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政府部門出版機構

第四節 譯本的意識形態

由以上兩個例子可見,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有別於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時期,出版譯 本的態度已客觀、中立許多,而出版的目的也從為統治臺灣而譯書,轉變成以維 護臺灣史料為主要目的。另外,《西班牙人在臺灣 1626-1642》於 2006 年出版,

時值西班牙人在臺及天主教來臺宣教 380 週年,故邀請樞機主教單國璽27寫序,

並出版此書配合國立臺灣博物館主辦的「艾爾摩莎:大航海時代臺灣與西班牙特 展」,更加證明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出版譯本的態度已漸趨開放多元,以維護臺灣 歷史重要文獻與文化為目的出版譯作。

第四節 譯本的意識形態

本節筆者將從譯者序、弁言、譯例與內容等方面,分析譯本,並探討譯本的 意識型態。

一、譯者序、弁言、譯例

筆者觀察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本發現,譯者或出版機 構出版品的譯者序、弁言、譯例中,除了會交代其編譯的一些特殊用詞、對於人 名地名的處理方式、所遇到的困難與表達對曾經幫助譯本生成的人的感謝,還會 交代譯者對於譯文所作的「特別處理」。以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的《臺灣文化 志》為例,該書的譯例中,譯者特別解說了譯本中對原住民的稱呼。譯者表示,

原書頻繁使用「熟番」、「生番」等詞稱呼原住民,基於避免原作失真的緣故,故

27 樞機主教單國璽,天主教樞機,耶穌會會士,為第一位從臺灣選出的樞機,曾任天主教花蓮 主教、高雄主教、輔仁大學董事長。

- 25 -

譯文一律照用「番字」。此外譯文中可能與國民政府或中國人立場相違背的內容,

與譯者對於該部分譯文所作的調整,譯者也在譯例中清楚交代:

原書上卷書前,「伊能先生小傳」「六、渡臺及其目的」敘及「臺灣之住民、

有中國人、熟番、生番等三類」又下卷「第七章和番交涉餘志」「第一節番人之 對外遠征」,首段所敘:「臺灣之固有土人即就番人之本質而言,得以考定確屬南 方馬來種族之系統……」各節,按臺灣是大陸的一部分,其住民都是來自大陸,

或整個原馬來族,是由亞洲大陸南遷至南海來島,而臺灣得先史十之八九是屬於 中國大陸的系統。按林朝棨先生著「從地質學論臺灣與大陸」及「學術季刊」第 一卷第二期載凌純聲先生論述「古代閩越人學臺灣土著族」等文中敘述甚詳。原 書所述易滋誤解,特加說明。28

筆者查閱譯文本中譯者提及的兩處譯文,第二處譯文確實如譯者如在譯例中所述,

附上譯者對於原作的指正。此段內容可見國民黨政府明顯的操縱。文中明確表示 政府認為臺灣屬於大陸的一部份,而且所有原住民也都來自大陸。這樣的說法其 實違背事實,依據語言學、考古學、遺傳學和文化人類學等的研究推斷,臺灣原 住民數屬於南島語族,在 17 世紀前已移入臺灣,絕非來自中國大陸。然而此段 文字在譯文中已出現過一次,卻又在譯例中特別再呈現一次,顯示譯者不希望讀 者受原作影響,希望讀者接受出版者所傳遞的資訊。正如譯者於譯例一開始所 說:

日人伊能嘉矩著「臺灣文化志」向為臺灣研究之重要參考資料,著者以日人 談臺事,間或立場偏頗及失實訛誤,亦不在少數,譯本非萬不得已,概照原文譯 出,而盡可能搜集有關資料加以補正,其徵引我國舊文獻處,則儘量檢出原書迻

28 伊能嘉矩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臺灣文化志(上卷)》(台中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1985-1991),頁三。

- 26 -

錄,以期減少轉譯之訛誤。29

而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的譯本之譯者序或譯者前言,亦有類似的內容,以《臺 灣之過去與現在》一書為例,譯者蔡啟恆於譯者序中表示:

著者作為從軍記者,日軍侵臺之役,隨日軍進退,故其資料來源出自日方,

雖然於其序文中稱為公平的第三者,難免有所偏私。而該時臺灣在清廷治下,又 是邊區,制度及行政紊亂官吏腐敗亦是事實。故本譯本中,不稱中國而稱清國,

只有臺灣民主國之一小段仍稱中國。30

譯者同樣的在譯者序中為讀者「打預防針」,呼籲讀者勿受譯本內容影響。另外,

譯者也有可能是顧慮當時正值戒嚴時期,任何蘊含反動思想的文字,都可能被認 為有「問題」而遭查禁31,因此在譯者序中先交代說明。有關譯者操縱譯文的部 分,將在本節第三點內容有更多說明。

二、內容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發行譯本的時間皆經過戒嚴時期,

依據《戒嚴法》規定:「在宣布戒嚴期間,由戒嚴地域的最高司令官掌管行政事 務及司法事務。」當時臺灣省政府為了便利戰時管理,而在國共戰爭期間,限制 人民的自由與基本人權,包括集會、結社、言論、出版、旅遊等權利,皆受限制。

在此段時期,言論自由也受到普遍限制。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有關日治時期臺 灣主題的出版品必然會受到嚴格檢驗,甚至譯文本身與統治者立場相違背、有反

29 伊能嘉矩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臺灣文化志(上卷)》(台中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1985-1991),頁三。

30 James W. Davidson 著,蔡啟恆譯:《臺灣之過去與現在(第一冊)》(台北: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 室,1972),頁 1。

31 林希樺:《回望福爾摩沙:十九世紀來臺西方人旅行書寫在臺灣的譯介》(台北: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頁 46。

- 27 -

動思想的內容或有可能煽動犯罪、影響治安的內容,經常會遭到修改甚至刪除。

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所出版的《臺灣之過去與現在》為例:

臺灣割讓給日本之後,日本政府派兵從基隆上岸。起初臺灣民主國頑強抵抗,但 是 1895 年 6 月 3 日,日本兵佔領基隆後, 6 月 5 日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便逃 走遁隱,官員也大多逃跑,臺灣民主國創設僅十天便被消滅了,而士兵與人民頓 時秩序大亂。此段文字所描述的便是 6 月 5 日汽船 Arthur 號載著台灣民主國的 官員欲駛離滬尾,但是有消息說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也在這條船上,岸上中國 兵當然不願意讓 Arthur 號離港,因此向 Arthur 號猛烈射擊。之後兩名外國人很 勇敢的至大駮臺交涉,給了中國兵 5 萬元,但是中國兵的行為竟更加狂妄,在村 落裡恣意開槍射擊。在譯文中有關中國士兵製造紛亂、隨意開槍射擊的行為,出 版機構可能認為這樣的行為有損中國人的形象,因此故意將譯文改以□代替。

32 James Wheeler Davidson,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Taipei: 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 Oxford &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p.309.

33 James W. Davidson 著,蔡啟恆譯:《臺灣之過去與現在》(台北: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

頁 215。

原文

On the morning of the 6th, although the big fort had been effectually disposed of, the soldiers were making more trouble than ever, and considerable shooting had

been going on in the streets of the village.

32

譯文

大駮臺方面已經交涉成功,其他的中國兵卻比以前□□□□,向滬尾的街上

□□□□。33

- 28 -

原文

For the first few weeks all went as merry as one could wish. The Imperial Body Guard were as a rule polite to foreigners, and as kind to, and considerate of, the Chinese as one could expect. Nothing occurred to mar the general satisfaction

that Formosa had come under the domination of Japan.

34

譯文

在最初數星期中,一切事情都十分順利。禁衛師通常對外國人很客氣,對中國 人也寬和。臺灣歸日本統治,□□□□□□□□□。35

此段文字延續前例,日本最後以初步控制了臺灣,選定臺北為禁衛師36的大本營 與統治全島的首都。原文粗體畫底線的部分是在指日本總督對於成功統治臺灣感 到很滿意,這樣的文字對於國民政府來說,多有冒犯,因此譯文也以□表示。

原文

A body of Cantonese soldiers were about to leave, the village elder stepped forward, informed them that the Japanese had occupied several of the larger cities, and suggested that they should leave their weapons and ammunition behind them; for if the Japanese caught them armed, they would certainly be killed. This seemed like good advice, so the soldiers agreed, and after accommodating villagers grabbed

up the weapons and poured a deadly fire on the now disarmed “braves”. Many were killed, and all were robbed of everything they possessed, even to their clothes.

37

34 James Wheeler Davidson,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Taipei: 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 Oxford &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p.313.

35 James W. Davidson 著,蔡啟恆譯:《臺灣之過去與現在》(台北: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

頁 218。

36 原為日本天皇的近衛軍,是日本於二次大戰常備主力師團之一。

37 James Wheeler Davidson,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Taipei: Southern Materials

- 29 -

譯文

例如有一對廣東兵到一個距臺北不遠的小村中求休息和飲食,村民似乎很歡 迎,廉售食物給他們。但當他們要走時,村長對他們說:日本已經佔領了幾大 市鎮,他們如果攜武器而被日本人抓到是很危險的,□□□□□□□□。□□

□□□□□□□,□□□□□□。□□□□□□□□□□□□□□,□□□□

□,□□□□□□□□□□□。38

此段文字為臺灣人欺騙中國兵得逞,讓中國兵卸下武器,再將其殺害並奪走財物 和衣物。內容提及殺人暴力,有誘發犯罪、影響治安的可能,因此有關臺灣人殺 害中國士兵並掠奪其財務等內容,一概將譯文刪除,改以方格代替。39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有關臺灣日據期間史實的譯本,也有因為內容偏袒日本政 府,而遭修改與刪除的情形。日人井出季和太所編的《臺灣治績志》民國 45 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了中譯本,改書名為《日據下之臺政》,在其編者序言中 便清楚指出該譯本針對日據期間史實內容的部分,所作的調整:

日據期間之史實,凡日人歪曲事實之報導,或政治宣傳等類,悉予糾正,或刪除 之,例如指我軍民支武裝抗日為匪亂事件,或山地霧社事件之偏袒評述,概依《省 通志稿‧抗日篇》轉述其真相。40

《臺灣治績志》有關霧社事件的內容日文原文有 10 頁,其中譯本書名為《日據 下之臺政》,有關霧社事件內容的譯文只有 2 頁,頁數差異之大。筆者發現,中 譯本除了刪除原文的圖片之外,也改寫了內容。日文原文中完全沒有提到受日本

Center; Oxford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p.278.

38 James W. Davidson 著,蔡啟恆譯:《臺灣之過去與現在(第一冊)》(台北: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 室,1972),頁 217。

39 參考林希樺:《回望福爾摩沙:十九世紀來臺西方人旅行書寫在臺灣的譯介》(台北: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頁 50。

39 參考林希樺:《回望福爾摩沙:十九世紀來臺西方人旅行書寫在臺灣的譯介》(台北: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頁 5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