定資訊的情況下有助於合作網 絡之形成,並增進廠商之創新績效。 (二) 社會網絡分析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 政 治 大 在廠商合作行為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故本研究擬透過社會網絡分析法及 立 UCINET 軟體得出個體廠商於整體網絡中扮演之角色及網絡地位,並從中找 本研究主要目的係探討促進廠商間合作網絡建立之因素,而網絡地位. ‧ 國. 學. 出作為實證研究之變數,如網絡中心性。. ‧. (三) 計量經濟分析法(卜瓦松迴歸與負二項迴歸模型分析). 本研究探討廠商間之合作,故以廠商對外合作連結數作為依變數。惟. y. Nat. sit. 本研究之依變數屬於計數型資料,擁有非負整數之特性,無法以最小平方. n. al. 散時,則採負二項模型進行修正檢討。. Ch. engchi. 8. er. io. 法進行迴歸模型之操作,故擬以卜瓦松迴歸模型進行分析,若資料過度離. i n U. v.

(17) 空間地域廠商訊息與產業合作網絡之研究-以台灣 ICT 產業為例.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流程 一、 研究內容 (一). 相關文獻彙整. 本研究文獻回顧方向分為兩部分,首先探討網絡研究與產業群聚的重 要概念,了解網絡的形成因素及其與產業群聚之關聯性,並解構合作、網 絡關係之建立和廠商創新績效之因果關係。其次,探討資訊經濟學中的訊 號理論,透過文獻回顧分析出促成廠商間合作網絡建立的因素,並且探究 發送特定廠商訊息是否有利於提升廠商間彼此合作的可能性,以利後續實 證研究之探討。. 政 治 大 介紹國內 ICT 產業的發展背景與現況,以了解產業特性,並歸納出台 立 灣 ICT 產業面臨之困境及可能改進之道,以利後續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台灣 ICT 產業發展背景與特性. 學. ‧ 國. (二). (三) 研究設計. ‧. 1.網絡結構特性分析. sit. y. Nat. 本研究擬以 UCINET 軟體對 ICT 產業樣本廠商進行網絡分析,進而了解 網絡結構特性及個體廠商於網絡中所處之地位,以得出後續實證研究所需. io. er. 之相關變數。. al. 2.劃分空間地域研究單元. n. v i n Ch 本研究擬將個別廠商依所在區位創新程度強弱分別歸類,以探討不同 engchi U 創新程度地區是否會影響合作網絡之形成,故擬參考林淑雯(2010)之工業 空間分析單元劃分,將台灣地區劃分為 39 個空間地域,並依知識設施、產 業聚集、研發經費投入及生產性服務業等等指標,評估地域創新程度,將 39 個空間地域二分為強創新環境與弱創新環境(詳如附錄 1) ,以利後續研 究之進行。另外,為探討不同空間地域對合作網絡之影響,本研究擬依樣 本廠商分布情形將我國 ICT 產業劃分為北、中、南三大地域空間,以探討 不同空間地域的網絡密度對於廠商合作行為的影響。 (四). 廠商訊號(signal)對網絡形成之影響分析. 透過文獻回顧及假說驗證,得出廠商訊號(signal)對合作網絡形成之 影響結果,探討不同的訊號是否會影響合作網絡建立之意願,增加廠商的 合作研發機會,提升廠商的創新能力。最後以實證模型之結果對台灣未來 ICT 產業提出政策建議。 9.

(18) 第一章 緒論. 二、 研究流程 本研究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章為文獻回顧與 相關理論;第三章為台灣 ICT 產業現況分析;第四章確立研究假設與建立 模型;第五章進行實證分析驗證研究假說;第六章提出結論與建議。研究 流程如下圖 1-3 所示:.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圖 1-3 研究流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10. i n U. v.

(19) 空間地域廠商訊息與產業合作網絡之研究-以台灣 ICT 產業為例.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促進廠商間合作研發網絡建立之因素,基此,本 章共分為兩部分進行探討,首先介紹網絡、合作與廠商創新績效的相互關 聯,次而探討資訊經濟學中訊號理論(signals theory)之相關文獻,解構 出在何種訊息的揭露下廠商間有較高之意願進行合作,並總結出廠商間合 作研發網絡之建立與訊號(signals)之關聯性。. 第一節 網絡、合作與創新績效. 政 治 大 網絡(network)屬於社會資本的範疇之一,廠商彼此間在信任、互惠與 立 為了降低市場不確定性的情況下與對方形成合作網絡的關係,並從網絡中. ‧ 國. 學. 汲取自身所無的外部資源(external resource)與知識,進而與廠商既有的 知識進行整合,提升創新的能力。本節依次介紹社會資本與網絡的重要概. ‧. 念、合作網絡的形成,最後總結網絡、合作與創新績效三者之關聯,以作. y. sit. io. 一、社會資本與網絡的重要概念. er. Nat. 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 al. n. v i n Ch 結構,藉由行動者間網絡連結的建立,知識、資本與商品等資源得以進行 engchi U. 網絡被定義為個人或者廠商為了連結其他行動者所構成的社會、經濟. 流動(Aoyama,Murphy and Hanson,2010)。網絡,屬於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的一環,Nahapiet and Ghoshal(1998)將社會資本視為是一種實 際與潛在於網絡關係中資源的總和,該類資源主要鑲嵌於個人或者團體的 關係網絡中,因此,承上觀點,可認社會資本包括網絡及透過網絡可動用 的資源兩部分。基本上,社會資本的擁有者可以藉由其既有的網絡交換、 移轉依附於網絡中的資源(鄧方,1999:351),並擴大所擁有的資源優勢, 而該類網絡中的資源擁有排他及不可被交易的特性,即非位於網絡中的行 動者是無法從社會資本裡汲取利益的(Burt,1992)。 就社會資本的分析面向而言,一般可以由結構面(structural)、關係 面(relational)和認知面(cognitive)等三個面向予以探討(Nahapiet and 11.

(20)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Ghoshal,1998)。由於本研究後續研究方向著重於網絡結構面(structural) 對於廠商間合作網絡建立的影響,故僅著重於回顧有關社會網絡結構面 (structural)之重要概念。 社會資本的結構面,強調人與人或者團體與團體間網絡位置的配置。 結構面的分析著眼於網絡密度(density)、連結性(connectivity)、階級 (hierarchy)、中心性(centrality)或者結構洞(structural hole)等概念 的探討。就網絡中行動者地位的衡量,中心性(centrality)可以被視為重 要的概念。所謂的中心性,可以用來表示網絡中行動者能直接或者間接獲 取資源的容易程度,網絡中心性越高的行動者越能發揮其於網絡中的影響 力,並能較快取得或者掌握其他行動者所無的資源或知識(Tang and Xi,. 政 治 大. 2006) ,並能藉此成為知識的中介者。. 立. Freeman(1979)將中心性的概念分為程度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 ‧ 國. 學. 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及接近中心性(closeness centrality)三種,該三種分類是一般用於衡量行動者網絡地位所常用的指. ‧. 標。本研究後續使用的實證變數包含程度中心性以及中介中心性兩個主要 概念,茲分述如下。. er. io. sit. y. Nat. 1.程度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 al. 程度中心性用以衡量網絡中的行動者和其他人的連結,其直接反映出. n. v i n Ch 行動者所擁有連結數量的多寡,擁有越高的程度中心性代表該行動者於網 engchi U 絡中有較多的連結個數,因此,程度中心性較高的行動者在網絡中擁有更. 大的影響力及享有更多的資源(Tang and Xi, 2006)。此外,程度中心性可 依其方向性區分為對內程度中心性(in-degree)與對外程度中心性 (out-degree)二類,前者表示外部行動者對於焦點行動者的關係,後者則 表示焦點行動者對外的關係。 2.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 中介中心性表示網絡中的行動者占據在其他行動者間連結的中間位置, 亦即其他行動者若想要進行接觸,則必須透過佔據著中間位置的行動者的 引介方得以進行,此概念即為 Burt(1992) 提出之結構洞概念。Burt(1992) 從網絡的不均性(inequality)及弱連結(weak tie)的概念出發,指出在較 12.

(21) 空間地域廠商訊息與產業合作網絡之研究-以台灣 ICT 產業為例. 為鬆散、開放的網絡結構下,網絡中的行動者若能扮演訊息或者知識的中 介者(broker)則可以從網絡中取得中介利益,結構洞的存在象徵著網絡節 點(nods)的不完全連結與套利空間,其使得掌握結構洞優勢的行動者能整 合多方資源及知識,並且合理的配置自身資源,避免投入資源於不必要的 連結上。因此,網絡中的行動者若能掌握較多的結構洞優勢則相較於其他 行動者有更大的獲利或者創新的可能。 綜合以上社會網絡結構面的相關概念,可以得知社會資源鑲嵌於社會 網絡中,然並非所有網絡中的行動者皆可以取得同等的資源,在網絡不均 性(inequality)的情形下,行動者能從網絡中取得的資源多寡端視其於網 絡中所處的位置而定,擁有較多的結構洞(structural hole)優勢或者中心. 政 治 大 中介者(broker)的角色,提升行動者的利潤與創新的可能。知識,被視為 立. 性(centricity)較高的行動者能從網絡中汲取更多的資源,並且藉由扮演. ‧ 國. 學. 資源的一種,鑲嵌於社會中正式與非正式的互動裡,其來源不僅可以來自 廠商內部,亦可以藉由廠商間的合作傳遞新穎的知識,並可以藉由頻繁的. ‧. 面對面接觸(face to face)提高無法藉由正式合約獲得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的機會。因此,為了獲取有價值的知識,廠商間彼此傾向組成. sit. y. Nat. 合作聯盟的關係,而廠商間彼此的合作即是網絡的一種態樣。廠商是否能. io. er. 藉由合作取得並整合比競爭者更多的新穎知識是廠商是否能進行創新的重 要原因之一,在此面向上,網絡中的個別行動者如何挑選自身所需、適合. n. al. Ch. i n U. v. 的合作夥伴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下一部分將介紹合作網絡形成的因素與重. engchi. 要性,以作為後續研究之基礎。. 13.

(22)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二、合作網絡的形成 在高度競爭的產業環境下,知識密集的產業組成 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聯盟有助於廠商於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一般來說, R&D 聯盟可以幫助廠商獲取其他廠商的資源或者能力,並且降低合作廠商 可能遭受到的風險,減少整體的交易成本(Powell,Koput and Smith-Doerr,1996),而這些面向有助於刺激廠商的創新能量和帶動廠商成 長。 根據 Ebers(1997)所提出的理論,影響合作網絡形成的原因可以從不 同的面向觀點進行探討,例如產業經濟、組織經濟、資源依賴理論等。不. 政 治 大. 同廠商會依據自身需求尋求不同類型的合作對象。而 Kogut(1988)提出三 個主要經濟上的動機來解釋合作聯盟的形成,該三類動機可廣泛的適用於. 立. 解釋各種合作聯盟的形成,包含交易成本最小化、廠商策略性行為以及學. ‧ 國. 學. 習與知識的獲取。Kogut(1988)認為,交易成本最小化與廠商策略性行為是 一個互補的概念,廠商採取策略性行為的主要目的在於藉由策略性行為提. ‧. 升自身在市場中的競爭地位或者取得更大的市場力量(market power)。其 有別於交易成本理論要最小化廠商的交易成本,策略性行為以獲得最大利. y. Nat. sit. 潤為動機,但通常也伴隨著較為高昂的成本,因此,藉由交易成本最小化. er. io. 的概念來予以彌補,避免廠商策略性行為的成本過於膨脹。最後,學習與. al. v i n Ch Kogut(1988)認為這類以知識為基礎組成的合作聯盟,具有不易擴散正面外 engchi U n. 知識的獲取此一概念,事實上與廠商間的網絡連結概念密切相關,. 部效果的特性,易言之,即廠商若非該合作聯盟的成員,則難以從中獲取. 知識或資源,包括傳遞上較為困難的會意知識(tacit knowledge)。其認為 以下兩種條件下有利於合作聯盟的產生,其一為行動者之一方或者雙方想 要從對方身上獲取關鍵性的 know-how;其二為行動者之一方欲從對方身上 獲取現有之知識,以維持或者提升其競爭能力。而無論是何者,其隱含的 意義為行動者欲透過合作聯盟來獲得現在所沒有的知識或資源,而知識的 取得和整合和廠商的創新能量以及競爭能力息息相關,藉由嵌入合作聯盟 的體系,有助於達成廠商持續成長及最大化利潤的目標。基本上,這些經 濟上的動機主要係廠商考量自身競爭力後所做出之決策行為。 此外,除了前述個體廠商經濟上的動機外,廠商間合作網絡的建立亦 14.

(23) 空間地域廠商訊息與產業合作網絡之研究-以台灣 ICT 產業為例. 和地理關係的影響以及廠商所擁有的社會資本豐寡有所關聯。地理關係的 影響表現在產業群聚所產生的知識外溢效果、增加面對面溝通機會傳遞會 意知識以及藉由行動者間的鄰近性降低交易成本,透過緊密的鑲嵌以及連 結型塑出當地特有之網絡結構;社會資本則以網絡資源的概念出發,誠如 上一部分所述,社會資源嵌入在社會網絡中,為了汲取所需的資源,行動 者唯有嵌入網絡體系中方得以從中獲取所需的資源,並進而達到自身的成 長。以下分別介紹之。 (一)地理關係的影響 地理關係的影響層面主要可以從純粹的空間距離和產業群聚兩個方向. 政 治 大. 予以闡明。首先在空間距離方面,廠商間彼此的合作是建立在信任、互惠 的基礎條件下,然而訊息上的不對稱(asymmetry)對於廠商間的合作產生一. 立. 定程度的負面影響,而擁有資訊上的優勢則能夠增進合作的可能性. ‧ 國. 學. (Higgins and Rodriguez,2006),在訊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廠商若要搜尋適 宜的合作夥伴將會耗費大量的成本,包括尋求組成合作聯盟的機會、嵌入. ‧. 研發過程以及風險管理等,並且隨著合作雙方距離的增加,這種資訊上的 不對稱情形亦有增加的傾向,然而,透過空間上的鄰近可以幫助減緩資訊. y. Nat. n. al. er. io. 作聯盟之建立(Reuer and Lahiri,2013)。. sit. 不對稱與後續的監督管理此類問題,並減少逆選擇的可能,因此有助於合. i n U. v. 另從產業聚集以及創新區域的觀點來看網絡關係之形成可由知識外溢. Ch. engchi. (spillover)的觀點出發,基本上,產業群聚為廠商在空間上聚集後所產生 的現象,群聚內部包含著複雜的網絡系統,並藉由該系統傳遞知識。由於 知識可以分為顯性知識(codified)與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兩類,而 隱性知識相較於顯性知識有著難以累積和傳遞的透性,其需要藉由空間上 的鄰近以及頻繁的互動來予以達成,而產業群聚所營造出的環境可以增進 廠商間面對面溝通(face to face)的機會,且透過對群聚內部公共或者知 識設施的共同使用以及共同學習的機制,有助於強化該產業地域內的合作 活動密度,增進合作網絡建立的可能性 (Lejpras and Stephan,2011)。. 15.

(24)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二)社會資本與產業規範(industry norm) 從社會網絡的觀點分析合作網路之形成,可以從以網絡資源為基礎的 概念出發。根據 Burt(1992)所提出結構洞的概念,由於網絡的不完全連結, 廠商所擁有的資源會在有限的網絡連結中流動,因此若非該網絡中的一員 則無法取得其中的資源。然而,這些資源(包括知識、資訊、技術等)又和 廠商的競爭優勢息息相關(Barney,1991),因此,網絡中行動者所擁有的資 源總量影響反映著行動者的選擇行為和機會,擁有越大量資源的行動者便 能有更多的選擇及捕捉更多的機會,而此點呼應了 Kogut(1988)對於廠商 學習與知識的取得的動機將促成合作網絡形成的觀點。基此,廠商如何嵌. 政 治 大. 入網絡體系中並獲取有價值的資源是影響廠商成長一個重要的關鍵。而從. 立. Burt(1992)結構洞的觀點以及網絡中心性(centrality)的觀點來看來看,. ‧ 國. 學. 網絡地位較高的行動者若能獲得其他人所無法獲得的珍貴資訊,則越容易 形成有利的條件,藉此吸引其他行動者以形成更多合作的機會。. ‧. 此外,除了社會資本(資源依賴觀點)會影響廠商的合作行為外,產業. y. Nat. 規範(industry norm)亦會對廠商的合作行為產生影響,此處的規範並非指. sit. 正式化的法令規範,而是泛指一種非正式的產業文化,而依據不同類型的. er. io. 產業會產生不一樣的產業文化。就倚靠高科技做為基礎的產業. al. n. v i n Ch 知識的差異以及大量的專業化分工,廠商對合作關係的依靠日益增加,並 engchi U (science-based industry)而言,Luo et al.(2009)指出,源自於產業中. 且和廠商維持持續的創新能力息息相關,且由於合作行為被廣泛的接受, 因而造就出較為密集的網絡連結型態。惟以上的研究並未探討即使是同一 種產業,但不同的空間地域是否會存在著不同的地區產業文化,並且影響 廠商的合作行為,因此,本研究後續擬依樣本廠商分布情形劃設空間地域. 單元,分析在不同空間地域單元內網絡密度(network density)差異的現象, 並釐清地域網絡密度的差異是否對廠商的對外合作行為產生影響。 綜合以上,雖然促成合作網絡生成的背後原因隱藏著多樣化的動機, 但可以發現無論是從經濟、空間抑或是網絡的觀點來探討合作網絡的形成, 知識或者資源的交換在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腳色,尤其在知識密集的產 業裡,知識的外溢是廠商是否能夠持續創新的重要關鍵。基此,本研究擷 16.

(25) 空間地域廠商訊息與產業合作網絡之研究-以台灣 ICT 產業為例. 取知識交換的觀點來探討合作網絡的建立,並以台灣 ICT 產業為研究主體, 因該類型產業有別於傳統勞力密集之產業,係屬知識密集之產業類型。ICT 產業之廠商為了維持強大的競爭力必須不斷的進行研發創新,此時若僅有 內部知識作為創新的動力來源是遠不足的,因此,如何透過合作聯盟的建 立以獲取有用的外部知識成為 ICT 產業廠商能否持續創新及維持競爭力的 重要關鍵。在合作夥伴的挑選上,亦應以能刺激自身創新能量的行動者為 選擇標的。下一部分會將前述合作網絡的概念和創新績效之概念一併結合, 以釐清網絡、合作與創新三者之關聯性。.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7. i n U. v.

(26)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三、網絡、合作與創新績效 廠商間訊息的流動是廠商是否能進行創新的關鍵,藉由互動的方式 (interaction),廠商使用獲得的訊息來創造知識,或者與既有知識整合, 進而創造更有價值之知識(Nonaka,1994)。誠如前述,廠商間訊息的流動是 建立在互動網絡的連結上,網絡的連結則反映出廠商間正式的合作關係, 舉凡合資企業(joint venture)、R&D 聯盟皆屬之,並且擁有多樣化的合作 模式;或者非正式的合作關係,比如建立在過去的合作關係上(Simard and West,2006)。 Jorde and Teece(1990)指出廠商雙方間的合作有助於知識的獲得,幫. 政 治 大. 助研發新的技術。而事實上,廠商間的合作關係即是網絡型態的一種,藉 由合作網絡的連結可用以建立高報酬的創新效果,藉由嵌入網絡提供互補. 立. 的技術、規模經濟和廣泛的知識來源,網絡連結對廠商的創新能力有正面. ‧ 國. 學. 的影響作用(Powell et al.,1999;Simard and West,2006),且相較於嵌入 單一類型的網絡連結,嵌入多種類型網絡連結的廠商更具有優勢,因不同. ‧. 類型的網絡連結可以提供多種不同類型的知識,大幅提升廠商創新的可能 性。此外,Powell et al.(1996)亦指出廠商間網絡連結的關係在知識高度. y. Nat. n. al. er. io. 關係中的集體學習有助於創新的可能。. sit. 密集的產業中是常見的現象,於存在取得大量知識的需求下,廠商在網絡. i n U. v. 跨組織的網絡關係中包含正式與非正式的網絡連結,兩者皆和廠商的. Ch. engchi. 創新能力有著緊密的關係(Simard and West,2006),無論是正式或者非正 式的網絡連結,都能夠產生知識分享和創新的結果,尤其是非正式的連結 管道,其往往能產生超乎預期的知識外溢效果,以下依序說明此二者和廠 商創新能力的關聯性。. 18.

(27) 空間地域廠商訊息與產業合作網絡之研究-以台灣 ICT 產業為例. (一)網絡中的正式連結 網絡中的正式連結係以雙方皆同意之合約作為基礎,有計畫的提供知 識交流的通道(Simard and West,2006)。在廠商自身資源上不足之情況下, 透過搜尋潛在的合作夥伴以促成合作聯盟的產生,藉此達到知識獲得的效 果而不用耗費過量研發成本自廠商內部產出知識。 (二)網絡中的非正式連結 正式的連結管道有時也會產生預期外的效果,並導致知識外溢的效果 超出預期。Owen-Smith and Powell(2004)指出正式的連結也可能參雜著非 正式的互動,肇因於開放知識流出後整體監控能力的下降,導致知識外溢. 政 治 大 有價值的知識一個流通的管道,並可以藉此開採一些不被看見(unforeseen) 立 的總量超出預期。Simard and West(2006)亦指出網絡中的非正式連結提供. 的機會,而這些非正式的連結,和廠商內部人力的流動有相當程度的關聯。. ‧ 國. 學. 其認為這種非正式的連結可以視為是一種人力資本,並且在區域經濟中扮 演著重要的角色,個人所擁有的知識、經驗、技巧以及過往的連結. ‧. (connection)將隨著該個人被新的組織僱用而移轉至新的組織中,進而產. sit. y. Nat. 生創新。因此,廠商在形成新的網絡關係時,除了思考如何從正式的管道. io. 資源獲取的質量。. er. 獲得所需的資源外,亦須掌握非正式連結所帶來的機會,以增加知識或者. al. n. v i n Ch 此外,關於廠商的創新能力,除了前述之網絡、合作因素外,廠商們 engchi U 在空間上的聚集亦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多年來,大量經濟學家致力於 探討科技或者知識的外溢效果對廠商創新能力的影響,Aoyama et al.(2010) 認為科技或者知識上的外溢屬於一種正面外部性,其使得知識或技術不再 侷限於單一生產者,可以被其周邊地域的其他生產者學習吸收,並進而提 升該產業地域的創新能力。廠商在地理空間上的聚集係屬群聚的概念, Porter(1998)定義群聚為指在某一特定區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鄰近或彼此 相互關聯的廠商或機構。這些地域空間上的廠商或機構彼此間存在著共通 性與支援性的網絡連結關係,並且處於彼此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廠商空間 上的群聚其優勢在於減少生產及運輸成本、規模經濟的正面外部效果、專 業化的勞動市場供給以及降低獲得訊息的成本,藉此影響該地區廠商的創 19.

(28)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新能力、反映生產力的成長及促進新的商業活動之形成。產業群聚概念, 反映出產業地域內的廠商彼此間相互鄰近的關係,Almeida and Kogut(1999) 指出無論是組織間或者個人間的知識移轉,地理上的鄰近性扮演著催化的 角色,並有空間上的侷限性。產業地域內部知識外溢的產生有賴位於該產 業群聚內部廠商人員的流動,而此一說法則和 Simard and West(2006)的 理論相呼應。藉由廠商內部人員移動所形成的網絡關係有助於特定知識的 移轉,並進而有助於廠商創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從 Almeida and Kogut(1999) 的觀點切入,可以發現縱使從地理上群聚的概念討論廠商的創新能力,亦 和該產業地域中的網絡連結有直接相關,網絡連結的建立可謂形成一地區 聚集經濟的關鍵。藉由地理上的群聚以及其所建構出的網絡連結關係,可. 政 治 大 綜合以上,可以描繪出網絡、合作和廠商創新績效三者之關聯性。廠 立. 以使得該產業地域中的廠商獲得新穎的知識。. ‧ 國. 學. 商創新能力的來源除了內部知識的創造外,更重要的是來自外部知識的流 入,輔以廠商自身的吸收學習能力,將既有及新穎的知識進行整合,進而. ‧. 產生創新的可能。而外部知識獲得的重要來源即是透過廠商間正式與非正 式的網絡連結來予以傳遞,正式的連結可能來自正式合作的契約,非正式. sit. y. Nat. 的連結其來源則較為多樣,可能來自廠商員工間私底下的互動或者不被預. io. er. 期的知識外溢效果,無論何者,皆證明網絡連結、廠商間彼此的合作對於 廠商的創新能力的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此外,即使從地理面的角度出發,. n. al. Ch. i n U. v. 網絡連結在產業地域的創新上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由於知識的外溢範圍. engchi. 有其侷限性,地理上的鄰近性縮短了訊息傳遞的時間及成本以及增進內部 廠商人員的流動性,因而形成該產業地域中知識外溢效果的產生,帶動整 體產業地域創新能量的激發。. 20.

(29) 空間地域廠商訊息與產業合作網絡之研究-以台灣 ICT 產業為例. 第二節 訊息經濟及廠商合作網絡的建立 訊息經濟(The economic of information),又稱資訊經濟學,屬於個 體經濟學(microeconomic)的範疇之一,起源於美國經濟學家 Stigler 於 1961 年的著作,〈訊息經濟學〉,主要探討經濟市場中訊息不對稱的現象。 資訊經濟學從資訊不完全的角度出發,探討訊息的成本與價格,主張以不 完全訊息理論來修正傳統經濟模型中完全訊息的假設,其主要研究對象為 在訊息不對稱的情形下行動者如何制定契約或作出較為有利的選擇,並探 討如何在市場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透過訊號(signals)的發送或是獎勵機 制的建立來增進市場的效率(韓建新,2000)。本研究即自訊息不完全的觀 點出發,探討廠商在資訊不完全的情形下如何透過訊號(signaling)篩選機. 政 治 大 係。本節首先介紹資訊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內容與意義,並介紹訊號傳遞的 立 制選擇適宜的合作夥伴,組成合作聯盟,進而建構產業地域的綿密網絡關. ‧ 國. 學. 作用機制,次而用訊號的觀點解構產業地域中廠商的合作行為,透過相關 文獻的整理釐清過往實證分析如何以訊息的觀點研究廠商的合作行為,並. ‧. 找出後續實證所需變數,最後結合第一節文獻回顧之內容對本研究之理論 基礎作一綜合整理。. y. Nat. io. sit. 一、資訊經濟學的研究內容概述與意義. n. al. er. 資訊經濟學來自對經濟學古典理論的批判,傳統經濟學於描述人類的. i n U. v. 經濟活動時有雙重的完全性設定,即完全競爭和完全資訊。然現實中的經. Ch. engchi. 濟市場存在著大量訊息不完全、不對稱的情況,並因此導致完全競爭市場 出現的機率微乎其微。在市場訊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逆選擇(adverse selection)與道德危機(moral hazard)的風險便會增加,並導致市場效率 的下降,從本研究的目的來看,即無法有效促進廠商間的合做行為產生。 因此,為降低市場因為資訊不對稱所引發的不效率現象,資訊經濟學家修 正古典學派對於完全競爭與完全資訊的設定,在考量資訊不對稱的情境下, 資訊經濟學家於傳統經濟學領域引入「訊息」此一變量,使得理論研究與 經濟市場真實情境更加貼近,並從「訊息」的角度研究訊息與經濟行為間 的相互作用機制、作用條件、作用範圍及訊息取得的成本、訊息的流通等, 藉以提升經濟決策的正確性(韓建新,2000)。資訊經濟學領域歷經多年的 發展已成為一個研究範疇甚廣的學門,韓建新(2000:10-11)將資訊經濟學 21.

(30)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的研究觀點總結為以下三類: (一)以經濟學的角度研究資訊和資訊活動: 採此類研究觀點之資訊經濟學家將訊息視為一種生產要素來進行考量, 用以探查社會中有關訊息的生產、交換和消費過程中反映出的各種經濟關 係及客觀定律。 (二)以訊息科學的角度對經濟學進行研究: 此研究觀點的學者主要研究訊息對經濟活動、經濟系統以及經濟過程 所產生的作用機制以及規律。 (三)兼採前述觀點: 該類型資訊經濟學家研究與訊息活動有關的經濟問題亦同時研究與經. 政 治 大 角處理訊息與經濟間的互動問題。 立. 濟有關的訊息問題,認為資訊經濟學應是綜合性的學門,並以較廣闊的視. ‧ 國. 學. 本研究係探討廠商間於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如何尋求適宜的合作夥伴 以建立合作網絡為主要研究目的,和前述的第二類研究觀點相近,認為資. ‧. 訊此一變量會對廠商的行為產生影響,並以資訊上的不對稱為出發點,尋 求改善資訊不對稱現象的解決機制。所謂資訊上的不對稱係指交易雙方各. y. Nat. sit. 自擁有他人所不知道的與交易有關之私人訊息。本質上,資訊經濟學研究. er. io. 的問題即是如何解決各方行動者於交易時存在之訊息不對稱的情形。在經. al. v i n Ch selection)的現象,而契約完成後的隱藏行為則和道德危機(moral hazard) engchi U n. 濟學上,行動者間事前雙方知識上的不對稱會引發逆選擇(adverse. 有關,逆選擇和道德危機是資訊經濟學主要的研究對象,在資訊不對稱的 情況下,逆選擇和道德危機經常發生,而減少此一風險之方式則為建立鼓 勵機制和訊號傳遞機制(韓建新,2000)。. 所謂的訊號傳遞機制,即是在市場訊息不對稱的情況下,行動的一方 藉由將一個普遍可以觀測的訊號發送至資訊不對稱的市場,以引導接收訊 號的潛在一方做出預期行為之一種促進市場效率之手段。訊號傳遞機制早 期多應用於股票市場的投資行為,認為公司可以透過利潤宣告、股利宣告 或者融資宣告等方式,向外界傳遞公司的營運能力與績效,吸引潛在投資 者的資金流入。基本上,訊號必須擁有可觀測的特性,即其必須能夠以較 為普遍的方式使得市場上的行動者接收,並且理解。 22.

(31) 空間地域廠商訊息與產業合作網絡之研究-以台灣 ICT 產業為例. 總言之,訊號傳遞的機制係用以處理市場上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其作 用在於藉由資訊的傳遞以消彌市場上資訊不對稱的現象,以促進柏瑞圖最 適效率(Pareto efficiency),著名的研究案例如 Spence(1973)的就業市 場訊息模型(job-market signaling model)。Spence(1973)在他的文章中 指出雖然雇主對於應徵勞工所擁有的條件或者技能有資訊不足的情況,然 確可以由應徵勞工所擁有的學歷進行分類,而找到所需僱用之人員,其概 念為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當交易雙方的其中一方向對方發送一個可觀 測的訊號,即會透露一些訊息給對方,因此解決部分的資訊不對稱的情形。 而接受訊號的一方則會以接收到的資訊為基礎,調整自己的策略行為。該 案例說明了在市場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擁有優勢之行動者可以透過自身. 政 治 大. 優勢資訊之揭露,將訊息此一變量導入市場,使交易的效率增加並減少部 分劣幣驅逐良幣之風險。. 立. ‧ 國. 學. 因此,從訊息經濟的角度來看廠商之間的合作行為,可以發見廠商間 的合作往往面臨了資訊不對稱的情形,尤其在 R&D 策略聯盟的形成,更是. ‧. 充滿了財務以及策略上的風險(邊泰明、林淑雯和王宜婷,2010)。因此, 本研究擷取前述學者對於訊號觀點的研究,認為訊號能夠在充滿資訊不對. sit. y. Nat. 稱的市場上扮演一個重要的媒合角色,並有助於市場效率之促進。準此,. io. er. 本研究擬將此概念運用於合作聯盟建立之分析上,因於資訊缺乏的情況下, 貿然形成 R&D 合作聯盟必須背負著相當巨大的風險(Reuer and. n. al. Ch. i n U. v. Lahiri,2013),而在廠商各自條件良莠不齊的情況下,如何藉由訊號揭露. engchi. 的機制促進廠商間合作的效率是本研究主要探討的重點。下一部分將回顧 將訊號理論運用於合作聯盟建立之文獻,並從中擷取本研究所需之理論變 數,以利後續實證研究之進行。. 23.

(32)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二、訊號與廠商合作網絡之建立 高科技產業之廠商需透過不斷的創新以維持競爭力,誠如前述,廠商 間的合作是廠商維持競爭力的重要策略。促進產業地域內廠商合作的因素 眾多,對廠商而言,合作網絡的建立有助於廠商間彼此資訊的流通,進而 產生創新。廠商在挑選合作夥伴時係以滿足自身需求為依據,資源上的互 補、地理空間上的鄰近、交易對象之研發能力…等諸多因素皆會影響廠商 於組成合作聯盟時的決策行為,以下回顧過去有關合作聯盟建立的相關文 獻,並以訊號的觀點出發,探討廠商擁有那些訊號或者特性有助於吸引其 他廠商與其組成合作聯盟。. 政 治 大 資訊上不對稱的情形會出現在各種交易的場合,並對交易產生不利的 立. (一)地理空間上的鄰近對合作聯盟的影響. 影響,尤其在進行知識密集(knowledge-intensive)產業的相關併購行為時,. ‧ 國. 學. 這些資訊不對稱所可能帶來的風險必須盡可能地事先消除 (Higgins and Rodriguez,2006)。Ragozzino and Reuer(2011)指出,廠商的 M&A 行為在. ‧. 沒有特殊的訊號以辨明交易對方的特性時,更容易產生在地化(localized). sit. y. Nat. 的現象,其認為和距離較近的廠商進行 M&A 行為較能更避免逆選擇的風險, 因其能夠較容易得知交易對象的資源狀況和公司經營。因此,根據以上的. io. n. al. er. 論述,其隱含的意義為無論是廠商間的 M&A 或者組成 R&D 的合作聯盟關係,. i n U. v. 其性質上皆牽涉到對交易對象的了解。廠商必須先行了解交易對象所擁有. Ch. engchi. 的各項特質,以辨明是否為其所需要的夥伴,而在沒有其他方式可供辨明 的情況下,地理上的鄰近關係擁有消彌部分資訊不對稱的功能且包含著強 化會意知識傳遞之功能。 Reuer and Lahiri(2013)進一步將上述有關廠商間 M&A 考慮地理鄰近 性的原因進行衍伸,將其擴張運用至廠商間 R&D 合作聯盟建立之實證研究, 實證結果顯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地理鄰近性確實對廠商間合作聯 盟的建立存在著負相關的關係,即廠商間彼此地理上的距離越遠,則不利 於 R&D 合作聯盟的產生。Reuer and Lahiri(2013)的論點反映出地理上的 鄰近能為廠商帶來優勢,例如組織間的交換與頻繁的交易以及一些非正式 的互動等。而這些優勢正好有助於會意知識和地方性(localized)知識的傳 24.

(33) 空間地域廠商訊息與產業合作網絡之研究-以台灣 ICT 產業為例. 遞,因此吸引廠商間組成 R&D 合作聯盟。 結合以上的論點,可以發現地理上的鄰近在廠商間資訊不完全的情況 下能夠一定程度的消彌資訊不對稱所引發的逆選擇效果和減少資訊搜尋的 成本。此外,廠商在空間上的群聚除了帶來許多競爭上的優勢外,對於知 識密集的產業,最重要的是知識外溢的效果以及增加傳遞會意知識的機會。 因此,知識密集的高科技廠商在尋求組織間合作網絡的建立上,會傾向於 選擇地理空間上較為鄰近的廠商組成 R&D 合作聯盟,在此面向上,地理上 鄰近與否可以被視為是一種訊號,並且成為高科技廠商挑選合作夥伴的評 估因素之一。. 政 治 大. 本研究即擷取前述多位學者就地理鄰近性對於廠商進行 M&A 或者組成 R&D 合作聯盟的影響之觀點為理論基礎,將廠商於地理空間上鄰近與否作. 立. 為理論變數,以測試地理鄰近性此一訊號是否會影響台灣 ICT 產業廠商間. ‧ 國. 學. R&D 合作網絡之建立。 (二)廠商研發能力對合作聯盟的影響. ‧. 擁有優秀的研發能力能為廠商帶來許多競爭上的優勢,並且有助於合. Nat. sit. y. 作網絡的建立(Ahuja,2000)。廠商可以透過累積學習的成果和大量投資於. er. io. 研究來提升研發能力,然而,不同程度的投資、資源的配置以及學習能力. al. 的差異皆會影響廠商研發能力的強弱,因此,研發能力強弱的判斷依據包. n. v i n Ch 含對研究發展的相關投資以及廠商的研發績效兩個部分。從廠商間 R&D 合 engchi U 作聯盟的性質來看,為了達到研發創新的目的,其需要大量的知識交換, 藉由透過新舊知識的交融(recombinant)以產生創新的能量 (Fleming,2001),此時,若廠商本身擁有創造新穎點子(idea)或知識的能 力,則該項特質對於其他缺乏研發能力或研發能力較弱的廠商而言有著強 烈的吸引力。因此,為了獲得該項能力,創新能力較差的廠商會傾向透過 組成 R&D 合作聯盟來獲得或者強化此項能力(Sullivan and Tang,2013)。 此外,邊泰明等人(2010)將廠商對研究發展的相關投入視為一種「研 發資產」 ,邊泰明等人(2010)將廠商的研發資產分為資產專用性、正式合約 以及非正式交換三個部分,並且透過 SEM(結構方程模式分析)進行實證分 析,研究結論認為廠商的研發資產和廠商間信任關係的建立存在著正向的 25.

(34)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影響效果,透過研發資產的累積增進廠商間的信任基礎並促成合作,最終 間接影響合作廠商的合作績效(市場佔有率、投資報酬率、銷售金額等)。 事實上,無論是高技術人才或者是廠商的研發能力與相關投資(Luo et al.,2009; Ahuja,2000),邊泰明等人(2010)認為其皆屬於研發資產的一 種,並可歸屬於資產專用性的範疇,所謂的資產專用性,意指廠商對特定 資產的投資,而這些資產若轉為其他用途則無法完全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易言之,資產專用性可視為一種經濟形式上的制約,其限制該類型資產轉 用的彈性。因此透過對專用資產的投資,可以標示出廠商致力於進行研發 工作的訊號,進而達到合作關係的促進與信任關係的維護。 準此,從以上學者的論述可以歸結出廠商自身所擁有的研發能力及對. 政 治 大 R&D 合作聯盟的廠商擇定合作對象前是一種可供篩選(screening)的訊號。 立 研究發展的相關投資除可歸屬於研發資產的一種外,亦可以被視為欲組成. ‧ 國. 學. 研發能力的強弱不僅代表廠商競爭力的強弱,亦象徵著廠商所擁有的資源 總量和知識整合能力,因此,研發能力較弱之廠商為了獲得更好的發展機. ‧. 會會傾向和擁有高研發能力的廠商進行合作,以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而 研發能力較強之廠商亦可透過對外尋求小廠合作的方式降低創新技術的風. sit. y. Nat. 險,提高靈活性。另從合作與信任的觀點來看,研發資產的投入有助於廠. io. al. n. 作績效的作用。. er. 商間信任關係的生成,並有助於合作關係的建立與維持,最終達到提升合. Ch. (三)社會資本對合作聯盟的影響. engchi. i n U. v. 社會資本討論的範疇甚廣,舉凡商譽(reputation)、信任(trust)、網 絡地位(network poisition)…等,皆包含在社會資本討論的範圍內。誠如 第一節對於社會網絡所回顧之內容,社會資本包括網絡及鑲嵌於網絡中的 可動用潛在資源兩部份,廠商所擁有的社會資本越豐富,則表示其能動用 較多的資源來達成目的,而其所擁有的豐富資源象徵著該廠商的吸引力, 藉著豐厚的社會資本存量,能幫助廠商更容易贏取其他廠商的認同,以利 於合作網絡之建立。 從個體廠商的層面觀之,網絡內部結構包含了中心性(centrality)、 結構洞(structural holes)與強弱連結(strong and weak ties)等概念, 26.

(35) 空間地域廠商訊息與產業合作網絡之研究-以台灣 ICT 產業為例. 誠如第一節對於網絡地位之相關文獻回顧,可以發現中心性以及結構洞的 概念象徵著行動者在整體網絡中的地位,並且涉及該行動者所能獲得的資 源豐富程度。基本上,廠商的網絡地位越高越容易影響知識的外溢與傳遞, 對於以創新為需求導向之廠商而言,中心性程度較高的廠商在網絡中的地 位較為顯眼(visibility),並且和網絡地位較高的廠商進行合作能夠減少 一些合作上所需的後續監督成本(Powell,White,Koput and Owen‐Smith, 2005)。此外 Powell et al.(2005)亦指出廠商所擁有的網絡地位(中心性 程度)是難以取得的,除非藉由不斷的進行研發合作行為,否則要以其他方 式累積在網絡中的地位往往是不具效率的。因此,網絡地位的累積涉及廠 商對社會網絡關係的長期投資與經營,而擁有較高網絡中心性的廠商則標. 政 治 大 在此基礎下,Luo 立et al.(2009)延伸 Powell et al.(2005)的概念,. 示了該廠商經營上的成功以及持續創新及成長的潛力。. ‧ 國. 學. 認為行動者在網絡中的中心性程度越高越能減少其他廠商判斷上的不確定 性,並且認為廠商若用較高的社會資本存量(例如中心性程度)標示. ‧. (signalling)了其競爭能力,則可以減輕市場上的不確定性,並且相對減 少其他訊號(signal)對合作網絡建立之影響力。因此,根據 Luo et al.(2009). sit. y. Nat. 的理據推斷,可以把廠商的社會資本豐富程度與否視為一種強力的訊號,. io. er. 並可認其對廠商間合作網絡的建立有著相當的影響力,在廠商擁有較高網 絡地位的情況下,越容易吸引其他廠商和其形成合作網絡之夥伴關係。. al. n. v i n Ch 除了網絡中的資源外,社會資本所談及聲譽或者廠商彼此之間的信任 engchi U. 關係亦對廠商間合作網絡之建立有相當的影響。Dollinger,Golden and. Saxton(1997)認為廠商的商譽是是一種無形的元素,擁有良好聲譽的廠商 標示出其擁有較強的競爭意圖。Gu and Lu(2014)認為廠商的聲譽代表著廠 商過去行為的累積與未來的前瞻性的展現,並顯示出該公司整體的吸引力。 過去有許多學者認為廠商擁有曾經管理或者運作合作聯盟的經驗將有助於 未來形成新的合作聯盟,並將此視為一個代表廠商聲譽的訊號,認為透過 重複的互動能夠增進廠商間的信任關係(Gulati,1999;Ryall and Sampson,2006),而此論點亦和 Gu and Lu(2014)的觀點相仿,認為聲譽和 廠商過去歷史的累積有關,聲譽的建立需耗費時間成本,並且有助於廠商 吸引力的增加,促進新的合作關係的產生。 27.

(36)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第三節 小結 本章節依序回顧社會資本與網絡、合作網絡的形成、廠商創新、產業 群聚以及廠商訊息對合作網絡建立之影響等重要概念,綜合前面述及之文 獻,勾勒出本研究之框架及理論基礎。本研究係以探討可以促成廠商形成 合作網絡之影響因素為研究主軸,並以訊號理論來分析解構之。本章節結 束前先就前述提及之文獻作一綜理。 廠商間合作的關係事實上即屬於社會網絡的範疇,誠如前述回顧之文 獻,促成廠商間組成合作聯盟之因素眾多,然因本研究主要探討之網絡類 型為廠商的研發技術網絡(R&D),故本研究擷取廠商知識取得及學習的觀點. 政 治 大. 作為研究理論,並認為在全球化高度競爭的時代,廠商是否能透過 R&D 聯 盟有效率的進行創新是維持產業競爭力之關鍵。廠商創新的來源除了內部. 立. 研發外,外部知識的取得更是關鍵,因此,透過建立合作聯盟的方式來取. ‧ 國. 學. 得合作夥伴的知識或資源變得極為重要。廠商彼此間組成合作聯盟的效益 主要反映在取得新穎知識所耗費的成本降低,以利於創新的可能,從社會. ‧. 網絡的觀點出發,廠商間合作網絡的建立即屬於嵌入的概念,當廠商成功 的進入知識交換網絡中,即代表其擁有獲得外部知識的途徑。. sit. y. Nat. 再者,從地理面的觀點切入,廠商在空間上的群聚有利於正面外部效. io. n. al. er. 果的擴散,地理空間上聚集的效果反映在資訊取得及學習的面向上,即代. i n U. v. 表訊息在廠商間傳遞速度較為迅捷,且可以增加許多非正式的互動與合作. Ch. engchi. 機會(Almeida and Kogut,1999),以利傳遞珍貴的會意知識。此外,本研 究擷取林淑雯(2010)及 Luo et al.(2009)的觀點,認為各個空間地域的地 方背景與文化以及外部環境的氛圍皆不盡相同,並且會對一地區的網絡結 構與型態產生影響,最終導致不同的空間地域廠商有著不同的合作行為。 最後,除了空間地域屬性的外部影響外,廠商在尋求合作夥伴的過程 裡,有許多因素是必須考慮的,這些廠商所考慮的面向可以被視為一種訊 號,並依據其他行動者所發出的訊號挑選適合的合作夥伴。本研究整理數 位學者的看法,認為地理空間上的相對關係、廠商的研發能力以及廠商的 社會網絡關係與廠商聲譽狀況等因素,在環境不確定以及資訊不對稱的情 況下,廠商所擁有的這些特質可以被視為是一種訊號,藉由資訊揭露之方 28.

(37) 空間地域廠商訊息與產業合作網絡之研究-以台灣 ICT 產業為例. 式將這些訊號傳遞出去有助於廠商間尋求合作夥伴,建立合作網絡,使得 產業地域內的網絡關係更為綿密,以幫助產業地域內的廠商提升創新能 力。 總言之,本研究汲取多位學者對於訊號及合作網絡的觀點,整理出以 上類型主要理論變數以測試「訊號」此一變量,是否有助於知識密集產業 廠商間研發合作網絡之建立;並且導入空間地域的概念,分析不同空間地 域屬性是否會對廠商研發合作網絡之建立產生影響,以期能從資訊揭露以 及產業群聚的觀點出發,給予台灣高科技產業一點政策上以及治理上的建 議。.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9. i n U. v.

(38)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0. i n U. v.

(39) 空間地域廠商訊息與產業合作網絡之研究-以台灣 ICT 產業為例. 第三章 台灣 ICT 產業介紹 第一節 台灣 ICT 產業定義 隨著網際網路與通訊科技的蓬勃發展,資訊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已然成為現今世界各國重點發展的 產業。經濟合作暨發展聯盟(OECD)以聯合國國際行業標準分類(ISIC)為基 礎,將 ICT 產業定義為「必須以電子方式達到或促進資訊處理及通訊之 功能,包括傳送及顯示。」,依據該定義,舉凡 ICT 製造業、ICT 產品交 易業、ICT 服務業等,皆隸屬於 ICT 產業之範疇。我國 ICT 產業依據 OECD. 政 治 大. 所界定之範圍,涵蓋 ICT 製造業以及 ICT 服務業此兩大領域,行業別分別. 立. 包括「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電信. ‧ 國. 學. 業」及「資訊業」等四種。歷經二十餘年的發展,我國業已成為 ICT 產品 的製造設計大國,在硬體的研發製造上佔有優勢,重要產品包括筆記型電. ‧. 腦、主機板、桌上型電腦、無線網卡等。ICT 產業是帶動我國經濟發展的 重要產業,其產業鏈之上下游相關產品已佔我國製造業產值及出口總額逾. Nat. sit. y. 百分之五十。就出口對象於言,ICT 硬體設備之主要出口對象為北美地區,. io. er. 其次依序為西歐和中國大陸;在 ICT 服務業貿易方面,我國網路通訊產品 出口地區以亞太地區為主,其次依序為歐盟與美國。. al. n. v i n C h ICT 硬體產業鏈,然而,ICT 整體而言,我國擁有完善的 產業中附加 engchi U. 價值較高的軟體、服務和系統整合相較於其他國家則較為薄弱,究其原因 在於我國 ICT 產業係以硬體生產代工起家,軟體的研發多集中於中小型企 業,而小型廠商較缺乏研發、國際市場行銷及通路建構的能力,加之國內 消費市場不足,因此難以形成具有競爭力的大型軟體企業,導致我國 ICT 產業在軟體研發方面的能力相對不足。因此,為提升我國 ICT 產業的競爭 力,如何透過相關產業政策提升我國 ICT 產業研發創新之「軟實力」是重 要的關鍵。. 31.

(40) 第三章 台灣 ICT 產業介紹. 第二節 ICT 產業發展特性 ICT 產業作為台灣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肩負著我國經濟成長的重責 大任,同時亦反映出我國在高科技產業裡的技術水平。總體而言,ICT 產 業係屬技術密集之高科技產業。由於 ICT 產業對創新活動的高度需求,需 投資大量的研發成本及沉沒成本於研發部門,且由於專業化分工之現象, 單一廠商難以擁有所有的知識和技術,結合以上兩點可以發現,ICT 產業 廠商對外尋求合作夥伴以進行生產研發行為是極為重要的策略,在內部資 源有限的情況下勢必需要尋求外部資源以提高廠商創新的可能,並且共同 負擔研發的成本與風險,藉由合作網絡的連結,避免資訊和知識上的閉鎖. 政 治 大. (lock-in),以因應高度競爭的產業環境。以下分別介紹 ICT 四大類別產業 發展特色。. 立. ‧ 國. 學. 一、電子零組件製造業. 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為各種資訊產業的上游,接續在電子零組件研發與. ‧. 設計產業之後,製造電腦、通訊、資訊、家用電子設備等相關產品之基本 零組件。因此,隨著資訊科技快速演進,對於電子零組件有著越來越多樣. y. Nat. io. 演舉足輕重的腳色。. n. a. l 二、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 Ch. engchi. er. sit. 化的需求,並使得上下游廠商產生緊密的連結關係,其在 ICT 產業鏈中扮. i n U. v. 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主要是生產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 相關產品。行業包含電腦及其週邊設備、通訊傳播設備、視聽電子產品、 資料儲存媒體、量測、導航、控制設備及鐘錶製造業、輻射及電子醫學設 備製造業、光學儀器及設備製造業等,其生產的產品多與日常生活以及消 費活動有關,可滿足個人、家庭和企業的各種需求。. 32.

(41) 空間地域廠商訊息與產業合作網絡之研究-以台灣 ICT 產業為例. 三、電信業 電信業被定義為「凡以有線電、無線電、光學、電磁系統或其他科技 產品從事發送、傳輸或接收符號、信號、文字、影像、聲音或其他性質訊 息等服務之行業均屬之。」 ,係屬 ICT 服務業之一環。電信業所涵蓋的範疇 包括:有線通信服務、無線通信服務、衛星通信服務及網際網路接取服務 (IASP)業者。電信業具有公用性之特性,因此所提供之服務項目及合法 性與民眾權益相關,須受主管機關嚴格管制。此外,電信業係資本與技術 密集產業,需投入高度的技術與大量的資金,並提供顧客多元化的選擇, 以避免在市場服務替代性高的情況下被淘汰。. 政 治 大 資訊業為 ICT 服務業的範疇,主要從事電腦軟體設計、電腦系統整合、 立. 四、資訊業. 其他電腦系統設計以及從事入口網站經營、資料處理、網站代管與其他資. ‧ 國. 學. 訊供應服務,該產業屬於技術密集產業,客戶藉由資訊服務業者提供的產 品或服務,將各類原始資料和知識加以製作、管理、存取,創造出整合性、. ‧. 網路化、最佳化的資訊系統,提供給自身及不同使用者應用,該產業特性. sit. y. Nat. 為固定投資少,進入門檻較低。. er. io. 總的而言,ICT 產業是一門注重研發合作之產業,該四大類別產業各. al. 與其他類型產業有所關聯,相輔相成。從細部產業類別探討,可發現 ICT. n. v i n C h服務業兩大產業領域。通常而言,製造業與服 產業包括 ICT 製造業與 ICT engchi U 務業無論在「產品」的生產過程、 「產品」的提供過程以及對研究發展的投 入等多個面向上,有著許多的差異性,並導致製造業與服務業兩者對於研 發技術網絡之需求以及型態有所不同。就「產品」的角度來看,服務業所 生產的「產品」具有無形、無法儲存、服務提供者與接收者不可分割與服 務提供變異性高等特性,因此相對於製造業而言,服務業在研發創新的投 入偏低,創新程度也較為不足,因服務業較為側重的是與「產品」使用者 的接觸,並提供相關服務,而製造業則較為注重「產品」的生產過程,思 考如何透過製程的改進、研發技術的創新等方式減少生產成本或者提高附 加價值。根據國科會全國科技動態調查的資料顯示,我國 ICT 製造業廠商 於 2012 年投入之研發經費總計為新台幣 231,174(百萬)元;服務業為新台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根據奧地利金屬科技產業公會(簡稱 FMTI)資料,截至 2018 年,該會隸 屬機械與整廠設備之供應廠商(含製造商)約 1,200 家,產業從業人員約 13.5

為配合政府推動六大新興產業及十大重點服務業之發展與開拓就業

【5+2產業】亞洲矽谷 電腦資訊技術類 物聯網自動灌溉與排水系統設計班. 【5+2產業】亞洲矽谷

亞洲‧矽谷學院 工業技術研究院 資訊工業策進會 產業人才投資方案.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local governance theory and Rhodes’s policy network theory; furthermore, taking two examples in Taiwan, which are Wu-Lai hot spring area and Tai-an hot

為配合政府推動六大新興產業及十大重點服務業之發展與開拓就業

‡網路作業系統( network operating system). ‡網路作業系統( network

n Another important usage is when reserving network resources as part of a SIP session establishment... Integration of SIP Signaling and Re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