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文獻回顧

臺灣四百多年來經歷荷蘭人、西班牙人、鄭氏政權、清廷、日本人、國民政 府統治,西方宗教也跟著西方殖民者傳入臺灣。殖民者和傳教士在臺期間,由於 政治、傳教、經商、旅遊探險等目的,留下大量有關臺灣歷史、地理、人文的資 料。而這些外文紀錄便成為研究臺灣史的重要資料,因此 1945 年國民政府接管 臺灣後至今,政府部門、民間出版社大量出版外文臺灣史相關資料的中譯本。目 前有關臺灣史相關譯本的研究尚不多見,僅有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陳雅齡的碩 士論文〈喬治馬偕著 From Far Formosa 編輯及翻譯過程之運作〉與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翻譯研究所林希樺〈回望福爾摩沙:十九世紀來臺西方人旅行書寫在臺灣 的譯介〉。〈喬治馬偕著 From Far Formosa 編輯及翻譯過程之運作〉一文採用勒 菲弗爾(André Lefevere)的改寫理論,就贊助者、意識形態與詩學觀三方面比 較喬治馬偕原著《From Far Formosa》與其三種譯本,並探討三種譯本權力運作 的情形。研究結果發現馬偕原著自原著編輯到譯本出版,都經過有意識的操縱與 改寫。在原著在編輯過程中受到贊助者(教會與出版社)、意識型態(教會與編 輯的意識型態)和詩學觀(文類為敘事體與回憶錄)的操作。譯本也受到國民黨 與本土意識出版社等贊助者操作,由於戒嚴與解嚴的影響,譯本中也反映出不同 的意識型態,在詩學觀方面也受到政府事務譯者與文化譯者的操作。〈回望福爾 摩沙:十九世紀來臺西方人旅行書寫在臺灣的譯介〉以解嚴前後作為時代劃分,

將解嚴前(1945 年-1987 年)設為西人旅行書在臺譯介的第一階段,將解嚴後

(1988 年-2012 年)設為西人旅行書在臺譯介的第二階段。該論文分別就兩個 階段討論戒嚴時期與解嚴後西方人旅行書在臺灣的翻譯出版情形,採用圖里的描

- 2 -

述翻譯學與勒菲弗爾的改寫理論,整理十九世紀來臺西方人旅行紀錄的中文譯介 史。研究結果發現戒嚴時期,言論出版自由受限,出版品審查制度嚴格,戒嚴時 期出版的譯本屢經塗抹、擅改。1987 年解嚴後,黨禁、報禁解除,民主呼聲高 漲,臺灣本土意識興起,臺灣史研究漸成顯學,促使十九世紀西人來臺旅行書寫 中譯本大量出版,猶如百花齊放。第二階段譯本的贊助者致力於透過譯本幫助一 般讀者了解臺灣史,除了出版新譯本,也致力於賦予舊譯本新的面貌。陳雅齡的 論文為臺灣史譯本研究起了個頭,林希樺論文將研究範圍擴大至十九世紀西人來 臺旅行書中譯的譯介,而本研究則將研究範圍再擴大,透過整理政府部門出版機 構、民間出版機構與教會出版機構所出版的臺灣史相關譯本,探討譯本中贊助者 的權力運作情形,並釐清政府部門、民間與教會出版機構出版臺灣史相關譯本的 原因與動機。最後進一步探討贊助者大量出版臺灣史相關譯本的現象,與臺灣倚 重外文資料了解臺灣史的原因。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範圍

翻譯進入到出版的階段,影響譯本的因素就不只是譯者,所有在出版過程中 的參與者都有可能對譯本造成影響。根據賽傑(Juan C. Sager)的說法,任何翻 譯過程都涉及許多參與者,如文本產生者、修潤的中介者(如編者、修訂者、譯 者)、傳遞者(委託並傳送文本者)、接受者。這些參與者,位於「翻譯行動之起 點與終點」(“at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of the speech act of translation”),可以是 委託翻譯的出版者,或任何交付翻譯工作給他人者。1又如安德烈‧勒菲弗爾

(André Lefevere)於《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1 轉引自單德興著:《翻譯與脈絡》(台北:書林,2009),頁 125。

- 3 -

(翻譯、重寫以及對文學名聲的操縱)一書所說,翻譯必定會受譯者或當權者的 意識形態和文學觀支配,必不能真實的反應原文的面貌。2勒菲弗爾的操縱理論 指出譯文會受到贊助者(patronage)、意識形態(ideology)和詩學觀(poetics)

影響,指出翻譯及重寫,影響重寫的首要因素就是意識形態。因此在討論翻譯時,

翻譯背後的意識形態便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臺灣四百多年來受到不同國家殖民,歷史紀錄複雜破碎,往往需要藉助國外 的史料瞭解臺灣史。國民政府於 1945 年接管臺灣後,即著手翻譯從前臺灣殖民 者、外國旅者和傳教士所留下的臺灣史資料。解嚴後,臺灣本土意識崛起,民間 出版機構更是大量出版這些外文臺灣史料的中譯本。在臺灣擁有眾多教友的基督 教與天主教,教會出版機構也翻譯傳教士在臺傳教所留下來的著作。政府與民間 出版機構在試圖建構臺灣歷史全貌時,相當依賴外文資料,這個情形引發了筆者 的興趣,遂決定深入探究政府部門、民間與教會出版機構所出版的臺灣史相關譯 本,試圖了解為何在研究臺灣歷史與勾勒臺灣史全貌時,出版者會如此倚重翻譯 資料。根據勒菲弗爾改寫理論的主張,統治者與出版機構都可能操縱譯本,在譯 本中注入意識型態。本研究以勒菲弗爾的改寫理論切入,比較政府部門、民間與 教會出版機構的譯本,試圖了解此三類出版機構譯本的差異、出版目的與譯本所 希望呈現的臺灣史面貌。此外,臺灣光復後由國民黨政府執政,經歷戒嚴、解嚴、

政黨輪替,本研究也試圖探討政治因素如何影響譯本呈現。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為蒐集政府部門、民間與教會出版機構所出版的臺灣史相 關譯本書目,將譯本、出版機構、譯者加以分類,了解譯本的類別,與出版機構

2 André Lefevere, Tranls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p 9.

- 4 -

和譯者的背景。之後進一步分析譯本,引用勒菲弗爾的改寫理論,試圖了解贊助 者操縱譯本的情況,並分析譯本出版的時代背景與政治環境背景,藉此了解政治 因素與譯本出版的關係。最後統整政府部門、民間與教會出版機構出版臺灣史相 關譯本的情況,並歸結臺灣社會高度依賴外文資料了解臺灣史的原因。

本論文共分成五章,第一章〈緒論〉簡單敘述臺灣的殖民史、陳述研究動機、

回顧文獻、點出研究問題、描述研究方法,並說明論文架構。第二、三、四章分 別從政府部門出版機構、民間出版機構與教會出版機構所出版的臺灣史相關譯本,

探討歷史背景與譯本的關係,各章於簡介歷史背景之後,按節介紹贊助者、譯本 書目與譯者,接著分析譯本、探討譯本出版的目的,最後探討譯本的意識型態。

第五章〈結論〉總結第二章至第四章的研究發現,並回應本研究於第一章第二節 所提出的研究問題。

- 5 -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