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TRIZ 創意發明方法

一、 TRIZ 的源起及意涵

TRIZ 為俄文 Teoriya Resheniya Izobretatelskikh Zadatch 之縮寫,英 文譯為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TIPS),其意義為「創新發 明問題解決理論」,是在二次大戰結束後,由當時任職於前蘇聯海軍專 利局的年輕審查官Genrish Squlovich Altshuller(1926~ 1998)與他的團 隊,依據對各專利文件的分析,所發展而成的一套方法(Altshuller, 1999)。 他從 1946 年開始研究並且從事發明,在閱讀了大量專利後發現,在這 些獨立的專利中,有些解決問題的通用模式存在,進而認為:「存在一 些萬用發明原則,可作為發明創新高級新技術的基礎,假使這些發明原 則,能加以確認與整理,並用來教導從事發明者,則其發明過程更可預 期」。

Altshuller 與他的 TRIZ 團隊在 50 年的研究中,針對 TRIZ 提出很多 發明創新之問題分析工具與解題工具,一般泛稱為TRIZ 技法。例如:

39 矛盾衝突(Contradictions)矩陣與 40 創新解題原則(Principles)、76 標準解決方法(Standard Solutions)、物質—場分析(Substance-field)、8 種演化類型(Evolution of TechnologicalSystems)、技術效應等

(Technological Effects)(Fresner, Jantschgi, Birkel, Bärnthaler, & Krenn,

2010; Li,& Huang, 2009; Pin, Haron,Sarmady, Talib, & Khader, 2011;

Verhaegen, D’hondt, Vertommen, Dewulf, & Duflou, 2009; Zhang,&

Shang,2010)。近年來全球各國學者也不斷嘗試增强其理論架構並延伸其 應用範圍。

隨著全球化世代到來及生活的訊息萬變,各產業在技術與服務的競 爭上是日益嚴峻。因此,「創新」可說是產業及公司競核心爭力最直接 的來源。由於 TRIZ 理論於各種不同的產業有著廣泛的應用潛力,能有 效的為國家、產業或企業迅速提升創新能力。目前 TRIZ 技法已漸在國 際間受重視,紛紛為工業界採用,例如:Motorola, Siemens, Phillips、美 國克萊斯勒公司、福特公司、通用公司、全錄公司等,也受學術界所引 用,並發展相關軟體例如:IWB 及 TechOptimizer 等,協助工程師應用 TRIZ 開發產品(曾念民,2004;鄭稱德,2002 ; Altshuller, 1999; Souchkov, 2007)。

二、 TRIZ 設計工具

TRIZ 的主要方法與工具共可分為四種:39 矛盾矩陣與 40 創新解題 原則;物質、場分析與 76 項標準解決方法;科學與技術成果數據庫;

ARIZ(Li,&Huang,2009; Pin et al., 2011; Verhaegen et al., 2009; Zhang,&

Shang,2010)。本研究將取其中「39 矛盾矩陣與 40 創新解題原則」形成 一個教學單元活動。以下分別對這其做說明。

39 矛盾矩陣與 40 創新解題原則的基本意義是,創新設計問題包含 至少一個以上的矛盾問題,當其中一個參數被改進,另一個參數可能就 惡化,例如:當一個產品功能變多時,重量就會增加。TRIZ 法追求的是 如何消除矛盾、衝突。Altshuller 針對最具創意的 40,000 專利中,歸納 出 39 個會形成技術矛盾的參數(詳見附錄六),並將這 39 個矛盾特徵 列成一個矛盾矩陣矛盾;矩陣的表現方式為行設定為「欲改善的工程參 數(Improving Engineering Parameters)」,列設定為「欲避免惡化的工

程參數(Worsening Engineering Parameters)」,行列構成一個 39×39 的 矩陣表。為了解決這些矛盾,他整理出40 個創新解題原則(詳見附錄 七);分別針對每個矛盾、衝突給予建議、原則。使用者只需將欲改善 的工程參數與欲避免惡化的工程參數取交集,可得到一組數字,如下表 2-7 所示,該數字對應到之創新解題原則即可幫助使用者解決問題。

(Fresner et al., 2010;Li,&Huang,2009; Pin etal., 2011; Verhaegen et al., 2009;Zhang,& Shang,2010)。故使用者只需將欲解決之問題作分析,並找 出其相對應之工程參數,使用矛盾矩陣即可快速找出解題方法,其方便 性及快速性為研究者選用其作為課程中TRIZ 工具之主要原因。

2-1 39 矩陣式意圖 惡化參數

改善參數 1 … 39

1 26,35

18,19

35,3 24,37

2 2.26

35

1,28 15,35

:

39 35,26

24,37 … 5,12

35,26

三、 TRIZ 的解題步驟

因為 TRIZ 方法能有效的解決工程問題中之矛盾及衝突,並讓不同 利益需求之間達成平衡及妥協,TRIZ 方法很快的普及於全球學術界及工 業界(Fresner et al., 2010;Li,&Huang,2009; Pin et al., 2011; Verhaegen et al., 2009;Zhang,& Shang,2010)。其主要程序如下:

第一步驟:有用功能益處之說明。此步驟之目的在於對該功能之的 認可,同時並說明此功能存在的意義。在此步驟中首重的是在設計過程

38

給予心態上的重新規劃,也就是說每個功能皆是一個重新的開始,而不 應被任何無關的假象所局限住。

第二步驟:理想化之追求。我們知道在 TRIZ 中是把任何發明視為 不同理想化程度的表現,故此步驟之主目是在提高在未來的創新過程中 接近完美的程度。同時,我們也將進化模式的理念給帶入,為的是儘可 能求得最理想的設計。

第三步驟:問題之定義。問題之定義主要是作為輔助設計者來找出 較具可行性的考量,因此應特別重視有用功能及不理想狀況的分析。由 於在 TRIZ 的世界裡是沒有所謂的對與錯,因此針對已存在的設計,僅 能找出較好與較差的設計表現,同時藉此也可直接列出所有矛盾衝突的 描述。

第四步驟:設計參數的列出。藉由第三步驟中矛盾衝突的列出,因 此可配合著 39 個設計參數在各自定義上的敘述,藉此來找出所有希望 不變壞之參數及希望改善之參數。

第五步驟:矛盾矩陣的成立。當我們已確實掌握住所有的設計參數 後,就可將希望不變壞參數以列的排列,並以希望改善參數以行的排列,

來找出我們所需的設計原理。

第六步驟:設計原理的取決。一般而言,我們會找到相當多的設計 原理,就在同時可根據矛盾矩陣的定義,來作眾多設計原理的統計並利 用其出現次數的多寡來決定適用的可能性。但此統計的作法並不是唯一 找出適用原理的方法,在該過程中,有時得仰賴創造力的表現以及所有 在 TRIZ 中之觀念與工具來輔助找尋。

第七步驟:創新設計的實現。最後一個步驟就是將所有被找到並被 視為可行的設計原理再次的作整理,一般而言,是從最被認為可行的設 計原理著手,然後依次地將所有設計原理一一實現。

上述七步驟,與前一節探討之問題解決歷程做對照,可看出其有些 許的共通點。本研究嘗試將眾學者對於問題解決歷程之界定,再搭配上 述七步驟對問題解決歷程重新做定義,使其能更適用於本研究。而實驗 組織教學流程也將以此七步驟為架構來進行。

四、 近年來相關研究概況

國內近年來有關TRIZ 設計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專門設計任務的 個案上面,例如應用在汽車內裝產品設計、柔性齒條、傳熱壁、液晶螢 幕、手工具、半導體、綠色設計、動力手工具、塗佈設備等產品設計開 發上面(高天志,2005;陳盈全,2006;廖文進,2005;鄭勝隆,2004)。

另一個研究取向是將TRIZ 將其他設計理論加以結合,發展出新的設計 方法,例如和CMP 問題與決策系統、綠色創新設計、FMEA、可拓法等 結合起來(余亮,2004;吳振民,2006;張祥唐,2003;劉志成,2002)。

從上述可以發現,TRIZ 在科技設計領域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在TRIZ 發源地前蘇聯,以 TRIZ 為核心的創新方法學的教育非常普 及,TRIZ 是理工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課。目前美國、韓國、日本和 北歐及西歐一些國家,不僅在高校開設TRIZ 相關課程,還面向不同年 齡青少年開展相關創新教育(〈看創新教育理論〉,2008)。可見 TRIZ 在 教學上的應用在國際間是具口碑的。但是在國內應用在教學與課程中的 研究,卻還相當少見。

因此本研究將嘗試把TRIZ 應用至教學與課程中;使用 TRIZ 工具中 最常被使用之39 矛盾矩陣與 40 創新解題原則,再輔以網路同步學習環 境,探討其對於學生問題解決的表現之影響,期望能將TRIZ 教學帶入 校園提供教學者一種新的教學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