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民間出版機構

第二節 譯本分析

筆者於本節先整理解嚴後曾出版臺灣翻譯文獻史料、西人來臺旅行紀錄譯本 或臺灣史相關譯本的民間出版機構,依譯本類別與出版時間先後排序,整理如附 錄,討論譯本出版的情形,接著整理譯本的出版時間,探討譯本出版時間的時空 背景,最後討論各譯本譯者的背景。

筆者整理書目後發現解嚴後出版的譯本種類大致可分為六種,分別是旅行紀 錄、史料整理、歷史研究分析與評論、研究論文出版、傳記與創作作品。根據筆 者蒐羅的譯本書目發現,六種譯本中,旅行紀錄與歷史研究評論這兩類譯本數量 最多,分別約占全部譯本的 44% 與 23%,其次是史料整理,約占總譯本數的 19%,

研究論文出版、傳記與創作作品這三類譯本數量最少,皆約占全部譯本數量的 6%、6% 與 2%。(見圖 3.2)

旅行紀錄 44%

歷史研究分析與 評論

23%

史料整理 19%

研究論文出版 6%

創作作品 6%

傳記 2%

民間出版機構譯本種類

- 61 -

圖 3.2

比較政府部門出版機與民間出版機構發現,解嚴後民間出版的臺灣史相關譯本的 種類,較戒嚴時期政府部門出版機構的譯本多元。政府部門出版機構譯本分成通 史類、專史類、檔案史料與民俗、文物、宗教類等四大類,著重於檔案史料的出 版;民間出版機構譯本類別包含旅行紀錄、史料整理、歷史研究分析與評論、研 究論文出版、傳記與創作作品等六大類,類別較多元。

以歷史時期分類,有關日據時期臺灣歷史與文獻的譯本最多,有關清領時期 臺灣史的譯本次之,有關荷據時期、西班牙人在臺時期與光復後臺灣史的譯本則 仍屬少數,情況與戒嚴時期的譯本出版狀況類似。(見圖 3.3)

圖 3.3

此外筆者發現譯本原文以日文居多(見圖 3.4),筆者認為原因在於,荷據時期與 西班牙人在台時期的作品大多以荷蘭文與西班牙文書寫,臺灣人的第二外語除了 英文以外,則以日文居多,荷蘭文與西班牙文的翻譯人才相較之下顯得較短缺,

西班牙殖民時期

2% 荷蘭人治臺時期 7%

清領時期 22%

日治時期 64%

光復後至今 5%

民間出版機構譯本

歷史時期

- 62 -

因此原文為日語的譯本數量較多。另外,由於日治時期距今日時間較接近,較容 易引起研究者與讀者的興趣,因此原文作品較多,譯本的數量也會較多。

圖 3.4

解嚴後,政府對於人民言論出版自由的限制鬆綁,民間出版機構出版臺灣歷 史相關譯本數量較戒嚴時期大幅增加。筆者統計自解嚴後(1987 年)各年,民 間出版機構出版臺灣歷史相關譯本的數量,製成表 3.1。觀察表 3.1 可發現,自 1996 年起,譯本有增加的趨勢。1999 年至 2002 年間,譯本數有大幅度的成長,

2000 年至 2005 年間的譯本數量最多。筆者認為譯本出版數量的變化反映了當時 台灣的政治環境。1990 年代臺籍總統李登輝走本土化路線,李登輝認為「生活 在這塊土地上的人,不管先來後到,不管是原住民或外來政權,都應該認同這塊 土地,以更為積極的生活意識與融合態度,從台灣的價值觀出發,來建立對台灣 的認同感。」576 年後,1996 年逢中華民國建國以來第一次總統全民直選,確 立 了「 臺 灣 人 當 家 作 主 」的 歷 史 定 位,也 代 表 著 臺 灣 的 民 主 邁 出 了 重 要 的 一 大 步。臺 灣 歷 史 相 關 譯 本 數 量 的 增 加,象 徵 著 當 時 臺 灣 本 土 意 識 崛 起 ,

57引自廖天威:〈李登輝的共同體意識〉,《中華日報》4 版國政專欄(2001 年 10 月 17 日 ) 日文

英文 54%

33%

法文 8%

荷蘭文 4%

西班牙文 1%

民間出版機構

譯本原文語言

- 63 -

臺 灣 人 希 望 瞭 解 自 己 身 處 的 這 塊 土 地,而 臺 灣 歷 史 相 關 的 翻 譯 書 籍 便 是 了 解 臺 灣 的 重 要 媒 介 之 一。如 楊 南 郡 於 1996 年 11 月 出 版 的《 台 灣 踏 查 日 記 〈 上 〉》 譯 者 序 中 所 說 :

在 這 個 價 值 觀 念 劇 變、全 台 灣 各 族 群 的 文 化 開 始 受 到 政 府 與 民 間 各 界 重 視 的 時 刻,將 易 讀、易 於 了 解 的 中 文 譯 著 版 推 出,確 實 呼 應 了 現 今 社 會 的 需 求 。58

2000 年 3 月 18 日,臺灣總統選舉開票結果,民進黨總統候選人陳水扁當選,造 成臺灣史上第一次政黨輪替。陳水扁政府繼承李登輝任總統時所推行的本土化政 策。在教育方面積極推行「鄉土教學」,自 2001 年 8 月開始,在小學開設「鄉土 語言」課,在中學推行「鄉土教學」,偏重臺灣歷史文化教育,以新編的《認識 臺灣》作為教材。民進黨執政後,臺灣本土化意識大為高漲,臺灣意識日益勃興,

具本土特色的出版機構或有意推動臺灣研究的出版社大量出版臺灣歷史相關譯 本,使得 2000 年至 2002 年成為解嚴以來出版臺灣史相關譯本的高峰期。

58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台 灣 踏 查 日 記 〈 上 〉 》(台北:遠流,1996),頁 55。

- 64 -

表 3.1 解嚴後民間出版機構譯本出版概況

解嚴後臺灣史相關譯本的種類較戒嚴時期多元,勢必需要各種翻譯人才的努 力才能夠產生如此豐碩的翻譯成果。筆者接下來將探討各譯者的背景。筆者將譯 者依據背景分成政治研究者/政治運動人士、歷史研究者、具外語背景人士與其 他等四類。

政治研究者/政治運動人士

一、林弘宣

《福爾摩莎素描 : 甘為霖牧師的台灣筆記》譯者。林弘宣出生於 1942 年,

台中人,台大哲學系畢業。1969 年考入台南神學院,1977 年前往美國於新紐澤 西州諸伍大學攻讀神學博士學位。曾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擔任《台灣教會 公報》編輯。林弘宣積極參與黨外運動,於美麗島事件後與呂秀蓮、施明德、黃 信介、林義雄、姚嘉文、陳菊、張俊宏等人因依叛亂罪入獄服刑。出獄後,林弘 宣曾擔任民進黨仲裁委員兩年。2005 年 7 月,林弘宣接受當時總統陳水扁聘請,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1988-1990 1991-1993 1994-1996 1997-1999 2000-2002 2003-2005 2006-2008 2009-2011 譯

本 數

譯本出版年份

解嚴後民間出版機構譯本出版概況

- 65 -

擔任總統府有給職國策顧問。譯作包括《瘋子》、《人子耶穌》等書。

二、黃怡

《南台灣踏查手記──李仙德台灣紀行》譯者。臺北人,世界新專(今世新 大學)採訪科、文化大學法律系畢業,曾任職於《自由晚報》及多家黨外運動雜 誌,並任《重現台灣史分冊百科》、《台灣新文化》、《日本文摘》總編輯,《自由 時報》、《時報週刊》撰述委員,《台灣立報》副總編輯、《新台灣》週刊編輯顧問 等。亦著有《她們獨自起舞》、《人類沙文主義者》等書。

三、王詩琅

《臺灣社會運動史 : 文化運動》譯者。為臺灣作家,曾於 1926 年因參加由 日人小澤一組織的台灣黑色青年聯盟59而入獄。戰後,王詩琅曾擔任《民報》編 輯與《和平日報》主筆。1948 年王詩琅任職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從事臺灣歷史 及民俗文化編纂的工作,1961 年轉任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纂組長,纂修《臺灣 省通誌》。退休後,王詩琅擔任《臺灣風物》雜誌社編輯,從事鄉土文獻之整理 與研究。王詩琅曾於 1982 年獲「國家文藝獎」,於 1984 年獲第二屆「臺美基金 會人文科學獎」。王著作甚多,包括小說、兒童文學、民間故事、臺灣民俗、台 灣人物、臺灣文教與臺灣歷史等。王詩琅過世後,各出版社出版其著作,包含《王 詩琅全集》、《陋巷清士──王詩琅選集》、《臺灣歷史故事》等。

四、李明峻

《台灣國際政治史》譯者。臺灣大學政治系畢、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

日本國立京都大學法學博士課程。曾任日本國立岡山大學法學部副教授。現為政 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台灣國際法學會秘書長。著有《國際法概 論》、《戰鬥的法律人─林山田教授》、《民主、和平與人權─陳隆志教授古稀祝壽 論文集》、《二○○二年學界回顧》等書。

59 台灣黑色青年聯盟成立於 1926 年,為臺灣日治時期少見支持無政府主義的左派組織。該聯盟 宣言書內容為:「權力即法律,法律即統治,統治即國家。有了權力則分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

權力是抹殺人類自由的一個機械。所有的罪患,不正義事物都是權力,所以,沒有消滅一切權力,

則不能得到自由。我等的直接行動就是暴力、暗殺、恐佈行動。我等誓死於黑旗下。」

- 66 -

五、魏廷朝

《日本殖民下的台灣與沖繩》譯者。桃園縣龍潭鄉客家人,為臺灣的人權工 作者與政治人物,有「人格者」的稱號。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系畢業,曾擔任中學 教員、國防部情報次長室聘任研究員、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等職。曾與 謝聰敏、彭明敏發表《台灣人民自救宣言》,主張國會全面改選、台灣前途由人 民自決,而因此入獄。後又於 1979 年因美麗島事件入獄。

歷史研究者

一、楊南郡

《台灣踏查日記》、《平埔族調查旅行》、《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 之旅》、《山、雲與蕃人 : 台灣高山紀行》譯者。臺南人,自認為西拉雅族後裔,

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曾擔任英文教師、外國駐台機構職員,現為臺灣作家、登 山家。其文筆流暢自然,博聞強記,考證精微,曾獲第一屆臺灣傑出文獻工作獎、

原住民學術著作漢譯獎、中國時報文學獎最高推薦獎。著有《合歡越嶺古道調查 報告》、《八通關古道調查研究報告》、《雪霸國家公園登山步道系統調查研究報告》、

《台灣百年前的足跡》、《尋找月亮的腳印》等書。

三、劉克襄

《探險家在臺灣》、《橫越福爾摩沙:外國人在台灣的旅行》、《後山探險:十 九世紀外國人在臺灣東海岸的旅行》、《福爾摩沙大旅行》譯者。台中縣人,本名 劉資愧,為台灣作家、自然觀察解說員。2007 年曾於清雲科技大學擔任駐校作 家,曾擔任《台灣日報》、《中國時報》美洲版、《中國時報》副刊編輯,自立報 系藝文組主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的撰述委員與執行副主任。曾獲吳三連文 學獎、中國時報敘述詩推薦獎、台灣詩獎、台灣自然保育獎。著作三十餘本,包 含詩、散文、小說、論述、繪本與旅遊指南。著有《野狗之丘》、《自然旅情》、《鯨 魚不快樂時》繪本、《台灣鳥類研究開拓史》、《11 元的鐵道旅行》、《溪谷間的

- 67 -

野鳥》、《池邊散步》、《台灣舊路踏查記》等書。

四、陳政三

四、陳政三

相關文件