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視角下的臺灣: 臺灣史相關文本之翻譯贊助者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不同視角下的臺灣: 臺灣史相關文本之翻譯贊助者研究"

Copied!
16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論文 A THESIS PRESENTED TO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不同視角下的臺灣: 臺灣史相關文本之翻譯贊助者研究 The Role of Patrons in the Translations of Taiwan’s Historical Texts. 指導教授:賴慈芸博士 Thesis Advisor: Dr.Sharon Lai. 研究生:江昀蓉 Advisee: Yun-Jung Chiang. 中華民國一○三年七月 July 201.

(2) 摘要. 本研究試圖探討贊助者對臺灣歷史文獻史料中譯本的操縱與運作。臺灣歷 史文獻史料為了解臺灣歷史與人文最直接的途徑之一。過去荷蘭人、西班牙人 都曾佔領臺灣,1860 年因北京條約臺灣開港通商,吸引許多商人、傳教士、探 險家等來台,日本人更殖民臺灣長達五十年之久。過去曾到訪臺灣的人士留下 許多珍貴的史料與對臺灣的研究結果,這些作品便成了現代人了解臺灣歷史的 重要媒介。本研究試圖從三個贊助者,政府部門出版機構、民間出版機構與教 會出版機構,探討各贊助者在翻譯臺灣歷史文獻資料時,對譯本的操縱與其譯 本中暗藏的意識形態,與各贊助者出版譯本的目的。希望透過對譯本的分析, 探討譯本在戒嚴時期與解嚴後等不同的時空背景下的樣貌,找到有系統的方式 討論臺灣史相關文獻史料的譯本。. 關鍵詞:臺灣史、翻譯、贊助者、意識形態. i.

(3)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role of patrons in the manipulation, editing, and translation of Taiwan’s historical data. Analysis of historical data and documents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ways of understanding Taiwan’s history and culture. Taiwan was occupied by the Dutch and Spanish, and had been a Japanese colony for 50 years. The opening of treaty ports in the 1860s brought in many foreign visitors, including businessmen, missionaries, and explorers. These foreign occupants and visitors conducted research and wrote travel narratives which were left behind, becoming important accounts of Taiwanese history for the people of Taiwan. This study outlines the roles of patrons, including government agencies, private publishers, and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to determine their purpose in publishing a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explore how they manipulated these translations. Through analysis of translations by different patrons, this study presents important considerations when discussing the translation of Taiwan’s historical data.. Keywords: Taiwanese history, translation, patron, ideology. ii.

(4) 誌謝. 終於慢下腳步,到了寫謝詞的時候了。 回想寫論文的這段日子,每天都非常忙碌充實。首先,我要感謝指導老師 慈芸老師,在我仍為論文主題苦惱時,伸出了一雙溫暖的手,給我方向,讓我 順利步上書寫論文的道路。感謝慈芸老師循循善誘,給了我許多研究上寶貴的 建議,並細心的審閱我的論文。實在很感謝慈芸老師,提供我這麼有趣的題目, 幫助我順利完成論文。感謝口試委員根芳老師與宏淑老師,在口試時提供我許 多寶貴的建議,口試過程現在想來實在非常緊張,但是學到了好多。. 感謝我的爸媽、阿嬤和弟妹,在我求學的路上給予我無限 支持與包容。感謝少軍,你是我的精神支柱。感謝翻譯所的老師們,能夠 在大師門下學習,我心懷感恩。翻譯所開設的每個課程,都使我的眼界更加廣 闊,給予我許多啟發。. 感謝萬象實習伙伴意青幫我看日文資料。感謝 Ryan 為我解答許多論文上 與翻譯方面的問題。感謝大蔡和 Miles 一路相挺,在寫論文的過程中有你們作 伴實在太幸運了!感謝簡章三年以來的照顧。感謝好姊妹 Mikayla 三年來的包 容與愛護。感謝輝騰總是不厭其煩回答我的問題,實在懷念一起寫報告的時光。 感謝 Jessica、Vita、小貓和 Hedy,在翻譯所學習的這段時間有你們相伴真好。 感謝 Kevin 為我解惑許多問題,我獲益良多。感謝承恩學長的鼓勵。 感謝家裡兩隻兔寶的陪伴。寫論文期間冷落你們了。 在翻譯所這三年的生活既充實又愉快,感謝台北的人事物為我的人生注入 養分。很高興三年前的我決定給自己一個挑戰,在台北這三年的回憶,是一生 無價的珍寶。 iii.

(5)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文獻回顧....................................1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範圍....................................2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3 第二章 政府部門出版機構.............................................5 第一節 贊助者介紹............................................6 第二節 譯本與譯者介紹........................................9 第三節 出版目的.............................................21 第四節 譯本的意識形態.......................................24 第三章 民間出版機構................................................33 第一節 出版社與譯作.........................................35 第二節 譯本分析.............................................60 第三節 出版目的.............................................73 第四節 譯本重新出版情況.....................................77 第五節 譯本的意識形態.......................................83 第四章 教會出版機構................................................93 第一節 出版社與譯作.........................................95 第二節 譯本分析.............................................99 第三節 出版目的............................................104 第四節 譯本的意識形態......................................109 第五章 結論.......................................................119 參考書目..........................................................124 附錄..............................................................131. iv.

(6) 表目錄. 表 3.1 解嚴後民間出版機構譯本出版概況..............................................................64 表 3.1.1: 前 衛 出 版 社 臺 灣 史 相 關 譯 本 書 目 .........................36 表 3.1.2: 玉 山 社 臺 灣 史 相 關 譯 本 書 目 .............................39 表 3.1.3: 原 民 文 化 臺 灣 史 相 關 譯 本 書 目 .......................... 41 表 3.1.4: 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臺 灣 史 相 關 譯 本 書 目 ..................43 表 3.1.5: 稻香出版社臺 灣 史 相 關 譯 本 書 目 ..........................44 表 3.1.6:望春風文化臺 灣 史 相 關 譯 本 書 目 ...........................44 表 3.1.7:人間出版社臺 灣 史 相 關 譯 本 書 目 ...........................45 表 3.1.8:曹永和文教基金會臺 灣 史 相 關 譯 本 書 目 .....................45 表 3.1.9: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臺 灣 史 相 關 譯 本 書 目 .................46 表 3.1.10:播種者文化臺 灣 史 相 關 譯 本 書 目 .........................47 表 3.1.11:臺原出版社臺 灣 史 相 關 譯 本 書 目 .........................47 表 3.1.12:自由時代雜誌社臺 灣 史 相 關 譯 本 書 目 ......................48 表 3.1.13:文英堂臺 灣 史 相 關 譯 本 書 目 .............................48 表 3.1.14:遠流出版公司臺 灣 史 相 關 譯 本 書 目 ........................49 表 3.1.15:南天書局臺 灣 史 相 關 譯 本 書 目 ...........................51 表 3.1.16:臺灣書房臺 灣 史 相 關 譯 本 書 目 ...........................52 表 3.1.17:大塊文化臺 灣 史 相 關 譯 本 書 目 ............................53 表 3.1.18:麥田出版社臺 灣 史 相 關 譯 本 書 目 ..........................54 表 3.1.19:歷史智庫出版公司臺 灣 史 相 關 譯 本 書 目 ....................54 表 3.1.20:如果出版臺 灣 史 相 關 譯 本 書 目 ........................... 55 表 3.1.21:皇冠文化臺 灣 史 相 關 譯 本 ................................56 表 3.1.22:帕米爾書店臺 灣 史 相 關 譯 本 書 目 .........................56 v.

(7) 表 3.1.23: 海峽學術出版社臺 灣 史 相 關 譯 本 書 目 …………………….57 表 3.1.24: 經典雜誌臺 灣 史 相 關 譯 本 書 目 ........................58 表 3.1.25: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臺 灣 史 相 關 譯 本 書 目 ................58 表 4.1.1 教會公報出版社譯本書目.................................. 96 表 4.1.2 人光出版社譯本書目………………………………………………….96 表 4.1.3 校園書房出版社譯本書目……………………………………………97 表 4.1.4 財團法人基督教橄欖文化事業基金會譯本書目................98 表 4.1.5 永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譯本書目............................98 表 4.1.6 光啟文化事業譯本書目....................................99 表 4.1 天主教與基督教在臺發展概況...............................101. 圖目錄 圖 2.1 臺灣文獻委員會譯本主題分類...................................14 圖 3.1 民間出版機構類別............................................59 圖 3.2 民間出版機構譯本種類........................................60 圖 3.3 民間出版機構譯本歷史時期....................................61 圖 3.4 民間出版機構譯本原文語言....................................62 圖 3.5 民間出版機構譯本譯者背景....................................72 圖 4.1……………………………………………………………………………… 106 圖 4.2 ……………………………………………………………………………… 110 圖 4.3 ……………………………………………………………………………… 111 圖 4.4 ……………………………………………………………………………… 112 圖 4.5 ……………………………………………………………………………… 113 圖 4.6 ……………………………………………………………………………… 116. vi.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文獻回顧. 臺灣四百多年來經歷荷蘭人、西班牙人、鄭氏政權、清廷、日本人、國民政 府統治,西方宗教也跟著西方殖民者傳入臺灣。殖民者和傳教士在臺期間,由於 政治、傳教、經商、旅遊探險等目的,留下大量有關臺灣歷史、地理、人文的資 料。而這些外文紀錄便成為研究臺灣史的重要資料,因此 1945 年國民政府接管 臺灣後至今,政府部門、民間出版社大量出版外文臺灣史相關資料的中譯本。目 前有關臺灣史相關譯本的研究尚不多見,僅有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陳雅齡的碩 士論文〈喬治馬偕著 From Far Formosa 編輯及翻譯過程之運作〉與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翻譯研究所林希樺〈回望福爾摩沙:十九世紀來臺西方人旅行書寫在臺灣 的譯介〉。〈喬治馬偕著 From Far Formosa 編輯及翻譯過程之運作〉一文採用勒 菲弗爾(André Lefevere)的改寫理論,就贊助者、意識形態與詩學觀三方面比 較喬治馬偕原著《From Far Formosa》與其三種譯本,並探討三種譯本權力運作 的情形。研究結果發現馬偕原著自原著編輯到譯本出版,都經過有意識的操縱與 改寫。在原著在編輯過程中受到贊助者(教會與出版社)、意識型態(教會與編 輯的意識型態)和詩學觀(文類為敘事體與回憶錄)的操作。譯本也受到國民黨 與本土意識出版社等贊助者操作,由於戒嚴與解嚴的影響,譯本中也反映出不同 的意識型態,在詩學觀方面也受到政府事務譯者與文化譯者的操作。〈回望福爾 摩沙:十九世紀來臺西方人旅行書寫在臺灣的譯介〉以解嚴前後作為時代劃分, 將解嚴前(1945 年-1987 年)設為西人旅行書在臺譯介的第一階段,將解嚴後 (1988 年-2012 年)設為西人旅行書在臺譯介的第二階段。該論文分別就兩個 階段討論戒嚴時期與解嚴後西方人旅行書在臺灣的翻譯出版情形,採用圖里的描 -1-.

(9) 述翻譯學與勒菲弗爾的改寫理論,整理十九世紀來臺西方人旅行紀錄的中文譯介 史。研究結果發現戒嚴時期,言論出版自由受限,出版品審查制度嚴格,戒嚴時 期出版的譯本屢經塗抹、擅改。1987 年解嚴後,黨禁、報禁解除,民主呼聲高 漲,臺灣本土意識興起,臺灣史研究漸成顯學,促使十九世紀西人來臺旅行書寫 中譯本大量出版,猶如百花齊放。第二階段譯本的贊助者致力於透過譯本幫助一 般讀者了解臺灣史,除了出版新譯本,也致力於賦予舊譯本新的面貌。陳雅齡的 論文為臺灣史譯本研究起了個頭,林希樺論文將研究範圍擴大至十九世紀西人來 臺旅行書中譯的譯介,而本研究則將研究範圍再擴大,透過整理政府部門出版機 構、民間出版機構與教會出版機構所出版的臺灣史相關譯本,探討譯本中贊助者 的權力運作情形,並釐清政府部門、民間與教會出版機構出版臺灣史相關譯本的 原因與動機。最後進一步探討贊助者大量出版臺灣史相關譯本的現象,與臺灣倚 重外文資料了解臺灣史的原因。.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範圍. 翻譯進入到出版的階段,影響譯本的因素就不只是譯者,所有在出版過程中 的參與者都有可能對譯本造成影響。根據賽傑(Juan C. Sager)的說法,任何翻 譯過程都涉及許多參與者,如文本產生者、修潤的中介者(如編者、修訂者、譯 者) 、傳遞者(委託並傳送文本者) 、接受者。這些參與者,位於「翻譯行動之起 點與終點」 (“at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of the speech act of translation”) ,可以是 委託翻譯的出版者,或任何交付翻譯工作給他人者。1又如安德烈‧勒菲弗爾 (André Lefevere)於《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1. 轉引自單德興著:《翻譯與脈絡》(台北:書林,2009) ,頁 125。 -2-.

(10) (翻譯、重寫以及對文學名聲的操縱)一書所說,翻譯必定會受譯者或當權者的 意識形態和文學觀支配,必不能真實的反應原文的面貌。2勒菲弗爾的操縱理論 指出譯文會受到贊助者(patronage)、意識形態(ideology)和詩學觀(poetics) 影響,指出翻譯及重寫,影響重寫的首要因素就是意識形態。因此在討論翻譯時, 翻譯背後的意識形態便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臺灣四百多年來受到不同國家殖民,歷史紀錄複雜破碎,往往需要藉助國外 的史料瞭解臺灣史。國民政府於 1945 年接管臺灣後,即著手翻譯從前臺灣殖民 者、外國旅者和傳教士所留下的臺灣史資料。解嚴後,臺灣本土意識崛起,民間 出版機構更是大量出版這些外文臺灣史料的中譯本。在臺灣擁有眾多教友的基督 教與天主教,教會出版機構也翻譯傳教士在臺傳教所留下來的著作。政府與民間 出版機構在試圖建構臺灣歷史全貌時,相當依賴外文資料,這個情形引發了筆者 的興趣,遂決定深入探究政府部門、民間與教會出版機構所出版的臺灣史相關譯 本,試圖了解為何在研究臺灣歷史與勾勒臺灣史全貌時,出版者會如此倚重翻譯 資料。根據勒菲弗爾改寫理論的主張,統治者與出版機構都可能操縱譯本,在譯 本中注入意識型態。本研究以勒菲弗爾的改寫理論切入,比較政府部門、民間與 教會出版機構的譯本,試圖了解此三類出版機構譯本的差異、出版目的與譯本所 希望呈現的臺灣史面貌。此外,臺灣光復後由國民黨政府執政,經歷戒嚴、解嚴、 政黨輪替,本研究也試圖探討政治因素如何影響譯本呈現。.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為蒐集政府部門、民間與教會出版機構所出版的臺灣史相 關譯本書目,將譯本、出版機構、譯者加以分類,了解譯本的類別,與出版機構 2. André Lefevere, Tranls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p 9. -3-.

(11) 和譯者的背景。之後進一步分析譯本,引用勒菲弗爾的改寫理論,試圖了解贊助 者操縱譯本的情況,並分析譯本出版的時代背景與政治環境背景,藉此了解政治 因素與譯本出版的關係。最後統整政府部門、民間與教會出版機構出版臺灣史相 關譯本的情況,並歸結臺灣社會高度依賴外文資料了解臺灣史的原因。 本論文共分成五章,第一章〈緒論〉簡單敘述臺灣的殖民史、陳述研究動機、 回顧文獻、點出研究問題、描述研究方法,並說明論文架構。第二、三、四章分 別從政府部門出版機構、民間出版機構與教會出版機構所出版的臺灣史相關譯本, 探討歷史背景與譯本的關係,各章於簡介歷史背景之後,按節介紹贊助者、譯本 書目與譯者,接著分析譯本、探討譯本出版的目的,最後探討譯本的意識型態。 第五章〈結論〉總結第二章至第四章的研究發現,並回應本研究於第一章第二節 所提出的研究問題。. -4-.

(12) 第二章 政府部門出版機構. 1945 年 8 月 6 日及 9 日,美軍於廣島與長崎投下原子彈,造成日本國內傷 亡慘重,日本昭和(裕仁)天皇於 1945 年 8 月 15 日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 件投降,接受波茨坦公告3,意即接受將臺灣等地歸還中華民國,亞洲戰事隨之 停息,這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同年 10 月,中國國民政府於臺北 成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由臺灣調查委員會4主任委員陳儀擔任臺灣省行政長 官負責接收臺灣工作。接收臺灣的工作分別自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進行,當 時稱為「政治建設」 、 「經濟建設」 、 「心理建設」 。 「心理建設」亦稱「文化建設」, 即文化重建工作5。陳儀於「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方針」中,進一步對「政 治建設」、「經濟建設」、「心理建設」提出說明。有關「心理建設」,陳儀表示心 理建設之目的為「發揚中華民族精神,增強中華民族意識」,在其所提出有關心 理建設的具體方案中,包含了研究與書籍編譯等方針:. 第四,對於博物館、圖書館及工業、農業、林業、醫藥、地質等試驗、 研究機構,力求充實,以加強研究工作,提高文化。第五,設置編譯館,以 編輯台灣所需要各種書籍並著重中小學教科書之編輯。6. 3. 《波茨坦公告》,又稱《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 ,為 1945 年 7 月 26 日 美、 中、英三國為敦促日本早日棄甲,於波茨坦會議上聯合發表的一份公告。公告的第八點重申: 「 『開 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主權必將限於本島、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 島之內」 。 4 1944 年 4 月國民政府行政院成立「臺灣調查委員會」,調查臺灣日治時期的政治、經濟、民生 與軍事等,並提出長達四十萬餘字的報告書。 5.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台北:麥田,. 2007),頁 36-37。 6.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編,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度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工作計劃》 (台灣省:台灣 省行政長官公署,1947) ,頁 4。 -5-.

(13) 根據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傳部電送行政長官公署的〈接管臺灣文化宣傳 事業計畫綱要〉,日治時期大多數日人所掌控的圖書生產設備與物資,全數由臺 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管。由此可見當時國民政府有意藉由控制臺灣的出版資源與 文化宣傳事業,藉以控制言論與思想。國民政府於 1949 年 5 月所頒布的戒嚴令, 制定了《戒嚴法》 、 《出版法》 、 《戒嚴期間新聞雜誌圖書管理辦法》等,圖書的出 版須通過諸多審查流程,更使的言論與出版有諸多限制。而在此一時期有關臺灣 殖民歷史紀錄與西人來臺旅行紀錄等中譯本,出版者大多為公營出版機構。據筆 者所收集的書籍資料顯示,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為臺灣解嚴 前,出版有關臺灣歷史文化的中譯書籍相當活躍的兩大機構。以下先介紹臺灣銀 行經濟研究室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的成立背景與出版概況,接著整理兩出版機構 有關臺灣歷史文化的中譯書籍,介紹其譯者的背景,並探究其出版目的。最後就 筆者所整理的書目,討論譯本之呈現。. 第一節 贊助者介紹. 筆者於本節介紹國民政府接管臺灣後兩大重要政府部門出版機構--「臺灣 銀行經濟研究室」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本節介紹兩出版機構的成立背景與出 版概況。 一、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成立於 1946 年,為臺灣銀行底下的一個組織。臺灣銀 行日治時期原名為「株式會社臺灣銀行」。臺灣光復後,改名台灣銀行,並成立 「金融研究室」,周憲文7任首位主任,1951 年改名為「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現名「經濟研究處」,負責掌理國內、外經濟金融、重要產業之調查、分析、銀. 7. 周憲文(1907-1989)為浙江人,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經濟學專攻畢業,曾任台大法學院院長。 -6-.

(14) 行業務研究及各種經濟出版物之編輯等事項8。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刊物主要包含金融經濟與文獻整理兩大主題。金融 經濟相關的刊物包括《經濟學名著翻譯叢書》 、 《西洋經濟學者及其名著辭典》 、 《銀 行研究叢刊》 、 《臺灣經濟金融月刊》 、 《臺灣進出口貨價指數》 、 《臺灣金融年報》、 《國際經濟統計簡報》、《臺灣金融物價簡報》等。文獻整理相關刊物包括:《臺 灣研究叢刊》、《臺灣文獻叢刊》與《臺灣特產叢刊》等。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所出版的譯本主題包含金融經濟與臺灣歷史地理文獻 等。由於本論文主要為臺灣文獻史料的譯本研究,因此經濟金融方面的譯本不在 本文研究範圍內。有關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所出版臺灣文獻史料相關譯本,容筆 者於本章第二節譯本與譯者介紹再做討論。. 二、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國民政府鑒於地方歷史文獻對於國家民族發展認識的重要,於 1948 年 6 月 1 日於臺北成立臺灣省通志館,專責辦理臺灣省通志之纂修,由林獻堂擔任首任 館長。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首任館長林獻堂出自臺灣五大家族之一的霧峰林家,在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與臺灣民眾黨扮演要角,有臺灣議會之父的稱號;歷史學者 Johanna M. Meskill 更將林譽為「臺灣自治運動的領袖與文化的褓母」9。臺灣省 文獻委員會聘請林獻堂擔任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館長,似乎有意讓林處於政府與民 間居中的位置,有與民間妥協的意味。臺灣省通志館於 1949 年 7 月改組為「臺 灣省文獻委員會」 ,並分設「編纂組」 、 「採集組」 、 「整理組」 ,負責臺灣省文獻史 料之採集、整理、典藏、文獻書刊的出版與史志的纂修。1956 年國民政府為防 範中國解放軍轟炸台北,癱瘓臺灣行政中樞,因此將臺灣省政府遷至南投縣南投 市中興興村,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也跟著搬遷,並於 1958 年改隸臺灣省政府民政. 8. 引自臺灣銀行網站:http://www.bot.com.tw/BOTIntro/Organization/Pages/default.aspx。 Johanna M.Meskill 著,溫振華譯,〈霧峰林家:一個台灣士紳家族的興起〉 ,《台灣風物》 ,29 卷 4 期,1979 年 12 月,頁 1-10。 -79.

(15) 廳。1997 年省文化處成立,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改隸臺灣省政府文化處。1999 年 7 月由於精省之故,再度直屬臺灣省政府。2000 年臺灣經歷首次政黨輪替,由臺 灣最大的本土派政黨民主進步黨候選人陳水扁當選總統,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於 2002 年改隸總統府國史館,改為現名「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為中華民國政府維 護與保存臺灣相關史蹟文獻之專責機構。10 陳水扁總統上任後將臺灣省文獻委 員會改隸屬於總統府底下國史館,有提升其地位與體現政府本土化政策的用意。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成立至今已有 60 年歷史,歷年出版品達 2000 餘種,大致 可分為 10 大類: 第一類、志書類。包含臺灣省通志稿、增修臺灣史通志、臺灣省通志、重 修臺灣省通志、臺灣全志。 第二類、通史類。 第三類、專史類。包含臺灣原住民史、客家族群史、家族史。 第四類、檔案史料類。包含荷西、明鄭檔案史料、清代史料、日治時期檔案 史料、戰後時期檔案史料、口述史料及古文書拓本史料。 第五類、地名類。包含各縣市地名辭書。 第六類、詩文傳記類。 第七類、民俗文物宗教類。 第八類、臺灣歷史文化叢刊。 第九類、臺灣文季獻刊。 第十類、研討會論文集。. 其中有關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的翻譯研究成果,筆者依據日文、荷蘭文和西班 牙文史料的翻譯分別討論。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在 1952 年至 1984 年間出版《臺灣 叢書譯本》 ,共計有四部譯作11。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自 1990 年開始,招聘日文諳 10 11. 見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網頁:http://www.th.gov.tw/web/pagedoc.php?nd2=M0101。 《臺灣叢書譯本》共包含四部譯作,包括《臺灣考古學民族學概觀》 、《臺灣遙寄》 、《日據下 -8-.

(16) 侯文體(即古日語)之約聘研究員翻譯臺灣總督府檔案。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起初 採取逐卷翻譯的方式,但是隨著本土意識抬頭,臺灣史研究漸漸成為學界與社會 各界共同關注的顯學,因此自民國 87 年起改為採用專題翻譯的方式,選定教育、 臺灣對華南及南洋之關係、交通、原住民、官制、宗教、殖產、衛生等八項主題。 迄至民國 100 年底,翻譯成果豐碩,作品包括《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第 1 輯至第 11 輯、《臺灣總督府檔案專題翻譯系列》第 1 輯至第 28 輯與《日治時期 古籍翻譯系列》。內容涵蓋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史料、各類公文史料(衛生、貨 幣、郵政、官制、宗教等)、涉外關係相關史料與保甲制度研究等。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有鑑於臺灣早期歷史涉外檔案之取得不易與重要性,明鄭、 清領、日據及戰後均有相關檔案典存,惟荷、西時期的史料,多分散於世界各國, 而且內容多具各國語文與古文手寫體等特性,致使國內缺乏相關史料,為彌補這 個部分的史料空缺,故除了日據時期檔案翻譯以外,2001 年度起規劃進行臺灣 早期史料編譯計畫,以荷蘭與西班牙兩國相關檔案為主。出版譯作包括《荷蘭聯 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Ⅰ)與(Ⅱ) 》12、《西班牙 人在臺灣(1626-1642)》、《臺灣與西班牙關係史料彙編(Ⅰ)與(Ⅲ)》等, 共計五部譯作。根據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官方網站編輯組網頁資料,該館現在正在 進行第四任長官 H. Putmans 至巴達維亞總督書信抄錄譯註委託案,而《臺灣與 西班牙關係史料彙編》第二冊也正編輯校定中。. 第二節 譯本與譯者介紹. 之臺政》 、《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 。其中《日據下之臺政》與《臺灣考古學民族學概觀》分別 於 1977 年與 1984 年再版。 12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Ⅰ)與(Ⅱ) 》為十七世紀荷蘭東 印度公司派駐臺灣長官書信檔案,內容包括當時在澎湖築堡駐紮的艦隊司令官 Cornelis Reijersen 及來臺前後共計十二任長官,所呈給巴達維亞長官的書信。 -9-.

(17) 筆者於本節先整理出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之翻譯出版 品,依類別與年代整理排序,接著簡單介紹譯者的背景。.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一)譯本整理.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譯本出版書目 編. 原文書名. 譯本名. 作者. 譯者. 號. 出版日. 書系. 期. 1. 《臺灣經濟 史三集》 *收錄單篇 作品. 周學普. 1956 年 -1974 年. 臺灣研 究 叢刊. 2. 《臺灣經濟 史六集》 *收錄單篇 作品. 周學普. 1956 年 -1974 年. 臺灣研 究 叢刊. 3. 《臺灣經濟 史九集》. 周學普. 1956 年 -1974. 臺灣研 究. 年. 叢刊. *收錄單篇 作品 4. 《帝國主義下 の臺灣》. 《日本帝國 主義下 之臺灣》. 矢內原忠雄 (日). 周憲文. 1956 年. 臺灣研 究 叢刊. 5. L’ile Formose, Histoire et Description. 《臺灣島之 歷史與地 誌》. Camille Imbault-Huart (法). 黎烈文. 1958 年. 臺灣研 究 叢刊. 《十七世紀 臺灣英國貿. 臺灣銀 行經濟. 1959 年. 臺灣研 究. 易史料13》 (中英對 照). 研究室 編. 6. 13. 叢刊. 十七世紀臺灣英國貿易史料所收錄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檔案裡有關鄭氏時代在臺灣之 商館記錄及原始信件。第 1-68 頁是檔案之漢譯文,69-216 頁是英文按抄本之排版,217- 221 頁是附錄巴達維亞城日誌摘錄乙節。 - 10 -.

(18) 7. Pioneering in. 《老臺灣》. From Far Formosa:The. 《臺灣六 記》. Island, Its People, and Missions. 1959 年. 麥凱 (George. 《法軍侵臺 始末》. 10. 《臺灣米穀 經濟論》. 《日據時代 臺灣米穀經 濟論》. 11.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臺灣之 過去與 現在》. 加爾諾特. 臺灣研 究 叢刊. 周學普. 1960 年. 臺灣研 究 叢刊. Leslie Mackay) (加). L'Expedition Francaise de Formose 1884-1885. 9. 吳明遠. (W.A. Pickering) (英). Formosa: Recollections of Adventures among Mandarins, Wreckers,& Head-Hunting Savages 8. 必麒麟. 黎烈文. 1960 年. 臺灣研 究 叢刊. 川野重任 (日). 林英彥. 1969 年. 臺灣研 究 叢刊. 戴維森 (James W. Davidson) (英). 蔡啟恆. 1972 年. 臺灣研 究 叢刊. ( Eugéne Germain Garno) (法). 註:臺灣經濟史內所含翻譯作品為單篇作品,其譯者與作者姓名筆者於以下詳述, 故書目就不再標示。 《臺灣經濟史三集》 、 《臺灣經濟史六集》 、 《臺灣經濟史九集》所包含翻譯作品 分述如下: 《臺灣經濟史三集》收錄了東京帝國大學史科教授 Ludwig Riess〈臺 灣島史〉 (Geschichte der Insel Formosa,1897) 、C.E.S 荷蘭原著 Lambach 英譯之〈被 遺誤之臺灣〉 (Verwaarloosde Formosa)及 Albrechte Herport 〈臺灣旅行記〉 (摘 譯自 Reise nach Java, Formosa, Voder- Indien und Ceylon);《臺灣經濟史六集》收 錄了〈臺灣島之歷史〉 (Geschichte Formosa’s bis Anfang 1898) ,作者為 Albrechte - 11 -.

(19) Wirth; 《臺灣經濟史九集》收錄有〈廈門與臺灣〉 ,為美國廈門領事李仙德(Charles. W. LeGendre)的著作,以上作品中譯譯者皆為周學普。. (二)譯者與編譯者介紹 以下筆者介紹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譯本的譯者。 (1) 黎烈文 《臺灣島之歷史與地誌》 、 《法軍侵臺始末》譯者。中國湖南湘潭人,為作家、 翻譯家、編輯,筆名李維克、林取、達五、達六等。1926 年留學日本,於東京第. 一高等學校預科(舊日本高等學校大學預科)就讀,之後轉往法國,獲得巴黎大 學文學碩士學位。曾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業餘從事文學創作。1945 年第二 次世界大戰結束來台,出任臺北《台灣新生報》副社長。1947 年起,於臺灣大 學任教。黎氏著有散文《崇高的女性》等創作,譯作多為法國文學與思潮的譯介, 如《伊爾的美神》、 《脂肪球》、《冰島漁夫》等。 (2) 周學普 《臺灣六記》 、 〈被遺誤之臺灣〉 、 〈臺灣島之歷史〉 、 〈臺灣旅行記〉 、 〈廈門與 臺灣〉譯者。浙江嵊州市人,為臺灣德國文學研究者、德語教師、翻譯家。日本 京都大學文學院獨文科(德文科)畢業,曾任國立浙江大學、山東大學、福建省 立醫學院教授。1946 年來台,任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 語系系主任,之後轉任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教授,教授德文 26 年。周 學普在臺灣經常發表譯作, 《創作》月刊、 《文星雜誌》 、 《文藝月報》 、 《中華日報》 等報章雜誌皆可見周氏之譯作,翻譯作品以哥德作品為主,包括《少年維特的煩 惱》 、 《愛力》 、 《浮士德》等。在臺灣耳熟能響的《野玫瑰》 (歌德詩,舒伯特曲) 之中文歌詞,即出自周學普之手。 (3) 林英彥. - 12 -.

(20) 《日據時代臺灣米穀經濟論》譯者。出生於雲林縣台西鄉,臺灣省立法商學 院地政系(現台北大學)學士,中國地政研究所地政系碩士,日本東京大學農業經 濟學碩士,日本東京大學農學博士。現為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名譽教授,任教 40 餘年,專長為土地估價、中國大陸土地問題專題研究。著有多本不動產相關 書籍,包括《不動產大辭典》、《不動產估價》、《土地利用概要》等。 (4) 吳明遠 《老臺灣》譯者。筆者所蒐集到有關吳現有的資料很稀少。只知吳明遠在譯 序中表示,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囑託翻譯《Pioneering In Formosa》一書。譯 者在《老臺灣》譯者前言中所表示:「素好遊覽,而來台灣以來,瑣務千羈,到 過的地方極為有限..而得以飽覽這個美麗之島的許多瑰麗的景色……。」由此推 測,吳有可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或 1949 年從中國來台的人士。(林希樺:43) (5) 蔡啟恆 《臺灣之過去與現在》譯者。祖籍福建,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法律系,曾任 上海廣興銀行秘書與臺灣銀行監理專員。編有《許丙:許伯埏回想錄》一書。. 觀察以上譯者名單,筆者發現有不少位譯者是在中國大陸出生,之後才來臺 灣。如《臺灣六記》譯者周學普即是於 1946 年應留日同鄉許壽裳14之邀,來臺 擔任國立編譯館名著編輯組編纂。筆者認為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會聘用這些從大 陸來台的譯者,原因有二。其一,對於國民政府來說,聘用同樣是在二次戰後從 中國大陸來台的譯者,較能認同國民政府對於臺灣的統治與執行的政策等。譯者 在翻譯時,便較能知道哪些內容可能對政府較不利,或文字可能過於觸目等,無 益於國民政府統治臺灣。其二,臺灣歷經日本五十年的統治,日本治臺期間執行 皇民化運動,對臺灣人民實行同化政策,要求臺灣人說日語。因此臺灣光復後, 精通中文的人才短缺,故聘請大陸來臺人士翻譯。 14. 許壽裳,文史學者、作家、教育家,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史地科畢業,曾任臺灣省國立編譯館 館長、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 13 -.

(21)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一)譯本整理 根據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網站所提供的出版品資料,筆者將所有翻譯作品挑出, 並依據通史類、專史類、檔案史料與民俗、文物、宗教類等四大類別,依照出版 先後順序整理如附錄。 從附錄可明顯看出,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所出版的譯本,以主題而言,有關日 本殖民臺灣時期所留下來的文獻與作品,在數量上遠超過荷、西時期的臺灣史料。 在筆者所整理的所有 111 筆譯本中,有關日本據臺的譯本就佔了 101 筆,佔譯本 總數 93%。有關荷據時期的譯本有 5 筆,佔譯本總數 4%,有關西班牙人在臺灣 的譯本有 2 筆,佔譯本總數 2%,有關基督教在臺傳教的譯本僅有喬治馬偕 (George Mackay)所著的《臺灣遙寄》(From Far Formosa),佔譯本總數 1%。 (見圖 2.1). 荷據時期 4%.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譯本主題分類. 西班牙殖民臺灣 時期 2%. 教會 1%. 日治時期 93%. 圖 2.1 另外,就譯本類別而言,檔案史料為譯本的最大宗。在四類譯本中,檔案史 - 14 -.

(22) 料譯本共有 98 筆,佔全部譯本的 88%。通史類與專史類譯本分別有 7 筆與 4 筆, 而民俗、文物、宗教類譯本僅有 2 筆。 根據附錄,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所出版的譯本,大部分為編譯本,意即編者或 編譯者將資料經整理編譯而成。如程大學於《臺灣前期武裝抗日運動有關檔案》 序言中指出,「查本會所保藏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檔案,內容浩瀚,尤其淪陷初 期,及臺灣總督府自開府至軍組織間一段,戎馬倥傯,百事俱廢,焉能顧及文獻 工作。」15序言中亦指出,「編譯者為摘出此期資料,費時已久,至於將此雜亂 資料加以整理成章,更屬龐雜瑣碎之事。」16又如《羅福星抗日革命案全檔》編 譯者弁言中所描述編譯該書的過程,編譯者指出種種在編譯上的困難,包括原檔 文件編排紊亂難辨、原件文字部分有錯誤17、原件字跡不易辨認等。可見由於原 文本往往因原檔案浩瀚、次序紊亂、資料生成時間文書工具不如現代發達或逢時 局動盪等緣故,故無法逕譯,為求方便索閱,往往需要經過編譯人員加以整理。 (二)譯者與編譯者介紹 從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到今日的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該單位陸續出版大量專書 與檔案史料譯本。筆者在此也將探討各譯者或編譯者的背景,筆者僅找到 20 位 譯者的資料,未找到溫吉、王萬龍、陳文添與宋建和等譯者的資料。 (1) 宋文薰 《臺灣考古學民族學概觀》譯者。1954 年畢業於日本明治大學預科,1951 年台大歷史系畢業。曾任台大歷史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曾於 1958 年 以訪問學人身分前往美國哈佛大學。1988 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現為中央 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通信研究員與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名譽教授。宋文薰教授一 生致力於臺灣考古發掘,曾與地質學家林朝棨發現臺灣最古老的舊石器時代文化 -長濱文化,更曾意外自收藏家家中發現智人頭骨化石,起名「左鎮人」 。此外, 15. 莊金德、駕嗣章編譯:《羅福星抗日革命案全檔》 (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5) ,頁 3。 莊金德、駕嗣章編譯:《羅福星抗日革命案全檔》 (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5) ,頁 3。 17 《羅福星抗日革命案全檔》編譯者弁言指出該書所據以編譯之原件有者為法院檢察官、司法 警察及法院書記官等,根據原始案卷,加以謄錄、翻譯或油印、複寫等而成。故在文字方面,恆 常發生有錯誤或遺漏之處。 - 15 16.

(23) 宋文薰教授也發表多篇考古相關著作與論文,亦出版多本與多篇鹿野忠雄18與其 他日本人文學者的作品,包括〈臺灣的塗顏赤色陶器〉 、 〈臺灣高山族是否有過青 銅器時代?〉 、 〈臺灣考古學研究簡史〉 、 〈臺灣先史時代的文化層序〉 、 〈考古人類 學者鳥居龍藏及其紀念館介紹〉、〈臺灣先史考古學近年之工作〉等。 (2)陳茂源 《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譯者。出身桃園大溪,為法學教師、詩人、翻譯 家。於 1925 年考入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並於大學畢業那年考中高等文官試驗 (就日本帝國的公務人員高等考試)司法科。陳茂源曾於日本多地擔任司法官。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回臺,擔任國立臺灣大學法學系教授,直至退休。陳茂源 於 1929 到 1932 年間與矢內原忠雄19學習聖經,並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介紹 親弟與學弟與矢內原忠雄學習。 (3)郭輝 《巴達維亞城日記》譯者。郭輝的資料筆者所獲甚少,僅從海峽學術出版社 所出版的《日據下之臺政》寫在卷首的〈編后〉中得知郭輝精通臺灣考古。 (4)黃有興 《臺灣宗教論集》譯者。臺灣澎湖縣人,為資深民俗學者,曾任臺灣省政府 民政廳總務主任,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委員等職。現從事澎湖民俗田野採集工作, 著有《澎湖的民間信仰》等書。 (5)張良澤 《從臺中雙冬疏散學校到內地復員繪卷》譯者。畢業於成功大學中文系、日 本關西大學文學碩士。曾任日本共立女子大學教授、日本筑波大學副教授、成功 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講師。現任真理大學麻豆校區臺灣文學資料館名譽館長、台. 18. 鹿野忠雄(1906-1945) ,為日治時期曾任職於臺灣總督府的日本人文學者與博物家。在臺十 年期間,曾多次深入臺灣山區,了解臺灣原住民,並留下許多珍貴的臺灣史料紀錄。 19 矢內原忠雄(1893-1961) ,為日本經濟學者、殖民政策學者。於 1951 年至 1957 年間擔任東 京大學校長,曾獲正三位勳一等瑞寶章(日本政府表揚在公共事務有功勞者的勳章)。終身信仰 基督教無教會主義。矢內原忠雄曾於 1927 年前往臺灣進行調查,曾造訪臺灣北中南東,參觀工 廠、農場、學校與原住民社區。 - 16 -.

(24) 灣文學系客座教授、《台灣文學評論》雜誌主編兼發行人。張良澤筆名奔煬,作 品包含小說、隨筆、評論、翻譯(日文)。專長包含台灣文學史、中國小說史、 日本近代文學史、原住民文化。著有《倒在血泊中的筆耕者》、《四十五自述》、 《台灣文學與語文論集》等書。編有《鍾理和全集》、《王詩琅全集》、《吳新 榮全集》等。譯作包括《臺灣素描》、《由加利樹林裡》、《立石鐵臣臺灣畫冊》 等。 (6)林耀南 《臺灣遙寄》譯者。關於林耀南的資料,筆者所獲甚少。搜尋全國圖書書目 資訊網,僅得知林耀南還譯有《論語故事》一書。 (7)王學新 編譯或編有《日治時期臺北桃園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蕃地拓殖》、《日據 時期竹苗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日治時期臺北桃園地區原住民史料彙 編-理蕃政策》、《埔里社退城日誌暨總督府檔案公文類纂史料彙編》、《日治 時期籍民與國籍史料彙編》、《日據時期東臺灣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等 書。王學新為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研究員,投入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檔案翻譯研究 已有近二十年,致力於史料彙編,專精臺灣總督府檔案中的原住民史料。王學新 亦著有保甲制度、臺灣籍民等相關書籍。 (8)江樹生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譯者。臺南玉井人, 臺灣歷史學家。1959 年畢業於東海歷史系,曾任教於嘉義女中,專長為古荷蘭 文、荷蘭時期臺灣史。江樹生長期從事國際學術文化交流,曾於日本天理大學從 事教學與研究,1975 年赴荷蘭,先後任職於荷蘭萊頓大學漢學院與荷蘭海牙國 立檔案館,致力於譯述荷文臺灣史料。2007 年榮獲第四屆總統文化獎中文化發 展、藝術創作類之百合獎。 譯作包含《熱蘭遮城日誌》、《十七世紀荷蘭人繪 製的台灣老地圖》、《梅氏日記 : 荷蘭土地測量師看鄭成功》等。. - 17 -.

(25) (9)陳金田 《臺灣私法》、《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 1 卷)(第 2 卷)(上)》 譯者。苗栗縣竹南鎮人。曾任竹南鎮公所主計、君毅中學會計,曾參與編纂竹南 鎮志、竹南史蹟圖集。著有《彩虹公主》、《猜猜看》、《臺灣童謠》等書。譯作. 包括《臺灣風俗誌》等。 (10)李毓中 《臺灣與西班牙關係史料彙編》、《西班牙人在臺灣(1626-1642)》編譯. 者。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擁有西班牙塞維亞大學博士學位,現為國立清 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助理教授,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與社科所訪問學員。 著有《臺灣史研究入門》、《戰後臺灣的歷史研究(1945-2000)第七冊:臺灣 史》、《菲律賓史》等書。亦曾發表多篇臺灣史相關期刊論文。 (11)洪敏麟 《日據初期官吏失職檔案》編譯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史地系畢業,曾任中 學教臺灣省合作事業管理處主任、秘書、臺灣區域發展研究院、鄉土研究所所長 台北市二二八紀念館館長、靜宜大學中文系兼任教授,現為東海大學歷史學系副 教授。洪敏麟的專長包括臺灣史、歷史地理、方言學、田野調查、民俗藝術、宗 教信仰等。曾獲內政部第九屆內政部事業獎章地政類:一等內政獎章、國史館臺 灣文獻館第二屆傑出臺灣文獻獎:傑出文獻研究獎。洪敏麟教授一生投入文獻研 究,受各界人士尊重與讚賞,堪稱國寶級文史教授。曾出版多本著作,包括《臺 灣堡圖集》、《臺灣土著歷代治理》、《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洪氏族譜》 等。亦發表多篇臺灣文史相關期刊論文。 (12)許錫慶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衛生史料彙編與研究》 、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教育史 料彙編與研究》編譯者。許錫慶現為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研究員,亦譯有《琉球之 風》等書。. - 18 -.

(26) (13)徐國章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律令史料彙編》 、 《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編譯者。 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日文所,畢業論文研究日本憲政體制下集會遊行自由權。曾 發表多篇臺灣總督府相關期刊文章。現為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日文資深研究員。 (14)吳萬煌 《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 3 卷)(第 4 卷)》、《臺灣煙草栽培變遷 史》譯者。關於吳萬煌,筆者查詢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所得資料,僅得知吳萬煌 還譯有臺灣菸酒公賣局於民國 43 年出版的《日本酒稅法》。. 以下幾位譯者的資料,筆者所獲較少: (15)林品桐 《臺灣總督府檔案翻譯輯錄(第 1 輯)(第 2 輯)(第 6 輯)(第 7 輯)(第 8 輯)(第 9 輯)(第 10 輯)》、《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教育史料彙編與研究》 譯者。筆者查詢中央研究院圖書館,查得林品桐亦於 1995 年(民國 84 年)出版 《林品桐油畫選》。至於林品桐的背景經歷,筆者所獲得的資訊甚少。. (16)溫國良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史料彙編與研究》編譯者。現為國史館臺灣文獻 館研究員。 (17)黃得峰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郵政類史料彙編與研究》 、 《臺灣海運史》 、 《牡丹社事 件史料專題翻譯(2)處蕃提要》編譯者。現為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資深研究員。 (18)顏義芳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殖產史料彙編與研究》編譯者。現為國史館臺灣文獻 館研究員。. - 19 -.

(27) (19)吳定葉 《日據初期警察監獄制度檔案(1)臺灣中部前期抗日運動》、《雲林、六甲 等抗日事件關係檔案》、《臺灣南部武力抗日人士誘降檔案》編譯者。 (20)吳柏村 編譯《臺灣南部武力抗日人士誘降檔案》、《臺灣南部地區抗日份子名冊》。. 綜觀以上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者,其背景大多為研究歷史、地理、民俗的學 者,並活躍於臺灣學術界,譯者的其他譯作也大多與臺灣歷史地理相關。有些早 期的譯者甚至曾到日本留學或與原著作者熟識,如陳茂源即曾與矢內原忠雄學習。 臺灣光復不久,臺灣人仍熟習日文,聘請曾留學日本的譯者,易與臺灣人接近, 有助拉近臺灣人與國民黨政府的距離。根據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館誌第四章文獻編 纂與研究,該館於2002年度起規畫進行的「臺灣早期史料編譯計畫」,荷蘭文史 料與西班牙文史料皆是以委託研究案的方式進行。「荷蘭時期大員(臺灣)長官 至巴達維亞城總督書信整理翻譯計畫」採取以各任長官書信為各別委託研究案的 方式,公告招標以評選研究團隊整理譯註,目前由2007年總統文化獎得主、長期 研究荷據時期臺灣史檔案,並遠渡荷蘭的江樹生教授,與所帶領之研究團隊擔任 檔案的抄錄譯註工作20。而「西班牙與臺灣早期關係之檔案史料蒐錄整理翻譯委 託研究案」委託期程為2004-2005年,則由西班牙塞維亞大學美洲史博士候選人 李毓中擔任計畫主持人。荷蘭文與西班牙文史料的翻譯委託研究案更清楚顯示,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史料中譯本的譯者,其背景大多為學術圈人士。. 比較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與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兩時期的翻譯活動,可發現翻譯 的型態有所不同。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時期的譯者大多是譯者獨立翻譯,但是到了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時期便開始進行委託研究案形式的翻譯計畫,改由研究團隊合. 20. 引自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館誌第四章 文獻編纂與研究。 - 20 -.

(28) 作翻譯。. 第三節 出版目的. 觀察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的譯本,主題大多與臺灣金融、 經濟、制度、歷史、地理等相關,本節筆者將就主題與內容兩方面探討譯本出版 的目的。 根據兩機構成立的時間,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成立於 1946 年,臺灣省文獻 委員會成立於 1948 年,皆為臺灣光復後不久,國民政府剛接管臺灣,為使政務 順利推行,必須先了解臺灣這塊土地,而翻譯日據時期日人所留下來的檔案與荷 蘭人、西班牙人等所寫有關臺灣的史料,可謂最有效率的方法。 筆者觀察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時期的譯本,發現譯者與編譯者經常會在譯本的 序文中,試圖「為統治者發聲」,並在讀者閱讀該書前影響讀者。以《日據初期 司法制度檔案》的弁言為例,文末指出:. 臺灣之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行使之主體乃均由臺灣總督一人獨掌,既無 所謂三權分立,軍政亦屬總督。故總督宛如臺灣皇帝。兒玉總督爭取此種權力之 經過與設立血腥的臨時法院,得以警部權充檢察官,隨時隨地判決反抗日政府之 數千臺胞之死刑與處決,於本檔案隨處歷歷可見。所以欣見本檔案譯印本之上梓, 以流傳子孫後代,藉為警惕。21. 《日據初期警察監獄檔案(1)臺灣中部前期抗日運動》的凡例中,編譯者云:. 21. 錦榮等編譯: 《日據初期司法制度檔案》(台中市 :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2),頁二。 - 21 -.

(29) 日人初獲殖民地,既乏經營經驗,又無獨到政策,雖擬倣英國總督制,唯臺 地民智較高,民族意識奇昂,自非歐美所屬各殖民地可比。於是,日人雖名藉民 政,實則仍不得不採軍、憲、警之所謂三段警備法,以對付抗日義民,百般措施, 莫不以警政為歸結。22. 在民國 74 年出版的《臺灣文化志》的序文中亦指出:. 本書之原著者為日人,由於民族觀點之不同,立論或有所異,但參考價值仍 多,願國人於引用時,酌加考慮!23. 《日據初期司法制度檔案》的弁言與《日據初期警察監獄檔案》的凡例皆表 達了對日本政府批評,清楚表示日人據臺時期,日人殘暴鎮壓反抗的臺人,以警 察制度高壓統治臺灣。《日據初期警察監獄檔案》的凡例中也呼籲讀者於引用該 書時因民族觀點之不同,應酌加考慮。根據薩伊德(Edward W. Said)迂迴政治 (slow politics ﹝178-179﹞)和奈依(Joseph S. Nye, Jr.)柔性權力(soft power) 的說法,就是不尋求強硬的手段介入、脅迫,而是以迂緩、柔和的方式潛移默化, 說服對方逐漸心悅誠服地接受其文化與政治理念。24在書前的弁言或凡例中,寫 下這類的言論,不外乎是在警惕讀者於閱讀此書時,不忘日本政府之殘暴對待, 更是為提高國民政府統治臺灣的正當性,藉此收服民心,以使國民政府統治臺灣 更加穩固。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時期的譯本,皆由委員會本身全權出版。該機構改隸總統 府國史館,改為現名「國史館臺灣文獻館」之後,出版的模式與出版者的態度稍 22. 吳定葉、黃耀東 編譯:《日據初期警察監獄檔案(1)臺灣中部前期抗日運動》(臺中市 : 臺. 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頁一。 23. 伊能嘉矩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臺灣文化志(上卷)》(台中市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1985-1991),頁三。 24 參考單德興著:《翻譯與脈絡》 〈冷戰時代的美國文學中譯--今日世界出版社之文學翻譯與 文化政治〉 ,(臺北 : 書林,2009),頁 129。 - 22 -.

(30) 有變化。2011 年 4 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授權臺灣書房《臺灣文化志》中譯本 修訂版,採上、中、下三卷軟皮精裝發行(附精緻書盒),封面輔以臺灣地圖設計 25. 。「荷蘭時期大員(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城總督書信整理翻譯計畫」曾於 2006. 年將司令官 Cornelis Reijersen 至來臺第二任長官 Wit,G.F.de 致巴達維亞城總督書 信,以公告招標方式授權民間廠商進行出版,並由南天書局於 2008 年出版《荷 蘭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1)》一書。由於「荷蘭時期大員(臺灣) 長官致巴達維亞城總督書信整理翻譯計畫」需花費龐大時間與經費,為了整合行 政經費,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遂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合作,分攤經費整理出版「荷 蘭時期大員(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城總督書信」史料。 從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所出版譯本的譯本序中,亦可見出版者的出版目的與態 度已有別於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以《臺灣與西班牙史料彙編Ⅰ》為例,國史館臺 灣文獻館館長在該書序文中表示:. 這項西班牙語臺灣早期關係之檔案史料蒐錄整理翻譯計畫,由受託計畫主 持人西班牙塞維亞大學博士候選人李毓中先生,在臺灣大學鮑曉鷗教授所整理的 西班牙史料英文版之基礎上,更深入擴大進行相關範疇的史料蒐錄、整理及翻譯, 目的是希望能透過計畫的執行,逐步掌握相關臺灣之西班牙檔案之典藏資訊並將 可蒐錄之史料內容加以中譯,其有助於臺灣基礎史料的建立、早期西班牙與臺灣 相關的研究瞭解以及建構臺灣史的完整性。26. 在《西班牙人在臺灣 1626-1642》一書中的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館長序文末, 也提到:. 今後將陸續以主題專書的方式,將本館蒐錄之西班牙檔案中文譯註作品加以 25 26. 引自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館誌第三章 文獻整理與典藏。 李毓中 主編、譯註:《臺灣與西班牙史料彙編Ⅰ》(南投 : 臺灣文獻館,2008),頁Ⅱ。 - 23 -.

(31) 出版,希望能對研究臺灣早期歷史方面,提供更多元的基礎史料及不一樣的觀 點。. 由以上兩個例子可見,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有別於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時期,出版譯 本的態度已客觀、中立許多,而出版的目的也從為統治臺灣而譯書,轉變成以維 護臺灣史料為主要目的。另外, 《西班牙人在臺灣 1626-1642》於 2006 年出版, 時值西班牙人在臺及天主教來臺宣教 380 週年,故邀請樞機主教單國璽27寫序, 並出版此書配合國立臺灣博物館主辦的「艾爾摩莎:大航海時代臺灣與西班牙特 展」,更加證明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出版譯本的態度已漸趨開放多元,以維護臺灣 歷史重要文獻與文化為目的出版譯作。. 第四節 譯本的意識形態. 本節筆者將從譯者序、弁言、譯例與內容等方面,分析譯本,並探討譯本的 意識型態。. 一、譯者序、弁言、譯例 筆者觀察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本發現,譯者或出版機 構出版品的譯者序、弁言、譯例中,除了會交代其編譯的一些特殊用詞、對於人 名地名的處理方式、所遇到的困難與表達對曾經幫助譯本生成的人的感謝,還會 交代譯者對於譯文所作的「特別處理」。以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的《臺灣文化 志》為例,該書的譯例中,譯者特別解說了譯本中對原住民的稱呼。譯者表示, 原書頻繁使用「熟番」 、 「生番」等詞稱呼原住民,基於避免原作失真的緣故,故 27. 樞機主教單國璽,天主教樞機,耶穌會會士,為第一位從臺灣選出的樞機,曾任天主教花蓮 主教、高雄主教、輔仁大學董事長。 - 24 -.

(32) 譯文一律照用「番字」 。此外譯文中可能與國民政府或中國人立場相違背的內容, 與譯者對於該部分譯文所作的調整,譯者也在譯例中清楚交代:. 原書上卷書前, 「伊能先生小傳」 「六、渡臺及其目的」敘及「臺灣之住民、 有中國人、熟番、生番等三類」又下卷「第七章和番交涉餘志」「第一節番人之 對外遠征」 ,首段所敘: 「臺灣之固有土人即就番人之本質而言,得以考定確屬南 方馬來種族之系統……」各節,按臺灣是大陸的一部分,其住民都是來自大陸, 或整個原馬來族,是由亞洲大陸南遷至南海來島,而臺灣得先史十之八九是屬於 中國大陸的系統。按林朝棨先生著「從地質學論臺灣與大陸」及「學術季刊」第 一卷第二期載凌純聲先生論述「古代閩越人學臺灣土著族」等文中敘述甚詳。原 書所述易滋誤解,特加說明。28. 筆者查閱譯文本中譯者提及的兩處譯文,第二處譯文確實如譯者如在譯例中所述, 附上譯者對於原作的指正。此段內容可見國民黨政府明顯的操縱。文中明確表示 政府認為臺灣屬於大陸的一部份,而且所有原住民也都來自大陸。這樣的說法其 實違背事實,依據語言學、考古學、遺傳學和文化人類學等的研究推斷,臺灣原 住民數屬於南島語族,在 17 世紀前已移入臺灣,絕非來自中國大陸。然而此段 文字在譯文中已出現過一次,卻又在譯例中特別再呈現一次,顯示譯者不希望讀 者受原作影響,希望讀者接受出版者所傳遞的資訊。正如譯者於譯例一開始所 說:. 日人伊能嘉矩著「臺灣文化志」向為臺灣研究之重要參考資料,著者以日人 談臺事,間或立場偏頗及失實訛誤,亦不在少數,譯本非萬不得已,概照原文譯 出,而盡可能搜集有關資料加以補正,其徵引我國舊文獻處,則儘量檢出原書迻 28. 伊能嘉矩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臺灣文化志(上卷) 》(台中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1985-1991),頁三。 - 25 -.

(33) 錄,以期減少轉譯之訛誤。29. 而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的譯本之譯者序或譯者前言,亦有類似的內容,以《臺 灣之過去與現在》一書為例,譯者蔡啟恆於譯者序中表示:. 著者作為從軍記者,日軍侵臺之役,隨日軍進退,故其資料來源出自日方, 雖然於其序文中稱為公平的第三者,難免有所偏私。而該時臺灣在清廷治下,又 是邊區,制度及行政紊亂官吏腐敗亦是事實。故本譯本中,不稱中國而稱清國, 只有臺灣民主國之一小段仍稱中國。30. 譯者同樣的在譯者序中為讀者「打預防針」 ,呼籲讀者勿受譯本內容影響。另外, 譯者也有可能是顧慮當時正值戒嚴時期,任何蘊含反動思想的文字,都可能被認 為有「問題」而遭查禁31,因此在譯者序中先交代說明。有關譯者操縱譯文的部 分,將在本節第三點內容有更多說明。. 二、內容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發行譯本的時間皆經過戒嚴時期, 依據《戒嚴法》規定:「在宣布戒嚴期間,由戒嚴地域的最高司令官掌管行政事 務及司法事務。」當時臺灣省政府為了便利戰時管理,而在國共戰爭期間,限制 人民的自由與基本人權,包括集會、結社、言論、出版、旅遊等權利,皆受限制。 在此段時期,言論自由也受到普遍限制。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有關日治時期臺 灣主題的出版品必然會受到嚴格檢驗,甚至譯文本身與統治者立場相違背、有反. 29. 伊能嘉矩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臺灣文化志(上卷) 》(台中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1985-1991),頁三。 30 James W. Davidson 著,蔡啟恆譯:《臺灣之過去與現在(第一冊)》(台北: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 室,1972) ,頁 1。 31 林希樺:《回望福爾摩沙:十九世紀來臺西方人旅行書寫在臺灣的譯介》 (台北: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頁 46。 - 26 -.

(34) 動思想的內容或有可能煽動犯罪、影響治安的內容,經常會遭到修改甚至刪除。 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所出版的《臺灣之過去與現在》為例:. 原文 On the morning of the 6th, although the big fort had been effectually disposed of, the soldiers were making more trouble than ever, and considerable shooting had been going on in the streets of the village.32 譯文 大駮臺方面已經交涉成功,其他的中國兵卻比以前□□□□,向滬尾的街上 □□□□。33. 臺灣割讓給日本之後,日本政府派兵從基隆上岸。起初臺灣民主國頑強抵抗,但 是 1895 年 6 月 3 日,日本兵佔領基隆後, 6 月 5 日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便逃 走遁隱,官員也大多逃跑,臺灣民主國創設僅十天便被消滅了,而士兵與人民頓 時秩序大亂。此段文字所描述的便是 6 月 5 日汽船 Arthur 號載著台灣民主國的 官員欲駛離滬尾,但是有消息說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也在這條船上,岸上中國 兵當然不願意讓 Arthur 號離港,因此向 Arthur 號猛烈射擊。之後兩名外國人很 勇敢的至大駮臺交涉,給了中國兵 5 萬元,但是中國兵的行為竟更加狂妄,在村 落裡恣意開槍射擊。在譯文中有關中國士兵製造紛亂、隨意開槍射擊的行為,出 版機構可能認為這樣的行為有損中國人的形象,因此故意將譯文改以□代替。. 32. James Wheeler Davidson,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Taipei: 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 Oxford &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p.309. 33 James W. Davidson 著,蔡啟恆譯: 《臺灣之過去與現在》 (台北: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 頁 215。 - 27 -.

(35) 原文 For the first few weeks all went as merry as one could wish. The Imperial Body Guard were as a rule polite to foreigners, and as kind to, and considerate of, the Chinese as one could expect. Nothing occurred to mar the general satisfaction that Formosa had come under the domination of Japan.34 譯文 在最初數星期中,一切事情都十分順利。禁衛師通常對外國人很客氣,對中國 人也寬和。臺灣歸日本統治,□□□□□□□□□。35. 此段文字延續前例,日本最後以初步控制了臺灣,選定臺北為禁衛師36的大本營 與統治全島的首都。原文粗體畫底線的部分是在指日本總督對於成功統治臺灣感 到很滿意,這樣的文字對於國民政府來說,多有冒犯,因此譯文也以□表示。. 原文 A body of Cantonese soldiers were about to leave, the village elder stepped forward, informed them that the Japanese had occupied several of the larger cities, and suggested that they should leave their weapons and ammunition behind them; for if the Japanese caught them armed, they would certainly be killed. This seemed like good advice, so the soldiers agreed, and after accommodating villagers grabbed up the weapons and poured a deadly fire on the now disarmed “braves”. Many were killed, and all were robbed of everything they possessed, even to their clothes.37 34. James Wheeler Davidson,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Taipei: 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 Oxford &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p.313. 35 James W. Davidson 著,蔡啟恆譯: 《臺灣之過去與現在》 (台北: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 頁 218。 36 原為日本天皇的近衛軍,是日本於二次大戰常備主力師團之一。 37 James Wheeler Davidson,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Taipei: Southern Materials - 28 -.

(36) 譯文 例如有一對廣東兵到一個距臺北不遠的小村中求休息和飲食,村民似乎很歡 迎,廉售食物給他們。但當他們要走時,村長對他們說:日本已經佔領了幾大 市鎮,他們如果攜武器而被日本人抓到是很危險的,□□□□□□□□。□□ □□□□□□□,□□□□□□。□□□□□□□□□□□□□□,□□□□ □,□□□□□□□□□□□。38. 此段文字為臺灣人欺騙中國兵得逞,讓中國兵卸下武器,再將其殺害並奪走財物 和衣物。內容提及殺人暴力,有誘發犯罪、影響治安的可能,因此有關臺灣人殺 害中國士兵並掠奪其財務等內容,一概將譯文刪除,改以方格代替。39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有關臺灣日據期間史實的譯本,也有因為內容偏袒日本政 府,而遭修改與刪除的情形。日人井出季和太所編的《臺灣治績志》民國 45 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了中譯本,改書名為《日據下之臺政》,在其編者序言中 便清楚指出該譯本針對日據期間史實內容的部分,所作的調整:. 日據期間之史實,凡日人歪曲事實之報導,或政治宣傳等類,悉予糾正,或刪除 之,例如指我軍民支武裝抗日為匪亂事件,或山地霧社事件之偏袒評述,概依《省 通志稿‧抗日篇》轉述其真相。40. 《臺灣治績志》有關霧社事件的內容日文原文有 10 頁,其中譯本書名為《日據 下之臺政》,有關霧社事件內容的譯文只有 2 頁,頁數差異之大。筆者發現,中 譯本除了刪除原文的圖片之外,也改寫了內容。日文原文中完全沒有提到受日本. Center; Oxford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p.278. 38 James W. Davidson 著,蔡啟恆譯:《臺灣之過去與現在(第一冊)》(台北: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 室,1972) ,頁 217。 39 參考林希樺: 《回望福爾摩沙:十九世紀來臺西方人旅行書寫在臺灣的譯介》 (台北: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頁 50。 40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譯:《日據下之臺政》(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6),頁三。 - 29 -.

(37) 信賴,畢業於台北師範學校的花岡一郎,中譯文中卻加入花岡一郎參與霧社事件 的內容。舉例如下:. 原文 (四)霧社事件 霧社事件は臺中州能高郡、霧社分室管內に於ける所謂霧社十一社中の反 抗蕃社(六社人口一千二百三十七人)を中心とする蕃人壯丁約二百人が、昭 和五年十月二十七日早朝率然一齊に蜂起し、霧社小公學校聯合運動會に參集 した內地人官民竝 に 學童の大部を虐殺すると同時に、霧社分室を始め學校、 郵便局、各職員宿舍、民家及附近の駐在所を襲擊し、職員竝 に 家族內地人百 三十四人、本島人二人合計三十六人を殺戮し、且駐在所の大部を燒盡し、銃 器、彈藥、家具、衣類等を掠奪する等あらゆる慘虐を恣にし、其の被害の大 なるは本島理蕃史上未曾有の不詳事であつて、世の注意を喚起し、總督、知 事の交替さへ見るに至つたのである。左に其の原因、經過、事件の善後處理 等に付真相を概述する。41 譯文 (四)霧社事件 … 民國十九年十月二十七日,在霧社所發生之抗日事變,為山胞有組織有 計畫之唯一自動返日戰。其結果也慘,其行動也壯。霧社距埔里街二十餘里之 山地,風景絕佳,為臺灣名勝中之名勝,海拔一千一百餘公尺。山地同胞,女 勞男逸,霧社亦然。素對日警之橫暴寡恩,積憤難堪,加以伕役之苦,且所訂 最低限度之工資,亦不給與。至此,已忍無可忍。有馬赫坡社頭目莫拿道,乃 山地英雄,振臂一呼,集者數百人,莫拿道倡言起義,眾皆隨聲附和。於是決 定十月二十七日,霧社開聯合運動會時舉事。又命山地唯一智識份子花岡一 郎,為青年對統率者。花岡一郎曾畢業於臺北師範學校,執教山地,頗得日人 信用。花岡一郎固知此事,終必失敗,但為同胞洩憤,唯有服從頭目命令,別 無異議。42. 從日文原文可見,日文原文於簡介霧社事件時,完全沒有提到花岡一郎,但是中. 41 42. 井出季和太著:《臺灣治績志》(台北 : 台灣日日新報社,1937),頁 791。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譯:《日據下之臺政》(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6),頁 787。 - 30 -.

(38) 譯文在第二段末卻提到花岡一郎服從頭目命令,擔任青年隊統帥,參與霧社事件。 又日文原文僅平鋪直敘該事件的經過,但是在譯文中卻加入「其結果也慘,其行 動也壯」的文句,表現出譯者或出版者對於該事件的看法。 2003 年 11 月海峽學術出版社將此譯本再版,譯本未經重譯,只是經校正過 後重新印製,再次出版。主編洪宜勇於譯本第一頁寫了篇「寫在卷首的〈編后〉」, 表達他對民國 45 年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所出版的中譯本的不滿,在〈編后〉他提 到:. 這個中譯本,另有一點完全違背我這個歷史研究者的理念,就是它為了配合 當時的政治環境(原書出版於民國四十五﹝一九五六﹞年十二月),竟然連書中 的內容都予以更易。因此讀者可以看到「偽滿」的字眼,還會發現「霧社事件大 屠殺」的「日軍殘暴真相」;可是,在日據時代出版的日本人著作,怎麼可能出 現這些呢?. 《日據下之臺政》裡原文所有的日本年號,如明治、大正、昭和等,全數被改為 光緒、宣統、民國等年號。筆者認為,刻意將日本的年號改為中國的年號是對日 本統治臺灣表達不認可,不視日本為臺灣正當、正統的統治者。然而海峽學術出 版社於 2003 年再版本譯本時,在各卷書末附上「年曆對照表」與「臺灣歷任總 督表(附民政長官)」,除了為讀者還原時代之外,也為提升該譯本的參考價值。. 戒嚴時期公部門所出版的譯本,改寫、刪略原文內容的情況很多,由此情形 可見當權者由於政治考量,以統治者的立場認為當時剛接管臺灣不久,政治情勢 未穩,翻譯以外國語言所寫成的臺灣史料有助更加了解臺灣這片土地,但是原文 卻偶有不利於統治者之內容,因此調整譯本內容對於統治者來說便是有必要的。. - 31 -.

(39) 然而對於譯者而言,有些譯者決定刪去或改寫較敏感的內容與煽動的字眼,有些 譯者則選擇在刪略內容時,如《臺灣之過去與現在》將刪略的內容以□代替,保 留了原本內容的蹤跡。當時的譯者所採取的作法各有不同,但是不變的是在戒嚴 時期統治者對言論、出版自由的控制。. - 32 -.

(40) 第三章 民間出版機構. 日本治臺時期,日本統治者施行皇民化運動(日本化運動),在臺灣推行一 系列同化政策。主要措施包括要求臺人說日語、改用日本姓、改著和服、放棄臺 灣信仰、改信日本神道教等,要求臺灣人要先在文化上達到同化的程度,才能享 有較好的待遇。例如家庭中所有成員都講日語,通過申請可成為「國語家庭」, 可獲得證書與刻有「國語家庭」字樣的門牌,該家庭成員擔任公務員可獲優先任 用、食物配給會比一般臺人家庭多,子女升學也可享有較多優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臺灣也結束了長達五十年的日本殖民統治。臺灣光復 後,國民政府認為,臺灣人受日本殖民統治,思想已經被奴化了,臺灣人必須接 受祖國的民族文化教育,精神文化需受改造。如 1945 年 11 月 23 日,國民黨中 央宣傳部駐臺特派員盧冠群以「臺灣文化重建之路」為題發表廣播演說,認為當 前的臺灣文化同時兼具進步與落後。「進步的是隨著工業化而來的文化設備與技 術的發達,落後的是在日本長期施行奴隸化政策下的文化內容與精神的空洞。」 因此他認為必須肅清日本文化之遺毒,灌輸民族文化。43負責接管臺灣的臺灣省 行政長官公署也推行語言文化政策,國民政府在臺灣推行「單語政策」 ,採取「恢 復」中國語文、 「掃除」日人遺毒的語文措施,獨尊國語,禁止「方言」 ,限制、 禁止日語及各族群母語的使用與傳播44。對臺人而言,國民政府的民族文化教育 政策與國語政策,與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在臺灣所施行的同化政策相比,只是換湯 不換藥。中華民國政府於 1949 年 5 月 20 日起在臺灣省實施「臺灣省戒嚴令」, 開始長達 38 年的戒嚴,並在戒嚴期間發佈多項法令,大幅限制人民的人身、言 論、新聞、秘密通訊、集會結社、遷徙等自由。戒嚴期間,政府控制了人民的言 43. 引自盧冠群, 〈台灣文化重建之路〉 ,《台灣新生報》 ,1945 年 11 月 23 日。該文收錄於《台灣 省施政方針》 , (台北:光復出版社) ,1945 年 12 月,頁 74-77。與何義麟, 〈「國語」轉換過程中 台灣人族群特質之政治化〉, 《跨越國境線──近代台灣去殖民化之歷程》 ,2006,頁 204。 44 參見臺灣大百科全書〈國語推行運動〉條目。 - 33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umbers, 5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New Upper Bounds for Taxicab and

11  Oleg Benesch, Inventing the Way of the Samurai: Nationalism, Internationalism, and Bushidō in Modern Japa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pp..

Ambedkar and Untouchability: Fighting the Indian Caste Syste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 p.121.. Christopher Jaffrelot,

Asia, and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Racism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Philosophical Canon, 1780–1830,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3) 等人 的 研 究。Garfield

27 唐.玄奘(譯),《大正藏》冊 7,頁 1067 下。英文譯本可參見:Edward Conze, “The Questions of Suvikrāntavikrāmin,” Perfect Wisdom: the short Prajñāpāramitā

Christopher Clapham, A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Mathema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New York, 1990.. Nelson,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Mathematics, Penguin Books

譯者: : : :李佳、陳愷徽 排版 排版 排版: 排版 : :李佳、陳愷徽 : 校正 校正 校正 校正: : : :台灣戰棋會 翻譯源自 © copyright Games

Tsung-Min Hwang, Wei-Cheng Wang and Weichung Wang, Numerical schemes for three dimensional irregular shape quantum dots over curvilinear coordinate systems,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