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網路學習

一、 網路學習內涵及趨勢

網路學習就字面上來說,是一種利用電腦透過網際網路來學習的方 式(Rosenberg, 2001)。林聰儒(2000)指出網路學習就是利用網際網 路來傳遞課程,加上超媒體輔助設計的課程教材,提供一個具有個人化、

即時性與兼具同步式與非同步式的學習環境。在國內,網路學習亦被稱 為電子學習、線上學習、網路學習、網路化訓練、或數位學習…等(曹 世亮,2001;黃貝玲,2001;鄒景平,2000)。經建會人力規劃處(2001)

對網路學習下的定義為:「網路學習是指運用網路促成的學習,包括:

學習內容的製作、傳遞與擷取、學習經驗的管理及學習社群的交流等。」

網路學習是近十年來教育研究與實務的重要焦點及趨勢之一。網路 科技的快速演變,已經對人們獲取知識或建構知識的方式產生極大的影 響。由於通訊技術與數位媒體日益發達,世界各國皆期望藉由資訊與網 路科技來提升教育的品質與成效,積極應用資訊與網路科技於教學之中,

打造不受時空限制的網路教學環境(謝惠雯、陳昭珍,2011)。近年來,

網路學習較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更能著重在學習者的各種需求上

(Chang, 2007)。對於傳統講述性教學-學習者被動接受知識的教育方 式有諸多意見產生。;不少學習理論主張學習應該使學習者主動參與學 習環境、並可透過與其他學習者的合作,來共同解決問題、達成學習目 標。

在全球,因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的盛行及方便,無線網路已近趨 普及。Topland(2002)從學習的管道定義行動學習,認為行動學習是多 種管道式(multi-channel)的網路學習。吳明隆(2011)指出當無線網 路所形成的「行動化」環境發展愈成熟,讓學習融為生活環境的一部份 時,讓人類的學習更多元、更自由自在,使得知識的創造與運用更具便

利性,任何人只要願意學習,可在任何時間及地點進行學習。因此,在 未來網路學習將因此更為普及化。

良好的互動是學習中必須達成的首要目標,唯有透過互動才能達成 學習與教育目的(Moore,1993),良好的互動能夠維持學習者在學習過 程中主動學習的態度、更積極朝向學習目標前進並有更良好的學習成效

(Barker, Frisbie,& Patrick, 1989; Repman,& Logan, 1996; Rovai, 2000;

Vygotsky, 1978;)。由此可見,互動可說是達到有效學習與資訊交流的 重要關鍵(Keegan, 1996; Osman,& Herring, 2007; Saleh, Lazonder,&

Jong,2007)。然對於網路教學來說,較難克服的不在於課程內容的講授,

孫春在(2000)依據了網路學習理論與經驗歸納出四項網路教學的目標,

稱為 ASIA 原則。其中一個原則指出,由於網路學習人口眾多,因此如 果偏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則教師負擔將十分沈重。因此在課程中 如何使學習者能主動、積極融入課程活動並且能與其他課程參與者進行 良好的雙向互動,這正是網路教學者極需發展的技巧

(Daradoumis,Martínez-Monés,& Xhafa, 2006; Woo,& Reeves, 2007),也 將是未來網路學習系統開發者所應注意及加強的重點。

二、 網路學習之特色

Badrul(1997)界定網路教學「係一種以超媒體為主的教學方案規 劃,利用全球資訊網的屬性與資源,以創造一個有意義的學習環境,目 的在於促進與支持學習活動」。它建構在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

之上,利用其超文件與超媒體的特性,建構的一個完整而有目的的方案;

目的在於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以及持續學習、終生學習的行為

(Badrul, 1997)。網路教學是利用網際網路及全球資訊網的特性及資源,

結合學習理論及教學策略在網路上進行的教學活動(潘文福,2001),

網路教學更能協助教師更有效的達成教學目標(徐新逸、吳佩謹,2002),

成為教師教學上的輔助工具,學生的學習工具(黃義峰、許銘津,2003)。

總結以上,簡單的說,網路教學即是利用網路的特性與資源結合學習理 論及教學策略使教師更有效的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工具。

今日科技的發達及教育上的需要,使得網路教學涵蓋的面向更為廣 泛。網路因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提供豐富的學習內容、多元的學習資 源、成本與時間的節省、自我調整步調的學習、合作學習的環境、開放 的學習情境與個人化的學習需求等優點,使得以網路為主的教學與學習 方式及環境因已孕育而成(蘇惠玉,2004; Alavi,& Leidner, 2001 ;

Beam,&Cameron, 1998 ; Hiltz,& Wellman, 1997)。隨著數位技術的進步,

許多互動的多媒體教材相繼問世,使學習活動產生巨大的變化(蒯光武、

陳浚卿,2010)。在新型態的教學模式中,教師開始利用電腦、網路及 數位化內容進行教學活動,除傳統的文字以外,並以圖像、影音等不同 的傳播媒介,提供學習者豐富的學習資源(謝惠雯、陳昭珍,2011)。

此外,網路學習可提供同步且即時的互動討論系統,如討論區、聊天室 等;教師亦可於課堂上使用網路多媒體工具輔助教學,引發學生的學習 動機。運用網路平台設計教案是一種好的教學策略,經由學習平台追蹤 學習者的線上學習行為,有助於掌握系統與學習的效果(劉明洲、蔡蕙 芳、陳立輝,2007)。「網際網路」的崛起,可說為教育帶來了重大的 變革,成為教育工作者的一項利器。

而在網路學習方式上,最常見為搭配多媒體教學方式,期望利用多 媒體呈現的能力,來豐富教學內容與增加學習者的了解。Zhang 及 Zhou

(2003)指出為了加強學習者的興趣,可於網路學習過程中,運用多媒 體技術,加上如動畫、影像等內容,可提昇教育訓練之成效。其二,多 元化的課程內容也為一主流,多元化的學習資源、多人化的學習參與、

多樣化的學習機制…等(吳明隆,1998),他能使學習者來自四面八方 的網路教學更為人性化,更被接受。

網路學習的特色、優點如此多,要能樣樣都用得恰到好處卻也不是 件容易的事。徐新逸(2006)研究指出內容是學習的材料,對數位學習 的成效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因此要如何利用、使用時應該注意哪些要點 才能發揮其特性並符合經濟效益,使網路學習內容有更高品質及高效果 以達成學習目的與績效,是網路教材設計者應特別關注的焦點。下一段 研究者將對網路教材設計的相關文獻做探討,以作為本研究之教學網站 設計開發的參考依據。

三、 網路教材設計

教材設計可說起始於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1961-1965 年他使用了 系統方法執行「教學系統發展計畫」,該系統方法可說是最早的教學設 計模式。到了1980 年,根據研究報告統計,已有 100 多種系統化教學 設計模式,但幾乎都是依循著相似的系統法則而來。現今較常見的還有

(1)Dick 及 Reiser 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1989),此模式重視教學起點 目標界定,也主張在整體教材發展過程裡,每個主要步驟完成之後皆要 透過評鑑方式進行修正。(2)Kemp 等人的環形教學模式(1998),過程 須隨時考慮學生需求、教學目的、優先順序和約定條件。(3)Horton(2000)

針對 e-learning 提出來的設計模式,此模式重視組織實際施行 e-learnin 需要考量的要素。(4)Nieveen(1997)提出的電腦助課程分析設計與評 量模式,每一個階段步驟是結合了形成性評量分析的螺旋過程,始研發 模式更為精緻及完整。(5)Heinich, Molenda, Russell 和 Smaldino(1996)

提供一套程序性指引,以設計實際運用於教室之中的教學媒體為重點之 ASSURE 模式…等。

上百多種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不斷的被使用、修改、設計出,已有 研究發現從中可歸納出各個模式皆不脫離之五個項目「分析(Analysis)、

設計(Design)、發展(Development)、建置(Implementation)、評鑑

(Evaluation)」。也就是我們目前在數位學習領域所常聽到的 ADDIE 模 式。

徐新逸(2003)藉分析國內外數位學習課程模式文獻,並應用最常 見之數位學習內容發展模式 ADDIE 模式的架構,歸納提出一個數位學 習課程設計工作流程圖;其流程包含了「分析設計發展實施評 鑑」各階段又依不同重點再做工作細分。流程詳細內容請見圖 2-1:

2-1 數位學習課程設計工作流程圖

資料來源:徐新逸(2003)

網路學習是一個全新的教學方式,與一般傳統教學差異性大,不能 以傳統教室的學習方式來進行設計發展。為了避免嘗試網路學習時容易 發生的負面影響,網路教學設計最好能依據系統化和程序化的設計步驟 來進行,較易達到預期的目標,真正發揮其效果(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2006),因此本網路學習教材研究將會以系統化設計方式來進行。

上一節文獻中提了很多網路學習的特色及優點,在網路學習教材發 展過程中,為了能將網路的豐富資源、不受時空限制和多元溝通系統…

等的特色充分發揮,在設計網路學習教材時有些要素、策略及功能是必 須注意的。美國數位學習大師 Allen(2003)指出數位教材設計是否能使 一門教材成功的關鍵之鑰就是在於能否啟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也提出 七項能引起學習動機的教學設計方法及策略。搭配國內外其他學者相關 研究文獻,研究者歸納出一個設計良好的網路教材應考慮下列因素(蔡 秀勤,2004;賴奕璇、張瓊穗、王尹伶、甘珮甄,2003 ; Allen, 2003 ; Gillani,& Relan,1997):

(一)有科技的特性:不管是新硬體與新軟體的運用,或是系統性的 特性規劃,都是良善網路教材所應注意到的。

(二)需能符合個別差異:教材設計應考量學習者之基本知能、學習 特質及使用經驗。

(三)提供多元互動:網路教材應依學習者不同的需求給予不同的反 應與回饋,並提供適當的指引與提示。可設計成趣味或故事性

(三)提供多元互動:網路教材應依學習者不同的需求給予不同的反 應與回饋,並提供適當的指引與提示。可設計成趣味或故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